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与1848年欧洲革命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95.50 KB
- 文档页数:17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_模板教学目标了解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评价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通过对维也纳体系建立、破坏、瓦解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历史的反动和倒退;19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和革命中资产阶级发挥重要作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前期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最终资本主义在斗争中占据上风,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源,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与此同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在19世纪前期居于主导地位。
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拿破仑帝国被镇压,欧洲恢复“正统秩序”,建立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这一时期欧洲政治上表现为逆流横行。
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这股逆流很快被遏制,欧洲爆发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历史车轮的前进。
教学总体建议阅读课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为主,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分析,再分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教师从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点明教材三个目录的内在联系(也可放在后面总结处):第一目: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确立);第二目: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维也纳体系受到冲击);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可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回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消亡的内容,说明在此之后,欧洲大国重划欧洲政治版图。
另外可以直接点题:题目是“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本节课讲述的是关于19世纪前期欧洲的情况,1848年革命是其中重要内容。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欧洲革命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1.维也纳会议①召开:1814年—1815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开会,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
②内容:a.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b.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c.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d.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2.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二、维也纳体系的维护1.神圣同盟:1815年秋,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组成(后来除英、奥斯曼帝国、意大利的教皇国外,欧洲各国相继加入)。
其目的是联合欧洲各国的专制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
2.四国同盟:英、俄、普、奥四国组成。
(1818年法国加入,变为五国同盟),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规定定期召开会议,解决争端。
3.维也纳体系的历史作用:维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维也纳体系的动摇1.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各种矛盾①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②被压迫民族同欧洲大国压迫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③神圣同盟内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19世纪早期欧洲各国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①首先在西班牙,随后在意大利、俄国和法国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
1830年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
②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
③1821—1829年希腊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获得独立。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首次被改动,同时也使神圣同盟开始分裂、瓦解。
1830年,比利时摆脱荷兰控制而独立,使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再次被改动,也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