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传统海洋文化共27页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27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4天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充分体现了日本野蛮残暴的本质。
14、问题思考:(P26页)结合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中国的。
中国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
甲午战争交了‚学费‛,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海洋防卫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3、课后活动:(P27页)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①前者是丧失主权,被迫的,后者是充分行使主权,自愿的。
②前者是外国发展经济的需求,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而现在主要是我国内部发展经济的需求,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双赢互惠。
14、问题思考:(P26页)结合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中国的。
中国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
甲午战争交了‚学费‛,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海洋防卫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第6课戊戌变法14、问题思考:(P29页)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14、课后活动:(P31页)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时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C.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摘要在天津市河东区的东局子,坐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这里曾是我国第一所正规化的近代海军学堂——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学堂所在地。
北洋水师学堂是近代中国众多军事学堂中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一所,在《光绪纪要》中,北洋水师学堂被推崇为“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
19世纪60年代清朝的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一些封建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如李鸿章,严复等主张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由此洋务运动兴起。
北洋水师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因此洋兵船陆续增置,驾驶、管轮两项需才甚亟”,而于1880年8月22日(光绪六年七月十七日)倡议筹办的,着重于为北洋水师培养军事人才。
它采用西方先进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培养出大批有影响的军事人才.关键字:近代中国,北洋水师学堂,人才,教育。
近代中国第一所正规化得海军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一.北洋水师学堂建立的历史背景19世纪60你年代的清政府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名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逐渐加深,社会各阶层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其中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为出发点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由此掀起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
在这期间兴办了一批企业,创建了海军和一些新式学堂。
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有识之士对海洋方面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应对之策。
林则徐堪称为清朝高级官员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特别重视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装备,大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方略。
思想家魏源接受林则徐的委托,编撰出一百卷的伟大著作《海国图志》。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席龙飞(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顾问教授)一、中国作为造船古国对世界造船技术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是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和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而著称于世。
中国又是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面的海洋国家,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七千年前的雕花木桨[1],在2002年,又在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2][3],这些都是极有力的证明。
中华的古老文明,正是通过海上,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得以交流,甚至使中国的文明通过朝鲜半岛又辐射到日本列岛。
中华的古老文明,也是通过海上漂流,传播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等许多岛屿,甚至远播到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诸岛。
产生于河姆渡的典型器物“有段石锛”,按着一定的时间序列,次第传播到上述诸多海岛上,正是极为重要的依据,这已为中国和世界的著名考古学家所公认[4]。
中国发明的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浮针,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要贡献[5]。
美国科技史学者罗伯特·K·G·坦布尔,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6]一书中,概述“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
他在“西方受惠于中国”的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起那些殖民地国。
”二、对传统船舶研究的组织与整合1、中国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英国剑桥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早在1954年就出版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I卷[7]。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斯(George F. Bass)出版了《海事史》[8]。
