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戎人》元稹原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96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豺狼的75个诗句1.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李白《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2.使君为我剪荆棘,使君为我驱豺狼。
——李绅《闻里谣效古歌》3.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杜甫《哀王孙》4.谓天果爱民,胡为生豺狼。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5.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6.太虚横彗孛,中野斗豺狼。
——陈陶《圣帝击壤歌四十声》7.城空鼠雀死,人去豺狼喧。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8.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李白《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9.冲霄鸾凤谋谟合,遮道豺狼党与空。
——仲并《代人上师垣生辰·直把孤忠动帝聪》10.蛇虺吞檐雀,豺狼逐野麃。
——元稹《江边四十韵》11.吁嗟猛虎白额狸斑而黑文,何不渡河而去从彼豺狼群?——徐祯卿《猛虎行》12.金钱买命方无语,何必豺狼骂北人。
——文天祥《扬州地分官》13.贪财爱淫欲,心恶若豺狼。
——寒山《诗三百三首》14.扁舟归无处,江浙俱豺狼。
——邓肃《玉山避寇》15.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
——杜甫《壮游》16.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17.猿狖失木,豺狼慑窜。
——班固《西都赋》18.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
——杜甫《入衡州》19.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蔡文姬《悲愤诗》20.擅摇干戈柄,呼叫豺狼声。
——孟郊《感怀》21.豶豕在涂龙在泽,豺狼食肉麝食柏。
——梅尧臣《依韵和达观禅师山中见寄》22.天解养禽兽,喂虎豹豺狼。
——元稹《人道短》23.城下狐狸既不存,路上豺狼自无走。
——邵雍《代书谢王胜之学寄莱石茶酒器》24.狐兔藏窟穴,豺狼妨道路。
——元稹《捉捕歌》25.豺狼不陷阱,蝼蚁潜幽蠹。
——元稹《捉捕歌》26.次及清道涂,尽灭豺狼步。
——元稹《捉捕歌》27.豺狼耻狂噬,齿牙闭霜金。
——孟郊《吊元鲁山》28.公虽非世将,威棱詟豺狼。
白居易《新乐府》的“为事而作”白居易《新乐府》的“为事而作”导语:白居易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是其众多诗作中被公认的较为成熟和典型的一组叙事诗,有着很重的叙事成分和明显的“为事而作”的特点。
在杜甫的基础之上,中唐时代的白居易进一步从“事”的角度来概括他的叙事诗创作。
他在论诗时,曾频频提到“事”字:直歌其事。
《秦中吟·序》)一吟悲一事。
(《伤唐衢二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事而立,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白居易所提到的“事”的概念是很笼统的,这个“事”既可以指时事、政事等社会现实,也可以包括个人命运、民间传说之事。
而且白居易诗中的多数言事之作与其它的言情记事诗并没有鲜明的界限,可以说,他当时并没有清楚的叙事诗的体裁概念,而只是在创作某些题材的诗歌时,不期然地写出了典型的叙事诗作品。
可以说,正由于白居易对“事”的重视和他笼统的叙“事”概念,他的以诗言事之作才比前人数量有所增加,范围大为扩展,形式也更为复杂多样。
谢思炜先生在其《白居易集综论》中,把白居易的言事之作归纳为五类:“1.以民间传说为模板的典型的叙事作品,如《长恨歌》;2.以个人经历和见闻为主要依据的叙事作品,如《琵琶引》;3.以政治问题或社会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的叙事作品,如《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卖炭翁》等;4.其它比较一般的指斥时政、议论时事之作;5.主要讲述个人经历,但抒情成分更强或象征色彩较浓,如《和梦游春诗》以及感伤诗中的《长相思》、《潜别离》等大量作品。
”[2]其中的第3、4类同属于白居易所自称的讽谕诗,在这些讽谕诗中,显然第3类更能反映白居易的叙事和诗歌艺术才能,而其中较成熟的叙事作品则多集中在他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
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全部写于元和四年(809),这时他正“擢在翰林,身是谏官”,为尽他谏官的职责,他“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
关于老病的84个诗句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2.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
——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3.小雪沉阴夜,闲窗老病时。
——元稹《雪天》4.纵有花应欺老病,偶无酒亦过清明。
——方回《清明昼夜大风》5.莺花零乱清明日,巾褐萧条老病翁。
——张耒《清明日卧病》6.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白居易《为薛台悼亡》7.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怀》8.舅姑老病毛发枯,忍饥忍寒蹲破庐。
——王冕《江南妇》9.荣华外物终须悟,老病傍人岂得知。
——白居易《戊申岁暮咏怀其一》10.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杜甫《南征》11.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12.形容侵老病,山水忆韬藏。
