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岱村的景观设计展望我们的新农村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2
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发布时间:2022-09-30T07:56:43.004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11期作者:孙尽忠[导读] 随着大众审美要求的不断变化孙尽忠浙江恒欣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摘要:随着大众审美要求的不断变化,将园林景观设计引进到乡村振兴建筑中,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通过引进农村景观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和标准,深入探讨了乡村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在保留了传统的乡土元素的基础上,突出了乡村的农业特性,充分运用园林景观设计及现代园艺技术,才可以尽可能地贴合社会公众的审美观念,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为此,应实际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包含因地制宜的设计和表现,设计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融入乡村的独特属性,以季节为主体设置植物景观,发展网红旅游项目在内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发展方式,通过构造承旧促新的乡村发展环境系统,构造管理规划合一的乡村生产性景观系统,构造保护开发同步的乡村区域性绿化系统,构造区域性的大面积风景联动系统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应用1.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景观现状1.1.乡村振兴战略从宏观层面出发,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在于建设产业发展较好,生态保护宜居、乡村文化发达、管理整治充分和生活相对富裕的崭新乡村。
对此,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专家分别就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了相对繁杂的不同阐述,进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体系。
而在国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一定指示后,园林景观设计及现代园艺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只有同时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及现代园艺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才可以尽其所能地发挥乡村在自然友好与传统质朴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地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升乡村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1.2.乡村景观现状当下,国家对乡村景观建设方面越发重视,为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及建设方面资金投入加大。
王澍最新项目  世外理想的美丽宜居乡村人物名片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011年获法国科学院建筑学院奖学金,2012年成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首位中国籍得主。
代表作品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海宁青少年宫等。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奥观视觉AOGVISION,摄影师施峥文字整理自:筑龙网文章《王澍挑战建筑界最难领域》洞桥镇文村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也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
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为什么是文村?2012年,王澍到富阳的村子里考察转悠时,遇到了洞桥镇大溪村的村支书王荣华和村干部在指挥拆一片老房子,王澍试图阻止,但是却换来了村支书王荣华的反问:“要是不拆掉,老房子留着做什么用?”。
这一问倒是激起了王澍的信心,他决定把这个项目规划接下来,但条件是要在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一带,做乡村民居的整体规划。
不过王澍这一应许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他对于浙江乡村的观察已有十多年之久,早在2002年,他和妻子陆文宇就决定对浙江的乡村做初步的调研,作为建筑师,城市化的大潮让他们企图转身回望被时间淹没却不能被忘记的东西,2010年,两人在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也加入了调研的队伍,浙江农村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他知道浙江的古村落里,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的建造风气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大家向往高楼洋房,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至于为什么是文村?浙江范围内,比文村基础条件好的村庄多得是。
这个处于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小村,有40多幢来自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文村的一切让王澎感到震撼。
特色千岱坑山水绕古宅千岱坑是位于余杭径山镇四岭村的一个自然村落,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历史久远,其中的古民宅更是别具一番风味。
如今,随着千岱坑的不断发展,新的楼房也都建起来了,而它的老房子却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典美。
“三十六村”的传说要说千岱村,还要从古时的“三十六村”说起。
所谓“三十六村”,是指双溪到太平山村之间的陈家潘、仕村、后房、千岱坑、四岭郎、同前庙、沙溪头、楼房坞、瓦窑湾、塘坞里、祝家庄、俞家塘、锡坞里、祝家湾、施家坞、后坞、车岭上、阮坞塘、上潘、下潘、唐边、太公塘、尖山角、凌村坞、上高、嵩村、抖坞、下溪头、汤岭……直线长度有一千米左右。
三十六个村的风俗相同,人们交往密切。
“三十六村”三面环山。
北有狮子山、白象山,因形状狮子和白象而得名;南有大坞坑;西有马鞍岭。
关于马鞍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传说清朝时大平山村有一个潘姓官员,外婆家住在千岱坑。
因他每次去外婆家都要下马,故此山取名为马鞍岭。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修建四岭水库,大量居民群迁移居,汇集到了千岱坑。
现如今,千岱坑已有200多户人家定居,居民人数近900。
保护百年古宅是重点千岱坑最有特色的要属它的古民宅。
这些老房子多有上百年历史,很具有清朝的建筑风格。
90岁的老人朱阿长一家就住在这样的古宅中。
朱大爷介绍老房子在他母亲19岁时就已存在,至少有119年的历史。
现在一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这老房子里。
而退休村干部阮国梁居住的古宅则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谈起老房子,他脸上难掩喜悦的表情。
“这房子面积有100平米左右,上下两层,是泥木结构的,现在还有多少房子能是泥木结构的啊。
其实老房子比起现在的建筑,优点真是太多了。
首先就是十分通气,又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
另外,它的抗震能力也相当强。
”阮国梁膝下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现在,女儿都已嫁到临平,儿子也在工作。
三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别墅,纷纷想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家中住。
却都被他拒绝了。
对此,阮国梁说道:“虽然说是别墅,但哪有这的老房子住起来舒服,我们夫妇两人还是喜欢住在这的,环境又好。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运用案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乡村建设。
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作为一种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设计手法,被广泛运用于乡村振兴项目中,为乡村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通过介绍具体案例,探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运用。
案例一:徽州乡村文化园的打造徽州乡村文化园位于安徽黄山市,是一个典型的乡村振兴项目。
园区依托当地独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运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进行规划和建设。
首先,设计者利用景观绿化和道路布局,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设计师充分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打造了一系列以徽派建筑为主的文化设施,如徽派民居、徽派商店、徽派庙宇等,使园区充满了浓厚的徽州文化氛围。
