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751.85 KB
- 文档页数:6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篇一」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变化,小麦茎基腐病呈逐年快速加重趋势,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重点要落实预防措施,抓好保健栽培防病、药剂“一拌一喷”等关键环节,控制病菌前期侵染,降低后期发病程度。
具体防治技术方案如下。
一、加强保健栽培防病(1)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措施,各地要根据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情况,选择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小麦茎基腐病抗耐病品种,或抗逆性强的品种。
(2)合理轮作。
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每隔2~3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
重病田改种大豆等经济作物。
(3)适当深翻。
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秸秆尽量打碎腐熟还田,播前土壤深翻,深度约30厘米左右,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病原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危害。
每隔3年深翻一次。
(4)适期晚播。
各地应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和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间5~10天,晚播地块需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并控制播种深度,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
(5)精耕细管。
土地深翻后,耙细整平。
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
天气干旱有利于发病或加重病情,田间管理中需注意及时浇水。
盐碱地区采用深层地下水浇地易导致发病加重,宜采用地表水灌溉。
二、加强种子处理秋季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取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是有效预防发病的关键。
可结合小麦其他病害的预防,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种菌唑、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等成分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兼治效果。
如采用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吡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处理小麦种子,在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或纹枯病的同时,对小麦茎基腐病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
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精选5篇)为了做好2022年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节本增效”的原则,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适时组织应急防控,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指导开展综合防治,强化科学用药、减量用药,实现小麦病虫害防治“两增两减”,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三、防控重点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麦蚜为重点,密切关注白粉病、麦蜘蛛。
四、防控措施(一)返青拔节期。
以防治小麦条锈病、纹枯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
加强小麦条锈病病情监测,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延缓蔓延扩散。
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全覆盖。
防治药剂可选用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烯肟-戊唑醇等。
同时兼防纹枯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害。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到10%时,可选用井冈-腊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进行防治。
当白粉病病茎率达到15%-20%或病叶率达到10%时,可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块应隔7-10天再喷1次。
当麦蜘蛛每尺行(33cm行长)螨量达到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
麦蚜田间虫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在防病药剂中添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吡虫啉等药剂一起喷雾防治。
(二)抽穗杨花期。
农作物病虫害治理方案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为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十分必要。
病害治理方案预防为主病害的预防是治理的核心。
在田间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定期巡视:每周至少一次对作物进行巡视,及时发现病害。
•清除积水:防止积水,保持熟化后田地半干状态。
•保持通风:保持田间空气流通,防止湿度过高。
•合理施肥:适当施肥,保持作物的生长强壮。
防治方法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采取措施:•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常用的防治手段,但应注意防止残留对环境的污染。
•有机防治:有机防治主要采用有机农药和微生物制剂防治。
•控制土壤病害:使用草木灰和生石灰改良土壤、保持土壤透气性、调整土壤pH值来控制根系病害。
昆虫害治理方案昆虫害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类型的虫害,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预防为主•提高光照度:昆虫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活动减少,因此应注意保持田间光线充足。
•松土整地:昆虫害大多集中在土层深的地方,因此对土地进行整地和松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种植一些能够挂果熟化的树木来吸引捕食性昆虫,提高生态环境。
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对于无法用其他方式控制的昆虫害,可以使用药物来进行防治。
但应注意药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应用于那些天敌对于害虫有特异性的昆虫繁殖,以防止害虫在作物上大举繁殖。
•物理防治:对于那些没有发现足够的药物和生物方法来进行控制的昆虫,可以采用物理方式进行控制,例如热力消杀、熏蒸等方式。
结论综上所述,农作物病虫害的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化学防治、有机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首先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案为有效预防控制爆发性、迁飞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减轻小麦病虫和农区蝗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___〈省___年中央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项目实施方案〉___》要求,制定我市项目实施方案如下:指导思想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通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和提高___化程度,突出小麦重大病虫害源头区、迁移扩散重灾区小麦主产区,针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和蝗虫等重大病虫防控,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综合防治,项目区实行整片、整村推进,带动区域性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补助政策(一)补助范围1、小麦病虫害防治范围:全市总防治面积___万亩。
2、农区蝗虫防治范围:全市总防治面积___万亩,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各县区参照市里的分配原则,落实到具体补助对象。
(二)补助标准。
小麦病虫害防治每亩补助___元,蝗虫防治每亩补助___元。
补助资金主要对病虫害源头区和重发区实施统防统治、应急防治的药剂和施药作业进行补助。
(三)补助对象。
实施病虫害防治作业的统防统治服务___和农民。
