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盘点&预测专题报告2015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8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行为分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迅猛增长,并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习惯和需求。
一、用户上网时间和地点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两个高峰期,即上午9点至11点和晚上8点至10点。
这段时间段用户数量较多,活跃度最高。
而白天的上网时间较短,主要是在午饭时间和下午休息时间。
至于上网地点,大部分用户都会在家中或办公室使用移动设备上网,而少部分则会在公共场所如咖啡馆或公园进行上网。
二、用户偏好的应用和功能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常使用的应用包括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在线音乐和视频播放等。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和QQ成为用户沟通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工具。
此外,用户还喜欢使用手机应用进行在线购物、订票、打车等生活服务,方便快捷是用户选择这些应用的主要原因。
三、用户行为特点1. 短平快: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喜欢短平快的信息和内容。
他们更倾向于浏览和阅读短篇内容,如微博和朋友圈的短消息。
同时,他们对于打开速度慢或加载时间过长的网页和应用会感到不耐烦,容易选择关闭。
2. 多屏同时使用:用户在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同时,也会同时使用其他设备如电脑、电视等。
这种多屏同时使用的行为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娱乐选择,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用户参与度。
3. 粘性应用:用户对于一些特定的应用和网站有较高的依赖和使用频率,并形成了一种粘性。
如社交媒体、音乐和视频应用等,在用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用户参与和互动: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喜欢参与到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中,积极评论、点赞和转发。
他们通过互动和参与获得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交流感受。
四、用户行为对于企业的影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行为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互联网和手机应用开发商。
企业需要根据用户的喜好和行为习惯来开发和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满足用户需求。
2016中国移动互联网5大创新概念与7大创新技术盘点来源:艾媒咨询一、5大创新概念1、网红经济:有颜值也要有头脑2016 年刚开始,新一代网红“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Papi 酱获得 1200 万风险投资,身价估值上亿,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的影响力。
网红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所谓网红经济,是指以一位网络红人为形象代表,依托其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产生经济效益。
网红经济是以网红为基础,而网红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可谓第一代网红,只是并没有被挖掘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跨越,需要同时具备社交资产和商业模式。
借助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网红具备了较高的传播效率,以及极强的营销价值和品牌传播杠杆,而随着流量获取成本趋高和移动直播平门槛的降低,网红可以通过电商、广告、打赏、付费服务等手段实现变现。
网红经济开始受到市场青睐,近两年快速发展并初具规模。
2、黑科技黑科技”一词最早出现是 2010 年出现在小说《全金属狂潮》中,原意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
而现在通常情况下,当前人类无法实现或根本不可能产生的技术或者产品都被统称为“黑科技”,其标准是不符合现实世界常理以及现有科技水平。
Hololens、Tesla、Oculus、谷歌大脑、ePoP 存储器等都可以被称作黑科技,可见“黑科技”的出现是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的。
而在国内,借由各大科技公司近两年来愈演愈烈的“PPT 发布会”和“概念产品发布会”,黑科技开始成为科技界的热词和一种营销噱头。
3、共享经济:改变生活的力量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其本质上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和服务者。
目前共享经济领域已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如打车软件中的滴滴打车,但共享经济并非只局限于打车领域。
2015 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 19560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平均增速在 40%左右。
中国互联网络年度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中国的互联网络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撰写一份中国互联网络年度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信息。
一、互联网用户数量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10.85亿人,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
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率为6.2%。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3%,较上一年度增长1.7%。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统计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截至2021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为10.70亿人,占据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8.6%。
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率为7.9%。
三、互联网使用设备统计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主要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上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手机成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占比达到98.2%。
