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内出血诊治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法
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术治疗:对于大量的、紧急的颅内出血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开颅减压和切除血肿等。
2.药物治疗:颅内出血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以防止再次出血和减少颅内压。
3.病情观察和支持治疗:对于轻度颅内出血患者,可以进行病情观察和支持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维持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
4.康复治疗:颅内出血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以恢复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颅内出血是一种危重疾病,治疗需要及时、有效、全面,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第1篇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有幸参与了无数次抢救生命的历程。
每当看到那些脆弱的生命在生死边缘挣扎,我心中都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无数次抢救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一、生命的脆弱儿科抢救让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
在儿科,患者多为儿童,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一旦遭遇疾病,病情往往迅速恶化。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因为肺炎而抢救无效离世,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这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生命,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为患儿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二、责任与担当儿科抢救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们肩负着守护儿童健康的重任。
在抢救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懈怠。
每当看到患儿病情好转,我的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同时,我也深知,每一次抢救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
在抢救过程中,我与护士、麻醉师、检验科等科室的同事紧密配合,共同为患儿争取生的希望。
三、技术与经验儿科抢救让我认识到技术与经验的重要性。
在抢救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判断病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我曾遇到过一个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由于病情复杂,抢救难度较大。
在救治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最终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提高自己技术的决心。
四、沟通与关爱儿科抢救让我明白了沟通与关爱的重要性。
在抢救过程中,患儿家属往往处于焦虑、恐慌的状态。
作为医生,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我曾遇到过一个因误诊而延误病情的患儿,患儿家属情绪激动,对我提出了质疑。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解释病情,并给予他们安慰。
最终,患儿家属对我表示了理解和感谢。
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关爱患者家属同样重要。
五、感恩与成长儿科抢救让我学会了感恩。
在抢救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同事和患者的关爱与支持。
颅内出血一、定义颅内血肿是急性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之一。
当颅内出血聚集于颅腔内一定部位而达相当体积,对脑组织构成压迫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外伤性颅内血肿占颅脑损伤的8%~10%,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40%~50%,它是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根据血肿部位可分为:①硬脑膜外血肿(EDH)。
②硬脑膜下血肿(SDH)。
③脑内血肿(ICH)。
二、临床表现①病史:受伤经过,有无意识丧失,丧失时间。
是否恢复,是否再度发生意识丧失等。
②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跨越脑膜中动脉骨管沟等原因造成硬脑膜中动脉及颅骨板障静脉、静脉窦等出血。
随着血肿的扩展出现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患者意识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随后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伴随进行性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
③硬膜下血肿:出血可来自矢状窦旁桥静脉破裂或由于严重脑挫伤引起皮质动脉破裂造成。
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急性硬膜下血肿局部症状类似硬膜外血肿,但患者中间清醒期不明显。
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慢,患者逐渐适应,症状不典型,而且多变。
④脑内出血:多与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形成复合血肿。
常与脑膜下血肿一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更明显。
由于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导致脑疝发生。
患者可出现意识丧失,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消失等。
⑤辅助检查:通过X线片、CT或脑扫描等检查结果,可了解脑损伤的程度及血肿的位置。
CT可直接而全面了解脑损伤的情况及有无继发性血肿等;MRI扫描可比CT更清楚地显示散在小量的出血。
腰椎穿刺可了解有无出血和出血的程度。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脑出血属于神经科急诊,需要在短时间内立刻明确诊断,目前辅助检查主要分为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种,随着目前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影像学检查因为其具有时间短、无创、结果准确等优点,已逐渐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①头颅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发病后即可显示边界清楚的新鲜血肿,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1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脑出血的病理演变过程,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时第一时间指导临床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治研究进展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及早诊治是改善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本研究就新生儿颅内出血临病因出发,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诊断;治疗;进展颅内出血是因脑血管破裂、引起血液外溢至颅腔引起的头颅疾病。
颅内出血包括硬膜下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相关类型,其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且患儿状况与病因存在密切关联,且患儿治疗不及时将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给患儿生命安全及未来生长发育过程造成极大影响。
及时明确患儿病因,并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母体原因母体孕产期身体状态将直接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子痫、子宫异常、胎盘早剥等相关孕产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不仅影响母体生命安全及内分泌状况,还会直接影响胎儿供血供氧状态,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易导致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早产、发育异常等,引起新生儿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儿预后。