在此之后,英国学者肯甫(Peter Kemp)有《船舶史》[9]问世。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记录的我国东部海域全新世大暖期的海侵事件李向宏;郑国璋【摘要】全新世大暖期(8.5 ka BP~3 ka BP)是全新世高海面和最大海侵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共工触山"、"大禹治水"记录的我国东部海域海平面变化信息,结合沉积学、古气候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全新世大暖期6.1 kaBP~4.0kaBP期间我国东部海域有3次海侵事件,即6.1 kaBP~5.7kaBP 的海侵事件,4.9 ka BP ~4.6 ka BP的海侵事件,4.2 ka BP~4.0 ka BP的海侵事件.【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9)003【总页数】4页(P118-121)【关键词】精卫填海;共工触山;大禹治水;海侵;全新世大暖期【作者】李向宏;郑国璋【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全新世大暖期(8.5 ka BP~3 ka BP)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也是全新世高海面和最大海侵期.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沉积学、古气候学、考古学等角度探讨全新世大暖期海平面变化与海侵事件[1~5],但从古代神话传说的角度探讨全新世大暖期海平面变化与海侵事件的研究很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低下,古代先民对许多自然现象怀有强烈的敬畏感和神秘感,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必然会传递当时一些重要的自然信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记录的海平面变化信息,结合沉积学、古气候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全新世大暖期我国东部海域的海侵事件,以期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1 精卫填海——全新世大暖期6.1 ka BP~5. 7 ka BP的海侵事件“精卫填海”是中国最著名的远古神话之一,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大海抗争的精神写照.“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载于《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6]” 即:再向北二百里,有座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上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的化身.有一天,女娃去东海巡游,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注入黄河.据考证,炎帝部落生活在仰韶文化中期6.1 ka BP~5.7 ka BP时代[7],居住在黄海之滨的豫东、鲁南、苏北、皖北一带.古气候学研究表明[8~13],6 ka BP~5ka BP间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海域存在着+2 m~+3 m的高海平面,从渤海(黄骅海侵)到黄海—东海(镇江海侵)普遍发生海侵现象.炎帝部落深受海侵灾害之苦,海侵和海水倒灌引发的河流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村庄,使黄淮平原成为一片水乡泽国,并造成许多人溺水身亡.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迫使炎帝部落从东海之滨的黄淮平原向西北迁徙,到达太行山西南麓地势较高的山西晋东南上党盆地一带.炎帝部落族人在晋东南浊漳河流域定居后,便开始搬运太岳山支脉发鸠山的石沙、木材,在黄淮平原一带修建河坝、海堤,治理由海侵引发的洪水泛滥.因而,“精卫填海”记录了炎帝部落时代发生的一次海侵事件以及炎帝部落族人治理海侵灾害的历史过程.炎帝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始祖,华夏上古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之一.据史籍记载[14~16],炎帝“以姜水成”,姓姜,名石年;“起于厉山”,号历(烈)山氏;“初都陈,又徙鲁”,“初国伊,继国耆,又号伊耆氏”.目前,史学界“炎帝起源宝鸡说”几成定论,但据刘毓庆等[17](2005)考证,古姜水发源于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的上党盆地,故“炎帝起源晋东南说”亦成立,山西晋城市沁水县著名的历山也是炎帝发祥于晋东南的有力佐证.炎帝最初建都的陈地,今为豫东淮阳县,又迁都的鲁地,今为鲁南曲阜市.炎帝先在河南洛阳一带建伊国,后在山西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建耆国(黎国),今黎城县有黎都遗址.山西长治市长子县有精卫衔木石的发鸠山,是浊漳河的发源地,山上建有纪念女娃的灵湫庙(灵泉庙)和皇姑坟;山西长治市有神农尝百谷、育嘉禾的百谷山和羊头山,百谷山上建有炎帝(神农)庙和滴谷寺,羊头山上有五谷畦、炎帝城,山下有神农泉.山西高平市神农镇发现明代重修炎帝陵碑,建有炎帝庙和炎帝陵.因而,山西晋东南一带现存的大量炎帝部落活动的历史遗迹以及历经数千年代代相传的有关炎帝的民间习俗和祭祀活动,表明“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 共工触山——全新世大暖期4. 9 ka BP~4. 6 ka BP的海侵事件共工氏族是我国远古时期著名的氏族部落,“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传说见于史籍《淮南子》[18]:“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文训》).“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兵略训》).即:远古时期,共工氏族与颛顼氏族为争夺帝位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共工氏族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共工大怒向西北的擎天之柱不周山撞去,致使天塌地陷,天倾西北日月星辰西移,地陷东南江河东流、海水入侵,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一片汪洋.据考证,颛顼部落生活在4.9 ka BP~4.6 ka BP时代,属庙地沟文化时期[7].古气候学研究表明[19~21],5 ka BP~4 ka BP间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海域存在着+1 m~+2 m的高海平面,黄海海域发生海侵现象.颛顼氏族和共工氏族生活在黄海之滨的黄河下游地区,黄海海侵和海水倒灌引发的黄河洪水泛滥成灾,经常祸及两族的黎民百姓[22].共工氏族居住在上游地区(河南辉县),颛顼氏族生活在下游一带(河南濮阳市),共工氏族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以邻为壑,修建的河堤大坝被洪水冲毁后,殃及下游的颛顼氏族.颛顼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率部讨伐共工氏族,双方大战于澶渊(河南濮阳西),最终共工氏族大败,颛顼帝统一华夏.因而,“共工触山”记录了颛顼帝时代发生的一次海侵事件引发的洪水灾害,以及颛顼氏族和共工氏族治理洪涝灾害的历史过程.颛顼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为华夏上古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一.颛顼为黄帝之孙,姬姓,初国于高阳(河北省高阳县),故号高阳氏,建都于“颛顼之墟”帝丘(河南濮阳市).颛顼帝在位期间创立九州,定制婚嫁,颁布历法(《颛顼历》),制定礼仪,管辖地域“北至于幽陵(河北北部),南至于交趾(越南北部),西至于流沙(甘肃敦煌),东至于蟠木(东海)”.据考古学研究发现,甘肃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石磬铭文刻有“高阳(颛顼)有靈(灵),四方以鼐(大鼎)”.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建有颛顼、帝喾陵“二帝陵”,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共工触山”的神话传说黄河下游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考古学证据.3 大禹治水——全新世大暖期4. 2 ka BP~4. 0 ka BP的海侵事件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治水大英雄,“大禹治水”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禹治水”在我国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书·尧典》[23]).“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23]).“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23]).