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行为的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3
中医与行为医学顾名思义,行为医学就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
行为医学关注的重点是那些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的行为的研究,从而指导人们树立健康行为,矫正异常行为,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人口平均寿命增加,威胁人类生命与消耗医药资源最大的几种疾病已经不是自然疫源所致的传染病或营养不良、寄生虫病等,而是与社会心理因素、人类生活方式、人类自身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意外事故、抑郁症等。
这些疾病都不与生物学致病因素直接相关,而与精神应激、过劳、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不良(如进食过多特别是高脂高盐饮食、体力活动过少或过多、吸烟、酗酒)有关。
行为医学自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兴起,立即被医学界及广大群众所重视,80年代成立了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建立了行为医学专业队伍,行为医学的预防保健和临床专科相继建立,行为医学专业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中医对情志病的关注与治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
在几千年前的那个历史背景下,中医学里是不可能有行为医学这个概念的,但是并不等于中医不懂得、不研究行为医学的内容。
早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的开篇一节里,就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中医对行为医学内容的高度重视和精深研究。
《黄帝内经》开篇就记有:“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在这样一段精彩文字里,中医正是把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和健康乃至于寿命的关系阐述的无比的透彻。
《行为医学》-作业年级:专业:姓名:学号:一、填空题:1、行为医学是从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
2、由经验或者练习导致的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叫。
3、适度的精神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警觉水平,激发机体的活力,有利于与4、焦虑症状临床上大致分为和两种形式。
5、性文化发展史中经历过和两种极端形式。
6、是指在睡梦中被噩梦突然惊醒引起恐惧不安的睡眠行为障碍。
7、对行为问题的客观全面测量为行为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叫8、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
9、恐惧症有_、、等类型。
10、19世纪以来_公开发表了自己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11、斯金纳总结出了_规律。
12、推理学习又称为_。
13、恐惧症状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14、强迫症状分为,两种表现形式。
15、应激相关障碍分为,,三种类型。
16、心身疾病的常见类型,,。
17、性心理障碍。
18、嗜睡症19、自杀。
20、19世纪末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二、名词解释1、行为医学2、认知3、情商(EQ)4、心身疾病5、神经性厌食(AN)6、网络成瘾7、失眠症8、动机9、行为访谈10、冲击疗法三、简答题1、试述判断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常用标准?2、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3、简述行为访谈的主要技巧?4、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表现有那九中?5、简述思维训练的内容?6、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有哪几种?7、多巴胺对行为有哪些影响?8、危机干预的常用方法与基本技术?9、道家养生32字诀是什么?10、急性应激障碍(ASD)?四、论述题1、如何实施自杀的危机干预?2、论述戈尔曼的情感智力以及情商理论的详细内容?3、行为治疗的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4、强迫症如何治疗?。
《行为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为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学科。
以下是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1. 行为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行为医学与其他医学科目的关系
二、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型
1. 健康信念模型
2. 理性行为理论
3. 计划行为理论
4. 社会认知理论
三、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个人因素(如知识、态度、自我效能感等)
2. 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社会压力等)
3. 物理环境因素(如可达性、安全性等)
四、健康行为的评估和干预
1. 健康行为的评估方法
2. 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如教育、咨询、行为技能训练等)
3. 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评价
五、健康行为的应用
1. 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2. 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
3. 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
六、行为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 行为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2. 行为医学的新应用领域
3. 行为医学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
七、案例分析和讨论
1. 分析具体的健康行为案例
2. 讨论健康行为的改变策略和方法
3. 探讨行为医学在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行为医学知识点总结行为医学是一个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旨在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来提供更好的医疗和健康促进措施。
以下是一些行为医学的知识点总结。
一、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心理与身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仅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而且心理因素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压力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如高血压和心脏病。
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和放松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
二、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行为医学领域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方式来改变行为模式和情绪状态。
它着重于发现和改变负面、错误的认知偏差,通过正向认知和行为实践来改善症状。
对于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运用。
三、咨询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是行为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运用,帮助个体解决困扰和问题。
咨询心理学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个体探索内心问题,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案。
四、心理健康促进行为医学强调通过促进心理健康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包括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旨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五、习惯养成与行为改变习惯对我们的行为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行为医学研究了习惯养成和行为改变的机制,探索如何通过改变行为习惯来提高生活质量。
个体的行为改变通常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如目标设定、计划制定、自我监控和奖惩等,帮助个体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六、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巨大。
