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07.71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集》高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课题组改进型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点一、实验方案设计遵循的原则1、立意的科学性。
2、操作的可行性。
3、过程的安全性。
4、用品的简约性。
5、思路的创新性。
6、效果的启发性。
二、实验方案设计满足的要素1、改进背景与设计目的。
2、用品选取与装置组配。
3、实验过程与操作方法。
4、实验记录、现象分析与结果讨论。
5、注意事项与改进反思。
三、实验方案设计侧重的内容1、实验药品的选取。
2、实验仪器的改进。
3、实验装置的改进。
案例 1 铝热反应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实验名称铝热反应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实验目的通过改进和创新,使实验更具有安全性,科学性,环保性,现象明显等特点。
实验原理铝热反应,是铝单质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体现出了铝的强还原性。
由于氧化铝的生成焓(-1645kJ/mol) 极低,故反应会放出巨大的热,甚至可以使生成的金属以熔融态出现。
另一方面,反应放出大量热使铝熔化,反应在液相中进行使反应速率极快,短时间放出极大量的热。
实验仪器及药品电子桌秤、药匙、铁架台 (带铁夹和铁圈 )、玻璃漏斗 (口径 150mm) 、玻璃罩子 (口径 200mm) 、凡士林、滤纸、橡皮弯管、玻璃(或塑料)水槽、镊子、小木条、尺子、三角锉刀。
氧化铁、铝粉、氯酸钾、镁条、细沙。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一、实验步骤:1用三角锉刀去掉玻璃漏斗下端的玻璃短颈,在其内壁涂上一层薄的凡士林,架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在漏斗正下方放置一个底层铺有细沙的玻璃水槽 A。
把玻璃罩子和塑料弯管连接起来夹在铁架台的铁夹上,橡皮管的另一端通入玻璃水槽 B 来吸收烟尘。
组装实验装置(如图)。
2.将两张圆形滤纸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贴于涂有凡士林的玻璃漏斗内,其中,外侧纸漏斗须用水润湿,在其底端剪一小孔。
3.用电子桌秤称取干燥的氧化铁粉末 1.25g 、铝粉 0.50g ,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斗里,在混合物中央放少量氯酸钾并插入长约5cm 的镁条。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究初中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实验更加有趣、富有探究性和创新性,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探究。
一、改进实验条件和装置:1.优化实验材料:选择更加安全、易获得的实验材料,例如使用无毒、无臭的试剂替代有剧毒的试剂;使用易于保存、便于操作的试剂代替易挥发、易变质的试剂。
2.改进实验装置: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例如使用电子天平、电子温度控制仪等现代化装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优化实验条件:改变实验的温度、压力、浓度等条件,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和可控。
通过改变电池的温度来探究电池电压的变化规律。
二、设计探究性实验:1.提出问题:在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探究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酸碱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控制变量,制定实验步骤,确定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
3.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解释和推理,并帮助他们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4.总结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实验结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论,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来强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三、开展创新性实验:1.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创新尝试。
2.提供实验基础:在学生的创新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巧等。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某个化学概念或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在学习电化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新颖的电解槽,用以提高电解效率。
4.评价和展示: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通过以上的改进和创新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
一、创新设计
1、用气柱制作重力运动物理实验。
通过让小球经由气柱分解的水流和
气压,来观察其分解后的运动,使用不同的气体制作出的气柱,变化
的气压和水流,可以在实验中得出有趣的结果。
2、二面角实验:用把手来制作二面角,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观察不同碰撞条件下物体的变化,这样实验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
法则与力学定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光学实验:用投射仪进行光学实验,研究光折射、反射、衍射等光学现象,还可以利用玻璃棱镜制作简单的望远镜、放大镜,让学生感受
光的特殊性能。
二、实验改进
1、在原有的物理实验条件下,可以添加检测仪器,增加数据可读性。
2、可以把实验和其它自然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在放射热实验中能考察
植物对热量的反应,或在电磁感受实验防中可以增加植物的长芽发芽
的观察比较。
3、与实验中涉及的知识连接起来,实验效果更直观,更有利于学习。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探究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探索。
以下是具体的改进和创新点。