“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6]).“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淮南子·本经训》[24]).“大禹治水”表明在尧舜(4. 2 ka BP~4. 0 ka BP)时代[7],黄淮流域(冀州、豫州、兖州、徐州)经历了一次千年难遇的大洪水[25~27],农田村庄被淹没,百姓居无定所,苦不堪言.帝尧开始起用大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采用“堙”的办法,逢洪筑坝,遇水建堤,历九年而洪水不息.大禹子承父业,临危受命,他翻山越岭,勘探地形水势,绘制河图,规划水道,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河道,引洪水入海,终于治水成功,并引水灌溉,发展农业,使人民安居乐业,深受百姓拥戴.公元前2070年,大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据古气候学研究表明[21],4. 5 ka BP~4. 0 ka BP间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海域存在着+1 m~+2 m的高海平面,黄海、东海域发生海侵现象,海侵和海水倒灌引发黄河洪水泛滥.“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是对海侵时洪水泛滥的真实写照,而海水倒灌才会导致中华大地上滚滚东流的河水向西“逆行”、“横流”.“禹疏三江、九河”一方面是指大禹疏通河道,将洪水排入大海,治理水患;另一方面是指大禹开展田间水渠的管理,开挖沟洫,发展农业生产.因而,“大禹治水”记录了尧舜时代发生的一次海侵事件引发的洪水灾害,以及大禹带领部落族人治理洪涝灾害的历史过程.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奠基者,又称夏禹,姒姓,名文命.大禹氏族主要活动在以晋、豫、鲁为中心的黄淮流域一带,包括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省份,现存有大量“大禹治水”的历史遗迹.山西河津县和陕西韩城县之间黄河晋陕峡谷南端有著名的禹门口,山西夏县建有禹王城,山西芮城有大禹渡,山西潞城县有大禹山和大禹泉.河南洛阳“夏墟”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群及大型铸铜作坊,为夏王朝都城遗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庙和禹王锁蛟井,河南汝州市建有禹王庙,河南登封县有禹都阳城.山东济南市有禹登山和禹登台,山东宁阳县有禹王庙,山东禹城有禹王亭.安徽怀远县有禹墟和禹王宫.据考古学研究发现[28,29],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铭文刻有“天令(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春秋时期秦国青铜器“秦公簋”铭文刻有“受天命,鼏(幂)宅禹责(蹟)……”;春秋时期齐国青铜器“叔弓鎛”铭文刻有“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因而,“大禹治水”的传说在黄淮流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考古学证据.4 结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共工触山”、“大禹治水”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6.1 ka BP~4.0 ka BP期间我国东部海域海平面变化信息,反映了我国东部海域的3次海侵事件,即6.1 ka BP~5.7 ka BP 的海侵事件,4.9 ka BP~4.6 ka BP的海侵事件,4.2 ka BP~4.0 ka BP的海侵事件.因而,充分发掘中国古代史籍中蕴含的自然科学信息,因而,充分发掘中国古代史籍中蕴含的自然科学信息,对全球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相关文献】[1]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中国科学(B辑),1992,(12):1300~1308.[2] 施雅风,孔昭宸.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 Zong Y Q. Mid-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J]. Quat Int, 2004,117:55~67.[4] Bird M I, Fifield L K, The T S, et al. An inflection in the rate of early mid-Holocene eustatic sea-level rise: A new sea-level curve from Singapore, Estuarine[J]. Coastal Shelf Sci, 2007, 71: 523~536.[5]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全新世中期海平面波动对稻作生产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1,56(34):2888~2896.[6] 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 王绍武,黄建斌.全新世中期的旱涝变化与中华古文明的进程[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0):1238~1244.[8] 赵希涛,耿秀山,张景文.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J].海洋学报,1979,(2):269~280.[9] 王珏.中国全新世中期的高海平面[J].地球科学进展,1989,(3):81~89.[10] 勾韵娴,唐领余,孙息春,等.苏北部全新世海侵事件和气候变化[J].江苏地质,1999,23(4):241~245.[11] 史本恒.辽东半岛全新世最大海侵的考古学观察[J].四川文物,2006,(6):37~41.[12] 方晶,胡克.辽东半岛大孤山一带沟谷埋藏泥炭的硅藻组合以及古环境和全新世最高海平面[J].第四纪研究,2007, 27(5):797~804.[13] 曾从盛.福建沿海全新世海平面变化[J].台湾海峡,1991,10(1):77~84.[14] 宋超.“长于姜水”、“都陈”与“葬于长沙”——炎帝传说流衍途径考察[J].史学月刊,2010,(4):21~27.[15] 张玉勤,张辉杰.论黄帝、炎帝及华夏文明的起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5):69~72.[16] 刘玉堂,刘礼堂.炎帝神农氏生地揭秘——原始民族早期生息与劳作之地的个案剖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35~38.[17] 刘毓庆,柳杨.晋东南炎帝史迹及其对华夏文明探源的意义[J].晋阳学刊,2005,(4):20~25.[18] 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 温孝胜,彭子成,赵焕庭.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3):292~297.[20] 侯光良,方修琦.中国全新世气温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9):1075~1080.[21] 沈明洁,谢志仁,朱诚.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波动特征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6):886~894.[22] 殷春敏,邱维理,李容全.全新世华北平原古洪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2):280~284.[2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 阮青注释.淮南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5]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25(6):741~749.[26] 王绍武.2200-2000 BC的气候突变与古文明的衰落[J].自然科学进展,2005,15(9):1094~1099.[27] 王绍武.夏朝立国前后的气候突变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1):22~25.[28]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大禹治水真相[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2):85~87.[29] 余世诚.国宝“遂公盨”的发现及其史学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