最后,设计者注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引入了节能环保的概念,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提高了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这些创新和改造,徽州乡村文化园成为了一个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案例二:雪乡村冰雪旅游项目的开拓位于黑龙江省的雪乡,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
近年来,雪乡通过运用园林艺术设计技术,成功开拓了冰雪旅游项目,带动了乡村振兴。
首先,设计者将景观规划与冰雪元素相结合,利用冰雪塑造了雪乡独特的风景线,如冰雪雕塑、冰灯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次,针对农户的特点和需求,设计者进行了园林改造,打造了一系列以农家院为主题的小众旅游产品,如冰雪体验农庄、冬日乡村采摘等,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最后,设计者注重保护并发展当地的自然环境,提倡低碳环保理念,运用农业景观、湖泊以及稀有植被进行景观塑造,使雪乡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冰雪旅游胜地。
案例三:扶贫项目中的园林艺术设计技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扶贫,园林艺术设计技术在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古村落景观保护对策研究作者:唐长贞孙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1期摘要分析了我国在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保护的意义、矛盾与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保护好古村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城镇化;美好乡村;景观保护;矛盾;对策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1-11000-02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作出进一步的补充:“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有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7亿,城镇化率达到52.6%。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高速发展,农村的一些自然村落和古村落在迅速消失。
很多地区大拆大建现象严重,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分散在全国各地多种多样的各民族住宅建筑样式、各具特色的古村落,随时面临着被拆、被改、被并的危险,很多富有乡村韵味及历史价值的元素于无形中被抹杀,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1]。
如何在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中保护好古村落,保留一些文化记忆,就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1 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保护的意义1.1 古村落涵义村落是聚落的一种类型,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固定区域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2]。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
1.2 古村落景观保护的意义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
岱庙建筑方案岱庙建筑方案岱庙,位于中国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山脚下,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祭天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的杰作。
作为岱山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岱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本文将探讨岱庙建筑方案。
岱庙建筑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岱山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岱山山峰陡峭,气候多变,建筑必须能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展现与山地景观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风格应以山岳之神为主题,强调力量、庄严和威严。
同时,建筑应体现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典型特征,如传统的屋脊瓦垄、斗拱、梁架和雕梁画栋等,以展现封建王朝的崇高与尊贵。
建筑方案应将岱庙分为主体建筑和配套建筑两个部分。
主体建筑是岱庙的核心,包括天心殿、祭坛和大殿等重要建筑。
天心殿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是祭天的主要场所,应位于建筑群的中央位置,以凸显其重要性。
祭坛应位于天心殿前方,是进行祭天仪式的地方,应宽阔开阔。
大殿是进行朝拜和祈祷的场所,应宽敞明亮,让人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
配套建筑是为了满足岱庙的功能需求,包括神庙、斋室和礼仪厅等。
神庙是供奉神灵的场所,应与主体建筑相呼应,但规模相对较小。
斋室是供崇奉者休息和进食的地方,应布置简洁、舒适,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
礼仪厅是举行大型仪式和庆典的场所,应宽阔开阔,同时具备舞台和观众席,以适应各种仪式和表演的需要。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保持与传统建筑一致。
使用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材料如青石、红墙和木材,使得建筑更加符合古代的样式和风格。
同时,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入现代技术和材料,如玻璃、钢材和水泥,以提升建筑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
岱庙建筑方案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景观的规划。
岱山是一座充满自然美景的山脉,建筑应能够与山水相融合,以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
设计建筑的同时,应注重庭院、花园和人行道的布置,营造出富有新意的景观。
总之,岱庙建筑方案的设计应兼顾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现代建筑的需求,尽可能保留传统建筑的特点,同时增加功能和美观的要求。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意义。
生态建筑设计注重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符合城乡规划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建筑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引入绿色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太阳能利用等手段,来打造更加环保的城市。
在乡村规划中,可以注重村庄建筑的传统特色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盲目的城镇化发展,保持乡村的原生态特点。
也可以通过生态景观设计,为城市和乡村创造更宜居的环境。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优势。
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还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垃圾产生,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建筑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健康和幸福感。
生态建筑还可以为城市和乡村带来更多的生态利益,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挑战和问题。
尽管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有着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生态建筑设计的成本较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生态建筑技术和标准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城乡规划中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和执行不力也会影响生态建筑设计的推广和应用。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克服相关问题,推动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广泛应用。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可以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要充分发挥生态建筑设计的作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促进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将在城乡规划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