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摘要:把马克思的经济学与狭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区分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起点。马克思的经济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指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最初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亦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构建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定性的理论范式相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还处于探索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涵义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1-0010-06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仅来自其追随者们的不同理解、争论和批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就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国内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这种状况不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需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体系,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外延、内涵、形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笔者的初步研究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外延

从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看,有的是指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的经济学说。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的外延或涵盖范围来说,学术界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话,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不仅仅是由马克思一个人创立的,而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谈到,他们两个人经常进行经济思想的交流与探讨。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恩格斯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马克思通过书信一再表示对恩格斯的感激之情,谈到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他就不可能写成《资本论》。毫无疑问,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形成过程中,也包含着恩格斯的贡献。

恩格斯不止一次谈到他和马克思的关系。1885年,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他谈到这部著作阐述的世界观,主

要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该书的部分内容还是马克思写的。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时还谈到,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另一个派别“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并且郑重申明他们的理论“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对此他还作了详细的说明。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长达40年之久,许多经典理论都浸透着他们共同的心血。尤其是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为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耗费了10年时间,对马克思的手稿做了艰苦细致的辨认、校阅、整理、编排、充实等工作,才使世人看到这部巨著的全貌,并使之流传开来。

正像列宁所赞赏的那样:“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2

卷和第3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这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即使是从最狭窄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甚至仅仅是指马克思的《资本论》,事实上也包含恩格斯的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对此,国内有的学者已作过详尽的考证和

阐述。因此,严格来说,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外延上的准确表述,应当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说,亦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经济学说。这可以理解为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初的涵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以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时代背景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时代背景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成果不断涌现,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不但可用来特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说,也可用来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还可用来指其他特定时代乃至不同国别、不同地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当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起的作用看,马克思比恩格斯的贡献更大。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以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构成了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经济学或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是一个涵义明确的概念,当然不包括恩格斯的经济学说。马克思虽然是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但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并不等于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比马克思的经济学涵盖范围更大,包含着恩格斯的经济学说。

自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做出诠释后,一些学者在解读和传播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从正

面意义上来使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或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的概念,以至在研究和介绍《资本论》这部著作时,也把《资本论》与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同一概念来使用。

从19世纪末开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阶段,这一变化引起了一些理论家的关注,列宁更于1916年发表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经典著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们根据新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因其理论体系内容不断扩充,逐渐形成了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新涵义,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说,还包括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新的经济学说。

从20世纪初期,特别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早期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引人中国,并广泛进行宣传和介绍。那时,他们介绍的理论就已包括以列宁为代表的新的马克思主义

的经济学说。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人中国时,就不单纯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说,而是包括后来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的科学成果的广义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被我国学者们普遍接受并传承和沿用下来。许涤新

主编的1980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卷),集中了当时数百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堪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工具书。该辞典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从广义上进行解释的,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也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经济学说。

近年来,随着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试图把不同涵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区分开,并十分审慎地使用马克思的经济学、狭义或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

1997年,晓亮在《困惑中的思考――谈“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文中,通篇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而是用“马克思的经济学”的概念,与西方经济学作对比分析,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2000年,张旭在《20世纪经济学解析》一书中,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研究和评价,使用“马克思经济学”或“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概念,与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2002年,张宇、孟捷在《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书的导言中,论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母体。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指那些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成果。”

从近期的研究成果看,2008年3月,邱海平在《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一文中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就是指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一个在含义和范围上并不那么十分清晰的概念,根源在于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2009年5月,卫兴华、张建君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几个概念辨析》的文章中指出:“以马克思的经济学为核心和理论源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个内涵广泛的开放体系,包括了在‘主义’旗帜下伴随着新的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和成熟的一系列以社会主义为实践基础,以创新理论体系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有科学价值的经济学说和思想。”按照这一解释,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但包括经典理论家的经济学说,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有科学价值的经济学说和思想”。这种解释更为宽泛,也更符合客观事实。如果把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仅仅理解为那些伟大领袖们的经济学说,至少是不够全面的,也是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的。

通过简要回顾分析可看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演变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宝库日益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倘若没有从狭义到广义的演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就不能涵盖19世纪末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如果在概念含义