而传统的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使用率下降,分别占比为11.7%和10.5%。
四、互联网应用使用情况统计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数量稳步增长,覆盖人群广泛。
截至2021年底,微信用户数量超过11亿人,微博用户数量超过4.5亿人,QQ用户数量超过8.5亿人。
2.在线购物: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在线购物需求不断增长。
截至2021年底,中国电商交易额达到30.8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其中,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成为用户购物的首选。
3.在线视频:在线视频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休闲娱乐的首选方式之一。
腾讯视频、爱奇艺和优酷等在线视频平台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2021年底,腾讯视频用户数量超过1.5亿人,爱奇艺用户数量超过1.2亿人,优酷用户数量超过9000万人。
4.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中国互联网用户对在线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
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线教育用户数量超过1.5亿人。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本文将从网络用户数量、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电子商务规模、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对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
一、网络用户数量截至2021年,中国的网络用户数量达到了15.27亿,较上年增长7.3%。
其中,普及率达到了91.2%,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网络用户增长速度更为迅猛,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13.79亿,较上年增长了8.6%。
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达到了90.4%,表明人们越来越习惯使用手机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
三、电子商务规模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44.0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8%。
其中,网络零售额占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9%。
这一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在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一直是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同比下降了23.4%,黑客攻击事件同比下降了42.9%。
这表明中国在网络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继续加大力度,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五、互联网创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不断涌现新的创新模式和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在共享经济方面,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新兴业态迅速兴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选择;在在线教育方面,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中国的科技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综上所述,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了各个方面的数据,为全球互联网行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普及率与用户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互联网络的普及率达到69.9%,较上一年度提高了3.2个百分点。
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9.7亿人,其中75%以上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
互联网用户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这说明了中国互联网在覆盖范围和用户群体方面的不断扩大。
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是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数据显示,手机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9.2亿人,占比94.8%。
中国人均手机上网时间达到4.5小时/天,其中65.6%的时间用于社交娱乐,45.8%的时间用于购物消费。
移动支付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方式。
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提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
截至2022年底,中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达到4.2亿,移动宽带用户规模达到9.6亿。
5G网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各地的5G基站已经超过300万个。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撑。
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发现各类网络安全事件4422起,网络攻击事件呈现出大规模、复杂化和跨国化的趋势。
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勒索软件、网络诈骗、恶意程序等。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御,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个方面的合作与攻防能力。
五、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0.1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
新兴产业如共享经济、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得到了迅速崛起和广泛的应用。
1,5G 商用元年,需求持续改善,行业稳步增长1.1通信行业受疫情影响小,下游需求稳定增长虽然2020上半年疫情肆虐,但是通信行业下游依然保持稳定增长。
从总量角度来看,根据工信部通信行业运行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国内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9.3%;随着降费节奏放缓,电信业务收入6927亿元,同比增长3.2%,为近年新高。
图表1. 全国电信业务总量增速及收入增速资料来源:工信部,中银证券得益于行业持续回暖,上半年三大运营商营收均呈增长态势,联通和电信的收入增速触底反弹。