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吸烟酗酒、睡眠等因素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行为医学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应激与适应应激是我们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反应。
行为医学研究了不同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并针对个体的应激反应进行干预。
第三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化一、学习纲要掌握:1.遗传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人类行为发展的含义和特点。
3.男女行为特点及其表现差异。
熟悉:1.前额叶皮质受损导致的症状表现。
2.颞叶受损的主要症状表现。
3.顶叶受损患者在行为方面的表现。
4.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有哪几类。
5.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的行为特点。
了解:1.乙酰胆碱、多巴胺、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成年早期、中期、晚期的行为特点。
二、教材精要【内容简介】本章系统介绍了人类行为的遗传、脑、神经递质等生物学基础,不同人生阶段人的行为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教材知识点】(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遗传与人类行为(1)基因:在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存在着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的很小的单元,称之为基因。
(2)行为遗传学:人类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3)一种基因,一种障碍:传统行为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种行为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或者主要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此基因的缺陷足以导致该行为的障碍,即“一种基因,一种障碍(OGOD)”。
(4)数量性状位点:人类的复杂行为的遗传因素主要受多种基因影响,这种多基因系统里的基因被称为数量性状位点。
2.大脑与人类行为(1)大脑皮质包括感觉皮质、运动皮质以及联合皮质。
但与人类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联合皮质,它将感觉皮质传递来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将其传到运动皮质,从而控制行为;联合皮质包括顶叶联合皮质、颞叶联合皮质和前额叶联合皮质三个部分。
(2)前额叶皮质: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质,在个体发育中,前额叶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晚成熟的结构。
前额叶皮质在许多脑的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与人类的注意、知觉、能动性、计划性、持续行为、工作记忆、语言、控制干扰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是情绪中枢通路的重要环节之一。
行为医学概论一,概念1,行为定义:人的行为是大脑功能的综合表现,即是内在需要的外部表现,也是针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2.行为内因论:人的各种行为主要与哪些潜藏在其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矛盾冲突、冲动、欲望有关,即行为是一个人内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3.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1)遗传性(2)获得性(后天习得性)(3)适应性:(4)能动性(主动改善,促进社会和人类发展):(5)社会性:4,理论基础(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行为:}和(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失误的分析研究方法)(2)人本主义理论创立者马斯洛“以人为中心”“自我实现”行为是由自身内在需要,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营造充分理解和平等气氛、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共情,促使他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积极的一面,恢复自我实现的能力,促进自我改变。
(3)行为主义理论创立者华生(后续介绍)二、行为医学(behavior medicine){美国学者 Birk 生物医学馈学家}概念及发展简史1,定义行为医学:是将行为科学技术与生物反馈技术整合起来,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2,1977年2月首届国际行为医学会议耶鲁大学,1978年《行为医学》创刊; 1980年美国成立行为医学研究会;3.我国的情况 80年代初传入1984年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采用生物1989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1990年首届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天津1992年《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三、行为医学理论基本框架基本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应激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反馈理论·心身相关理一)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外界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的行为都是在“刺激——反应”条件反射中形成;人的行为可以观察并能测量代表人物:巴浦洛夫(Pavlov)、华生(Watson)、斯金纳(Skinner)、沃尔朴(Wolpe)、班都拉(Bandura)理论体系包括(1)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俄国巴浦洛夫){后天的学习,依赖于无条件,不持久}和华生(他更强调环境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奖赏和躲避惩罚二种方式都可以建立和维持某种条件反射。
《行为医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 )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核心思想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 技术应用于促进健康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和康复。
行为医学的发展大大丰富了 医学理论,适应和促进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行为医学与生物医学、 社会医学并列,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保障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方面发挥着愈来 愈重要的作用。
行为医学的研究已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 营养学、心理学、疾病防治、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医学哲学以及健康促进等领域。
医学 各专业、各学科均离不开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医学教育中加强行为医学的教育 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课程目标1、知道《行为医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 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行为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
3、掌握健康行为,不良行为,高危行为,变态行为,常见疾病与行为等。
4、初步学会运用行为医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 义表述如下:1 .知道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和这门学科的发展、研究范围等的认知。
2 .理解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等的理解。
3 .掌握一一是指掌握健康行为,不良行为,高危行为,变态行为,常见疾病与行为。
