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1 / 9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翰.林/浩瀚. 桅.杆/纤维. 由衷./无动于衷. 咆哮./惟妙惟肖.
B.折.皱/折.腾 琐屑./凋谢. 仁.慈/任.劳任怨 推崇./重.峦叠嶂
C.虬.枝/遒.劲 暮.年/序幕. 恶.劣/深恶.痛疾 联结./交头接.耳
D.踌.躇/田畴. 鲜腴./防御. 倔.强/倔.头倔脑 仲.裁/摩肩接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鹤立鸡群....,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B.近二十年来,我们学校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与先进学校相比,就黯然失...色.了。
C.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D.我们只有学会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写作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不至于粗制滥造....。
4、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人们喜爱观赏日出,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
B.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了美丽的天然。
C.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D.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夸张)
B.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反问)
C.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D.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
2 / 9 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拟人)
6、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③眼界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
④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⑤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①③② C.③⑤④①② D.③①⑤②④
7、古诗文默写
(1)王维《使至塞上》表现飘零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同学们在班里玩起了“飞花令”。这次的指定字是“花”,可用《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回答。((注)“飞花令”是古时候的一种行酒游戏。行“飞花令”时,每次指定一个字,游戏双方轮流说出含有指定字的诗句。)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陈 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
3 / 9 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解释字词。
(1)或.指为生事
(2)人服.其先见
(3)此人素.如此
(4)留以旌.直臣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留以旌直臣”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公亦以此自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狼狈为奸,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
C.陈禾冒死进谏,不慎拉破了皇帝的衣服。皇帝勃然变色,讽刺他说:你能像这样劝谏,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4 / 9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不愿意在他手下为官,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翻译句子。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
5 / 9 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6 / 9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________句:________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藤野先生》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