从市场份额来看,移动依然雄踞半壁江山,但是当前处在4G 向5G 跃迁的阶段,在固定通信收入增长、移动通信收入萎缩的行业趋势下,联通和电信逐步抢回份额。
图表2. 三大运营商营业收入情况图表3. 三大运营商营收同比增长率资料来源:万得,中银证券(5)51015202530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增长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增速(上年不变价)(%) (2)(1)01234567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行业与政策双重影响下,移动与固定业务增长表现出背离的态势,推动三大运营商份额再平衡。
分传输方式拆解总收入,上半年运营商全行业移动业务收入4564亿元,同比下降0.9%,固定业务收入2363亿元,同比增长12%。
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收入占比约为73%,而固网业务占比仅为9.3%。
而中国联通的营收中,固网占比约为50%,并且固网收入同比增长约14%。
图表4. 三大运营商2020H1营业收入分拆情况增值服务上半年增速最快,运营商去OTT 运动初显成效。
分业务板块拆解总收入,上半年运营商实现数据及互联网收入4342亿元,同比增长4.32%,实现增值服务收入903亿元,同比增长23.5%。
为了摆脱移动互联网OTT 带来的“管道化”危机,运营商积极开拓IPTV 、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目前增值服务收入共占比13%,比去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
通信是国民经济基础行业,新周期景气度高(一)通信是经济活动基础行业,需求回暖+政策推动提升景气度通信行业是人类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行业。
广义来说,通信行业是指人类解决非面对面、远距离交往的工具集合。
而现代经济活动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信息的产生、存储和传递的过程,以达到信息的流动或增多有形的物品附加价值目的。
因此,通信业则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随着信息爆炸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于通信行业的需求也愈发高涨。
信息通信业是我国现阶段最具成长性的关键基础产业,具有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其重要性和景气度必将达到空前高度。
电信业务总量高增势头不改,数字经济与信息消费增长确保通信行业高景气度。
我国2018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9%,增速再创新高。
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其中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完成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1%。
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6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IPTV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9.4%;物联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大幅增长72.9%。
信息消费方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2017年我国总体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20.3%,占GDP比重达到32.9%。
远期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
数字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将持续提高通信需求,有力促进通信行业的高景气度。
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持续提高为维持通信行业高景气打下牢固用户基础。
2018年,全国电话用户净增1.37亿户,总数达到17.5亿户,比上年末增长8.5%。
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9亿户,总数达到15.7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12.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10.2部/百人。
三大运营商现状分析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二、中国移动现状分析 (5)2.1 基础设施建设 (6)2.2 业务发展状况 (7)2.3 技术创新与研发 (9)2.4 用户规模与市场份额 (9)2.5 挑战与机遇 (10)三、中国电信现状分析 (12)3.1 基础设施建设 (13)3.2 业务发展状况 (14)3.3 技术创新与研发 (15)3.4 用户规模与市场份额 (17)3.5 挑战与机遇 (18)四、中国联通现状分析 (19)4.1 基础设施建设 (20)4.2 业务发展状况 (22)4.3 技术创新与研发 (23)4.4 用户规模与市场份额 (24)4.5 挑战与机遇 (25)五、结论与建议 (27)5.1 总结三大运营商现状 (28)5.2 针对运营商的策略建议 (29)5.3 对行业发展的展望 (31)一、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通信行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发展现状直接关系到国家通信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分析三大运营商的当前现状,探讨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以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三大运营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市场份额。
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广泛的网络覆盖;中国电信在固定通信和宽带业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网络质量和稳定性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中国联通则在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领域均有所涉猎,致力于提供多元化的通信服务。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三大运营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5G技术的逐步普及,运营商需要不断投入巨资进行网络建设和升级,以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运营商需要在保持基本通信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展新业务领域,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如下:
1. 网络用户数量:中国网络用户总数在2020年达到9.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
2. 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9.79亿,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9.5%。
3. 网络覆盖范围:中国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网络覆盖差距逐步缩小。