一、实验设计与实施1. 选取更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大多集中在常见的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等实验,可以考虑引入更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实验,如光催化分解有机污染物、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等实验。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还可以增加他们对化学知识的了解。
2. 引入新的实验技术和仪器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适当引入新的实验技术和仪器,如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措施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安全,可以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措施。
在实验开始前,应对实验操作进行详细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步骤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引入计算机辅助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传统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依赖于手工计算和统计,可以引入计算机辅助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分析,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视化,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电脑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2. 探究实验数据背后的科学原理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发现实验结果与反应速率、溶解度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规律。
三、实验报告与展示1. 增加实验报告的要求和内容在实验报告要求上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结论的写作。
通过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分析和写作能力。
2. 实验展示和科技应用在实验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展示和科技应用。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化学理论知识,利用实验结果设计和制作一些科技产品,如环保催化剂、化学能源储存器等。
苯甲醇和苯甲酸制备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设计苯甲醇和苯甲酸是有机化学中常见的两种化合物,它们的制备实验一直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经典内容。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制备实验,并提出一些改进与创新的设计。
1. 苯甲醇的制备实验1.1 常规方法一般来说,苯甲醇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苯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C6H6 + NaOH → C6H5OH + Na+在实验中,我们通常将苯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放入反应瓶中,并用加热设备进行反应,最后得到苯甲醇。
这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制备方法,适用于小规模实验或教学实验。
1.2 改进与创新尽管常规方法简单易行,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反应副产物难以分离。
这使得苯甲醇单一产率较低,纯度不高。
为了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人们对苯甲醇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与创新。
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碱溶液代替氢氧化钠,例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碱溶液。
这些碱溶液在反应中能更好地催化反应,提高苯甲醇的产率和纯度。
可以将反应设定在适当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以进一步提高产率和纯度。
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制备苯甲醇。
可以使用甲苯作为反应物,经过适当的催化剂和条件进行反应,得到苯甲醇。
这种方法相对于直接使用苯来制备苯甲醇,可以提高产率和纯度,减少副产物生成。
2. 苯甲酸的制备实验2.1 常规方法与苯甲醇相似,苯甲酸的制备方法也有多种。
最常见的方法是将苯甲醇氧化为苯甲醛,然后再将苯甲醛进一步氧化为苯甲酸。
这是一种两步反应的制备方法,在实验室中通常采用次氯酸钠或氯化钴作为催化剂进行反应。
2.2 改进与创新虽然常规方法可以制备苯甲酸,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苯甲醛的氧化反应通常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和较高的反应温度,而且副产物也较多。
为了改进这一制备方法,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更高效的催化剂、调整反应条件或采用其他方法制备苯甲酸。
一种改进方法是采用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可以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如铑、钯等,来催化反应。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兴趣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缺乏创新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导致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过程缺乏热情。
因此,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需要进行创新与改进。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评估方面探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
