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7.91 KB
- 文档页数:1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肠道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和员工的安全,遵循卫生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管理制度。
二、管理责任1、院长对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负总责,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
2、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肠道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包括卫生监督、感染管理、医疗质控等。
三、感染控制委员会1、感染控制委员会由感染科、消毒科、护理部、院感科、院内感染监测科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肠道门诊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和工作计划。
2、感染控制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对肠道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四、感染防控工作1、员工培训:对所有入职员工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并定期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更新培训。
2、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门诊患者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报告。
3、感染防控制度:制定肠道门诊医院的感染防控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环境清洁、废弃物处置等方面。
4、感染预防措施:根据不同患者的感染风险,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等。
5、感染病例处理:对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措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卫生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
2、感染管理委员会:由肠道门诊医院设立的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定和落实感染管理措施。
3、院感科:院内感染科,负责院内感染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4、消毒科:负责医疗器械、设备、环境等的消毒工作。
六、附件1、《肠道门诊医院感染控制方案》2、《肠道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计划》。
医院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1. 背景肠道感染是指由多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疾病,其通过接触传播的方式较为常见。
为了减少和控制肠道门诊感染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并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本文档旨在制定医院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2. 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肠道门诊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减少感染风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肠道门诊的各类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实习生、清洁工等,亦适用于肠道门诊患者及其家属。
4. 职责与义务•医院管理机构:制定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相关培训和监督实施;落实相应预防措施,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提供必要的感染防控设施和物品。
•医护人员:遵守本管理制度,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掌握肠道门诊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清洁、卫生消毒等操作规范;如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院的肠道门诊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常识,如手卫生、饮食卫生等,积极参与门诊感染管理活动。
5. 门诊感染的预防与控制5.1 环境控制•医院应经常对肠道门诊区域进行清洁和卫生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床铺等。
•医院应保证肠道门诊区域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各科室应设立充足的手消毒站,供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手卫生。
•定期对医护人员和清洁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携带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参与肠道门诊工作。
5.2 患者管理•患者在门诊接待时,应尽量分散就座,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医院可采取预约挂号制度控制门诊人数。
•医院应开设专门的肠道门诊诊室,分设不同患者隔离区域,设置相应的隔离标志,以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在患者就诊结束后,医院应及时清洁和消毒诊室,重点消毒接触过的物体和表面。
5.3 医护人员卫生管理•医护人员在进入肠道门诊区域前应洗手并按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口罩、帽子、手套等。
感染性疾病门诊(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Ⅰ 目的
持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Ⅱ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感染性疾病门诊(肠道门诊)。
Ⅰ 制度
一、按照上级对肠道门诊工作规程的要求进行肠道传染病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技术。
二、肠道门诊的业务范围是以急性腹泻为主的各种疾病,包括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三、肠道门诊的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霍乱等腹泻疾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抢救治疗以及疫情报告等有关专业知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和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符合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病例,要按规定时限及时上报,如发现有疑似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及重症痢疾患者,应上报肠道门诊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会诊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确诊。
凡确诊或疑似为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及重症痢疾患者,应加强隔离治疗。
对霍乱或者疑似霍乱患者,要在使用抗菌药物以前,采集吐泻物及其污染物品,进行霍乱病原学检查。
四、做好腹泻患者的门诊登记,需抢救治疗及留院观察患者另做详细病历记录。
五、做好腹泻患者监测和统计工作,做到“逢泻必检,逢疫必报”。
六、对中、重型腹泻患者应在门诊积极抢救治疗或留院观察。
七、对漏报、瞒报、缓报疫情的,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八、肠道门诊的工作人员要做好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对腹泻患者的吐泻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要及时消毒,患者离开后进行规范的终末消毒处理。
IV 参考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主席令第十七号)
2.《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原卫生部令第41号)
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在肠道门诊医院中,感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可能导致其他患者感染,给医疗机构带来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感染的发生和传播,肠道门诊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流程,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并提高医院对感染的防控能力。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肠道门诊医院的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
