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福建省各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9.65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厦门市城市竞争力分析彭顺昌【期刊名称】《厦门科技》【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5页(P10-14)【作者】彭顺昌【作者单位】厦门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城市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创造价值,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NO.15》为基础,对厦门城市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准确地把握厦门在国内的城市竞争力水平,认识厦门城市竞争力的优劣所在,为厦门的五个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综合经济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体现了城市创造价值的规模、速度和效率。
2016年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中,厦门排名如表1。
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厦门之前的有以下城市: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武汉、佛山、南京、无锡、东莞、成都、新北、青岛、郑州。
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厦门之后的11个城市:长沙、常州、重庆、宁波、杭州、南通、大连、济南、中山、西安、泉州。
厦门的综合效率排名靠前,主要是厦门土地开发强度高,地均GDP较高。
另外厦门经济对外联系紧密,海空港对外运输便捷,也使得厦门的硬件环境和全球联系排名较前。
受到经济规模所限,厦门的大企业数量不占优势,因此,在企业本体排名上不大理想。
总体而言,近5年厦门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变动不大。
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等。
城市宜居竞争力体现了城市吸引人才、企业等的能力,进而影响城市产业体系的层次与结构;2016年中国289个城市宜居竞争力中,厦门排名如表3。
虽然个别指标排名靠后,厦门的宜居竞争力仍然排名很好,排名在厦门之前的仅有香港、无锡、广州、澳门4个城市。
排名在厦门之后的10个城市分别为:杭州、深圳、南通、南京、上海、武汉、宁波、西安、镇江、北京。
福建省各城市市场容量分析及重点房企在闽战略布局研究福建省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众多的经济发达城市和潜力巨大的市场。
本文将对福建省各城市的市场容量进行分析,并研究重点房企在福建省的战略布局。
首先,福建省的市场容量分析如下:1.福州市: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也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福州市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产业,在房地产市场上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厦门市:厦门市是福建省的一个特别经济区,拥有自由贸易区和经济特区等政策优势。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厦门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
3.漳州市:漳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拥有较强的港口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漳州市的经济发展较为平衡,房地产市场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4.泉州市:泉州市是福建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泉州市的房地产市场受到内外资的关注,房企在这里进行战略布局。
5.莆田市:莆田市是福建省的一个省辖市,也是全国重要的针织、鞋类生产和出口基地。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莆田市的房地产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
6.三明市: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这里的房地产市场主要以旅游地产为主导,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
7.南平市:南平市是福建省的一个内陆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南平市的房地产市场较为稳定,发展势头良好。
其次,重点房企在福建省的战略布局如下:1.中国恒大集团:中国恒大集团是国内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已在福建省的福州、厦门和漳州等城市进行了战略布局。
该集团在福建省的房地产市场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2.万科集团:万科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也在福建省进行了布局。
该集团在福建省的厦门、福州等城市推出了多个房地产项目,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口碑。
3.龙湖地产:龙湖地产是中国知名的综合地产开发商,也在福建省的福州、厦门等城市进行了布局。
基于SSM的福建细分行业竞争力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福建十一五规划三次产业中的15个细分行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份额分量得出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渔业是福建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增长能力的行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得出国内旅游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福建经济总量增长贡献较大;从竞争力分量得出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林业、国际旅游业、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关键词】ssm;福建;细分行业;竞争力一、文献综述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福建省产业进行研究,吴得文(2005)通过利用ssm分析方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福建省沿海城市如厦门、福州、泉州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而其他内陆城市的推动