明确、不会引起误解的前提下,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狭义的理解或广义的理解,乃至用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来指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说,都是无可指责的。

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们来说,每一项研究成果就必须明确在何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明确是特指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还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说,或是泛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的经济学说。否则,就很难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其研究成果一旦公诸于世,也难免引起无谓的争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经济理论中,绝大部分都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只有这些理论才属于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也只有这些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元素聚合而成的科学体系,才能称得上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而仅仅从概念的外延上解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内涵上来解析这个概念。

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建立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构建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无论是狭义的还

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特殊本质都集中体现在科学性和系统性这两个要点上,或者说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辩证统一,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内涵和特殊本质。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例,其理论体系不但在内容方面完整而科学,在形式方面也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其理论体系的完整的科学内容通过逻辑严密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后,才称得上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只有把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统一起来,才能准确把握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内涵和特殊本质。那么,这样界定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有什么理论根据呢?

恩格斯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发表书评时曾指出:“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决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决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列宁也谈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

早在197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无论是从恩格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评价中,还是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解读中,或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阐释中,都可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其科学性和系统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显然也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本质属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才能产生历久弥坚的强大生命力,才能为其后继者们在经济学诸多领域进行探索与创新开辟广阔的道路,才能为构建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作为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理论经济学发展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每一个经济理论观点都是科学的,绝不能把他们所有的经济理论观点都当成千古不变的教条。只有把他们的个别论断与他们的理论体系区分开,完整准确地理解他们科

学的经济理论体系,才能有效遏止把他们的理论体系割裂开来、断章取义随意解释、甚至“打语录仗”之类的现象继续发生和蔓延;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争论中“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不良习气,为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值得深思的是,在长达60年坚守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度里,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济理论体系内容的解读,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就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在学者中间也存在着激烈争论。难怪近年来学术界“回到马克思”的呼声日益升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济学文本研究再度升温。这说明,要完整准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就必须克服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和思维方法,以尊重历史事实的科学态度,对他们确立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全面梳理、还原和辨识。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式

张宇、孟捷在《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书的导言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形式与现代形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现代形式的依据和路径。他们认为,与《资本论》所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对现代经济生活客观运动规律的反映”;第二,“是在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不断对话、交锋中产生的”;第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产物”。他们从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经典形式与现代形式,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范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然它们都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这些科学的内容就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确定性的表现形式。他们确立的经济范畴、基本原理乃至科学体系是通过他们诸多的经济学论著表现出来的,最经典的代表作就是《资本论》。当然,他们的经济理论体系虽然以《资本论》为主要载体呈现出来,但《资本论》并不是承载他们经济理论体系的唯一形式。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定的表现形式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没有确定性的当代形式。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表现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众多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没有形成学术界公认的理论表现形式,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的理论范式。

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否认了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呢?其实不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确实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性的成果,但这些成果散见在众多学者的论著中,并没有综合集成为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最权威的范本。目前国内大学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各种版本都分别集中了一些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理论内容和逻辑结构各不相同,每个版本各有所长。但无论是在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方面,还是在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方面,如果同以《资本论》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范式相比,就不能不承认确实有很大差距,谁都不敢说哪一本教科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范式,更何况要真正成为这样一种理论范式,还需要学者们普遍认同呢!这种现象恰恰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范式还处在探索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还会持续较长时期,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

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涵和形式之后,才能说清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并非都是具有科学性的成果,那些没有科学性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论,就不属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的科学成分。只有那些具有科学性的成果,才属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才能被纳入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之中。因此,为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借鉴既有成果时,就要特别注意区分具有科学性的成果与没有科学性的成果,把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要求的科学结论与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区分开。为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范式,对以往这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要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即作出科学与否的真伪鉴别,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

(责任编辑:杜磊)