——齐己《渚宫自勉二首》13.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14.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
——孟郊《秋怀十五首》15.赋性虽耽酒,其如老病身。
——陆游《对酒·赋性虽耽酒》16.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
——寒山《诗三百三首》17.云泥隔断拜年人,天自怜予老病身。
——方岳《元日雨·云泥隔断拜年人》18.老病安田里,偏于药裹亲。
——胡俨《正月五日食新》19.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杜甫《壮游》20.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馀。
——卢纶《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21.生老病死者,早闻天竺书。
——齐己《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22.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23.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
——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24.昏沈天竺看经眼,萧索净名老病心。
——李山甫《寄卫别驾》25.老病自怜犹嗜学,诵书家塾羡诸生。
——陆游《春晓·强寻残梦苦难成》26.一违少壮乐,日迫老病苦。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新乐府运动是一座诗坛丰碑。
白居易积极谏言,促成了新乐府运动,他奉旨行事,上通下达,积极运作,并身体力行,使新乐府形成风气,形成流派,形成规模,是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
【主题词】新乐府采诗谏言运作力行领袖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素以“诗书之族,礼仪之邦”著称。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群星灿烂,唐代更是诗体出新,百花竞艳,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两千三百多个诗人作诗近五万首,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公元772年生于河南新郑,公元846年终老洛阳。
自顾况引荐,进士及第,步入仕途,直到分司东都,退老洛阳,醉吟香山,白居易一直置身官场,以诗为伴,是我们熟知的政治家和大诗人。
他恪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为人处事,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标准作文赋诗,其人格诗品堪称表率,是享誉世界的一颗文化巨星。
白居易一生以诗为话,著述颇丰,传世诗文七十五卷,计三千八百四十篇,在唐代首屈一指,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讽喻诗和感伤诗,其中的新乐府、歌行曲尤其引人注目。
上个世纪2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据此在其《白话文和搜集歌辞”。
而细分歌辞,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配着“俗乐”(民间音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这些乐章、歌辞统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后世因以乐府官署所采获、保存之诗歌为乐府”,“乐府”便为“乐府诗”的代名词了。
汉代的这种职“在采诗被管弦以入乐”的乐府,并非汉武帝的发明,早在殷周时代就有了。
《周礼·春官》载:乐祖,即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乐师,即大司乐之副,“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传》曰:瞽宗,“殷学名,盖乐官之有道德者,使教国子,死则祀于学,以为乐之祖”;国学,周代“天子,诸侯国都内所设之小学、大学言,所以别于乡遂之学也”。
边塞诗风西域魂读书报告《边塞诗风西域魂》这本书作者是薛宗正,主要内容介绍了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汉文学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西部边陲是这派诗人情系魂萦的热土,它体现了充满阳刚之美的民族精神,志在四方的进取锐气,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的大无畏品格,升华为同西部热土血脉相连的难解情结,其作者世代相继,共同谱写了这部中华民族的宏大史诗和这曲繁弦重管的西部交响乐。
全书包括由中国古代西部诗的萌芽的“瑶池昆仑迎晨曲”,中国西部诗风的初步形成的“汉开西域壮士歌”到邓廷桢流放伊犁的诗词“志士忧俄伊江滨”等共二十四个篇章,由此来阐述西域诗的发展演变及特色。
要赏析边塞诗,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缚戎人》元稹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缚戎人」元稹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
但逢赪面即捉来,半是边人半戎羯。
大将论功重多级,捷书飞奏何超忽。
圣朝不杀谐至仁,远送炎方示微罚。
万里虚劳肉食费,连头尽被毡裘暍。
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蕃马膘成正翘健,蕃兵肉饱争唐突。
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
阴森神庙未敢依,脆薄河冰安可越。