统防统治___包括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服务公司和基层农技服务___等。
重点补助全国百强服务___、省十佳服务___和省市优秀服务___。
(四)补助方式。
___万亩小麦病虫害防治和___万亩蝗虫防治,可采取资金补助,也可采取物化补助,由县级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采取资金补助的,要严格核实项目实施面积,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及时发放补助资金。
采取物化补助的,非应急状态时,农业、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统一招标采购工作,认真核实防治任务和相关服务协议,作业前及时将药剂分发到统防统治服务___或村组(农户)。
病虫害突发时,要做好应急物资的订购工作。
___实施各县区农业、财政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政策宣传,加强指导服务,严格资金监管,确保补助项目落实到位。
病虫害防治专项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病虫害防治专项方案。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通过科学、综合的防治措施,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次数和程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任务:a.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动态。
b.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提出适用的防治措施。
c. 促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能力。
d. 健全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打击病虫害防治违法行为。
三、重点工作1.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a. 配置监测设备,建立监测站点,实施定期监测。
b. 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及时分析和预警病虫害发生。
c.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做好病虫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2.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a. 组织科研机构开展病虫害诱变育种研究,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b. 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c. 开展病虫害药剂研发工作,提高农药防治效果。
d. 推动病虫害防治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防治效率和精准度。
3. 促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a. 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术能力。
b. 建立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经验。
c. 加强对防治技术推广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确保防治效果的实现。
4. 健全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a. 根据病虫害防治的需求,制定完善的防治法律法规。
b.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经济利益。
四、工作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项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2. 提供专项工作经费,支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组织的合作,共同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4. 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
乡镇街道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乡镇街道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一、病虫害防控概述病虫害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威胁之一,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病虫害,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方案。
二、病虫害监测与预警1.定期监测:设立监测点,定期观察和记录玉米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并建立监测数据库。
2.预警系统:基于监测数据,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前预测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并进行预警提示。
三、防控措施1.机械防治:采用人工捕捉、剪除、焚烧等机械手段,针对有害昆虫进行防控,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自然敌害生物,对玉米重大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化学防治:在病虫害严重时,采用合理用药的方式,利用农药对玉米进行病虫害防治。
4.保护性耕作: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灌溉管理等措施,保护玉米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品种选择:选择抗病虫害性好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6.轮作休闲:适时安排合理的休闲期,降低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四、技术支持与培训1.专业技术支持:建立专业技术团队,提供病虫害防控咨询、技术指导等支持服务。
2.防控培训:组织玉米生产者参加防控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病虫害防控意识和技能。
五、综合管理与管控1.建立病虫害防控档案:建立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档案,记录种植面积、防控措施、防控效果等信息,为后期防控提供依据。
2.加强组织协调:由乡镇街道制定玉米病虫害防控规划,协调相关单位、农民合作社等参与防控工作,形成合力。
六、监督检查与评估1.定期检查:乡镇街道应组织专家定期对玉米病虫害防控工作进行检查,评估防控效果。
2.资金保障:乡镇街道要合理安排和利用财政资金,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控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上是乡镇街道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和综合管控,能够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危害,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工作预案 (一)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工作预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仍然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并及时有效地防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县应该建立并完善“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工作预案”,以应对病虫害爆发的突发状况。
以下是该预案的具体内容:一、预案的目的本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迅速处置、有效遏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
二、应急响应等级标准为方便应急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根据本地区病虫害历史、农作物种植面积、气候变化、农事管理等因素制定应急响应等级标准,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三、应急防控工作组建在发生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紧急情况下,需要组建应急防控工作组,组长由农业局局长或其指定负责,并成立工作小组,明确防控措施及应急响应等级。
应急防控工作组要有农业、林业、环保、动保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四、应急防控措施(一)Ⅰ级应急1.立即召开应急会议,明确应对措施。
2.开启应急响应预案,组织应急调查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勘测。
3.对灾情进行统计和估损,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支援。
4.报请领导开展复杂病虫害治理技术研究。
5.启动应急资金,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社会募捐,落实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6.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病虫害治理工作。