城市网络普及率达到83%,农村网络普及率达到52.8%。
4. 互联网应用:中国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包括短视频、在线购物、在线支付、社交媒体等。
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7.45亿,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17亿。
5. 互联网经济规模: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94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
6. 5G发展:中国5G网络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中国5G基站数达到70万个,5G用户规模超过2亿。
总体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网络用户数量
及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应用广泛普及。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5G网络建设,为未来的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白皮书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深入剖析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挑战。
一、行业现状与趋势1. 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5G技术的逐渐推广,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90%。
预计到2023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进一步增长,达到近14亿人。
2. 移动应用市场蓬勃发展移动应用市场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中国移动应用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并且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各类应用与功能丰富多样,从社交娱乐到生活服务、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移动应用的用户覆盖面越来越广。
3. 移动支付逐步普及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程度遥遥领先全球。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成为人们的主要支付方式,涵盖了线下线上交易,便利了人们的消费和生活。
未来,移动支付将进一步融入各个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
二、发展潜力与挑战1. 5G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5G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5G网络的高速、低延迟将带来更加出色的用户体验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随着5G基站的建设不断加快,更多的智能设备将加入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 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泄露、滥用个人信息的风险不容忽视。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法规建设和技术防护手段,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维护用户利益和权益。
3. 移动互联网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这也导致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更加广泛,用户体验更为完善;另一方面,一些偏远地区的移动互联网覆盖率和应用水平较低。
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7月用户数据盘点之中国移动医疗APP(简版)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背景利好, 移动医疗APP 用户数持续升高246.1264.5312.8392.8407.7436.3568.31503004506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用户规模(万 人)© Analysys 易观智库.易观千帆2015年1-7月中国移动医疗APP 活跃用户规模数据来源:千帆只对独立APP 中的用户数据进行监测统计,不包括APP 之外的调用等行为产生的用户数据。
截止2015年第3季度易观千帆基于对4.3亿累计装机覆盖、9600+万移动终端嵌入及8500+万活跃用户的行为监测结果。
采用自主研发的enfoTech 技术,帮助您有效了解数字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的行为轨迹。
4.35.76.57.37.98.38.624681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用户规模(亿 人) © Analysys 易观智库 2015-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预测2.0%4.1% 4.4% 6.7% 8.6% 20.5%35.0%40.9%0%9%18%27%36%45%疾病管理自诊自查 导诊平台 医药电商挂号 医疗健康资讯医疗学术 问诊 © Analysys 易观智库.易观千帆说明:移动医疗APP 指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类应用软件,主要包括问诊、医疗学术、医疗健康资讯、挂号、医药电商、导诊平台、自诊自查和疾病管理8大主流细分服务。
各细分领域活跃用户数是易观千帆截止2015年第3季度基于对4.3亿累计装机覆盖、9600+万移动终端嵌入及8500+万活跃用户的行为监测结果。
采用自主研发的enfoTech 技术,帮助您有效了解数字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的行为轨迹。
千帆只对独立APP 中的用户数据进行监测统计,不包括APP 之外的调用等行为产生的用户数据。
互联网数据中心核心竞争产品的标杆分析——以中国移动为例摘要: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带动了全球数据存储市场的扩展,国内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竞争激烈。
相对于其他公司,中国移动并非行业领导者,为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可借鉴行业领先者的经验,提升自身市场份额,贝恩公司提出的标杆分析法是一项有效的工具。
本文以其核心产品CDN(内容分发网络)为例,选出标杆企业——中国电信及阿里云,设计对比维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该产品的发展建议。
此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业务,以提高中国移动在IDC行业的地位。
关键词:标杆分析法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近年来,IDC市场迅速发展。
2010—2016年全球IDC市场不断扩大,至2016年增长率达到35.06%,总体规模达到451.9亿美元。
随着技术创新驱动数据存储、计算以及网络流量的大幅增加,使得IDC市场在国内呈现飞速增长的状态。
但由于起步较晚,很多IDC服务提供商的基础设施及等级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在产品及服务能力提供上有所欠缺。
