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3
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药物相互作用的应用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冠心病患者尤其是PCI 术后必不可少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应用已经相当普遍。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因此服用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药师应密切关注合并有多种疾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本病例通过探讨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处理对策,强调临床药师在临床中的积极作用,从药师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患者制订出最大获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男性,79岁,主因反复心前区不适5个月余入院。
患者于2007年活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体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2009年10月于夜间睡眠时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气短,向背部、咽喉部放射,约5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患者反复于静息状态下出现上述症状。
今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于2010年3月16日收入心内科。
患者既往糖尿病10年,长期服用阿卡波糖,血糖控制满意。
有慢性胃炎病史20年,门诊胃镜(2009-10-26)提示胃食管反流、糜烂性胃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保护胃黏膜。
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71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4/74mmHg。
辅助检查:生化监测:ALT 23.6U/L,AST 22.1U/L,肌钙蛋白 T 0.020ng/ml,肌酐 101.8μmol/L,血清尿酸 463.3μmol/L,肌酸激酶 127.8U/L,钾3.74mmol/L,BNP 92.07pg/ml。
凝血检查: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3.0秒,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120%,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3.23g/L,血浆D-二聚体测定2.66μg/ml ↑。
质子泵抑制剂联用瑞巴派特预防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胃黏膜损伤的合理性王宁;邱璐璐;吴思;谢宇;徐冰【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22(25)4【摘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诱发的胃黏膜损伤在心血管冠脉再通抗凝治疗中较为常见。
质子泵抑制剂(PPIs)是临床上预防DAPT引起相关胃黏膜损伤的首选药物,胃黏膜保护药瑞巴派特也用于预防NSAIDs或长期小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
由于PPIs长期使用的局限性及其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DAPT诱导胃肠出血的高危时期可联合使用PPIs与瑞巴派特或者使用PPIs的替代性药物沃诺拉赞,序贯使用瑞巴派特或间断应用PPIs,对PPIs不耐受者可换用H_(2)RAs。
尚无指南指出,接受DAPT引起消化道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PPIs联合瑞巴派特进行护胃抑酸治疗。
本文就两药联用预防DAPT引起相关胃黏膜损伤的合理性进行阐述,希望为临床预防DAPT引起胃肠出血的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346-350)【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瑞巴派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沃诺拉赞;合理性【作者】王宁;邱璐璐;吴思;谢宇;徐冰【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相关文献】1.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系统评价2.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分析3.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胃肠道出血的影响4.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分析5.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上消化道损伤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风险2009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有关氯吡格雷(clopidogrel)的安全性信息,称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PPIs)联合使用将降低氯吡格雷药效。
2009年l月28日发表在《加拿大医疗协会学报》(CMAJ)上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同时使用PPIs(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或雷贝拉唑)会增加心梗复发率。
在入选的13636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后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受试者年龄均≥66岁(平均76岁)。
住院平均时间为5d。
试验观察分3个阶段:近期、中期和远期,即开始口服氯吡格雷后30d内、31~90d及91~180d接受PPIs治疗。
平均随访69个月,结果显示,急性心梗复发再次入院与近期合用PPIs具有明显相关性。
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泮托拉唑并不增加心梗复发率,可能因其对CYP2C19无抑制作用,另外,泮托拉唑还具有区别于其他药物的独特的Ⅱ期代谢途径,从而不易发生药物代谢酶的竞争抑制,减少了体内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在出院后90d内,合用过其它PPIs(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或者雷贝拉唑)的患者心梗复发率风险增加40%。
2009年3月4日出版的JAMA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将PPIs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合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时,不仅会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疗效,而且会增加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美国丹佛心脏病学中心的Ho教授对2003~2006年来自127家美国退伍军人管理署医疗中心的820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
这些患者出院后均服用氯吡格雷,其中63.9%(n=5244)的患者出院后同时服用PPIs,36.1%(n=2961)的患者出院后不服用PPIs。
随访结果表明,服用氯吡格雷和PPIs的患者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和再住院率为29.8%(n =1561);单用氯吡格雷不加用PPIs的患者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和再住院率为20.8%(n=615)。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冠心病多是由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所引起,病理特征为冠状动脉硬化,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临床上一种重要手段,对于PCI(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患者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特针对当前对PCI术后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冠心病及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且冠脉斑块的增大与破裂等现象可直接引发血栓的形成,进而引发冠脉管腔不同程度的闭塞,最终引发恶性心血管事件[1]。
冠脉闭塞、冠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血小板聚集,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对冠心病恶性事件起到防治效果,就应将防止血小板聚集、解聚已聚集的血小板、对已堵塞者进行灌注作为治疗的重点。
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预防冠脉血管内血栓形成、防止冠脉闭塞方面,抗血小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要对已经闭塞的血管进行治疗,就应利用冠脉介入治疗等机械性血管再通术进行治疗。
当患者冠脉狭窄较为严重时,应利用经皮球囊对闭塞或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促进管腔恢复与血流通畅;如需对冠脉再发闭塞形成预防效果,则应对已扩张部位进行进一步支架植入术。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冠脉血流起到改善效果,同时也可大大降低再发闭塞的风险[2]。
3. 抗血小板药物3.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1)环氧化酶抑制剂。