(二)Ⅱ级应急1.加强卫生消毒,加强病虫谱监测,对灾情进行动态跟踪,确保不扩大疫情范围。
2.落实好种子、农药等防治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统筹调配,确保使用效果。
3.健全畜牧兽医防控体系,加强畜禽兽医工作,及时报告疫情,开展集中防疫,遏制病毒传播。
4.加大对农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我防护能力和治理水平。
5.健全值班值守机制,确保应急措施全天候落实。
(三)Ⅲ级应急1.启动应急预案,即刻实施灾情勘测,统计并报告灾情。
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作物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农作物病虫害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稳定生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来应对农作物病虫害。
一、合理灌溉管理首先,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灌溉管理措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基础。
合理的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从而减少农作物疾病的发生。
过度浇水或不足的灌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非常重要。
二、优质种苗选择其次,在种植农作物时,选择优质的种苗也是关键。
优质的种苗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势旺盛的特点。
通过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种植时要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或幼苗,确保良好的栽培条件。
三、适宜的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
适宜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度、定期翻耕和清除杂草等。
此外,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和有益微生物,可以建立起一个自然平衡的生态系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释放天敌、施用有益微生物、栽培花卉来吸引天敌等。
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环保、无公害和长效性的优点,对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尽管化学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容易导致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使用剂量,避免过度喷洒和滥用农药。
总结: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灌溉管理、优质种苗选择、适宜的土壤管理、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这些措施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还可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XX镇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提升我镇农作物病虫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制定XX镇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作物植保工作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实行“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以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减少用药,实现2022年农药使用零增长,全面提升我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
二、工作目标稻、油、茶等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农产品农残抽检控制在国家安全标准之内,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45%以上。
通过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带动广大农户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全镇的现代植保技术应用水平。
三、防治策略加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重点推广灯诱、色诱、性诱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四、主要工作措施(一)突出工作重点重点抓好稻白叶枯病、稻恶苗病、稻纹枯病、二化螟;菌核病、霜霉病、螃虫、青虫;茶饼病、叶枯病、赤叶斑病、白星病、茶小绿叶蝉、茶叶瘦螭、根结线虫等重大病虫防控,抓好病虫害监测预防工作。
(二)推进统防统治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和扶持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队伍建设,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新型施药器械使用和安全用药等技术培训,积极引导统防统治组织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统防统治组织的作业能力和防治效果。
(三)坚持科学用药使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杜绝在田间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科学制订用药方案,交替轮换使用农药,避免单一药剂连续在同一区域使用,延缓各种主要病虫产生抗性。
2024农业病虫害防治指导方案2024年农业病虫害防治指导方案引言农业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我们制定了2024年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指导方案。
本方案将从预防、监测、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病虫害问题。
一、预防措施1. 合理膜覆种植:适时进行农作物膜覆种植,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进行种植,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土壤管理: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提高作物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二、监测措施1.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农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症状,做好记录和报告。
2. 使用诱捕器和粘虫板:安装诱捕器和粘虫板,吸引和捕捉病虫害,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分布情况。
3. 建立监测网络:建立农业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和传输病虫害信息,提供决策依据。
三、诊断措施1. 实施病虫害诊断技术培训: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掌握病虫害的诊断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鉴定和诊断能力。
2. 建立病虫害诊断实验室:建立农业病虫害诊断实验室,提供病虫害样品的鉴定和诊断服务。
3. 加强病虫害信息共享:建立农业病虫害信息平台,促进病虫害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四、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注意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3. 生物技术防治:研发和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
4. 栽培管理:加强作物的栽培管理,如适时修剪病虫害部位,清除病虫害的死体和卵,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结语本方案旨在通过预防、监测、诊断和防治等措施,全面提升农业病虫害防治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农民、科研人员和政府的合作,我们相信农业病虫害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及方法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及方法
作物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病虫害的
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细菌等自然界的生物来控制
病虫害。
例如,引入益虫来捕食害虫,或使用有益的微生物来防害。
2. 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
利用
隔离网、陷阱、捕虫板等来阻止虫害入侵。
对于病害,可以使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等物理方法来杀死病菌。