三、责任和职责1.医院管理层应制定感染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并为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各科室主任应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本科室的感染防控措施、培训医务人员等。
3.所有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管理的培训,了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按照制度执行。
4.患者及其家属应积极配合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按照医院要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5.医院感染管理科应负责监测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感染防控的宣教和培训。
四、感染防控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度进行手卫生,并定期接受手卫生的培训和考核。
2.确保环境卫生:医院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保持门诊区域的环境清洁和整洁,并定期检测空气质量。
3.制定感染预防指南:医院应制定适用于肠道门诊的感染预防指南,包括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患者的感染预防等。
4.控制感染源: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源的传播,如建立患者隔离制度、对患者进行感染筛查等。
5.健全感染监测系统: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的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感染的发生情况、类型、原因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6.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应加强抗生素的管理,限制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减少细菌耐药的风险。
五、培训和宣教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能力,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的培训和宣教活动,包括感染防控知识的学习、手卫生的操作示范等。
此外,医院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感染防控的宣教,提高他们的意识和配合度。
肠道门诊管理制度及流程咱就说肠道门诊啊,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地方呢!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乱来的。
首先呢,得有专门的区域设置,就好像给它安个小家一样。
这个区域要相对独立,和其他科室隔开一些,免得交叉感染啥的。
这就好比你家有个专门放杂物的房间,不能和卧室混在一起嘛,对吧?然后呢,人员配备也得跟上。
要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呀,他们就像是肠道门诊的守护者,得熟悉肠道疾病的各种情况。
这些医生护士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就像妈妈照顾孩子一样,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啥的。
再来说说流程。
病人来了,得先登记,把自己的基本信息都交代清楚,这就像你去朋友家做客,先自报家门一样。
接着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情,比如最近吃了啥呀,有没有拉肚子啊,肚子疼不疼啊。
这可不能马虎,就跟侦探查案似的,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呀。
可能会让病人去验个血、验个便啥的,看看身体里到底有啥问题。
这就好像给肠道做个全面体检,看看它是不是健康着呢。
诊断出来后,治疗就得跟上啦。
该吃药的吃药,该打针的打针。
而且医生还得叮嘱病人一些注意事项,比如饮食要注意啥呀,要多休息呀。
这就像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样,得认真完成才行。
还有啊,消毒工作也特别重要。
这就好比家里要经常打扫卫生,不能让细菌病毒有滋生的机会。
诊室里的各种设备、桌椅啥的都得认真消毒,可不能马虎。
病人离开后,病历也要整理好呀,这就像整理自己的宝贝一样,得整整齐齐的。
这样以后要是有啥问题,也能随时拿出来看看。
咱想想,如果没有这些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那肠道门诊还不得乱套呀?病人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那得多遭罪呀!所以说呀,肠道门诊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可真是太重要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规矩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咱大家平时也得注意保护自己的肠道呀,别乱吃东西,注意卫生。
要是感觉肠道不舒服,可得赶紧去肠道门诊看看,别拖着。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可得好好爱护呀!这肠道门诊就是咱肠道健康的守护者,有它在,咱就放心多啦!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呢?。
门诊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汇编一、总体要求1、严格执行本制度有关规定。
2、儿科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肠道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设置。
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送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对被污染环境及人员及时消毒,并根据病原体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
3、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器械固定,一人一用一消毒,地面、桌椅、门把手等物品用1000-1500mg/L 含氯消毒液消毒,每天2 次。
一切污物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集中处理。
挂号、候诊、收费、取药、病历、采血、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
二、预检分诊制度1、各首诊科室负责对就诊病人进行传染病预检和分诊。
2、预检时应注意鉴别传染病症状体征、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
3、对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肺结核等具有或其他可能具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需要输液时,应将其转送感染性疾病科或安置于隔离输液室。
4、各首诊科室负责及时报告疫情。
1、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和干手设施,配备免水洗手消毒液。
2、使用一次性压舌板,一人一用,用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统一集中处理。
3、耳镜每次用后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妇科采用一次性扩阴器。
4、对性病病人治疗后及时进行终末消毒,性病诊查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集中转运处理。
5、各科门诊诊室的诊疗床、桌、候诊椅、地面、窗台、门把等用 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不少于二次。
6、必要时对被感染病人污染的环境进行物表和空气消毒,并记录在册。
7、使用后的锐器必须放入锐器盒,锐器盒满 3/4 时或者达到24 小时者及时更换。
医疗废物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生活垃圾放入黑色垃圾袋内。
8、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每天进行环境清洁、消毒2 次。
9、尽量开窗通风,保障新风畅通。
无通风条件时安装空气消毒设施。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关规范制定。
2、肠道门诊诊室和治疗室固定医护人员,并进行上岗前的培训,熟悉《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和流程。
3、医务人员进入肠道门诊应穿工作服、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乳胶手套。
4、医务人员在各项操作前及每次接触病人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按需配备洗手液、干手设施及能有效杀灭相应病原体的手消毒剂。
5、工作场所保持空气流通,经常通风换气,动态空气消毒每日2次,每次一小时。
6、地面湿式拖扫,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每日2次,污染时随时消毒,如特殊污染体,根据情况配置消毒液浓度。