传统的化学实验设计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扮演实验的执行者角色,缺乏学生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为了创新实验设计,可以引入探究性实验和案例实验。
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实验则可以将化学实验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实验的应用性和趣味性。
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化学实验操作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学生只是简单地按照指令进行操作,缺乏实际动手和思考的机会。
为了改进实验操作,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和自主操作。
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互相配合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自主操作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实验评估实验评估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实验评估往往只注重结果和答案,忽略了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思考。
为了创新实验评估,可以引入实验报告和实验演示。
实验报告可以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记录和分析能力。
实验演示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或图像表达实验内容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结起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需要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评估等方面进行。
通过引入探究性实验和案例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和思考实验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操作,学生可以动手和思考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演示,学生可以总结和表达实验结果。
这样的创新与改进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设计引言:焰色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金属离子在燃烧时产生的颜色来确定其存在。
在过去的实验中,我们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金属盐溶液和火焰来进行观察。
然而,为了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并且使实验过程更加安全和便捷,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改进和创新设计来实现这些目标。
一、改进实验条件:1.1 优化溶液浓度:通过调整金属盐的浓度,可以控制实验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
对于需要低灵敏度的实验,可以使用较高浓度的溶液,反之亦然。
1.2 控制火焰大小:通过调整火焰的大小,可以控制实验的温度和能量输入,从而影响金属离子的激发态和发射光谱。
这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1.3 考虑气体环境:在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时,我们应考虑周围的气体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含有氧气或其他气体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可能会产生干扰或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在实验室中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气氛控制。
二、创新设计:2.1 使用激光光源:传统的焰色反应实验使用火焰作为光源,但火焰的光谱宽度较大,分辨率较低。
为了提高实验的分辨率和准确性,我们可以使用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的特点是光谱窄,能量密度高,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光谱信号,从而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2 结合光谱仪:在焰色反应实验中,我们可以结合光谱仪来测量金属离子的发射光谱。
光谱仪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光谱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通过分析光谱图像,我们可以确定金属离子的存在和浓度,并进一步研究其特性和行为。
2.3 利用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在焰色反应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光电效应来测量金属离子的光电子发射。
通过测量光电子的能量和数量,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确定金属离子的存在和浓度,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和创新设计,我们可以提高焰色反应实验的可靠性、灵敏度和准确性。
优化溶液浓度、控制火焰大小和考虑气体环境可以改善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结果。
化学实验的创新实验设计与改进教案摘要:本实验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创新实验设计与改进教案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详细探讨了创新实验设计的意义和目的,并提供了几个创新实验设计的案例。
其次,介绍了实验改进教案的步骤和要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如何改进一个已有的化学实验教案。