3.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来杀死病虫害。
这是常用的防治方法,但需注意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
4. 栽培管理: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的间作、轮作、适时的施肥和灌溉等,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虫
害能力。
5. 合理使用农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遵循使用说明,按照
推荐剂量和使用时间来使用,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 监测和预警:定期巡查作物,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
通
过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
严重损害。
7. 培育抗病虫害品种:通过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害的耐受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防治的压力。
综合利用上述方法和策略,可以实现对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和控制,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综合选择和调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病虫害的防治也需要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病虫害种类等因素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玉米作为我国的三大经济作物之一,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占据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的重要位置。
但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极大地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因此,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成为了保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措施。
1. 玉米病害(1)玉米灰斑病:引起该病的真菌主要为灰斑病菌,该病在玉米生长期间的危害比较明显,会造成叶面积减少、萎缩或变黄,进而导致玉米减产。
(2)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由赤霉菌引起,该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玉米不育,同时病害普及率高,亟待治理。
(3)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由铜绿假单胞菌等导致的病害,主要表现为穗壳变软,口部开裂等,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1)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钻入玉米叶片中,造成纵向蛀洞,严重时会造成玉米减产。
(2)桃天牛:桃天牛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害虫,被广泛认为是重要的林业害虫,但同时也会对玉米带来危害。
(3)玉米象:玉米象是一种比较广泛分布的玉米害虫,它会对玉米的花粉、花药、玉米胚芽以及玉米饲料等带来危害。
尤其在夏季高温时容易大量繁殖,成为玉米重大病虫害之一。
(1)合理降低田间湿度:在玉米生长期间及时清除秸秆、杂草等杂质物,以减少田间湿度,有助于降低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和生存。
(2)及时病害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以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措施。
(3)选用健康良种:选用对病菌较为抗性的玉米品种,有助于提高防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使用生物农药:可以采用核糖体损伤剂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1)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玉米的抗虫能力,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可以采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如用草木灰、农药、油膜等对玉米带菌虫成虫/幼虫进行灭杀。
(3)早期防治:在玉米生长初期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有助于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危害程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一、病虫害监测1、设立监测点在农田中合理设置多个监测点,涵盖不同的种植区域和作物品种。
监测点应具备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农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2、定期巡查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监测点进行巡查,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叶片颜色、植株形态等,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迹象。
3、利用现代技术结合使用昆虫诱捕器、孢子捕捉仪等设备,以及遥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现代手段,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病虫害分类与识别1、常见病虫害熟悉本地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如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螟、棉铃虫等。
了解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危害症状。
当发现疑似病虫害时,通过对比样本、查阅资料或请教专家等方式,准确诊断病虫害的种类,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三、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实行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的寄主和积累。
2、选用抗病虫品种在种植前,选择经过选育的抗病虫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性。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增强农作物的长势和免疫力,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植株徒长,易受病虫害侵害。
4、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越冬场所。
四、物理防治1、人工捕捉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弱的害虫,如金龟子、地老虎等,可以进行人工捕捉。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蛾类、甲虫类等害虫。
3、色板诱杀针对有特殊颜色偏好的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悬挂黄色或蓝色粘虫板进行诱杀。
4、防虫网隔离在蔬菜、花卉等种植区域覆盖防虫网,阻止害虫的侵入。
五、生物防治1、保护天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2、利用微生物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防治病虫害。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农作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来源,然而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却时常给农民朋友们带来诸多困扰。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提高产量,必须采取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助力农民朋友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农田。
一、生物防治措施1. 引入天敌:通过引进天敌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数量,例如引入蜘蛛来捕食螨虫,引入寄生蜂来控制粘虫的繁殖。
2. 利用微生物:利用一些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或害虫的繁殖,比如利用链霉菌来防治水稻纹枯病,利用拮抗细菌来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
3. 选择抗性品种:培育出具有抗病虫性的农作物品种,使其在受到病虫害侵袭时能够通过自身免疫力来抵御。
二、物理防治措施1. 建立隔离网或隔离带:在田间搭建隔离网或设置隔离带,阻止病菌和害虫的传播,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安装光陷阱或粘虫板:利用光源或特殊的粘虫板引诱和捕捉害虫,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
