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 格式:ppt
- 大小:336.01 KB
- 文档页数: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简表截至2003年12月2日
*1949年10月2日系中国与前苏联的建交日。
1991年12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致电俄罗斯外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
**1955年1月2日系中国与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建交日。
1992年4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改任南联盟共和国大使。
200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自2月4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更名为驻塞尔维亚和黑山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摩纳哥公国自1995年1月16日起建立领事关系。
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外交关系1949年11月23日,中国同阿尔巴尼亚建交。
在建交的68年间,两国从海内知己到水火不容,其中曲折大众虽有谈论,但一般也只是谈其表面,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不少可以给今天的我们以启示。
(一)中阿关系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阿尔巴尼亚是首批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两国的关系在建交期间一直是起起落落,但是如果结合当时国内国外的环境,就会发现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南斯拉夫铁托的支持下取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建立了共和国。
之后一直可以说是被南斯拉夫控制。
当南斯拉夫政权与苏联分道扬镳时,阿尔巴尼亚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苏联一边,摆脱南斯拉夫的控制,并开始清洗自己党内所谓的“铁托分子”。
也从此阿尔巴尼亚全面依附苏联,苏联开始代替南斯拉夫对阿提供经济、军事等全面的援助。
其实在建交之前,中国并没有听过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的名字,在整个东欧共产主义阵营里,阿尔巴尼亚是国小力微的一个国家。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阿两国越走越近,在1954年两国开始互设使馆和互派大使。
1955年5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苏南两国关系趋于正常化,苏阿关系开始恶化。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同时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日趋严重的苏联引起中阿两国的不满和恐惧,尤其是1958年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等事件致使中苏矛盾升级。
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上,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力排众议在中苏两国中支持中国。
而这也彻底激怒了赫鲁晓夫。
1960年至1961年,苏联先后单方面撕毁对中、对阿经济、军事援助合同,撤回全部援中、援阿苏联专家。
1961年底,苏联中断了同阿尔巴尼亚的外交关系。
但是与此同时中阿关系却迅速升温。
最引人注意的是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且礼遇规格极高。
截止目前,世界上196个国家中,共有17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具体情况如下:亚洲:包括中国共48个国家,目前有46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只有不丹例外,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关系,但是不丹实际上与中国保持了大使级别的外交关系.阿富汗1955年1月20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84年11月1日阿曼1978年5月25日阿塞拜疆1992年4月2日巴基斯坦1951年5月21日巴勒斯坦1988年11月20日巴林1989年4月18日朝鲜1949年10月6日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菲律宾1975年6月9日格鲁吉亚1992年6月9日哈萨克斯坦1992年1月3日韩国1992年8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1992年1月5日柬埔寨1958年7月19日卡塔尔1988年7月9日科威特1971年3月22日老挝1961年4月25日黎巴嫩1971年11月9日马尔代夫1972年10月14日马来西亚1974年5月31日蒙古1949年10月16日孟加拉国1975年10月4日缅甸1950年6月8日尼泊尔1955年8月1日日本1972年9月29日塞浦路斯1971年12月14日沙特阿拉伯1990年7月21日斯里兰卡1957年2月7日塔吉克斯坦1992年1月4日泰国1975年7月1日土耳其1971年8月4日土库曼斯坦1992年1月6日文莱1991年9月30日乌兹别克斯坦1992年1月3日新加坡1990年10月3日叙利亚1956年8月1日亚美尼亚1992年4月6日也门1956年9月24日伊拉克1958年8月25日伊朗1971年8月16日以色列1992年1月24日印度1950年4月1日印度尼西亚1950年4月13日约旦1977年4月7日越南1950年1月18日非洲:共53个国家,其中49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阿尔及利亚1958年12月20日埃及1956年5月30日埃塞俄比亚1970年11月24日安哥拉1983年1月12日贝宁1964年11月12日博茨瓦纳1975年1月6日布隆迪1963年12月21日赤道几内亚1970年10月15日多哥1972年9月19日厄立特里亚1993年5月24日佛得角1976年4月25日刚果共和国1964年2月22日刚果民主共和国1961年2月20日吉布提1979年1月8日几内亚1959年10月4日几内亚比绍1974年3月15日加纳1960年7月5日加蓬1974年4月20日津巴布韦1980年4月18日喀麦隆1971年3月26日科摩罗1975年11月13日科特迪瓦1983年3月2日肯尼亚1963年12月14日莱索托1983年4月30日利比里亚1977年2月17日利比亚1978年8月9日卢旺达1971年11月12日马达加斯加1972年11月6日马拉维2007.12.28马里1960年10月25日毛里求斯1972年4月15日毛里塔尼亚1965年7月19日摩洛哥1958年11月1日莫桑比克1975年6月25日纳米比亚1990年3月22日南非1998年1月1日尼日尔1974年7月20日尼日利亚1971年2月10日塞拉利昂1971年7月29日塞内加尔2005.10.25塞舌尔1976年6月30日苏丹1959年2月4日索马里1960年12月14坦桑尼亚1964年4月26日突尼斯1964年1月10日乌干达1962年10月18日赞比亚1964年10月29日乍得2006.8.6中非1964年9月29日欧洲:共44个国家,目前有43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阿尔巴尼亚1949年11月23日爱尔兰1979年6月22日爱沙尼亚1991年9月11日安道尔1994年6月29日奥地利1971年5月28日白俄罗斯1992年1月20日保加利亚1949年10月4日比利时1971年10月25日冰岛1971年12月8日波兰1949年10月7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95年4月3日丹麦1950年5月11日德国1972年10月11日俄罗斯* 