7、桌、椅、柜、门(门把手)、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或者一次性中高效消毒湿巾,作用30分钟,每日2次,必要时随时擦拭,抹布应分类干燥放置。
8、留观病人使用的被褥、衣服等,用橘红色双层可溶于水的包装袋包装后并注明科室外送清洗消毒。
9、肠道门诊区域的污水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病人排泄物、
分泌物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可无需初步消毒,可直接排入卫生间。
10、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作用120分钟。
11、使用后的一次性隔离衣裤、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等医疗废弃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
12、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视同医疗废物及时处理,避免污染。
13、损伤性锐器投入到锐器盒,当锐器盒内的废弃物盛至3/4时,应当及时更换。
14、疫情期间污水处理可以适当增加药物投放量,使总余氯量≥6.5mg/L。
2024年肠道门诊管理制度4篇目录第1篇医院肠道门诊管理制度第2篇八一医院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3篇医院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第4篇医院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三)医院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医院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应装纱窗、纱门,并搞好灭四害工作。
3、医疗用品相对固定,设有专用厕所,挂号收费、化验、配药、注射在隔离门诊内进行,并有专职医务人员办理。
4、对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厕所应严格消毒(用1000mg/l含氯制剂浸泡1小时),接触污物时应戴手套,并做到勤洗手。
5、医务人员在肠道门诊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并每周更换2次,有污染时应随时更换,每次接触病人或离开诊室时,必须做好手的清洗或消毒。
6、每日上下班时用1000mg/l含气制剂擦拭桌、椅、凳、地面,并用紫外线照射半小时。
7、门诊的医疗用品(血压计、听诊器)一般情况下每日用1000mg/l含氯制剂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体温计由服务中心集中消毒后供应。
8、对暂未住院有肠道传染病病人应向其做好卫生宣教,发给消毒药物并指导消毒方法。
9、各种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做到一对一发放,医用固体废物按医院相关制度执行,集中回收处理。
八一医院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医院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工作人员与设施要求1.医护人员上岗必须穿隔离衣裤、戴工作帽,穿工作鞋。
2.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院内交叉感染。
3.医护人员为患者检查或操作完毕,须用消毒液消毒双手后再清洗。
4.肠道门诊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做到“四固定”(人员、诊室、器械、时间固定),六分开”(挂号、收费、取药、化验、候诊、厕所与他人分开)。
5.诊室门前放脚垫,门把手和水龙头开关裹有纱布(每日用毒液浸湿)。
(二)物品与空气消毒1.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4小时更换1次。
2.体温表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清毒。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标志明显,与普通门诊分开,相对独立,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各诊室通风良好。
2.肠道门诊应设单独的出入口。
3.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无菌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
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手卫生设施齐全,安装位置便于使用。
4.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和掌握洗手指征。
接触每个病人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5.肠道门诊设肠道病人专用卫生间。
卫生间有洗手设施,并应配备快速洗手、消毒液或消毒纸巾等。
6.严格落实环境清洁消毒措施,物体表面(桌、椅、柜、门把手等)及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日,如发现污染应随时消毒。
7.使用后的诊疗物品的消毒:体温计用后用以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以上,流动水冲净擦干备用,袖带、听诊器、用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
晾干;血压计、听诊器也可用75%乙醇擦拭消毒。
8.医疗废物的感染管理,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9.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处理,参照《肠道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1医务人员上岗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对高度可疑或确诊的肠道传染病病人(如霍乱等)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时,应穿隔离衣、隔离裤、戴手套、鞋套及口罩。
2.诊治处理完每一个病人,处置垃圾、痰液、排泄物后,离开门诊前,应用抗菌皂液流动水洗手(时间不少于60秒,洗手装置应为非手触式)。
3.诊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
听诊器、血压计等用品专室专用,每次用后用75%酒精或1000mg∕1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体温计用后用IOOOnIg/1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擦干备用,电子体温计可用75%酒精或IoOOn1g/1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1小时;地面湿式拖扫,用500mg∕1含氯消毒剂拖地每日2次,污染时随时进行;桌、椅、柜、门(门把手)、窗等物体表面每日用500mg∕1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拖把、抹布使用后应先用500mg∕1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清洗。
5.诊治疑似或确诊的霍乱及其他传染病患者后,更换隔离衣和床单、被子。
用2000mg/1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诊室的桌椅、门把手、门窗、诊查床及诊疗器械,并浸泡被污染物品1小时。
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可用2000mg∕1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放置2小时倒入专用厕所。
便器、污物桶可用2000mg/1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冲洗后备用。
6.生活垃圾和一次性医疗用品视为感染性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送医疗废物暂存点并做好记录。
污染被服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送洗浆房先消毒后清洗,可循环使用的医疗用品必须先用有效氯2000mg∕1消毒液浸泡消毒后送至供应室清洗、消毒或灭菌。
7.传染病人的病历、化验单熏蒸消毒后发出。
8.终末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房间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肠道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应装纱窗、纱门,并搞好灭四害工作。
3、医疗用品相对固定,设有专用厕所,挂号收费、化验、配药、注射在隔离门诊内进行,并有专职医务人员办理。
4、对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厕所应严格消毒(用1000mg/L含氯制剂浸泡1小时),接触污物时应戴手套,并做到勤洗手。
5、医务人员在肠道门诊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并每周更换2次,有污染时应随时更换,每次接触病人或离开诊室时,必须做好手的清洗或消毒。
6、每日上下班时用1000mg/L含气制剂擦拭桌、椅、凳、地面,并用紫外线照射半小时。
7、门诊的医疗用品(血压计、听诊器)一般情况下每日用1000mg/L 含氯制剂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体温计由服务中心集中消毒后供应。
8、对暂未住院有肠道传染病病人应向其做好卫生宣教,发给消毒药物并指导消毒方法。
9、各种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做到一对一发放,医用固体废物按医院相关制度执行,集中回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