3. 土壤消毒:通过热水灌溉、熏蒸等方法,杀死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减少病菌引起的病害。
4. 温室无土栽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在温室中种植农作物,减少害虫和病菌对作物的侵害。
三、化学防治措施1. 农药喷洒:根据农作物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在害虫数量较多或病害较严重时,进行及时喷洒。
2. 化学调控:通过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干扰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进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四、合理田间管理1. 轮作休闲: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定期休耕田地,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 清除杂草:杂草是病虫害的重要宿主和繁殖基地,及时清除杂草,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
3. 调整密度:适当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密度,避免过于密集造成病菌和害虫的快速传播。
五、合作防治1. 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实施集中统一防治。
2.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支持和经济补贴。
主要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防治,会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方案,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1、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1.1 化学防治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有鞘翅目、玉米螟、芝麻叶螟、玉米腥黑飞虱、赤眼蜂、玉米结缘蜂等。
玉米鞘翅目及玉米螟是玉米生长期内最严重的危害因素。
在化学防治方面,可以使用草甘膦、乙草胺、噻虫嗪等杀虫剂和草甘膦、草铵膦等除草剂喷洒于玉米田地上。
1.2 生物防治在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中,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措施。
绿僵菌、白僵菌、黄僵菌等是可以用来控制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天然杀虫剂,其使用方法为将病虫害吸咬的叶子或茎部涂抹上已提取出的杀虫菌液。
1.3 物理控制玉米病虫害的防控中,也可以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如使用玉米带铝箔、红色塑料薄膜等覆盖玉米田,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螟的危害程度,并使玉米生长速度加快。
2、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1 化学防治水稻种子直接播种时,可使用氯氰菊酯、敌敌畏等杀虫剂,可以有效杀灭水稻的病虫害。
当水稻成长后,可使用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农药喷洒到植株上。
水稻叶面发黄,则可以使用施肥和喷洒钾等微量元素,在保证营养足够的情况下对水稻进行养护。
2.2 生物防治对于水稻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用牛磺酸、菊酯类杀虫剂等天然杀虫剂进行药剂雾化,并使用绿色保护剂如有机肥料等,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2.3 物理控制在物理防治方面,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在水田内放置草蝇、龟蝽等自然敌对昆虫,有助于控制水稻田中的害虫数量。
3、果树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3.1 化学防治果树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可使用各种杀虫剂、杀菌剂进行喷洒。
常用的杀虫剂有辛硫磷、霜硫磷、吡虫啉、氢氧化钴等,杀菌剂主要有硫酸铜、氧化钙等。
3.2 生物防治在果树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常用方法。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
重大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农作物遭受重大病虫害而制定的紧急应对方案。
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预警机制:建立及时有效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监测土壤、气象等指标来
及早发现病虫害的暴发预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
2. 手段选择:根据预警信息,确定应急防治手段。
包括物理防治(如搭设帐篷、驱虫
网等)、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生物防治(如使用天敌、寄生虫等)、生态防治(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耕作管理等)等。
3. 物资储备:建立农药、防疫物资等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及时供应。
4. 人力调配:建立应急人员调配机制,调动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民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
5. 组织协调:建立各级农业部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协调机制,做好信息
共享和工作衔接。
6. 技术支持: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水平。
7. 宣传教育:加强病虫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防治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8. 后期处理:及时总结和评估应急防治工作效果,制定后续防治措施,以防止病虫害
的扩散和再次暴发。
总之,重大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作物遭受病虫
害损失,并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进行。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对玉米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玉米的重大病虫害,提出一些防控技术方案,为玉米种植者提供参考。
一、病害防控技术方案1. 玉米赤霉病防控:玉米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预防和控制赤霉病的关键是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病害监测和田间管理。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选择抗病性好的种子。
在生长期间,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高湿度环境的形成。
发现病害症状时,及时采取农药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2. 玉米灰斑病防控:玉米灰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玉米叶片,导致叶片出现灰色斑点。
预防和控制灰斑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病害监测和合理施肥。
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对于防控灰斑病非常重要。
同时,及时监测田间病情,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灰斑病的重要措施,保持适宜的氮磷钾比例,避免过量施肥。
3. 玉米锈病防控: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玉米叶片和茎秆。
预防和控制锈病的关键是选择抗病品种、病害监测和田间管理。
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对于防控锈病非常重要。
及时监测田间病情,发现病害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田间管理方面,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氮磷钾比例。
二、虫害防控技术方案1. 玉米螟防控: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会导致玉米叶片被蛀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预防和控制玉米螟的方法包括合理轮作、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合理轮作可以打破虫害的生命周期,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如释放寄生蜂。
化学防治则是在必要时使用农药进行喷洒,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遵守使用规定,避免滥用农药。