1949年10月2日法国1964年1月27日芬兰1950年10月28日荷兰1972年5月18日捷克1993年1月1日克罗地亚1992年5月13日拉脱维亚1991年9月12日立陶宛1991年9月14日列支敦士登1950年9月14日卢森堡1972年11月16日罗马尼亚1949年10月5日马耳他1972年1月31日马其顿1993年10月12日摩尔多瓦1992年1月30日摩纳哥1995.1.16挪威1954年10月5日葡萄牙1979年2月8日瑞典1950年5月9日瑞士1950年9月14日塞尔维亚1955年1月2日黑山2006.6.14圣马力诺1971年5月6日斯洛伐克1993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亚1992年5月12日乌克兰1992年1月4日西班牙1973年3月9日希腊1972年6月5日匈牙利1949年10月6日意大利1970年11月6日英国1972年3月13日南美洲:共12个国家,目前有11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巴西1974年8月15日秘鲁1971年11月2日玻利维亚1985年7月9日厄瓜多尔1980年1月2日哥伦比亚1980年2月7日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乌拉圭1988年2月3日智利1970年12月15日北美洲:共有23个国家,目前有12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安提瓜和巴布达1983年1月1日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巴哈马1997年5月23日古巴1960年9月28日加拿大1970年10月13日美国1979年1月1日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哥斯达黎加2007.6.1多米尼克2004.3.23格林纳达2005.1.20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共16个国家,目前有12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澳大利亚1972年12月2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1976年10月12日斐济1975年11月5日库克群岛1997年7月25日密克罗尼西亚1989年9月11日瑙鲁2002年7月21日萨摩亚1975年11月6日汤加1998年11月2日瓦努阿图1982年3月26日新西兰1972年12月22日马绍尔群岛1990.11.16纽埃2007.12.12目前还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有:亚洲:1个不丹欧洲1个梵蒂冈非洲4个冈比亚科特迪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兰北美洲11个危地马拉伯里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多米尼加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海地南美洲1个巴拉圭大洋州4个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图瓦卢帕劳。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成性考核三题目1【单选题】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选择一项:A. 朝鲜B. 阿尔巴尼亚C. 苏联D. 印度正确答案是:苏联【判断题】中国与韩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单选题】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选择一项:A. 独立自主B. 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C. 立足亚太D. 大国外交正确答案是:独立自主题目4【判断题】不结盟运动是由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发起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判断题】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全盘西化。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判断题】中国是在1971年10月5日的第26届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判断题】自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单选题】推动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
选择一项:B. 卡特政府C. 福特政府D. 尼克松政府正确答案是:尼克松政府题目9【匹配题】请选择下列名词相对应的含义:正确答案是:国际组织();→ 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
, 第三世界();→ 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无权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广大亚非拉国家。
这些国家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国家、南方国家。
, 南北关系();→ 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该原则为中国首创。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谈判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
, 南南关系();→ 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
题目10【判断题】世贸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是部长会议,有权对各多边贸易协定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作出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截至2005年10月25日)(按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次序排列。
同一洲的国家以其国名拼音为序)
*1949年10月3日系中国与前苏联的建交日。
1991年12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致电俄罗斯外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
**1955年1月2日系中国与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建交日。
1992年4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改任南联盟共和国大使。
2003年2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自2月4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更名为驻塞尔维亚和黑山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摩纳哥公国自1995年1月16日起建立领事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天,即1949年10月1日,中国政府就庄严宣告:
到2005年10月25日,。
中国外交关系分类
中国的外交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邻国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
这些关系受到地缘政治、历史、领土争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大国关系: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关系,如美国、欧盟、日本等。
这些关系涉及到国际经济、贸易、军事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3. 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与非洲、拉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等领域。
4. 国际组织关系:中国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这些国际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5. 反恐与安全合作:中国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情报交流、执法合作、边境安全等方面开展合作。
6. 区域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和倡议,如东盟、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