1.2 新生儿期因素新生儿早产、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分娩方式、肺部病变等相关因素均会诱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1]。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脑部血管发育多不成熟,凝血功能较差,极易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
出现窒息患儿,极易发生低氧血症,影响患儿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易诱发血管破裂出血。
而在分娩方式上,实施阴道分娩时,采取胎头吸引器、产钳等相关器械辅助时,若新生儿先露受压时间过长、负压引起血管破裂,则易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
而对于存在肺部疾病新生儿,常出现脑部缺氧状况,易诱发颅内出血。
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新生儿耐受性较低,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当前临床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方式主要分为超声检测、CT检测、MRI检测等。
2.1 超声检查采取超声检查时诊断过程具有无创性,诊断安全性高。
小儿颅内出血如何鉴别诊断?颅内出血尚应与下述疾病相鉴别:1.颈部感染小儿有慢性扁桃体炎和颈部淋巴结病时,可发生颈内动脉颈段的单侧或双侧闭塞,表现为发热、颈部触痛,随后突然出现偏瘫,必须通过咽喉部或淋巴结标本的培养确定病原微生物。
动脉造影可发现颈动脉闭塞,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2.颈动脉受伤小儿受到体罚或在锻炼运动时受到似乎很轻微的损伤即可使小儿颈动脉形成血栓或断裂。
常在外伤后数小时有时甚至数天出现症状。
常表现有偏瘫、偏侧感觉缺失和偏盲,症状可为暂时性或持续性,但总可有一些恢复。
超声影像、MRI和动脉造影可以发现颈段颈动脉闭塞,抗凝疗法和手术修复对偏瘫均无效果。
3.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heartdisease)患发绀型心脏病的婴儿最常发生静脉血栓,首发症状为突然发生的偏瘫,伴有头痛、抽搐和意识丧失,惊厥发作开始可能为局限性和复发性,但随后变为全身性发作。
MRI是发现静脉血栓和栓子的较好方法。
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疗法,纠正脱水和控制颅内压增高,而渗透性利尿药禁用,因其可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梗死常为出血性,禁忌抗凝治疗。
因无法区别血栓形成是无菌性的还是有菌性的,因此所有患儿均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4.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heartdisease)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多由于细菌性心内膜炎或手术时瓣膜上赘生物形成栓塞而致偏瘫,故必须反复做血培养以明确病原微生物,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
5.烟雾病(moyamoyadisease)烟雾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开始于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的闭塞,基底动脉有时也可发生血管闭塞。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或突然出现的轻偏瘫,随后渐渐恢复,但在完全恢复之前,同侧或对侧可出现轻偏瘫、偏侧感觉丧失或失语,预后不良。
多数患儿留有一侧或双侧肢体的慢性无力、癫痫和智力低下,部分可死亡。
CT或MRI常显示大面积的脑梗死,由颈内动脉狭窄所致。
明确诊断须行动脉造影检查,有报道在病程早期静脉应用维拉帕米(verapamil)有效。
第1篇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有幸见证了无数家庭在急诊室中的喜怒哀乐。
每当夜幕降临,急诊室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那里成为了孩子们生命安全的守护者。
在这些紧张而充满挑战的时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以下是我从小孩急诊中感悟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在急诊室,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每当接到紧急病例,我都能感受到时间对于患儿生命的紧迫性。
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较量中,我们深知生命至上,敬畏生命。
每一位医生、护士都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救治患儿,只为挽救每一个生命。
二、责任心重,医者仁心作为儿科医生,我们的责任重大。
面对患儿,我们要具备一颗仁心,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急诊室,我亲眼见证了无数医生、护士们为了患儿倾注心血的感人场景。
他们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安全。
这种责任心和医者仁心,让我深感敬佩。
三、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在急诊室,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面对复杂的病情,医生、护士、医助等人员各司其职,共同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救治。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克时艰。
四、关注细节,精益求精在急诊室,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时刻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严谨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病例。
同时,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五、关爱患者,传递温暖在急诊室,患儿和家属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医生,我们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传递温暖。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关爱和鼓励。
这种关爱,不仅能缓解患儿和家属的焦虑,还能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六、普及知识,提高意识在急诊室,我们不仅救治患儿,还要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通过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成因、预防措施等,让他们了解如何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种普及知识的做法,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脑出血康复心得体会怎么写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且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扰和心理压力。
康复是脑出血患者恢复功能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旅程。
在经历了脑出血康复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许多事情,对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我个人关于脑出血康复的心得体会。
首先,面对脑出血后康复的第一步是坚定态度。
每个人在经历了脑出血后,都会面临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挑战。
然而,我认识到只有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并恢复健康。
我意识到康复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它需要我的坚持和勇气去面对困难。
其次,在康复过程中,恢复功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我康复的早期阶段,我遭遇了病痛和身体上的极限,我感到无助和绝望。
但我鼓起勇气,不断努力恢复自己的功能。
通过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康复护理,我渐渐恢复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功能。
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且痛苦,但我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找回我失去的能力。
另外,在康复的旅程中,家庭的支持是无可替代的。
家庭是我康复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
我的家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我巨大的鼓励和支持。
他们帮我安排康复疗程,照顾我的起居和饮食,给我温暖和慰藉。
