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38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茅盾第一节茅盾创作概述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此外,他还使用过玄珠、郎损、方璧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东栅老街一、早期的文学活动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19 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1919)、《梅特林克评传》(1921)、《罗曼?罗兰评传》(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批评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许多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在政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作的二、大革命失败后茅盾的第一部创作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发表《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现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文学阵营的指责。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从牯岭到东京》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命三、30年代创作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 )及其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后者也称“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反抗意识。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 茅盾创作道路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①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把“30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
②“五四”文学的激增、它的张扬个性、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质,被茅盾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
③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分析之上的。
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
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二、代表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善于描绘知识女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生存群像,视野开阔,笔力沉厚。
三、茅盾的小说成就1、史诗性: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2、立体化: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3、系列化:形成人物形象系列(1)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2)时代新女性形象①传统东方型女性形象:静女士、方太太《蚀》 张婉卿《霜叶红似二月花》②现代西方型女性形象: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蚀》 梅行素《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 赵惠明《腐蚀》4、宏大性:追求结构宏大而严谨的布局(1)三部曲《蚀》《幻灭》单线结构,《动摇》两条平行线索,《追求》三条平行线索。
(2)蛛网式密集结构:多条线索交织,交错发展5、细腻性:①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②追求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