如阿司匹林、磺吡酮等,该类药物在临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应用较为广泛,其药理机制在于通过选择性抑制血栓素A2合成,来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血管收缩的根本目的。
(2)TXA2合成酶抑制剂。
如匹可托安、利多格雷、硝基阿司匹林、S18886等[3]。
3.2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1)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
如普拉格雷、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
(2)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如替罗非班、阿昔单抗等。
(3)血小板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临床应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的思考卢长林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降低风险人群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然而,伴随抗血小板药物新药研发,以及双联甚或三联强效方案的应用,在抗栓疗效强度增加的同时,出血事件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尤其,严重消化道出血,可致患者住院甚或死亡。
因此,欧美国际指南,包括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胃肠病学会(ACG)与美国心脏学会(AHA)共同制定的共识【1】均推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中初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时建议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保护胃肠粘膜,尤其是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史、溃疡病史或者存在多重出血高危因素,如高龄、合并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或糖皮质激素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然而,一些研究却提示,PPIs特别是奥美拉唑可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从而影响患者临床预后。
其原因在于此两种药物均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CYP2C19代谢,奥美拉唑可竞争性抑制氯吡格雷。
2009年后,欧美药监机构均对奥美拉唑发出警示,抗血小板药物合用PPIs的安全性引发广泛疑虑。
本文根据新近本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结合各种常用抗血小板药物与PPIs的药理学相互作用,以析释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 乙酰水杨酸(ASA)与PPIs阿司匹林等ASA类药物非主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但PPIs对阿司匹林并不是毫无药代动力学影响。
丹麦学者Würtz在418名接受AS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队列中【2】,检测发现54名联合PPIs治疗的患者,不仅残余血小板聚集活性更高,血浆血栓素水平也更高。
另一项临床注册研究【3】资料显示,19,925名同时接受PPIs治疗的初次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3,366(16.9%)发生了再次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等事件,多变量分析校正后其相对风险仍高出近50%。
而相同研究中,接受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治疗的患者却未见其心血管事件增多。
2020年12月 第24期临床研究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种类抗血小板药物的对比研究李宝石,舒荣文东部战区总医院保健科,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不同种类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1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患者。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不同的治疗组,共五组即阿司匹林组(22例)、氯吡格雷组(21例)、双联抗血小板组(19例)、双联+质子泵抑制剂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以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及消化道出血事件为评估指标,比较不同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双联组及双联+PPI组用药后AA及ADP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妥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双联组消化道出血事件拓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联+PPI妥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双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拓冠心病患者,实施抗血小板治疗时,建议选用若双联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拓治疗方案,在发挥疗效的同时,能降低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24-0032-02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当前,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加之老龄化社会的进入,更增加了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老年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亦较多。
因此对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用药较为复杂[1]。
老年患者拓身体处于退化阶段,各个生理功能均处在下降的状态,机体对于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部分药物更容易出现副作用,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冠心病是指发生在冠状动脉的疾病,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72通讯作者:徐亚伟,电子信箱:liuxiyi_0000@ 综述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刘兴华综述,徐亚伟审校文章编号:1005-2194(2011)07-0549-03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提要:加用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治疗,然而临床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因此临床上常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PPIs和氯吡格雷经相同的肝酶代谢,因此两者联用会产生代谢竞争。
近期的研究分别从基础和临床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但并未得出确切的结论,部分研究支持两类药物合用,认为PPIs并未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效价,未增加临床事件风险;而另一部分研究则持相反意见,还有研究认为只有部分种类的PPIs会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和增加心血管再发事件风险。
因此在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上应评估PPIs使用的必要性,对需要加用PPIs者首选药物相互影响较小的PPIs。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Progress on combined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nti-platelet drugs.LIU Xing-hua,XU Ya-wei.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Tenth People's Hospital,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 Summary:Dual anti-platelet treat including clopidogrel has been the routine in the CHD treatment,however anti-platelet treat can increas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risk,so usually we add 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to re-duce this adverse reaction.PPIs and clopidogrel are metabolized through the same enzyme in liver,so combined use of the two can induce metabolic competition.Recent research have analyzed this phenomenon from basic and clinic point of view,but no exact conclusion were got,part research support combined use of two drugs that PPIs don't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don't increase risk of clinical events.But other research take the opposite point,there are also point that only a few kinds of PPIs can interact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So on the use of two drugs the necessarity of use for PPIs should be evaluated,the PPIs that have little interaction with clopidogrel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Keywords:proton pump inhibitors;anti-platelet therapy;clopidogrel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血管领域最常用的治疗策略。