这些合作有助于地区内各国之间的互信与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的外交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性的国际秩序和多边合作,并努力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
1.外交:(广义)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交往与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狭义)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2.“一条线”战略: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泽东主席于1973年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 战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软实力”(soft power):该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诉求,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而不是强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
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5.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新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
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
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
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
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
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
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努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取得全国胜利。
在建国初期,中国外交工作主要集中在巩固国内政权、争取国际支持以及结束对台湾的封锁。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创立,争取恢复中国在安理会的合法席位,成功维护了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权益。
第二阶段:中国建立世界广泛的外交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此时,中国外交比较注重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与美国、欧洲国家以及其他亚洲和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推动了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
第三阶段:中国发展全球性的外交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积极倡导和参与全球治理,着力推进现代化和国家繁荣与稳定。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倡议,并成为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
此外,中国开始在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推动外交合作,增强了全球影响力。
第四阶段:中国成为全球重要大国的外交实践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大国,具有广泛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力。
中国外交更加注重发展同其他大国的关系,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积极参与重大的地区冲突解决、和平稳定和发展合作等事务。
总体来说,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奋斗阶段到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再到建立世界广泛的外交关系阶段,以及发展全球性外交战略和成为全球重要大国的阶段。
中国外交的发展紧密联系着国家整体发展进程,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与几个重要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发展演变世界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同样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和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发展演变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就有15个。
这些周边国家,由于与中国在地缘关系上河同水密、唇齿相依,因而自然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上也成为病痒相关、安危与共的利益攸关方。
因而,在国家利益方面,必须实行和坚持睦邻友好政策。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整体发展演变轨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为了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毛泽东等审时度势,采取北联苏联、东援朝鲜、南助印支以及同印度等周边国家实行睦邻友好的方针。
北联苏联,即与苏联建交,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一系列协定,用条约的形式将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固定下来,并解除了北疆的后顾之忧。
东援朝鲜,即抗美援朝,粉碎了美国企图侵吞全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计划,维护了中朝两国及远东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南助印支,即支持和援助印度支那人民反法斗争,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促成了印度支那的停战,从而也大大缓解了中国南疆的外部压力。
与印度等国睦邻友好,即与印度、印尼、缅甸等国建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定,为当时进一步发展中国同印度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有效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一、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 1970年7月1日,当时的副总理陈毅正式宣布解除与美国的断交。
到2019年4月,中国已经和18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99.8%。
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11月10日,中国经126个成员国共同通过投票,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这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进程的正式开始。
3. 与台湾、港澳建立友好关系。
从1997年7月以来,我国已经在台湾建立37个商业机构,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关系。
二、推动全世界民族走向和平、友好1. 提倡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伊核危机朝着和平方向发展,将中东地区缓和矛盾推进到政治谈判阶段,推动阿富汗问题政治化。