论纯粹经济利益损失保护_兼评_侵权责任法_第2条

收稿日期:2010-12-18 作者简介:满洪杰(1974-),男,回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侵 权行为法、医事法, ①Heinrich Honsell ,Der Ersatz reiner Verm genssch den in Rechtsgeschichte und Rechtsvergleichung ,in Festschrift W.Lorenz 483(Thomas Rauscher et al.eds.,2001).. 论纯粹经济利益损失保护 ———兼评《侵权责任法》第2条 满洪杰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纯粹经济损失理论的实质是对侵权法所保护对象范围的合理界定。英美法上,为给侵权法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建立了过失致人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付规则,但该规则在当代受到质疑并产生了诸多项例外。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对于侵权法的保护对象范围有开放式与保守式两种类型, 对于纯粹经济损失保护的程度和方式也有不同。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对于侵权责任所保护利益的范围,作出了开放式的规定,使纯粹经济损失得以包含于侵权法调整范围之内。为了避免纯粹经济利益保护范围不确定带来的弊端,应对受保护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类型化,并辅之以判例学说的支撑,从而形成一种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模式。关键词: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侵权责任法》;第2条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003(2011)02-0107-06 一、纯粹经济利益损失的概念 纯粹经济损失(Pure Economic Loss )的概念 产生于学者的书案和法官的判决中,各国实证法中一般均未做规定。只有瑞典侵权责任法对纯粹 经济损失作了如下界定 :“本法的纯粹经济损失应被理解为不与任何人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相联系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德国学者冯·巴尔认为,根据利益的定位,纯粹经济损失是一种未对受 法律保护的权利或者利益造成侵害的损失。[1] 奥地利学者赫尔穆特·考茨欧(Helmut Koziol )评价说,巴尔教授的定义引发了有关“受保护的利益”问题的新的争论。“例如,合同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也受到不被第三人侵害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纯粹经济损失也是受到保护的利益。因而,按照巴尔的纯粹经济损失定义,纯粹经济损失与其他传统的损失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法律对经济利益几乎总是有一定程度的保护 而几乎没有什么‘纯粹’经济利益存在的余地。 所以,‘受保护的利益’必须有一个更有限制性的 定义。”[2]加拿大学者Bruce Feldthusen 教授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一种非由于对原告的人身或者 财产的实质性伤害而引发的金钱损害。 ”[3] 苏黎世大学的Heinrich Honsell 教授认为, 纯粹经济损失是一种仅影响财产而未对任何受绝对保护的利 益造成损害的损失。① 考茨欧教授自己给出的定义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非由人身(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或者其他人格权)或者财产(有形和无形财产)的损害引发的一种损害。 ”[4] 在英美法中,纯粹经济损失被定义为非因对人的身体、 精神或者名誉的侵害或者对财产的实质性损害而引起的金钱或者商业利益的损失,[4] “包括继发性经济损失、可得利益的丧失、机会的 丧失和因被告过失造成的第三人的损失。”[5]我国学者中,王利明教授认为,纯粹经济损失 是指 “行为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和有7 012011年3月 第2期(第26卷,总第134期) 法学论坛 LegalForum Mar.,2011 No.2(Vol.26,Ser.No.134)

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关系。③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得基础,就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得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得性质与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得要求;根本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得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二重性(马克思政经得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就是通过交换满足她人需要,体现商品得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得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得基础。生产资料得价值就是借助生产者得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得二因素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得. ⑥生产商品得劳动,一方面就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得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得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商品得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量。②价值得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得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数量.简单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④商品得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同类商品得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得。⑤复杂劳动创造得价值量等于倍加得或自乘得简单劳动创造得价值量 4,商品得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得关系(二)★ ①商品得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得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就是单位时间生产得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得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得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就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得 ③商品得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得本质与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因为金银得天然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有自己的聚焦点和研究题域,借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而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西方经济学,都是错误的。 一、西方经济学聚焦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聚焦劳动解放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聚焦点是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聚焦劳动解放,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学。双方聚焦点上的这种差别,使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 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维度是稀缺性和最大化问题,这是贯穿西方经济学的一条轴心和主线。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学派林立、各种观点和见解异彩纷呈,但是,各派西方经济学都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 既然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那么,经济学就必然具有价值中性、即非价值性或非目的性的“中立”特征。对此,罗宾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因此,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 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目的本身既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又是为全体人类所共同认可的。因而,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经济学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来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困扰着人类的根本问题。因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要素相对于欲望本身来说则是稀缺的,因而,经济学就始终以这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首要任务。 至于这些宝贵的资源会为什么人所“幸运”地获得和为谁带来更多的财富,这在他们看来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次要问题,只要交给市场自由竞争来处理就行了。市场竞争是一种建基于机会公平之上的合理竞争,它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法则,能够确保筛选的结果是“胜者必优、汰者必劣”。可见,西方经济学在把资源配置确定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时,是以秉持“市场经济体制完美论”这一逻辑假设为自己的前提的。