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
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
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
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
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
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
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元稹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元稹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昌黎赴潮行迹诗文笺证孔祥军昌黎先生文起八代之衰,蔚然文宗,而仕途坎坷,前后三贬,尤以天命之年长放岭南为甚,自京师至潮州贬所,昌黎颠沛百余日,其所经行路线之详情,前贤时修多未措意。
今以昌黎沿途诗文所及考其行迹,先证地理,再解诗意,亦可稍知昌黎先后心境之变化。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八日唐宪宗奉迎佛骨,昌黎上《论佛骨表》极言其弊,触龙遭贬,十四日,离京赴潮。
按:昌黎《潮州刺史谢上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臣以正月十四日蒙恩除潮州刺史,即日奔驰上道,经涉岭海,水陆万里”,又《旧唐书·韩愈传》:“(韩)愈至潮阳,上表曰:‘臣今年正月十四日,蒙恩授潮州刺史,即日驰驿就路,经涉岭海,水陆万里’”(《新唐书·韩愈传》所载韩愈《潮州谢表》无此段文字,当据补),又《旧唐书·宪宗纪下》:“(元和十四年春正月)丁亥,徐州军破贼二万于金乡。
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
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
癸巳,贬(韩)愈为潮州刺史”,今人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以为正月癸巳即正月十四日,丁亥应为正月八日,是也,从之;则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迁,南下潮州之确日当为元和十四年正月十四日。
宋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元和十四年已亥,谏佛骨,贬潮州,有谏表”,所谓“元和十四年已亥”当为“元和十四年癸巳”之讹,今人吴汝煜、胡可先据昌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雪拥蓝关马不前”以为“(韩)愈系狱良久,贬官时已是严冬”①(《唐才子传校笺·卷五·韩愈传》),据上引《潮州刺史表》、《旧唐书》可知韩愈由获罪至贬官,时日迫近,绝无“系狱良久”之可能,宋洪兴祖《韩子年谱》云:“公之被谪,即日上道”此与上引昌黎《潮州刺史表》“即日奔驰上道”、《旧唐书·韩愈传》“即日驰驿就路”合,且昌黎本诗首联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后句“夕”与前句“朝”相对,言得祸遭贬之速,未见下狱之意,则吴、胡之大谬明矣;又据《新唐书·五行志》:“(元和)六年,十二月大寒”,《旧唐书·文宗纪下》:“大和六年春正月乙未,以久雪废元会”,元和六年(811)、大和六年(832)两度于十二月、正月之时西安出现极寒天气,则元和十四年岁初蓝关有雪实属正常,今人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②一文推定从八世纪中期开始气候明显转寒,春季冷空气消退推迟,①傅璇宗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24页。
赞美长城最霸气的诗句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毛泽东《沁园春·雪》3.西藩聊偃息,犹是一长城。
——贺铸《送王西枢出镇郑圃八首之二》4.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李益《统汉峰下》5.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苏轼《河满子·湖州作》6.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
——王建《饮马长城窟》7.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王维《燕支行》8.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
——卢纶《送刘判官赴丰州》9.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李涉《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10.自笑狂吟浪窃名,敢将孤垒敌长城。
——刘克庄《答章林伯》11.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关汉卿《窦娥冤》12.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
——骆宾王《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13.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张祜《听筝》14.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贺知章《送人之军》15.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李端《度关山》16.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汪遵《咏长城》17.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刘方平《梅花落》18.亡秦天告由胡亥,非谓长城外有胡。
——刘克庄《二世》19.雁行蔽虏甸,鱼贯出长城。
——陈子良《赞德上越国公杨素》20.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