效果相对而言要弱一些;魏文佳(2007)通过利用ssm分析方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福建省第一产业增长微弱,二、三产业增加迅速,并提出了相关调整福建产业结构的对策;温春念(2008)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李变花(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系统的产业结构及其关联关系,提出了海西实施产业转型的战略;陈燕武,楼燕妮(2010)通过利用空间ssm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海西经济区产业结构因素比竞争力因素更能推动经济增长,并针对海西区产业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若干对策;蒋勇,杨巧(2010)通过建立福建省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var模型,得出:福建省消费结构演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好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加速了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李师源(2011)通过对福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福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秀华(2011)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福建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相关对策。
产业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8期20㊀㊀福建省福州市与厦门市工业主导产业比较分析何卓琳(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000)摘㊀要:主导产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㊁推动与带动的作用.同一个省份不同市区的主导产业会根据各市区资源存量㊁地理环境㊁科技发展㊁国际竞争力等因素有所差别,而同一市区的主导产业也会因战略转变而发生序列演替.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选取福建省省会福州市与厦门经济特区进行比较分析,建立区城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对备选工业主导产业库中各行业进行排序,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其次再进行两市间工业主导产业的纵向对比,最后提出发展各市工业主导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工业主导产业;因子分析法;主导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1.08.0090㊀引言主导产业既是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又可以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目的在于资源约束条件下,提高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与投资环境,福州与厦门的主导产业存在差异,将差异进行对比对认识各地区主导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政策有参考意义.本文利用2013 2018年福建省统计年鉴㊁2013 2018年福州市统计年鉴㊁2013 2018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进行实证分析.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纳入指标体系中,选择包含出口交货值占比等7个统计指标,对同一省份不同经济环境的市区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可能发展成为未来主导产业的综合评分.1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1.1㊀区位商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如果区位商小于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q i j =(e i j /e i )/(E j /E ),q i j表示i 地区j 部门的区位商,e i j 表示i 地区j 部门的产值,e i 表示i 地区工业总产值,E j 表示某省份j 部门的产值,E 表示某省份工业总产值.1.2㊀就业效果就业效果越好反应行业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K j =l j /L ,Kj 表示区域j 行业的就业效果,l j 表示区域j 行业的平均就业人数,L 表示全部行业的平均就业人数.1.3㊀产值增加率产值增加率能够反映产品的需求增长程度,产值增加率越高,表明生产的产品有较大量的需求市场.选择2012年为基期.Q j =(e t i ,j -e t 0,j )/e t 0,j ,Qj 表示区域j 行业的产值增加率,e t i ,j 表示ti 时期j 行业的产值,e t 0,j 表示基期j 行业的产值.1.4㊀利税比重利税比重是指该行业利税占本区域利税总额的比重.该指标越大,说明其在该区域的作用性越强.S j=V j /T V ,S j 表示j 行业的利税比重,V j 表示j 行业的利税,T V 表示该区域的利税总额.1.5㊀行业成长能力行业成长能力反应区域某行业相对于基期的成长效果.该指标越大,表明其潜在成长能力越强.选择2012年为基期.D j =(e t i ,j /e t 0)ˑ100,D j 表示区域j 行业的成长能力,e t i ,j 表示t i 时期j 行业的产值,e t 0表示基期的总产值.1.6㊀能耗指数能耗指数反应某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行业的比重.该指标越大反应该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越大,受资源约束力越大.R j =c j /C ,Rj 表示区域j 行业的能耗指数,c j 表示j 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C 表示全部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1.7㊀出口交货值比例出口交货值比例反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度.该指标越大,反映行业通入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深.X j=x j /x ,X j 表示j 行业的出口交货值比例,x j 表示j 行业的出口交货值,x 表示全部行业的出口交货值.2㊀实证分析2.1㊀基于区位商的备选工业主导行业选择对区域的41个工业行业的区位商进行计算,将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纳入备选工业主导行业.福州市的备选主导产业有14个;厦门市的备选主导产业有13个.2.2㊀因子分析法将区位商㊁就业效果㊁产值增加率㊁利税比重㊁行业成长能力㊁能耗指数㊁出口交货值比例分别记为X 1㊁X 2㊁X 3㊁X 4㊁X 5㊁X 6㊁X 7.KMO 值为0.686(在0.6到0 7之间),P 值为0.000(小于0.05),因此适合做因子检验.