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花未眠3
- 格式:pdf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11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4篇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1《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
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
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高一语文《花未眠》重点知识高一语文《花未眠》重点知识《花未眠》是由日本著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著作的散文。
以下是第二单元我与地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写作背景川端康成身世飘零,幼年父母双亡,童年亲人作古,少年生活忧郁。
孑然一身的孤儿经历,造成了他孤僻、内向和病态的性情。
这种“ 孤儿秉性”自然会使他更多地去感悟人生的苦短和哀怨。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悲剧的人格,而这种悲剧人格愈至晚年愈见凸显。
这种源于“哀以思”的“孤儿情结”使得他对美的无限与人们感受美的有限的思考始终带着一种忧伤的色彩。
川端也说他自幼犹如野狗,是个感情乞丐,“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他感受到太多来自人类社会的情感,如亲情和爱情,这时的人就很容易忽略自然之美,忽略自己生命的存在。
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法从社会中获得太多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会产生孤独感,而且更容易走入到自然中,从大自然中感受更多美的事物。
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个从人类社会逃向自然,并且深深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人。
[2]作品赏析主题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
文章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听来似乎很容易,其实,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
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文中列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
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花未眠》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要点。
2.掌握《花未眠》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花未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花未眠》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分析《花未眠》中的情感描写。
2.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向学生介绍《花未眠》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展示对花未眠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3.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花未眠》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二课时:主体1.学生展示阅读心得,讨论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花未眠》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让学生分组展示对一段文字的情感解读,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课时:拓展1.引导学生探讨《花未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
2.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隐喻和寓意,加深对作品的深层理解。
3.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对《花未眠》的整体把握和心得体会。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花未眠》的理解和感悟。
2.预习下一单元内容,做好相关阅读准备。
3.背诵《花未眠》中的一段经典语录,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花未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花未眠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花未眠》是由日本著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著作的散文,作品富抒情性,寻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花未眠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知道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3,知道隽永含蓄的语句。
二、重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揣摩重点语句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进程:一,1,爱好导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动画人物有?樱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枫其中这个聪明的一休和尚对川端康成的影响也很大,一休曾经两次自杀,那种参透尘世的大悟不免也带上消极悲观的情调,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响其作品带有消极悲观的“物之哀”的特点,同学们下来浏览他的作品注意对这点的鉴别。
不管怎样,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将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享受。
2,如果给这篇文章配乐,你会挑选什么基调的乐曲?柔柔、哀伤的音乐提问:根据是什么/学生:(1)根据作者的身世——简介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
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抚养。
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
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
它们以“丰富的感情,精深的技能,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
川端康成虽然一度成为新感觉派的中坚,但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地步。
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寻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2)从文中寻觅根据:课文中写海棠花“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 请划出此句所以他的作品既和他的身世有关,又和他的美学寻求有关,必定带有一种哀伤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听音乐朗诵课文2扫清文字障碍:壁龛(kān) 邂逅(xiè hòu ) 陶冶(táo yě) 迥(jiǒng) 然拜见(bài yè)不可思议大吃一惊难能宝贵情不自禁迥然不同3提问:我们说这是一篇说理散文,论述了审美的问题,那作者是由什么而引发摸索的?明确:(1)清晨发觉海棠花未眠 (学生大多只想到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原因要点拨2)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摸索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2024年高中语文《花未眠》说课稿一、说教材《花未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韩寒。
这篇小说以散文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纠葛,被誉为韩寒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高中语文课的教材之一,通过《花未眠》这篇文本,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物形象的刻画、情感描写的手法以及青春成长的主题等,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生体验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花未眠》,学生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例如描写、夸张、对比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重点关注作品中的情感描写,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洞察力。
3.关注作品中的青春题材,探讨青春成长中的困惑、挑战以及人生的选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本分析和理解、情感描写的分析和归纳。
2.难点:美学鉴赏与情感理解的提升。
四、说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文本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2)情感描写的分析和归纳。
通过分析和归纳作品中的情感描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提升对人性的洞察力。
2.教学方法(1)导读法。
教师通过对文本的导读,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等,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讨论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3)写作训练。
鼓励学生进行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本《花未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文本分析与理解(15分钟)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导读,结合具体的文本描写和情节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掌握文本的核心内容。
2024年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花未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心去感受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花未眠》的内容概述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结构技巧。
3. 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独特表达。
4. 探讨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花未眠》的内容理解、表达技巧分析和主题思想探讨。
2. 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独特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花未眠》的内容和作者川端康成。
2.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技巧。
4. 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效果。
5.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体现,如作文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态度和贡献度。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某个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雪国》、《古都》等,以加深对作者风格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2. 分析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调整依据。
第一册《花未眠》_高一语文教课方案 _模板《花未眠》 .教课方案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教课目的: 1、理解文章表达的相关审美的要旨。
2、体会作者以自己感觉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成立感觉生活美的意识。