4 .学会一一是指运用已掌握的行为医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开展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3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学时:18(供护理本科专业用)学分:1 课程编号:63(一)绪论(三)人类发育行为学(四)健康行为(六)高危行为(七)变态行为(八)应激与行为医学(九)常见疾病与行为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行为医学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医学的名词解释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是一门综合了心理学、医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的核心是人类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行为医学通过改变和干预个体的行为,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个体和社会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演进行为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疾病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注意到行为模式对健康的重要性。
行为医学的概念逐渐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因素,而是将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以综合和系统的方式来理解健康与疾病。
二、行为医学的理论基础行为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大量的心理学和医学理论。
其中,社会认知理论、健康信念模型和心理压力理论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以及认知因素在行为决策和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健康信念模型则强调了个体对健康问题的信念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压力理论关注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三、行为医学的应用领域行为医学的应用领域广泛而多样。
在临床医学中,行为医学的方法和理念可以应用于各种慢性病的管理和预防,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
此外,行为医学还在帮助人们减少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等不健康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公共卫生领域,行为医学可以通过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和全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四、行为医学的干预策略行为医学的干预策略主要分为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两个方面。
在个体层面,行为医学注重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调控来促进健康。
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教育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健康信念。
在群体层面,行为医学倡导社会政策和环境改变,以促进健康的行为选择。
例如,制定禁烟条例和推广健康饮食。
五、行为医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行为医学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促使人们真正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纲要掌握:1.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基本内容。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理论要点。
3.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贝克的认知理论、自我指导训练理论。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5.内脏学习理论、应激理论、情绪学说的理论源起及主要内容。
熟悉: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实验与理论基础。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起源。
3.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及抑郁症患者的常见10种认知曲解。
4.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如何解释心理失调的实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
5.内脏学习理论的临床应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了解: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和实际意义;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原理及在临床行为治疗中的作用。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应用。
3.自我指导训练的理论基础。
4.自我实现者具有的人格特征。
5.情绪与生理反应。
二、教材精要【内容简介】本章介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内脏学习理论和心身相关理论等与行为医学具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理论的理论起源、主要内容、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等。
【教材知识点】(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条件反射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0世纪初,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把试验中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也称经典条件反射。
并进一步把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能自然地引发反射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射称为无条件反射。
社会医学第二章医学模式contents •医学模式概述•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医学模式•行为医学模式•未来医学模式展望目录01医学模式概述医学模式的定义与内涵医学模式是人类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医学为对象的一种高度理论概括,反映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内涵包括医学认知模式、医学实践模式、医学教育模式、医学研究模式等,涉及对疾病、健康、生命、医疗、医患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0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0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以自然哲学理论为基础,认为疾病是自然现象,是自然界力量作用于人体的结果。
02生物医学模式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认为疾病是生物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生物学过程紊乱的结果。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系统性现代医学模式将人体看作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人文性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学的人文关怀,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和生命质量。
动态性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和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综合性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02生物医学模式科学技术进步19世纪以来,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染病防治需求面对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生物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实证主义哲学影响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观察和实验验证,推动了生物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认为人体的生物结构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物结构决定论将疾病归因于单一的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病因单一论将复杂的生命现象还原为简单的生物过程,试图通过干预生物过程来治疗疾病。
还原论思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医学模式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忽视了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