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液相法)
- 格式:ppt
- 大小:11.30 MB
- 文档页数:59
液相制备纳米材料的原理、方法、形成机理和结构液相法实在液体状态下通过化学反应制取纳米材料方法的总称,又称为湿化学法或溶液法。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制备方法,文献中无公认一致的分类方法,相反还有些凌乱。
为清晰醒目,特点明显,便于理解。
这里将液相材料的纳米制备方法分为:沉淀法、溶胶-凝胶(sol-gel)法、水热法、化学还原法、化学热分解法、微乳胶法、声化学法、电化学法和水中放电法等中。
3.1 沉淀法3.1.1 共沉淀和分步沉淀不论溶液中有一种还是几种离子,都能够同时生成沉淀的反应,就是共沉淀。
一般沉淀法的工艺流程可表示为图3.1所示。
分步沉淀则是反应中有多种可能的沉淀物,依次一个个地进行沉淀,称之为分步沉淀。
Raming等人就用了共沉淀和分步沉淀两种方法制备了掺Y的四方Zr+Fe3O4纳米粉末。
在共沉淀中,他们将ZrOCl2.8H2O和YCl3与FeCl3.6H2O的混合溶液,缓慢的加入到剧烈搅拌含有质量分数为25%、PH值约为14的氨水中,产生出的金属与氢氧化物混合的直接沉淀物。
在分步沉淀法中,他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步骤。
第一种是先沉淀三氧化二铁,再沉淀氧化锆,简写成SPHZ;第二种则倒过来,先沉淀氧化锆,再沉淀氧化铁,简写成SPZH。
第一种具体操作是,将八水氯酸锆和YCl3的水溶液加到碱性的悬浮着氧化铁粒子的溶液中,因此是先沉淀氧化铁,再沉淀氧化锆。
第二种分步沉淀则是将六水氯化铁水溶液加到悬浮有氧化锆粉末粒子的碱性溶液中,因此是先沉淀氧化锆,再沉淀氧化铁。
这两种分步沉淀中,都是在剧烈搅拌中,将酸性的金属离子加入到碱性的氨水中,在悬浮液中导致金属氢氧化物的爆炸式成核。
经水洗后,在100℃下干燥成胶状,再在500-700℃温度内煅烧2h,以得到完全的晶体物质。
3.1.2 均匀沉淀无论是在CP还是在SP中,由于沉淀剂在金属溶液中的加入,哪怕是沉淀剂加入量很少,并不断的搅拌,在局部溶液中的沉淀剂浓度都可以变得很高,于是这些地方就首先沉淀,使沉淀变得不均匀,必须在溶液中消除不均匀的沉淀,而使整个溶液中均匀的生成沉淀。
第五章纳米材料的制备5.2 固相法和液相法徐强2009-03-11上次课内容重点1.气相法制备纳米颗粒气体冷凝法、流动液面上真空蒸镀法、通电加热蒸发法、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2.气相法制备纳米薄膜物理气相沉积(蒸镀、溅射、离子镀的原理与比较)化学气相沉积(定义、化学反应)主要内容一、气相法二、固相法三、液相法固相法1、高能球磨法(机械合金化法)(重点)2、剧烈塑性变形法(等通道挤压和高压扭转)(了解)高能球磨高能球磨历史高能球磨技术简介高能球磨理论研究高能球磨结构材料开发 高能球磨功能材料开发高能球磨历史高能球磨(High-energy Ball Milling)技术,也称为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国际镍公司(INCO)开发的,最初是用于研制氧化物弥散强化的镍基超合金。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它可用来制备非晶态材料后,对它的研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近年的研究表明,由于高能球磨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应变、缺陷及纳米量级的微结构,使得合金化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不同于普通的固态反应过程,提供了其它技术(如快速凝固等)不可能得到的组织结构,因而有可能制备出常规条件下难以合成的许多新型合金。
高能球磨技术简介高能球磨是一个高能量干式球磨过程。
简单地说,它是在高能量磨球的撞击研磨作用下,使研磨的粉末之间发生反复的冷焊和断裂,形成细化的复合颗粒,发生固态反应形成新材料的过程。
原材料可以是元素粉末、元素与合金粉末和金属间化合物、氧化物粉末等的混合物。
磨球一般采用钢球。
唯一一种由上到下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
高能球磨工艺特点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产量大。
整个过程在室温固态下进行,无需高温熔化,工艺简单灵活。
合成制备材料体系广,不受平衡相图的限制。
可得到其它技术较难得到的组织结构,如宽成分范围的非晶合金、超饱和固溶体、纳米晶合金及原位生成的超细弥散强化结构。
可合成制备常规方法无法得到的合金,特别是不互溶体系合金、熔点差别大的合金、比重相差大的合金及蒸汽压相差较大的合金等难熔合金的制备。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综述
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性质,近年来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已日趋成熟。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按物态一般可归纳为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
一、气相法
气相法是将高温的蒸汽在冷阱中冷凝或在衬底上沉积和生长低维纳米材料的方法。
气相法主要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其他热源获得气源,如电阻加热法,高频感应电流加热法,混合等离子加热法,通电加热蒸发法。
二、液相法
液相法是以均匀的溶液相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是溶液和溶剂分离,溶质形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颗粒或所需材料的前驱体,再通过干燥或热分解后得到纳米颗粒,该法主要用于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
常用的液相法包括沉淀法,水热法,微乳液法,喷雾法和溶胶-凝胶法。
三、固相法
固相法合成与制备纳米材料是固体材料在不发生熔化、气化的情况下使原始晶体细化或反应生成纳米晶体的过程。
目前,发展出的固相法主要有高能球磨法、固相反应法、大塑性变形法、非晶晶化法及表面纳米化等方法。
德方纳米液相法工艺磷酸铁锂介绍在锂电池行业中,磷酸铁锂是一种重要的正极材料。
德方纳米液相法工艺磷酸铁锂(DLFP)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其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颗粒均匀等优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DLFP的制备方法、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制备方法1.准备原料:–磷酸铁锂前驱体(如氯化铁、硝酸铁、亚硝酸铁等)–溶剂(如水、有机溶剂等)–表面活性剂2.制备纳米液相法磷酸铁锂:–将磷酸铁锂前驱体溶解在溶剂中,得到前驱体溶液。