其中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临床常规,另外对无法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安全替代。
目前常规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最常见的副反应是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长期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2 4倍[1],加用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质子泵抑制剂(PPIs)特异性高,抑酸作用强、持久,是防治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最常用的药物。
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专家共识推荐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同时需加用PPIs,以减少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
但有研究指出加用PPIs可能会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增加心血管再发不良事件的风险。
在此对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氯吡格雷代谢途径与相互作用氯吡格雷是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代谢后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GpⅡb/Ⅲa的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该过程在肝脏内由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统调控完成,其中CYP2C19是主要调控酶。
研究发现PCI后服用氯吡格雷,CYP2C19功能缺失患者的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比CYP2C19功能正常患者高300%以上,提示该酶的生物活性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作用重大。
然而部分患者存在对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不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R)。
对于实验室检测血小板活性指标,有人认为给予600mg氯吡格雷4h后,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与基线相比降低<10%为CR;抑制率945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0% 30%为反应不完全;抑制率>30%为药物反应良好。
存在CR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是PCI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
CR为多因素引起的,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CR的原因之一。
PPIs的代谢过程也是由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参与的,不同的PPIs之间存在代谢途径和对同工酶亲和力的差异。
在临床常用的PPIs比较中,泮托拉唑对P450同工酶的亲和力和抑制作用最小,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最少,埃索美拉唑其次,而亲和力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
两药联用时会竞争CYP2C19酶同一位点,相互干预代谢过程,其影响程度取决于与CYP450同工酶的亲和力大小。
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用PPI研究进展2.1药物联用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研究2006年有学者首次提出PPIs可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价,并推测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发生在对肝脏CYP2C19竞争性抑制。
一项兰索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价影响的研究发现,兰索拉唑没有影响氯吡格雷代谢初期无活性代谢产物的产生,但两者合用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单独用药(39%对49%,P<0.05)[2]。
在2009年9月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O'Donoghue等[3]公布了PRINCIPLE-TIMI44研究结果。
研究将201例选择性PCI后患者随机分为普拉格雷组(102例)和氯吡格雷高剂量组(99例),结果提示长期应用PPIs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低于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600mg6h后再服用PPIs的患者[(23.2ʃ19.5)%对(35.2ʃ20.9)%,P=0.02]。
但其他研究却提出相反结果,认为PPIs并不会干预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生物活性。
Siller-Matula等[4]纳入300例PCI后患者,采用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分析(VASP assay)评估血小板活性指数(PRI)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度2个指标。
结果平均PRI在接受PPIs患者(226例,PRI=51%)和不接受PPIs患者(74例,PRI= 49%)几近相同(P=0.724),血小板聚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对41)。
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或不接受PPIs组别之间上述两个指标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PPIs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生物活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Sibbing等[5]对1000例长期氯吡格雷小剂量维持治疗的患者进行血小板功能测定分析,26.8%(268例)患者服用不同种类的PPIs(泮托拉唑162例,奥美拉唑64例,埃索美拉唑42例),结果服用奥美拉唑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度[295.5(193.5 571.2)]明显高于不服用PPIs患者[220.0(143.8 388.8)],而服用泮托拉唑[226.0(150.0 401.5)]或埃索美拉唑[209.0(134.8 384.8)]者血小板聚集度与不服用PPIs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只有奥美拉唑明显减弱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价。
2.2药物联用与心血管事件2.2.1药物联用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研究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因为某些PPIs会减弱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生物活性,可能会增加复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增加ACS患者再入院和死亡的风险。
有学者对8205例入选者研究分析表明,ACS再入院或死亡事件发生率在不服用PPIs患者组为20.8%,服用PPIs组为29.8%,多因素分析提示氯吡格雷联用PPIs会增加ACS再入院和死亡风险(OR1.25,95% CI1.11 1.41);出院随访中两药联用患者ACS复发再入院率(14.6%对6.9%;OR1.86,95%CI1.57 2.20)和再次血运重建术(15.5%对11.9%;OR1.49,95%CI1.30 1.71)的风险均升高,而全因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9%对16.6%;OR0.91,95%CI0.80 1.05)。
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16690例PCI支架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随访期内单独服用氯吡格雷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7.9%)与氯吡格雷联用PPIs组比较(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1,95%CI1.39 1.64,P<0.01),而不同PPIs(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组间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用药在PCI后1年内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再发的风险。
但也有研究认为只有部分PPIs(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的使用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而泮托拉唑与ACS再入院和心血管事件无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