2. 主张平等协商。
中国认为,国家间的关系应以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为原则,反对一国对他国施加压力、提出要求,更加注重在外交行为中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3. 倡导全球治理。
中国拥抱全球治理的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继续发挥主要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再平衡的全球治理模式。
三、为全世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1. 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和发展。
中国以其良好的发展成绩,秉承共同发展理念,推动并参与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把发展中国家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 努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求以各国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共同目标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同发展。
3. 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各国间治理能力的建设,加强全球治理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贡献,以不断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对推动世界民族走向和平、友好、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菲律宾外交:宣称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在平衡、平等、互利、互敬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对外政策的三大目标是:确保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菲海外公民权益。
系美国在东南亚的盟国,重视发展同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积极推动东盟内部合作,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
大力推行经济外交,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
截至2004年底,已同126个国家建交。
1、菲中双边政治关系回顾:中国同菲律宾于1975年6月9日建交。
建交32年来,中菲关系总体发展顺利,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各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建交以来,中菲高层互访不断。
马科斯总统(1975年6月)、阿基诺总统(1988年4月)、拉莫斯总统(1993年4月)、阿罗约副总统(2000年3月)、埃斯特拉达总统(2000年5月)、阿罗约总统(2001年11月、2004年9月)等先后访华。
李鹏总理(1990年12月)、乔石委员长(1993年8月)、江泽民主席(1996年11月)、朱镕基总理(1999年11月)、李鹏委员长(2002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2003年8月)、胡锦涛主席(2005年4月)等先后访菲。
江泽民主席1996年对菲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同意建立中菲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并就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达成重要共识和谅解。
2000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关于二十一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确定在睦邻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胡锦涛主席2005年对菲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确认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2006年,菲参议长德里隆(4月)、副总统德卡斯特罗(6月)和众议长德贝内西亚(6月)先后访华。
2007年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在菲律宾宿务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应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邀请,对菲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愿共同全面深化中菲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法国成为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巨大的反响,被称为“外交核爆炸”。
那么,法国为何能成为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呢?第一,法国在1950年代后期外交政策的转向。
二战后期,法军在盟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国土。
法国成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权。
到了1958年后,法国又成立了第五共和国政权。
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针对中国的外交认识是有很大不同的。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奉行亲美外交政策,其具体做法包括:派出法军到朝鲜战场参战,派出法军介入越南抗法救国战争。
对新中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法国经常把中国和苏联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即便中国想在中法关系上取得突破,法国方面迫于美国的压力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
但到了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外交出现了重大转变。
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支持在欧洲建立以法国为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反对美国霸权和北约军事组织。
支持非殖民化运动,奉行相对积极的第三世界政策。
在中国问题方面,戴高乐认为,决定国家外交走向的应该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升。
戴高乐认为,中国是重要的国际力量,法国的一些外交政策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在越南战争的问题上,法国希望通过中国的力量制约美国,期待越南战争问题能得到较好地解决。
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对中国的重视,给中法两国1964年建交奠定了基础。
第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1950年代后期是一个多事之秋。
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这使得中国同时面对美苏两国超级大国的压力,为了能在对外交往中找到更多的朋友,中国把外交突破点转移到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
对于中国来说,法国在欧洲有绝对的影响力,一旦中法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这对于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交往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