–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调节pH值,控制反应条件。
–通过加热或加压等方式促进反应。
–经过沉淀、过滤、洗涤等工艺步骤,得到磷酸铁锂产品。
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DLFP工艺中的参数对最终产品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参数及其影响:1. pH值pH值对DLFP晶粒尺寸和分布均匀性有显著影响。
较高的pH值可促进晶粒生长,但过高的pH值会导致晶粒粗大。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合适的pH值。
2. 温度反应温度对DLFP晶粒尺寸和结晶度有影响。
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快速形成纳米晶体,并提高产品结晶度,但高温也可能导致晶粒粗大。
因此,在确定温度时,需要平衡反应速率和晶粒尺寸。
3.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调节DLFP颗粒的尺寸、形状和分布。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
4. 混合速度混合速度对DLFP颗粒的均匀性和尺寸分布有重要影响。
较高的混合速度可以减小颗粒尺寸,但过高的速度也可能引起颗粒团聚。
因此,需要仔细控制混合速度。
DLFP的应用DLFP具有以下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锂电池领域:1. 高能量密度DLFP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以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大的功率输出。
这使得DLFP在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 良好的循环性能DLFP具有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循环稳定性,能够保持较高的容量和功率输出。
这使得DLFP成为高端应用领域的首选正极材料。
液相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纳米材料是指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性质,因此在电子、光学、催化、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液相纳米材料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类型,其合成和表征对于纳米材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液相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的方法和技术。
一、液相纳米材料的合成液相合成法是制备液相纳米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特点是将溶液中的某些成分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纳米颗粒。
常用的液相合成方法主要有溶剂热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化法等。
1. 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一种常见的合成液相纳米材料的方法,其基本流程是将所需的材料溶解在一个高温的有机溶剂或水溶液中,使其降温并形成纳米颗粒。
常见的有机溶剂包括乙二醇、正丁醇、苯等。
2. 共沉淀法共沉淀法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金属离子在化学反应中同时沉淀下来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合成复杂的纳米材料。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用低成本的溶剂,同时合成的颗粒尺寸也相对较小。
3.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溶胶转化为凝胶,然后利用热处理、光照等手段将凝胶转化为纳米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合成无机纳米颗粒。
4. 微乳化法微乳化法是一种将水和油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通过表面活性剂混合形成微乳体,然后控制反应条件使得反应物在水相或油相中形成纳米颗粒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制备金属氧化物、磁性纳米材料等。
二、液相纳米材料的表征液相纳米材料的表征是评估纳米材料质量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常用的表征方法主要包括质量分析、形貌分析、组成分析、结构分析和性质分析等。
1. 质量分析质量分析主要包括纳米颗粒的粒径、形状和分散度等方面。
粒径可以通过TEM、DLS等方法测量,形状可以通过TEM、SEM等方法观察。
分散度的好坏影响材料的稳定性和应用性能,可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进行测量。
2. 形貌分析形貌分析主要包括颗粒的形状、表面的形貌和孔道结构等。
96液相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吕雪梅,刘亚凯(河北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摘 要]综述了液相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几种常用方法,主要介绍了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水热法、微乳液法。
分别讨论了这些制备方法中影响纳米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因素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纳米材料;制备;液相法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nm)的材料,包括纳米微粒(零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一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二维材料)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致密或非致密固体[1]。