商业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认定及其救济路径

商业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认定及其救济路径 摘要:商业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内涵界定有四种 观点,客体均以“经营利益”为标准。对于事先合同有约的纯粹经济损失,根据可预期理论,可以根据合同的约定来主张违约责任。否则,将限制采用请求权的方式分散风险从而防止累诉。在侵权救济的路径,对于行为人故意和商业侵权中的不正当竞争、证券侵权等行为都可主张侵权赔付,但适用的法律设计仍宜限定在特别侵权法律中。 关键词:商业侵权;不正当竞争;证券侵权;纯粹经济损失 商业发展是柄双刃剑,在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类侵权行为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的推进,不仅呈现出商业诽谤、商业欺诈、妨碍经营等一般商业侵权行为,还包括公司、证券、票据及知识产权等诸多特殊领域的侵权行为,其外延可谓极为丰富。我国侵权责任法所救济的对象是合法民事权益,对于被害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害,无论是其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还是权利之外的合法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都理应受到保护。然而,财产利益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历来是传统侵权法律所讨论的热点问题,笔者重点将商业侵权行为进行类型化分析,针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作出

建议。 一、商业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 侵权法的救济须以遭受损害为前提。在商业侵权中,受害人能否获得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取决了我们如何界定商业侵权的内涵。目前关于商业侵权的内涵存在争议,观点主要有四:“商事主体侵权说”、“市场主体侵权说”、“经营利 益损害说”和“商事主体侵权与经营利益损害兼并说”。前 两者是从侵权主体角度界定,第三种是从侵权客体角度界定,第四种采取了折衷说。那么,对四种学说进行提炼,商业侵权损害的客体则是以杨立新教授为代表提出的“经营利益”,笔者也支持此种观点。虽然也有反对意见表示,“经营利益”的界定过于狭隘,还应包括商品对消费者造成的侵权,这种观点显然混淆了商业侵权责任和产品责任,至少从概念存在的价值角度就是欠缺考虑的。 商业侵权造成的“经营利益”是否具有可赔偿性,是侵权责任法填补损害功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因侵权行为直接造成的诸如经营物之损失、知识产权损失、商业秘密损失等人身财产性损害在行使请求权的前提下属于赔偿范围无需 赘论,若商业行为中加害人未对受害人人身权、物权或知识产权造成损害,只是纯粹经济损失则有待深究。即便司法实践中有大量案件涉及纯粹经济损失,但它还并非我国法律上的概念。理论学界对其的讨论在定义上就难以统一,尽管如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物质资料生产上运用的产物。它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体现的关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阶级的经济学相对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是近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革命实践的产物,并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个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物质资料生产的范围,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狭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哲学思想,提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包括: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辩证法,因而又称唯物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提示经济过程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 3、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中再现现实经济运动的方