最后,总结了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改进教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 引言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设计和改进实验教案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实验设计的意义和目的创新实验设计是指为了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验能力而进行的实验设计工作。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创新实验设计的方法(此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方法的叙述,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来描述)4. 创新实验设计的案例(此处列举几个创新实验设计的案例,描述其目的、设计思路和预期效果)5. 实验改进教案的步骤和要点实验改进教案是指在已有的实验教案基础上,通过调整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条件和改进实验装置等方式,提高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实验能力。
具体步骤包括:5.1 分析现有教案的问题和不足(此处描述如何分析现有教案的问题和不足)5.2 设定改进目标和要求(此处描述如何设定改进目标和要求)5.3 进行实验改进的设计(此处描述如何进行实验改进的设计)5.4 实施改进方案并评估效果(此处描述如何实施改进方案并评估效果)6. 实验改进教案的实例(此处列举一个实验改进教案的实例,描述其改进内容、目的和预期效果)7. 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改进教案对学生的培养意义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改进教案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 总结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改进教案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LW2014207二、课题研究的背景1.《小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活动是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进行验证,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是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
特级教师路培琦也曾说过:“不是讲科学、念科学、看科学,而是要做科学,提倡’做’,在做中学知识。
”实验,是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
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说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有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证据的重要环节,也是认识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
2.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科学实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及教学过程都体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科学课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遇到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仪器欠缺或者不够完善,科学教科书上还有很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教科书上有些实验方法操作复杂,现象不够明显、欠直观,因而,我将《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研究》作为课题,立项攻关,通过研究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从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两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操作、现象直观明显、学生喜爱的实验活动,来诠释不同的科学原理,把复杂的科学术语简单化,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科学的殿堂,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素质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1、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实验五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
小组成员:吴健华(20102401046)刘启梧(20102401144)
陈汉翔(20102401132)布瑞昌(20102401023)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硝酸是一种氧化剂,其与铜反应,将铜氧化为硝酸铜,并生成氮的氧化物。
而不同浓度的硝酸(浓硝酸与稀硝酸),其氧化性强弱不同,因此与铜反应,生成的氮的氧化物均不同。
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是NO(无色气体),而浓硝酸则生成NO2(红色气体),这说明了浓硝酸的氧化性更强。
若采用普通的实验方法,分别用浓硝酸、稀硝酸和铜进行反应,分别制备NO2与NO,再进行一系列性质实验,则存在如下缺点:
1.实验所需的药品用量及仪器多,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2.操作步骤冗长,不利于课堂演示;
3.生成的大量NO及NO2,对人体有害,也会污染环境。
二.问题解决与设想
1.对实验过程进行整合,利用反应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可
以达到简化实验仪器装置的效果。
能够更好地展示实验。
2.通过控制实验药品的用量,以减少浪费与尾气过多问题。
同时,通过尾气处
理实验,进一步减少对人体对环境的影响。
做到真正的绿色。
三.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原理】
1.浓硝酸和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得红棕色NO2: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NO2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
3.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NO气体
3Cu+8HNO3=3Cu(NO3)2+2NO↑+4H2O
4.NO与O2发生反应:2NO+O2=2NO2
5.NO2与碱反应:
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NO2+2NaOH=2NaNO2+H2O
【仪器与试剂】
实验仪器:200mL大烧杯1个;具支试管1支;
带玻管的单孔橡胶塞1个;止水夹2个;
一次性大注射器1支;乳胶管