教课假想:教时: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本文的要旨犯难点。
2、擅长经过语言,掌握文章要旨为重点。
教课过程:一、导语。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轻轻地吹拂,海棠花显出高洁漂亮的光彩,发散阵阵清香,令人有空蒙迷惑之感。
这时,月亮已转过波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
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为孤独,所以点燃起光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漂亮的光彩、幽静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情,仔细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悯眷爱的殷切情义;同时,也包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
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耀,以此比喻自己遭到贬谪、怀才不遇,既适合,又含而不露。
“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北宋有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绽放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不足为奇,千年此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清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示,写下了漫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 1968 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取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 1899— 1972)日本有名作家,出生在大阪。
2 岁丧父, 3 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 岁祖父亡,此后姐姐又病故。
孤儿的遭受使他的童年抑郁凄凉,这对他此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世致力于对日本美的研究﹑守卫和塑造,写下了大批了明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明的技巧表达了日《拣麦穗》第一课时讲堂教课实录作者黄榆(高中 )一.教课目的:1.掌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花未眠课文原文及教案做好高中语文教案对于老师上课十分重要,那么花未眠这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花未眠课文原文: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正因为人感觉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
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
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这是他临终的话。
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
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
不仅限于花。
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
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
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
高一语文上册《花未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中写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同学回答)对,是海棠花。
我们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
这位作家是谁呢?(同学回答)对,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一位作家,也是东方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娘》《孤独》《千纸鹤》等。
他的作品《雪国》被誉为“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
请大家先默读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二、结构分析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同学回答)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
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明确:偶然遇到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同学回答)明确:当然不是了。
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和感悟。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学习。
教学难点:1.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学生对生活感悟的引导。
教学准备:1.课文《花未眠》2.教学课件或黑板3.学生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美景或事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花未眠》,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a.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b.课文中的悬念、对比等表达技巧。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a.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b.课文中的过渡句和段落划分。
3.挖掘课文深层含义。
a.课文中的哲理。
b.课文中的生活感悟。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与课文相呼应的例子,进行对比分析。
五、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六、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七、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作文。
2.预习下一课《故都的秋》,了解课文内容,预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花未眠》,让学生学会了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掌握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写作训练环节,学生的作品质量较高,体现了课堂所学。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后作业布置得较晚。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意时间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那些不经意间触动内心的美景?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夜晚的星空,或者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最近一次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所打动是在什么时候?”2.自主学习学生分享感受时,教师引导:“你的描述很生动,能否再具体一点,比如,那是什么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的?它的颜色、形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课堂讲解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比喻的例子?它们分别是如何生动地描绘出花的特征的呢?”4.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花未眠’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某个物品或景象在特定时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美?”5.写作训练教师指导:“现在,请大家拿出笔和纸,尝试用刚才讨论过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生活场景。
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教案设计频道我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花未眠》是由日本着名新感觉派作家、着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着作的散文。
我精心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
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
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1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才能,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进步散文的阅读鉴赏才能。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化的语句。
2、培养审美才能、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身世浮沉雨打萍”,川端康成的幼年成长充满了凄风苦雨,就像一首忧伤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风雕碧树的季节,飘悠在天之涯、海之角。
人生的忧郁像一张蓝色的网笼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浸透着伤感的气息。
然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追逐美。
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那么生活在阳光灿烂中的我们,又用明眸善睐的眼睛发现了什么呢?〔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
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
确实,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慨与考虑,哪两句呢?〔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您看到的。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刚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
高二语文教案花未眠9篇花未眠 1施永忠教学目标: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
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
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花未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花未眠》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要介绍作者川端康成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为什么是《花未眠》?引导学生思考。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探讨文章的线索。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悟和情感变化。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花未眠》的读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育元素。
二、美育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美育元素,如自然美、人文美等。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以《花未眠》为素材,写一篇散文。
2.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写作训练。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作文《花未眠》读后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启示。
二、启示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启示,如珍惜生活、感受美好等。
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