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版儿童发热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10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坚垡』L型苤查!!!!生!旦筮丝鲞箜!翅垦!i!』旦!!i!!!:垒!耻!!!Q!!:y!!:i!:堕!:!表1IM的诊断标准包括IM的l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4项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1~3项中任意1项I.f临床指标(1)发热;(2)咽扁桃体炎;(3)颈淋巴结肿大;(4)脾脏肿大;(5)肝脏肿大;(6)眼睑水肿Ⅱ.实验室指标(1)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2)抗EBV.VCA.IgM阴性,但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3)双份血清抗EBV-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i>0.10和(或)淋巴细胞增多≥5.0×109/L注: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EB病毒;VCA:衣壳抗原;NA:核抗原应,加重病情。
(4)糖皮质激素:发生咽扁桃体严重病变或水肿、神经系统病变、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者,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3~7d,一般应用泼尼松,剂量为1mg/(kg・d),每El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
(5)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①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IM脾脏病理改变恢复很慢,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甚至6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②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③注意处理便秘;④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六)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有:(1)无临床表现或仅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微表现,多见于婴幼儿;(2)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M的临床特征,而以某一脏器受累为主,如间质性肺炎、肝炎及脑炎等。
EBV感染几乎可以累及各个脏器。
“退烧贴”骗了多少中国父母!坑了多少娃!你还在给孩子用?“最近温度忽高忽低,很多孩子都在换季的过程中感冒发烧,孩子一发烧,父母最揪心,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脑袋上贴个退烧贴。
在很多人看来,给孩子贴个退烧贴,不仅能帮助孩子降温,还能让孩子觉得舒服。
所以,很多父母都会在家里囤一些备用。
甚至还会托人从国外代购。
随便打开一个购物平台,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交易量。
但事实并不像父母看上去那么美好,真相是,退烧贴对帮助孩子退烧不仅没用,而且还可能给宝宝带来伤害。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和父母聊聊:1.退烧贴的“3宗罪”,父母必须知道2.这些常用的退烧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巨大,千万别给宝宝用3.温水浴、温湿敷,这些物理降温方式不推荐使用4.给宝宝科学退烧,最好用是这5个办法退烧贴的“3宗罪”,父母必须知道1.退烧贴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敏伤害孩子皮肤解开退热贴的神秘面纱,你会发现,它的外层一般是一层无纺布,而主题一般是一种凝胶层,这个凝胶层的主要成分一般是冰片、薄荷等。
所以贴在脑袋上会有一种冰冰凉凉的感觉。
但是也不是所以孩子都适合用,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过敏等反应,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皮肤损伤,落疤。
2.退热贴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很多人以为孩子发烧了,贴上一个退烧贴会很舒服,但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想想你发烧的时候,有人在你额头放一块冰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很难受?特别是在冬天,这种感觉更明显,所以很多孩子都不愿贴也是这个原因。
3.最关键的,退热贴对退烧并没什么卵用退烧贴的退热原理是物理降温,但是只有巴掌大的那么一块,对全身的退热效果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且,我国最新的儿童发热指南——《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里关于孩子发热处理部分,完全看不到退热贴的身影。
再到国外,不论是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APS),还是美国儿科学会(AAP),还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过退热贴用于退热。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发表于2016年4月。
池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汪浩文下面摘录一些家长们关心的内容。
1、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2、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天的发热。
3、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
1篇对135例2月龄至2岁儿童进行477例次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表明,肛温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高0.2℃。
4篇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约0.01℃。
1篇纳入663例新生儿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0.01℃。
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不要纠结于那点差异了,孩子的精神状态比精确的体温数值更重要。
)4、体温高低不一定能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火爸:还是那句话,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人体有体温调控机制,不会让体温无限上升,一般会控制在41℃以内。
而41℃以下的发热不会对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
)5、3岁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的,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
对1岁及以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
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因为新生儿感染局限能力差,颅内感染病死率、致残率高。
7、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火爸:一般听医生的就行,需要做的话医生会要求的。
)8、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所以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儿童流感治疗方案(最全版)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的易变性和不可预知性,常造成流感的暴发流行,甚至造成全球范围的大流行[1]。
每年有5%~10%的成年人、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有300万~500万重症患者,造成25万~50万人死亡[2]。
而儿童是流感的高发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为进一步提高儿童流感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国内外均制定了流感诊断和治疗推荐方案和专家共识,以期为流感患儿的治疗提供方向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减轻并发症。
2011年我国卫生部刊发了流感诊断与治疗指南,但其中涉及儿童流感的内容较少。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我国流感防治研究领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专家,在总结既往流感诊疗方案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我国儿科临床使用的《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3]。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和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2016年提出了《2016-2017年控制和预防儿童流感的推荐方案》[4]。
现主要介绍流感的临床分型、治疗及重症病例的治疗。
1 临床分型根据儿童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情况分型,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案。
1.1 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为某种疾病的依据[5] 。
1.2 疑似流感病例在流感流行季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考虑疑似流感病例[6]:(1)发热伴急性呼吸道症状和/或体征(婴幼儿和儿童可仅表现为发热,不伴其他症状和体征)。
(2)发热伴基础肺疾病加重。
(3)住院患儿在疾病恢复期间又出现发热,伴或不伴呼吸道症状。
在全年任何时候,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并且发病前7 d内与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者,应高度怀疑为流感患儿,需及时进行流感病原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