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高适《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21.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
——岳飞《五岳祠盟记》22.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汪遵《杞梁墓》23.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
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陈陶《续古二十九首》24.仰秣如上贺兰山,低头欲饮长城窟。
——顾况《梁司马画马歌》25.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高适《蓟门行五首》26.前席屡荣问,长城兼在躬。
——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27.长城女儿双结丫,陈皇宅前第一家。
被俘虏待救的诗词1、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
——出自唐·元稹《思归乐》2、明朝吴骑猛如此,献入娃宫作俘虏。
——出自宋·艾性夫《浣纱曲》3、连颈俘女真,贷死遗牧羊。
——出自南宋·陆游《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4、且待献俘囚,终当返耕获。
——出自唐·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5、坐俘心腹三彭仇,生馘膏肓双孺子。
——出自宋·艾性夫《赠族子治鬼疾》6、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出自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7、共喜捷音来玉阙,何殊俘虏自金川。
——出自清·乾隆《二月十四日喜而有作》8、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出自唐·高适《东平留赠狄司马》9、八年战血洗山河,百万倭兵成俘虏。
——出自现代·罗家伦《庐山歌》10、嗟予俘为馘,万里劳梯航。
——出自南宋·文天祥《壬午》11、椒酒辟瘟倾潋灩,蓝袍俘鬼舞跰跹。
——出自南宋·陆游《除夜》12、共睹俘囚入,赓歌万国安。
——出自唐·无名氏《观剑南献捷》13、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出自唐·李隆基《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14、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
——出自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15、若使一朝俘上去,不如制命死扬州。
——出自南宋·文天祥《至扬州》16、戎服押俘献庙社,正衙第赏颁诏册。
——出自南宋·陆游《将军行》17、仗信输诚方始是,执俘折馘欲何为。
——出自唐·贯休《贺郑使君》18、九垠化为魅,亿丑俘为虏。
——出自南宋·文天祥《言志》19、黄芦笠泽剪秋雨,褐兔中山俘饱霜。
——出自宋·艾性夫《酬邻僧惠古杭芦管兔毫》20、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
——出自唐·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21、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出自魏晋·王粲《七哀诗》。
含有失重的诗词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诗词:
“颠倒反为饥渴想,迷轻失重亦堪哀。
” ——出自唐·元稹《赋得古原草送别》
“哀弄发危絃,苦调出促管。
伤别骨欲销,坐失重纩暖。
” ——出自唐·元
稹《五弦弹》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
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
” ——出自唐·元稹《遣病》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
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无。
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 ——出自唐·元稹《遣病十首》
“祝融南去万重云,清啸无因更一闻。
莫遣碧江通箭道,不教肠断忆同群。
” ——出自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
” ——出自唐·元稹《重阳节》
“憔悴容华怯对春,寂寥宫殿锁闲门。
此身却羡宫中树,不失芳时雨露恩。
” ——出自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旋女》。
形容防备的诗句
形容防备的诗句如下:
1、配向东南卑湿地,定无存恤空防备。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缚戎人》
2、都缘家贼难防备,拨乱乾坤见太平。
——出自:释道颜的《颂古二十首(其
一)》
3、寇贼夜行明则伏,遣人窥视莫教停,防备夜偷营。
——出自:易静的《兵要望江南(其二十五)风角第二》
4、无堤免冲决,有堤劳防备。
——出自:弘历的《阅永定河堤因示直?总督方观承》
5、必有暴兵来觅刽,直须防备夜偷营,速暗布精兵。
——出自:易静的《兵要望江南(其六)占兽第二十》
6、耳食书生未目睹,横议涉险鲜防备。
——出自:弘历的《射虎行》
7、然无防备处,留待雪霜摧。
——出自:元稹的《虫豸诗。
浮尘子(三首)》
8、素娥毕竟难防备,烧得河车莫遣尝。
——出自:段成式的《嘲元中丞(一作襄阳中堂赏花为宪与妓人戏语潮之)》
9、然无防备处,留待雪霜摧。
——出自:元稹的《虫豸诗.浮尘子三首(其三)》
10、我公到来人复苏,鸠工筑防备不虞。
——出自:王恭的《赠黄典幕修筑堤防》
11、宿处不知人不识,终须血染草头红,防备有奸通。
——出自:易静的《鸡声闹(其二十)》。
《张巡智斗令狐潮》原文以及译文《张巡智斗令狐潮》原文以及译文【原文】令狐潮围睢阳,城中矢尽。