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模式及类型化研究

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模式及类型化研究 [摘要]纯粹经济损失目前虽无明确定义,但一般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不因受害人(主张损害赔偿的人)的身体或财产损害而产生的损失,而是一种间接性损害,是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或财产上的损失,不涉及精神上的损害。目前纯粹经济损失有三种保护模式,未来我国立法应选择一般条款保护模式与类型化保护模式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但司法实践还是应该考虑到各种因素,慎重对待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与否的问题。 [关键词]纯粹经济损失行为自由权益保护 一、纯粹经济损失概述 近年来,纯粹经济损失是我国民法学界的研究重点。何谓“纯粹经济损失”,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认识。德国学者冯·巴尔教授在其所著的《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中将纯粹经济损失的定义归纳为两个主要流派:一种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指那些不依赖于物的损坏或者身体及健康损害而发生的损失;另一种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指非作为权利或受到保护的利益侵害结果而存在的损失。①前一种定义是从事实角度出发,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了物理性的概括,指出了它的事实特征;而后一种定义是从法律角度出发,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了制度性的描述,揭示了它的法律特征。从后果看,也仅有后者才在权利侵害和纯粹经济损失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②英美学者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指并非因原告的人身或(有体)财产受到损害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在性质上它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损失或者金钱损失,也就是说,它与原告所遭受的人身或者财产(有形)损害没有关系。③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提出:所谓纯粹经济上损失,系指被害人直接遭受财产上不利益,而非因人身或者物被侵害而发生。④王利明教授比较认同王泽鉴先生的观点,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未直接侵害受害人的权利,但给受害人造成了人身伤害和有形财产损害之外的经济上损失。⑤ 世界各国的立法中,只有瑞典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规定。《瑞典赔偿法》第二条规定:“根据本法,纯粹金钱上损失是一种在任何方面都与对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没有关联的经济损失。”有学者认为,这一表述突出了纯粹经济损失之独立性。但损失之形成并非如空中楼阁般飘逸不可捉摸,说它不与任何人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相关似乎言 ①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②张新宝,李倩:《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规则:理论、实践及立法选择》,《法学论坛》,2009年第1期。 ③ D.F.比亚斯和B.S.马克西尼斯:《侵权法》,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印刷所,1999年,第88页,转引自李昊:《论英美侵权法中过失引起的纯经济上损失的赔偿规则》,《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④王泽鉴:《挖断电缆的民事责任:经济上损失的赔偿》,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⑤王利明:《侵权责任法与合同法的界分——以侵权责任法的扩张为视野》,《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 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人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它遍及人类行为所及的一切领域。他更多地把文化看作信仰、价值、艺术等精神性的东西。 社会学所讲的文化,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复杂纷纭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此,必须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与新方法,形成新范式,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继承;创新发展;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9-0008-05 当前,在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日益流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明显脱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轨道,另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生产 方式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类社会新的历史时代和经济学新

的历史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不断扩展新视野,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范式,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以《资本论》为主要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科学性与局限性。其科学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方法论;建立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一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其局限性表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形式的具体结论,其中一些结论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与新特征。克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必须要走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路。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就必须摈弃“苏联范式”,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实

