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1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
小刚与李明、小群在观看音乐会时大声喧哗、打闹。
他们的行为属于( A )
违反了民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了宪法
预防犯罪
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列为严重不良行为之一,要严加制止,其依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
第3课时善用法律
善用法律
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保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D.诉讼
去年父亲因为车祸也离他而去。
父亲留下遗产10
洋洋将叔叔告上法庭,经过法院判决。
【2019-2020】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法不可违》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主要分析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类别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理解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维护自己的权益,又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违法行为的类别、危害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分享展示自己的见解,感悟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尊法守法的自觉性,提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分享展示的技能。
知识与技能: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明白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能够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知道无论是哪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的观察与了解,八年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不法侵害;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行为的理解还不深入,学生的守法状态与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
在课堂上,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分享展示自己的想法,能够在观察、分析中有所感悟,但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导入新课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活动一:行为的底线(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2.什么是违法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物权法(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二较轻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 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三严重刑法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2. 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3.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4.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二)能力目标1.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2.正确认识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远离违法犯罪;2.增强规则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观念。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新闻:2017年10月,一批新法将实施思考:为什么要接二连三的出台这么多的法律法规?教师总结: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规范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我们行为的底线。
违法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二)自主预习知识点梳理: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规则),法律是的社会规则。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
3)法律明确告知人们________做什么,______做什么,_______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______和_______。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_____的_____。
4)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______、______的规定,危害的行为。
5)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6)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_,应当承担___________的行为,如__________的行为。
7)行政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_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8)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__的行为,如___________的行为。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法不可违一、教学内容分析《法不可违》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主要分析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类别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理解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维护自己的权益,又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违法行为的类别、危害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分享展示自己的见解,感悟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尊法守法的自觉性,提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分享展示的技能。
知识与技能: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明白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能够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知道无论是哪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的观察与了解,八年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不法侵害;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行为的理解还不深入,学生的守法状态与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
在课堂上,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分享展示自己的想法,能够在观察、分析中有所感悟,但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在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中掌握知识,理解违法行为及其类别;在自主比较、质疑释疑中清楚的分辨不同的违法行为;引领学生在分组讨论、比较分析、分享展示、案例分析等活动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认清自己身边的违法行为,逐步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知道法不可违、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远离和抵制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