纳米材料由于其粒子的纳米级尺寸,使其本身所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效应等多种特殊的性质,这引起众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浓厚的兴趣,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2]。
液相法是目前实验室和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相比,液相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制得的纳米材料组成均匀、纯度高等优点。
液相法的主要特征包括:可精确控制化学组成;容易添加微量有效成分,制成多种成分均一的纳米粉体;纳米粉体材料表面活性高;容易控制颗粒的尺寸和形状;工业化生产成本低,等等。
本文着重介绍利用液相法制备纳米材料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
1、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利用金属醇盐或金属非醇盐的水解和聚合反应制备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氢氧化物的均匀溶胶,再浓缩成透明凝胶,凝胶经干燥、热处理便可得到纳米产物[3]。
溶胶-凝胶法的主要优缺点为:(1)化学均匀性好:由于溶胶-凝胶过程中,溶胶由溶液制得,故胶粒内及胶粒间化学成分完全一致;(2)高纯度:粉料制备过程中无需机械混合;(3)颗粒细:胶粒尺寸小于0.1µm;(4)该法可容纳不溶性组分或不沉淀组分;(5)烘干后的球形凝胶颗粒自身烧结温度低,但材料烧结性不好;(6)干燥时收缩大。
2、沉淀法沉淀法是把沉淀剂加入金属盐溶液中进行沉淀处理,再将沉淀物加热分解,得到所需的最终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反应成本低、过程简单、便于推广,是液相化学反应合成纳米颗粒较为常用的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纳米材料是指至少在其中一个尺寸方向上具有100纳米以下特征尺寸的材料。
由于其特殊的尺寸效应和表现出的独特性能,纳米材料在能源、材料科学、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决定了其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并探讨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物理方法1. 物理气相法:物理气相法包括物理蒸发法、物理溅射法等。
其中,物理蒸发法是将纳米材料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蒸发并沉积在基底上。
物理溅射法则是通过物理方法将材料溅射到基底上。
制备纳米材料时,需要控制蒸发速度、气氛压力和基底温度,以控制纳米材料的粒径和形貌。
2. 化学气相法:化学气相法是通过在一定气氛中使反应物发生气-固相反应,生成纳米材料。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气体凝胶法等。
制备纳米材料时,需要控制气氛成分、温度和反应时间,以控制纳米材料的成分、形貌和尺寸。
3. 物理液相法:物理液相法包括湿化学法、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湿化学法是通过沉淀、沉积和溶解等物理化学作用制备纳米材料。
溶胶-凝胶法则是通过溶胶和凝胶的形成过程得到纳米材料。
制备纳米材料时,需要控制反应物浓度、溶剂选择和温度等因素,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二、化学方法1. 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通过在高温高压的水溶液中使反应物发生反应,并得到纳米材料。
制备纳米材料时,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2. 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通过在溶剂中将反应物置于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合成,得到纳米材料。
制备纳米材料时,需要控制溶剂选择、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三、生物方法1.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通过使用生物体,如细菌、真菌和植物等,合成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制备纳米材料时,需要优化生物合成条件,以控制纳米材料的成分和形貌。
注意事项:1. 安全性:在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是指在至少一个尺寸方向上小于100纳米的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因此在材料科学、能源、电子、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繁多,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方法。
1. 气相法:气相法是指通过热蒸发、蒸发凝聚、气相沉积等方法,在气氛中制备纳米材料。
例如,利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可以制备金属纳米颗粒或纳米薄膜。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金属、氧化物等纳米材料。
2. 溶剂法:溶剂法是指利用液相溶剂,在溶液中制备纳米材料。
常见的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热分解法等。
例如,通过调控溶剂中溶质浓度、温度等参数,可以制备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纳米颗粒。
3. 机械法:机械法是指通过机械力对材料进行机械加工,从而制备纳米材料。
常见的方法包括球磨法、高能球磨法等。
例如,在球磨罐中加入适量的材料和球磨介质,通过强烈的冲击、剪切和摩擦作用,将材料逐渐研磨成纳米颗粒。
4. 生物法:生物法是指利用生物体、细胞或其代谢产物合成纳米材料。
例如,通过微生物酶或细菌对金属离子的还原作用,可以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利用植物或动物细胞对金属离子的生物还原作用,也可以制备具有一定形貌和大小的纳米颗粒。
5.杂化法:杂化法是指将不同的制备方法组合使用,通过不同步骤的组合实现纳米材料的制备。
例如,将溶胶-凝胶法和热分解法相结合,可以在溶胶中加入金属盐,然后通过热处理得到具有纳米尺寸的金属氧化物。
总的来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丰富多样,选择适合的方法取决于其应用领域、所需尺寸和性质等要求。
随着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相信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