浅析纯粹经济损失

浅析纯粹经济损失 [摘要]纯粹经济损失是不因受害人的财产、人身、权利受损而发生的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具有间接性、金钱不利益性、拟制性等特征。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救济,应当以不赔偿为原则,赔偿作为例外。我国立法虽未明确提出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但部分法律法规中已经涵盖了相关内容。制定民法典时应确认纯粹经济损失的含义,并对其进行类型化规定,在从严基础上沿用已有条款。 [关键词]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规则;类型化;立法选择 一、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和特征 从理论上而言,纯粹经济损失可以被定义为不因受害人的财产、人身、权利受损而发生的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这种不利益一般不被法律认可,难以获得赔偿。[1]对于纯粹经济损失的涵义和特征,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理解: (一)间接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纯粹经济损失是一种间接性的损害,是为了维护间接受害人的利益。在某些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不仅使直接受害人的利益受损,也可能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例如,扶养人因某人的侵权行为而丧失对被扶养人的扶养能力,如果不给予被扶养人救济,则有失公允。因此,对于特定的纯粹经济损失有必要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以上论断牵连出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即间接损害与纯粹经济损失的区分。例如:A侵害了B的财产,B因该财产受到了侵害而丧失了租赁利益,C因不能租赁该财产而发生停工。在此种情况下,B的财产的价值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B失去的租赁利益属于间接损失,C停工造成的损失属于纯粹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一般可以获得救济,而纯粹经济损失则一般不能够获得救济。 (二)金钱不利益性 纯粹经济损失是纯粹金钱上的不利益,不考虑精神上的损害。它是受害人因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财产总量的减少,是加诸于被害人整体财产上的一种不利益,而非针对某项具体的有形财产或者人身利益。其既可以表现为现有财富的减少,也可以表现为财产应当增加而没有增加。该种损失都是可以用金钱量化的,但现实生活的复杂又使得损失的范围难以划定。例如:因交通肇事造成交通瘫痪,有的错过了班机、有的错过了商务谈判等,这些导致的潜在损害难以预料,因此很难获得赔偿。 (三)拟制性 司法实践的需求使得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是学者们拟制的一个概念,人为的截取了“不因受害人的财产、人身、权利受损而发生的纯粹金钱上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这一定义强调了“文化”的核心——精神层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国最早使用“旅游文化”这个概念是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 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中。 旅游文化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中层,精神文化潜沉于文化结构的里层。 旅游文化的结构1:旅游主体文化【文化素养、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政治主张、思想信仰以及旅游者的职业、生活背景等。】2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文艺文化、景观文化等。】3旅游介体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教育文化、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规制度等。】 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事象纷繁、特征多样,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旅游文化的功能:旅游文化具有10大功能:保存、认知、教化、启智、愉悦、凝聚、交流、经济、审美、规范功能。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系统分析法。 研究意义:1 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2有助于人们认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4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5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当代旅游文化特征:1旅游目的的多样化2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强化 3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4自助游、自由行渐成时尚。 旅游主体消费行为中的主要文化表现:1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2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活方式)3中西方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旅游动机强弱上的差异、在旅游需求心理上的差异、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方式选择上的差异、在旅游消费支出上的差异、旅游习俗的差异。) 旅游主体审美文化考察:1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A中国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B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摘要:把马克思的经济学与狭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区分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起点。马克思的经济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指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最初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亦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构建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定性的理论范式相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还处于探索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涵义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1-0010-06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仅来自其追随者们的不同理解、争论和批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就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国内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这种状况不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需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体系,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外延、内涵、形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笔者的初步研究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外延 从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看,有的是指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的经济学说。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的外延或涵盖范围来说,学术界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话,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不仅仅是由马克思一个人创立的,而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谈到,他们两个人经常进行经济思想的交流与探讨。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恩格斯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马克思通过书信一再表示对恩格斯的感激之情,谈到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他就不可能写成《资本论》。毫无疑问,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形成过程中,也包含着恩格斯的贡献。 恩格斯不止一次谈到他和马克思的关系。1885年,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他谈到这部著作阐述的世界观,主

论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

论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 关键词: 纯粹经济损失;环境侵权;利益衡量;损害赔偿 内容提要: 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较之其他领域更具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认可其可赔性。通过利益衡量,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有限度的赔偿,既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也符合效率的原则。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环境侵权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实践中很少获得支持。我国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侵权责任、环境责任保险、赔偿基金等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来实现对受害人的充分赔偿;同时,应结合我国现状,通过制定单行法,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实行有限度的赔偿。 纯粹经济损失应否列入环境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是环境侵权理论与实践中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20XX年,全球两大能源消费国发生了各自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事故: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和中国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污染事故。两个国家在损害赔偿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当中国面对因受泄漏原油污染影响而造成巨大损失的渔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还在发出“由谁埋单”的疑问时,美国则针对墨西哥湾事故损害,“迫使”英国石油公司设立一个200亿美元的第三方赔偿账户,专门用于对遭受原油污染损害的沿岸居民进行赔偿,除了对人身伤害以致死亡和用于支付环境清理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赔偿外,还包括工资损失、业务中断、利润损失等纯粹经济损失赔偿。面对美国完善的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我国学者开始“拷问我国环境侵权赔偿法律的救济范围”。纯粹经济损失在环境侵权中该不该获赔?获赔应当考量哪些因素?如何利用法律技术控制纯粹经济损失的边界?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该如何赔偿与控制?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析。 一、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利益衡量 由于纯粹经济损失作为一类不与实体性损失相的损失,其独立性、无形性、连锁效应、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作出赔偿与否抉择的艰难,人们需要在受害人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权衡更多的利弊,进行更多的价值判断与政策考量。 利益衡量是决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主导模式。从各国环境立法来看,环境侵权赔偿救济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基于容忍义务,对轻微损害不予赔偿。例如,日本在公害救济中用“忍受限度”理论来评判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美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