实验试剂:浓硝酸溶液、氢氧化钠、水、铜丝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实验装置图连接实验装置。
并检查气密性
(2)浓HNO3与铜反应及NO2气体的制备。
在烧杯中放入100mL水,关闭止水夹1、止水夹2,在具支试管中加入1/3管浓硝酸,迅速塞紧单孔塞,倒立,将玻璃导管浸入烧杯的水中,观察现象。
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时,打开止水夹1,并将浓硝酸向下排入盛水的烧杯中,此时烧杯中的水与浓硝酸混合成为稀硝酸。
关闭止水夹1。
有关的方程式为
Cu+4HNO3=Cu(NO3)2+2NO2↑+2H2O
(3)NO2与水的反应。
打开止水夹2,用注射器通过支管向试管内注射约5ml 的水,关闭止水夹2,并振荡试管,注意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将玻璃导管浸入烧杯的稀硝酸中,打开止水夹1,注意观察涌入试管内的稀硝酸与无色气体的体积。
有关的方程式为:
3NO2+2H2O=2HNO3 +NO
(4)稀HNO3与铜反应及NO气体的制备。
随着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试管上部无色气体的量不断增加,当气体集满试管时,稀硝酸被排出。
关闭止水夹1。
有关的反应式为
3Cu+8HNO3=3Cu(NO3)2+2NO↑+4H2O
(5)NO与O2的反应。
用注射器在氧气袋中吸取氧气(制备),通过试管的支管注入约18mL的氧气,观察现象。
有关的反应式为
2NO+O2=2NO2
(6)与碱的反应。
当注入的O2使试管中的气体变为很浓的红棕色时,把烧杯里的稀硝酸换成稀NaOH溶液。
将玻璃导管浸入溶液深处,用注射器吸取5mLNaOH溶液,通过支管注入试管,并打开止水夹1,观察现象。
有关的反应式为
2NO2+NaOH=NaNO3+NaNO2+H2O
NO+NO2+2 NaOH= NaNO2+H2O
【实验现象】
步骤1:浓硝酸与铜反应及NO2气体的制备。
在烧杯中
加入100mL水,在具支试管中加入浓硝酸,具支试管
有白雾冒出,迅速塞紧单孔塞,倒立,将玻璃导管浸
入烧杯的水中。
在试管底部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试
管口处生成绿色的硝酸铜溶液。
此时,打开止水夹1,
试管内溶液被压入玻璃管中进入盛水的烧杯中,烧杯
中的水与浓硝酸混合成为稀硝酸。
发生的反应有:
Cu+4HNO3=Cu(NO3)2+2NO2↑+2H2O
步骤2:NO2与水的反应。
打开止水夹2,用
注射器吸取5mL的水,并经支管向试管内注射,迅
速关闭止水夹,并振荡试管后,气体颜色由红棕色
变成无色。
此时打开玻璃管上的止水夹,烧杯内的
稀硝酸被挤压进试管中。
发生的反应有:
3NO2+2H2O=2HNO3 +NO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试管上部无色气体的量不断增
加,当气体集满试管时,稀硝酸被排出。
关闭止水
夹1。
有关的反应式为
3Cu+8HNO3=3Cu(NO3)2+2NO↑+4H2
步骤4:NO与氧气的反应。
用注射器吸取空气,通
过试管的支管注入后,试管中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
色。
有关的反应式为:2NO+O2=2NO2
步骤5:与碱的反应。
当注入的O2使试管中的气体变
为很浓的红棕色时,把烧杯里的稀硝酸换成稀NaOH溶液。
将玻璃导管浸入溶液
溶液,通过支管注入试管,并打开
止水夹1,烧杯中NaOH溶液压入试
管,且红棕色气体变成无色。
有关
的反应式为:
2NO2+NaOH=NaNO3+NaNO2+H2O
NO+NO2+2 NaOH= NaNO2+H2O
四、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实验中所取用的具支试管规格略大,会导致浓硝酸所需用量多,不符合绿色
化学要求
问题分析:使用的具支试管过大,导致浓硝酸用量增多,与铜快速反应生成NO2,
难以控制其反应速率,并易出现安全性问题;
改进方法:(1)改用规格较小的具支试管;
(2)控制浓硝酸的加入量,避免反应速率过快或生成大量的NO2
气体,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
2.所选用的铜丝与硝酸反应的速率较低,试管中难以收集满气体,实验进程所
需要的时间冗长;
问题分析:若所选用的铜已被氧化或铜与硝酸的接触面积较小,则会减慢反应速率,不利于实验演示;
改进方法:(1)所采用的铜若已被氧化,其表面需经打磨处理后或选用光亮的铜进行实验;
(2)为增大铜与硝酸的接触面积,可将铜丝绕成螺旋状或选用薄铜片与硝酸反应;
3.铜与稀硝酸反应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气体很久都收集不满,影响实验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理论知识,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速率比较慢
改进方法:(1)可采用加热的方法,加快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速率;
(2)实验为定性实验,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积累NO气体后,可继续进行下一步操作而不影响实验结论;
4.实验中进行NO与O2反应生成NO2,需通入O2
问题分析:NO气体与O2容易进行反应,只需要通入空气即可
改进方法:(1)用注射器吸取空气注入到具支试管反应即可,现象明显(2)可使用洗耳球或气球鼓气
5.实验中的需要进行定性研究
问题分析:本实验中对铜与硝酸的反应,以及NO与NO2的相互转化进行定性分析,若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定量关系,应根据其反应计量关系,于带有量度的仪器中进行实验;
改进方法:可用量筒来标定具支试管的体积,并标上刻度,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实验中需加入的水、氧气的量,反应后根据试管中液面刻度高低来进行实验的定量分析
五、实验再改进设计
1.改进目的
为克服并改进之前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铜片浸在浓硝酸中不能控制反应的速率,容易发生危险
(2)产生的气体量较大,浪费了药品,反应后吸收不充分,会造成大气污染。
(3)实际操作中,由于装置倒置,操作太繁琐,并存在一定危险。
(4)实验倒吸部分成功率不高。
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在集气瓶中装入3 mL~5 mL的浓NaOH溶液。
(2)用砂纸磨擦细铜丝表面,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放在青霉素瓶中。
(3)把盛有2根~3根铜丝的青霉素瓶用镊子放进集气瓶中。
(4)用胶头滴管吸取1 mL左右的浓HNO3,通过自制泡沫瓶塞插入到集气瓶中。
慢慢挤压胶头滴管,使浓硝酸加到青霉素瓶中。
立即看到青霉素瓶内发生剧烈的反应,铜丝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溶液变成蓝色,。
由蓝色逐渐变为绿色,伴有红棕色的烟雾,不断地从青霉素瓶中逸出,直至充满整个集气瓶。
反应完毕,待几分钟后发现集气瓶中的气体颜色由深变浅,直至变为无色。
但溶液仍为绿色。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马建峰编.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