随着民营企业如阿里、华为、腾讯、百度、世纪互联等服务商的兴起,以及国外IDC运营商的跃跃欲试,国内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面临着资源、产品服务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等的全方位挑战。
此时,标杆分析可作为提高公司在该领域的绩效的有效手段,帮助公司找出不足,结合公司资源及能力,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
1 标杆分析法标杆分析是指通过识别应用最佳案例的运营和销售的经验来提高公司绩效的研究方法,即管理人员将公司产品流程等与外部一流竞争公司或公司内部运营类似活动的其他业务做出比较[1]。
标杆分析的目的是找到绩效卓越的案例,并了解推动绩效的过程和实践经验,然后创新改进这些经验用以提高自身绩效。
通过内部标杆、竞争标杆和通用标杆三种学习方式,公司可提高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2]。
面对竞争对手将标杆管理与战略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励企业着眼全局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行业地位[3]。
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成长空间(1)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成为主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
2019年1-6月新增网民2,598万人,网民规模较2018年末增加3.14%,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近年来,中国网民规模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基础通信技术的日趋完善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2019年1-6月新增手机网民2,984万人,较2018年末增加3.65%。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99.1%,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2)移动终端设备和宽带3G/4G的普及,支撑了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发展《2020-202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作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最广泛的终端载体,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大幅提升促进了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
2019年,我国净增移动电话用户达到0.35亿户,总数达到16.0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14.4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2.2部/百人。
全国已有26个省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
近年来我国移动宽带3G/4G渗透率不断提升,用户数及用户占比持续扩大,2018年移动宽带3G/4G用户数达130,565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达83.4%。
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3G/4G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为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3)移动互联网相关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移动互联网消费的需求逐渐被激发。
从基础的内容消费、社交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网民的日常生活。
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盘点&预测专题研究报告2015移动设备市场保持销量增长、增速回落的状态Analysys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目前智能手机已进入到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市场格局相对稳定,整体智能手机市场超过92%以上为安卓智能手机。
2014年智能手机市场虽然销量仍保持增长,但是增速明显下降,阻碍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智能手机市场本身产品已缺乏新意,各厂商都缩短更新周期,采取快速迭代的策略,产品之间差异化创新较少。
未来市场将重点推出4G 终端,运营商的发力也会促进4G 业务和4G 终端的双向发展,同时为应对产品形态发展雷同的问题,竞争点将集中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8,066.417,548.6 34,310.242,115.948,138.453,818.859,254.5117.6%95.5%22.8%14.3%11.8%10.1%0%20%40%60%80%100%120%14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2015-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预测(不含水货及山寨机)销量(万台)增长率© Analysys 易观智库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逐渐放缓,市场规模迎来增速高峰4.35.76.57.37.98.38.631.0%15.4%11.8% 8.4%5.0%3.5%0%5%10%15%20%25%30%35%024681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 2017F用户规模(亿 人)增长率© Analysys 易观智库 2015-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预测715.6 1,835.04,734.213,437.723,134.3 34,575.345,220.9156.4%158.0%183.8%72.2%49.5%30.8%0%50%100%150%2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市场规模(亿元 人民币)增长率© Analysys 易观智库2015-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移动互联网流量收入增速放缓,移动购物成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Analysys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易得性和便利性以及电商企业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等因素明显推动消费者向移动端迁移,LBS 、移动支付等技术成熟以及多元场景化消费使得移动购物的渗透率进一步扩大,并取代流量成为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66.8%49.1%30.6%15.6%11.8% 9.3% 8.0% 12.2%6.3%4.9%3.1% 2.4% 2.0% 1.9% 13.6% 37.4%55.3%64.1%68.3%71.3%72.7%4.0% 3.6%2.8%3.5%3.5%3.7%4.2%3.4% 3.6% 6.4% 13.7% 14.0% 13.7%13.2% 0%20%40%60%80%10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2015-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结构预测移动生活服务移动营销 