张巡缚藁为人。
披黑衣,夜缒城下。
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
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
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开禧中,毕再遇被围于六合,军中矢尽,再遇令人张青盖往来城上,金人意主兵官也,争射之,须臾矢集楼墙如猬,获矢二十余万。
又敌尝以水柜败我,再遇夜缚藁人数千,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俨立戎行。
昧爽,鸣鼓,敌虏惊视,急放水柜,旋知其非真也,意甚沮。
急出师攻之,敌遂大败。
沅州蛮叛,荆湖制置遣兵讨之。
蛮以竹为箭,傅以毒药,血濡缕立死。
官军畏之,莫敢前。
乃束藁人,罗列焜耀,蛮见之,以为官军,万矢俱发。
伺其矢尽,乃出兵攻之,直捣其穴。
【译文】唐朝时期令狐潮围攻睢阳。
城中的箭用完了,张巡让人捆扎了稻草人,穿上黑色的`衣服,趁着夜晚用绳索从城墙上放下。
令狐潮的士兵纷纷射箭,结果从稻草人身上得到的箭总共有十万多支。
后来又在夜间把人从城头上悬放下来,贼兵只是大笑却不加防备。
张巡就派了五百名勇猛的士兵去袭击令狐潮的军营,焚烧贼兵的营房,追杀了他们十多里路。
宋朝开禧年间,毕再遇被金人围困在六合。
军中已经没有箭可以发射,毕再遇让人撑起青伞站在城楼上,金人以为是主将来了,争相射箭,不一会儿整个城楼就好像刺猬一般,总共有二十多万支箭。
还有,金人用水攻击宋军,毕再遇让人捆扎了几千个草人,利用夜晚视线昏暗,替草人穿上盔甲,手中拿着旗帜、武器,排列成行,再旁敲击战鼓。
金人非常惊恐,急忙打开水库泄水,过了一会儿,才知是草人,士气大大低落。
此时毕再遇下令士兵进攻,大败金人。
沅州蛮人在荆湖一带作乱,朝廷派荆湖制置使率兵平乱。
蛮人削竹为箭,并在箭头上涂上毒药,一出血就能置人于死地。
官军们都非常害怕这种箭,不敢上前杀蛮敌。
于是下令扎草人,排成一列,蛮人看到后以为是官军,于是万箭齐发,等到蛮人箭都射完以后,才下令进攻,一直打入了蛮人的营寨。
心路与归路追求与悔恨——元稹、白居易同题之作《缚戎人》之比较赵其钧【期刊名称】《学语文》【年(卷),期】2002(000)001【摘要】中唐诗歌史上有过闪光的一页,那就是新乐府的出现。
从创作实践看领头者该是李绅,他首先写了二十首讽谕时事的《乐府新题》(惜已亡佚)。
元稹读后和了其中十二首,白居易见了李、元二人之作,写了五十首,总题曰《新乐府》。
就今天所能见到的作品而言,白居易可谓“后来居上”,不仅题材扩大了,表现手法亦颇有进展。
当然,“后来居上”并非不费气力的自然所致。
这一点只要将元、白二人写的新乐府序言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
两人虽然都主张托讽时弊,言词直朴,但白居易则更强调创作意图的“当代性”——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不掩锋芒,不曲为虚远之想——“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
白居易虽然说“系于意不系于文”,但对诗歌的章法、句式、语言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所要达到的目的,也都说得清清楚楚。
更可贵的是他的新乐府诗也确实体现了这些想法,章法完整,题旨专一,语言晓畅,参差自然。
相对而言,元稹新乐府诗在这些方面显然有所不及。
可见之所以能“居上”,应归之于这位“后来”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自觉的艺术追求。
下面我们将就元、白二人问题之作《缚戎人》来淡谈。
【总页数】2页(P37-38)【作者】赵其钧【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相关文献】1.元稹和白居易之比较 [J], 羊亚2.试为白居易《缚戎人》一辩--兼谈陈寅恪先生对该诗的看法 [J], 赵其钧3.白居易《缚戎人》之\"乘递\"考辨 [J], 刘丽冉;李政富4.元和士人的讽喻性诗歌创作——以白居易、元稹与李绅为例 [J], 杨艺蕾5.论中唐诗人自注其诗体现的读者意识——以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为中心 [J], 俞芝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缚戎人》元稹原文及赏析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
缚戎人」元稹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
但逢赪面即捉来,
半是边人半戎羯。
大将论功重多级,捷书飞奏何超忽。
圣朝不杀谐至仁,远送炎方示微罚。
万里虚劳肉食费,
连头尽被毡裘暍。
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
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
河渭瓜沙眼看没。
天宝未乱犹数载,狼星四角光蓬勃。
中原祸作边防危,果有豺狼四来伐。
蕃马膘成正翘健,
蕃兵肉饱争唐突。
烟尘乱起无亭燧,主帅惊跳弃旄钺。
半夜城摧鹅雁鸣,妻啼子叫曾不歇。
阴森神庙未敢依,
脆薄河冰安可越。
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
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
少壮为俘头被髡,
老翁留居足多刖。
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
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
戎王遣将来安慰,
口不敢言心咄咄。
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
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老者傥尽少者壮,
生长蕃中似蕃悖。
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
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
年年但捉两三人,
精卫衔芦塞溟渤。
元稹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