每当我感到沮丧和无力时,他们总是鼓励我不要放弃,告诉我他们永远支持我。
正是家庭的爱和鼓励,让我坚持走过了康复的每一步。
另外,与医生和康复师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康复,我始终保持着与医生和康复师之间的沟通。
他们给我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时刻监测我的身体状况。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产生康复进展所需的努力和耐心。
我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会了如何正确进行康复训练和使用康复辅助工具。
这种与专业人士的互动不仅帮助我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使我形成了康复的正确观念和方法。
最后,康复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毅力。
康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坚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耐心,学会了接受和适应自己的变化。
有时候,我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去恢复。
儿科进修心得体会(共6篇)篇:儿科进修上海新华医院进修心得体会漳县人民医院汪永峰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刚刚结束,我又回到了我所熟悉的工作岗位。
首先要感谢医院、领导给予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还要感谢各位同事,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安心完成学业。
我进修的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它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具有专业特色,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曾先后七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三次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1993被授予三级甲等医院称号,202X年荣获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上海市学习型单位。
新华医院儿科整体实力位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新华医院新生儿科现为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多年来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全国围产学会等学术组织的成员单位,是医院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重点学科。
新华医院儿内科共有11个科室,因时间原因,针对基层县级医院的急需,我主要在几个重要科室进行了学习,分别是: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新生儿科(新生儿病房及NICU室)、肾病科、呼吸科、神经科、消化科、血液科、心脏科;第一个月医院根据花名册看我年龄大,工作时间长,把我安排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学习,由于本人理论基础薄弱,对新的诊疗技术了解甚少、医院常规处理程序不了解,加之上海人方言浓重不宜沟通及饮食方面的不习惯,尤其在值夜班期间,几乎是通宵工作,有时也很难完成夜班工作任务,快节奏的生活难以承受,一度产生打退堂鼓的想法,后来通过家人及朋友的劝导,我也考虑再三,就当又面临人生的一次挑战;尤其是在上夜班期间,夜深人静之时,自已暗想,这也是对我职业生涯的一次磨练,也是一次提高医疗水平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一定要坚持完成培训计划,不能半途而费。
自此,在学习期间,我不以年龄的大小,虚心向小字辈们请教,虽然年龄上我是他们的长辈,但学问上他们都是我的老师,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让我了解了更多、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也逐渐适应了这儿的环境,也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在忙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忙碌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通过学习,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同一线医院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而且还差距在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上,我感觉这儿的老师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不仅诊疗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且十分重视后辈的培养,保持着强大的人才梯队。
儿童颅内出血诊治体会
关键词:儿童;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为儿科急症,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急性期死亡率高。
早期临床症状多样化,或医生对儿童颅内出血重视不够,容易漏诊或误诊,造成不良后果。
1.病例资料
【例1】女,11岁。
系头痛,头晕,体温不升5小时,昏迷2小时入院。
既往体健。
无外伤史。
患儿夜间睡眠中突发头痛,T350C其村医诊断为体温不升,给予肌注阿托品,654-2,具体用量不祥,患儿仍头痛,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嗜睡,渐渐失去知觉小便失禁。
查体:体温350C,脉搏72/min,呼吸20/min,血压90/65mmHg。
深昏迷状态。
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mm,对光反应迟钝。
颈强。
心肺腹未见异常。
四肢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双测巴氏征(+)。
Hb110g/L WBC8.9×109/L PLT290×109/L 出凝血时间正常。
头颅CT显示第三第四脑室,侧脑室密度增高影。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血管畸形?入院后给予积极抢救,入院40min死亡。
【例2】男,12岁。
因发热头痛7小时,抽搐2次于2002年9月入院。
既往无头痛病史,智力正常。
否认外伤史。
查体:体温38.80C,脉搏96/min,呼吸28/min,血压90/65mmHg。
昏迷状态。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
颈强直,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巴氏征(+)。
Hb 128g/L,WBC180×109/L,PLT280×109/L,入院诊断:中枢感染。
给予相应处理。
入院4小时再次询问病史,发病前2小时被其母亲在面部扇了一巴掌。
查头颅CT显示第三第四脑室密度增高影,后纵裂密度增高影。
诊断: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外科行脑室外引流。
对证支持治疗4天意识清楚,拔引流管,右下肢肌力Ⅲ级,住院35天行DSA示左颞叶动静脉畸形。
【例3】【例3】男12岁间断性头痛头晕3年,剧烈头痛1小时于2003年6月入院。
3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地头痛头晕,为前额部跳痛,间断性发作,间隔时间为3天、2个月不等,休息后缓解。
曾在多家医院就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给予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左右侧肢体交替麻木无力约半小时1小时自行缓解。
曾做头颅CT无明显异常。
查体T37 0C P92次/min R 26次/min BP90/60mmHg 。
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
颈软,心肺腹规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双则巴氏(+)。
HP120g/L,WBC13.6×109/L PLT180×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
头颅CT 示第三、四脑室密度增高影。
诊断:脑室出血。
脑外科行脑室外引流,对证支持治疗3天意识清楚,住院25天行DSA示烟雾病。
讨论:
本文3例颅内出血患儿,有2例表现为体温异常,考虑为脑出血影响到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
一例被村医误诊误治加速了患儿的死亡。
1例被误诊为中枢感染,经头颅CT明确为颅内出血。
1例长期被误诊为血管性头痛和头痛性癫痫。
10岁左右是儿童自发性颅脑出血的高发年龄组。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对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应建议作头颅CT,明确诊断,争取早期手术。
在继发脑实质损伤之前尽快消除血肿,视病情稳定后再行DSA等检查明确病因,进一步治疗。
由于儿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不典型,儿童自述能力差不能引起家长和临床医生重视,常易导致误诊。
生活充满了色彩,但是蒙着一层雾需要你
的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