移动购物 移动娱乐 流量费© Analysys 易观智库广告形式创新和技术升级推动移动营销市场持续升温,移动搜索与移动视频成主要拉动力28.6 66.6134.3472.2809.61,294.51,881.9 132.8%101.7%251.7%71.4% 59.9%45.4%0%50%100%150%200%250%300%40080012001600200020112012201320142015F 2016F 2017F2015-2017年中国移动营销市场规模预测市场规模(亿元 人民币)增长率© Analysys 易观智库51.6%42.6%30.0%11.7%7.2% 4.7% 3.4% 7.2%12.4%22.4%19.8% 22.5% 24.2% 26.7% 12.4% 17.3% 12.9% 6.6% 5.8% 5.0% 4.3% 19.8% 20.3% 28.5%49.9%50.6% 51.0% 51.0%0.5% 1.1% 4.1% 11.0%12.8%13.6%13.3%8.5% 6.3% 2.1% 1.0% 1.1% 1.5% 1.3% 0%20%40%60%80%10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其他 移动视频 移动搜索 wap 广告APP 广告 短彩信广告 © Analysys 易观智库 2015-2017年中国移动营销市场结构预测移动游戏市场竞争激烈,大厂商格局确定,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少41.3 54.3138.8293.5412.5523.7668.331.5% 155.7%111.4%40.5%27.0% 27.6%0%40%80%120%160%200%20040060080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市场规模(亿元 人民币) 增长率2015-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预测© Analysys 易观智库说明:1、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即中国游戏企业在移动游戏业务方面的营收总和。
具体包括其运营及研发的移动游戏产品所创造的用户付费收入以及企业间的游戏研发与代理费用,游戏周边产品授权,内容外包与海外代理授权费用的总和。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专家访谈、厂商深访以及易观智库推算模型得出。
腾讯 39.03%莉莉丝 6.25% 银汉 4.56% 卓越游戏 4.39%腾讯 39.03% 莉莉丝 6.25% 银汉 4.56% 卓越游戏 4.39% 完美 4.04% 网易 3.52% 爱乐游 3.35% 巴别时代 3.05% 乐元素 2.67% 蓝港互动 2.32% 其他 26.82%© Analysys 易观智库2014年中国移动游戏研发企业市场竞争格局说明:1、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即中国游戏企业在移动游戏业务方面的营收总和。
具体包括其运营及研发的移动游戏产品所创造的用户付费收入以及企业间的游戏研发与代理费用,游戏周边产品授权,内容外包与海外代理授权费用的总和。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专家访谈、厂商深访以及易观智库推算模型得出。
移动音乐市场增速平稳,BAT 巨头竞购独家版权,市场竞争格局确定24.727.231.2 35.239.744.349.010.3%14.6%13.1%12.5%11.6% 10.7%0%5%10%15%20%25%30%35%010203040506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市场规模(亿元 人民币)增长率2015-2017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规模预测© Analysys 易观智库说明:1、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即中国数字音乐企业在PC 端和移动端音乐业务方面的营收总和,彩铃业务不计。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专家访谈、厂商深访以及易观智库推算模型得出。
酷狗音乐 16.6%酷我音乐 15.7%QQ 音乐 15.2%天天动听 13.6%酷狗音乐 16.6%酷我音乐 15.7% QQ 音乐 15.2% 天天动听 13.6%多米音乐 11.1% 百度音乐 6.7% 咪咕音乐 6.5% 虾米音乐 3.0%爱音乐 2.6% 网易云音乐 1.8% 其他 7.2%说明:1、中国移动音乐市场用户规模竞争格局,以其累积注册用户规模统计,即中国音乐企业在其移动终端的音乐应用所积累的注册用户,运营商手机WAP 端用户除外。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专家访谈、厂商深访、易观智库数据监测产品以及易观智库推算模型得出。
2014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用户规模竞争格局© Analysys 易观智库移动阅读用户需求升级,付费习惯逐渐形成,市场规模增长,掌阅iReader 和QQ 阅读领跑市场21.034.762.588.4108.0130.3156.965.3%80.1%41.4%22.2%20.6% 20.4%0%20%40%60%80%10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市场规模(亿元 人民币)增长率2015-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预测© Analysys 易观智库 说明:1、中国移动阅读企业在其移动终端平台方面的收入,包括用户付费收入、广告收入、增值服务收入、电子阅读器收入等,不包括电信运营商手机报收入;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专家访谈、厂商深访、易观智库数据监测产品以及易观智库推算模型得出。
掌阅iReader 26.1%QQ 阅读17.9%塔读文学10.1%熊猫看书9.6%掌阅iReader 26.1% QQ 阅读 17.9% 塔读文学 10.1% 熊猫看书 9.6% 和阅读 6.9% 沃阅读 5.4% 天翼阅读 5.3%起点读书 4.9% 爱阅读 4.3% 多看阅读 1.8% 其他 7.7%© Analysys 易观智库说明:1、中国安卓平台移动阅读厂商竞争格局,以其累积注册用户规模计,即中国阅读企业在其安卓平台方面移动阅读应用的注册用户积累。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专家访谈、厂商深访、易观智库数据监测产品以及易观智库推算模型得出。
2014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用户规模竞争格局消费行为移动化推动移动网购高速发展,手机京东借力腾讯的入口支持增长迅速97.1685.72,616.58,616.615,807.724,660.132,859.5 606.2%281.6% 229.3%83.5% 56.0%33.3%0%100%200%300%400%500%600%7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112012201320142015F2016F2017F交易规模(亿元 人民币)增长率© Analysys 易观智库2015-2017年中国移动网购市场交易规模预测手机淘宝+天猫85.5%手机京东 7.1%手机唯品会 1.3% 2014年中国移动网购市场交易份额手机淘宝+天猫 85.5% 手机京东 7.1% 手机唯品会 1.3% 手机苏宁易购 1.0% 手机当当 0.6% 手机亚马逊 0.6% 手机聚美优品 0.5% 手机1号店 0.4% 手机买卖宝 0.4% 手机国美 0.2% 手机易迅 0.2%手机凡客诚品 0.1% 其它 2.1%© Analysys 易观智库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环比增速逐渐趋于稳定Analysys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在2013-2014年的持续性爆发式增长过后,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增速将逐渐趋于放缓,在2014年当中,对于交易规模的主要贡献仍然来自于远程支付,NFC 近场支付仍然未能取得市场预期,线下场景的支付主要来自于二维码和声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