在提取的公因子中,只有区位商的提取值小于0.7,其他变量均大于0.7,因而变量能够很好地被公因子表达.根据碎石图,选择前三项特征根,方差解释率为85.122%,如表1所示,抽取的公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变量.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旋转结果如表2所示.表1㊀解释的总方差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8期21㊀表2㊀旋转后的成分矩阵根据表2,将成分1解释为地区经济带动能力;将成分2解释为资源约束程度;将成分3解释为专业化与需求程度.则F 1=0.048X 1+0.299X 2-0.061X 3+0.207X 4+0.238X 5-0.148X 6+0.306X 7,F 2与F 3表达式依此类推.故综合得分(y )=0.255∗F 1+0.338∗F 2+0.407∗F 3.表3㊀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4㊀福州市备选工业主导产业综合得分数据来源:福州市2018年统计年鉴.由数据结果看,纺织业㊁化学纤维制造业㊁农副食品加工业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可以成为福州市的主导产业.从主导选择的方法中可以看出未来福州市需要发展业化程度高㊁国内和国际市场广阔㊁行业成长能力强㊁受环境制约小且就业效果强的行业.此外,电力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也受到资源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行业的扩张.表5㊀厦门市备选工业主导产业综合得分数据来源:厦门市2018年统计年鉴.由数据处理结果看,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国际化程度高,因而厦门市可以大力发展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可以发现,区位商为2.2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综合得分排名为11,不适合作为主导产业,其原因是该行业无法利用劳动力资源,不能缓解地区的就业压力;行业成长能力显出疲态.2.3㊀两市对比分析与政策建议厦门市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福州市发展势头更强劲,成为厦门重点打造的十大千亿级产业链之一,这得益于厦门计算机软件集群的建立以及外商投资带动了该行业进入 快车道 ㊁助力产业的生态日趋完善.对此,福州市可适当引进外资,加大力度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进行产业金融扶持政策,建立区内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改升级辅导㊁产品检测认证㊁人员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福州市的纺织业与化学纤维制造业发展稳中有升,需求量增大带动产品价格上升,成长能力较大,能够成为福州市的两大主导产业;但是厦门市的纺织业与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26与0.27,专业化程度较弱,仅能够满足区域的自给,无法成为该区域的优先发展产业.福州市发展纺织业与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两大主导产业,可以采取优先发展基础产业政策,提高基础产业对主导产业的支持能力,避免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产业的制约而减缓发展速度.福州市与厦门市的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均不适合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其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的约束且产值在区域的贡献率较少.鉴于此,福州与厦门在工业化进程中,如发展电力㊁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需要注重产业与环境的协调政策,合理协调产业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创造完整的有利于主导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和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环境.此外,由于福州市与厦门市的产业差异,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商品服务供给在两地能够节省成本,促进两地的共同发展.3㊀结语本文通过将进入国际市场程度纳入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选择出福建省福州市与厦门市的主导产业,并将两市的主导产业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适合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参考文献[1]李涛.阳江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导产业选择 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分析[J ].广东经济,2020,(04):74G81.[2]张琳翌.基于 区位商 视角的浙江省优势产业分析[J ].经济视角(下),2013,(03):89G91.[3]李明睿.长三角地区主导产业现状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 ].江苏商论,2018,(03):80G83.[4]王茂祥,姜美慧,黄建康,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J ].管理现代化,2016,36(05):32G34.[5]艾尔肯江 阿布力提甫,石勇,曲艺,等.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 以新疆巴州为例[J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03):175G181.[6]江世银.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兼论四川的主导产业选择[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02):20G23.[7]黄信灶,行金玲.波士顿矩阵在区域产业选择中的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08,(02):158G159.[8]张圣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分析[J ].经济问题,2001,(01):22G24.[9]郑志颖,黄灿灿.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J ].中国市场,2017,(17):44G45+48.[10]万丽霞.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丹东产业量化评价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3):80G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