2. 玉米蚜防控:玉米蚜是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害虫,会导致玉米营养不良、生长受限。
2017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
一、发生趋势
根据近年我国水稻、百合、玉米、油菜、茶树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气象资料及2011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12年我县农作物主要病虫总体将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92万亩次,发生程度总体重于去年。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现代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防治技术,提高病虫防治效益,增强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县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托普云农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流程图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12年全县农作物重大病虫需防面积约92万亩次:水稻病虫需防面积约为68万亩次,其中“两迁”害虫12万亩次,二化螟18万亩次,稻瘟病15万亩次,纹枯病12万亩次,稻曲病11万亩次;百合病虫需防面积约10万亩次;玉米病虫需防面积约3万亩次;油菜病虫需防面积约5万亩次;茶树病虫需防控面积约为6万亩次。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百合、玉米、油菜、茶树重大病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具体目标是:稻二化螟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下,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下;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头以下,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下;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下,孕穗期控制在10%以下;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下;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下。
百合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下。
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下。
油菜菌核病病株防效达75%以上。
茶树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下。
通过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水稻、百合、玉米、油菜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防治成本。
茶树病虫按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分类治理,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物理、生态措施防控,应用生物农药,限制使用化学农药,降低农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水稻等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
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当好政府的参谋,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
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病虫监测预警
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里山区、外畈区农作物病虫差异较大,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建立并执行好重大病虫报告制度。
(三)加大防治宣传指导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
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四)突出重点对象,科学开展防治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百合灰霉病、百合炭疽病、油菜菌核病、玉米粗缩病、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毛虫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危害大。
关键时期要广泛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
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生物农药应用等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五)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
坚持“政策引导、技术扶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大力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六)加强农药市场监管
按照农药管理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市场,提高水稻等病虫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五、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介绍:
1、随时随地查看园区数据
虫情数据:虫情照片、统计计数等;
病情数据:病害照片、统计孢子情况;
植物本体数据:果实膨大、茎秆微变化、叶片温度等;
园区三维图综合管理,所有监控点直观显示,监测数据一目了然;
设备状态:测报灯、孢子捕捉仪、杀虫灯等设备工作状态、远程管理等。
2、随时随地查看园区病虫害情况
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搭建在田间的智能虫情监测设备,
可以无公害诱捕杀虫,绿色环保,同时利用GPRS/3G移动无线网路,定时采集现场图像,自动上传到远端的物联网监控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可随时远程了解田间虫情情况与变化,制定防治措施。
通过系统设置或远程设置后自动拍照将现场拍摄的图片无线发送至监测平台,平台自动记录每天采集数据,形成虫害数据库,可以各种图表、列表形式展现给农业专家进行远程诊断。
可远程随时发布拍照指令,获取虫情照片,也可设置时间自动拍照上传,通过手机、电脑即可查看,无需再下田查看。
3、墒情监测
各省包含众多市县级乡镇地区,如此庞大的种植面积,用报表很难将全省的墒情形象展示出来。
图形预警与灾情渲染模块,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置。
平台将灾情按严重程度分为不同颜色,并在省级行政图中以点的形式表示,只要一打开平台的行政区域图,即可直观显示省内各区域的墒情情况如何。
4、灾情监控
管理区域内放置360°全方位红外球形摄像机,可清晰直观的实时查看种植区域作物生长情况、设备远程控制执行情况等、实时显示监控区域灾情状况。
增加定点预设功能,可有选择性设置监控点,点击即可快速转换呈现视频图像
5、专家系统
该系统可将病虫害防治专家信息及联系方式全部集中到一起,用户可联线专家咨询四情危害防治难题。
6、任务设置,远程自动控制
实现对病虫情监测设备的远程监管与控制,设备工作情况可远程管理。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潜心12年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以农业信息化为核心,智能硬件为基础,系统平台可集成,服务网络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创新地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运用在了农业领域,助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托普云农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在政府职能端和产业应用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以省、市、县作为基点,建立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大田、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监控系统,为三农问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拥有顶层设计-方案制定-实施应用-技术支撑全套服务的丰富经验。
目前已在全国上千家农业示范基地落地应用,上万套监测设备稳定运行中。
迄今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项、产品软件著作权70余项,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全国传感器标准成员单位,拥有大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公司始终立足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应用示范,探索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应用。
上市公司(股票代码:833692)、大品牌,质量信得过、售后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