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Simulink仿真串级控制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783.50 KB
- 文档页数:22
串级控制系统仿真解题步骤:(1)串级控制系统的方框图:(2)单回路控制系统图:图(2)为采用单回路控制时的Simulink图,其中,PID C1为单回路PID控制器,d1为一次扰动,取阶跃信号;d2为二次扰动,取阶跃信号;G o2为副对象,G o1为主对象;r为系统输入,取阶跃信号,它连接到示波器上,可以方便地观测输出。
在PID参数设置中,经过不断的试验,当输入比例系数为260,积分系数为0,微分系数为140时,系统阶跃响应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系统阶跃响应如下图:采用这套PID参数时,二次扰动作用下,置输入为0,系统框图如下。
系统的输出响应如下图:采用这套PID参数时,一次扰动作用下,置输入为0,系统框图如下:系统的输出响应如下从综合以上各图可以看出,采用单回路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达到要求时,系统对一次扰动,二次扰动的抑制效果不是很好。
图(1)是采用串级控制时的情况,d1为一次扰动,取阶跃信号;d2为二次扰动,取阶跃信号;PID C1为主控制器,采用PD控制,PID C2为副控制器,采用PID控制;Go2为副对象,Go1为主对象;r为系统输入,取阶跃信号;scope为系统输出,它连接到示波器上,可以方便地观测输出。
经过不断试验,当PID C1为主控制器输入比例系数为550,积分系数为0,微分系数为80时;当PID C2为主控制器输入比例系数为3,积分系数为0,微分系数为0时;系统阶跃响应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系统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采用这套PID参数时,二次扰动作用下,置输入为0,系统的框图如下:系统的输出响应如下图:采用这套PID参数时,一次扰动作用下,置输入为0,系统的框图如下:系统的输出响应如下图:从表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动态过程改善更为明显,可见对二次扰动的最大动态偏差可以减小约6倍,对一次扰动的最大动态偏差也可以减小约2.4倍,系统的调节时间提高了2.5倍。
单回路控制系统在副扰动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串级控制系统在副扰动作用下的节约响应曲线如下:通过对比两曲线可以看出,串级控制系统中因为副回路的存在,当副扰动作用时,副控制器会立即动作,削弱干扰的影响,使被副回路抑制过的干扰再进入主回路,对主回路的影响。
目录1.串级控制的基本概念 (1)2.串级控制系统的原理 (1)3.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1)4.串级控制主、副控制器的设计 (4)5.Simulink仿真 (6)6.串级控制的改进 (8)附录 (10)参考文献 (11)1.串级控制的基本概念串级控制系统为双闭环或多闭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内环为副控对象,外环为主控对象。
内环的作用是将外部扰动的影响在内环进行处理,而尽可能不使其波动到外环,这就加快了系统的快速性并提高个系统的品质,因此串级控制系统中选择内环时应考虑其响应速度要比外环快得多。
2.串级控制系统的原理串级控制在结构上形成的两个闭环,一个在闭环里面,成为内环、副环或副控回路,其控制器为副控制器,在控制中起“粗调”的作用;一个闭环在外面,成为外环、主环或主控回路,其控制器称为主控制器,在控制中起“细调”作用,最终被控量满足控制要求。
主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副控制器的给定值,而副控制器的输出则去控制被控对象。
图1为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1 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3.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1) 副控制回路具有快速性,能够有效的克服进入副控回路的二次干扰。
图2为简化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其中)(2S G v 为二次干扰通道传递函数。
图2 串级控制系统简化结构图当二次干扰经扰动通道)(2S G v 进入副控回路后,首先影响副参数)(2S Y ,于是副控制器立即动作,力图削弱干扰对)(2S Y 的影响。
显然,干扰经副控回路的抑制后再进主控回路,对)(S Y 的影响将有较大的减弱。
按图2所示的串级系统,二次干扰)(2S V 到主参数)(S Y 的传递函数是)()()()()()(1)()()()(221122122S G S D S G S D S G S D S G S G S V S Y v ++= (3.1) 为了与一个简单单环控制系统相比,由图3可以得到单回路控制下干扰)(2S V 至主参数)(S Y 的传递函数是)()()(1)()()()(21122S G S G S D S G S G S V S Y v += (3.2)图3 单回路控制系统结构图比较(3.1)和(3.2),假定)()(1S D S D =,可以看到串级系统中的)()(2S V S Y 的分母中多了一项,即)()(22S G S D 。
第六章Simulink系统仿真原理本书第二部分对使用Simulink进行动态系统模型建立、系统仿真及分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对于一般的用户,使用这些知识便能够对大部分的动态系统进行减免、仿真与分析。
但是对于高级系统设计人员来说,熟悉Simulink对动态系统进行仿真的工作原理必定会对系统的设计、仿真与分析起到很好的作用。
前面所介绍的仅仅是Simulink仿真平台的使用方法,用户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
本章将对Simulink系统仿真原理作简单的介绍,以使用户对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核心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这对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作用不言而喻。
&6.1 Simulink求解器概念Simulink求解器是Simulink进行动态系统仿真的核心所在,因此欲掌握Simulink系统仿真原理,必须对Simulink的求解器有所了解。
在第5章中讲述动态系统的Simulink仿真技术时曾简单提及Simulink求解器的选择与使用,本节将对其作深入的介绍。
6.6.1 离散求解器第3章中简单介绍了动态系统的模型及其描述,其中指出,离散系统的动态行为一般可以由差分方程描述。
众所周知,离散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仅在离散的时刻上取值,系统状态每隔固定的时间才更新一次;而Simulink 对离散系统的仿真核心是对离散系统差分方程的求解。
因此, Simulink 可以做到对离散系统的绝对精确(除去有限的数据截断误差)。
在对纯粹的离散系统进行仿真时,需要选择离散求解器对其进行求解。
用户只需选择Simulink 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中的求解器选项卡中的discrete(no continuous states)选项,即没有连续状态的离散求解器,便可以对离散系统进行精确的求解与仿真。
读者可以参考第5章中相关内容了解离散系统求解器的其它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6.1.2 连续求解器与离散系统不同,连续系统具有连续的输入与输出,并且系统中一般都存在着连续的状态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