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深处话碑林
- 格式:doc
- 大小:18.27 KB
- 文档页数:8
“我意在此不在彼”,江中浮玉
——焦山
许轩铭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乾隆皇帝笔下的焦山与金山,一个绿树成阴,一个金碧辉煌,比起金碧辉煌的金山,我还是更喜欢幽雅自然的焦山。
焦山被称为“江中浮玉”,因为它身着绿色的衣服,远望就像一块碧玉漂浮在江面上。
焦山还被称为书法山,因为许多诗人都在这儿留下了笔墨。
焦山原名樵山,在大门的牌子上有着“汉晋遗风”四个大字,明代的胡瓒宗还曾在定慧寺的石壁上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大字。
焦山也是佛教圣地,因为这儿的定慧寺远近闻名。
定慧寺的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建于清康熙四十年,而门前两尊明代的石狮更是目睹了镇江百年来的变迁。
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构成了焦山独特的风景。
来到碑林,一眼便看见了王羲之提笔写下的《瘗鹤铭》。
这座占地460余方的碑林号称全国第二大碑林,传说王羲之曾在此失去了两只心爱的宝鹅。
接着,我们来到焦山古炮台,当年为了加强镇江的防御,清政府在此建造了古炮台,共有铁炮十几门、守军1500多人。
炮台很结实,据说是用糯米和砖石土木垒砌而成的,与建造古长城用了同一方法。
炮台呈半圆形,有十几个炮位,还有藏兵洞,但是藏兵洞因为遭到英军舰的猛烈攻击已毁于一旦。
虽然现在这里已经变得像花园一样,可我仍然不能忘记那段耻辱。
如今的焦山,山内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园、果园,山外的江面船帆点点、龙舟竞驶、汽笛争鸣,一派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啊!焦山,你真不愧“江中浮玉”的美名!。
游览焦山风景区作文
今天是我期盼已久的日子,因为今天扬州日报社组织我们小记者去镇江焦山游览。
我们来到了焦山,焦山风景区,是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主要风景区之一,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点。
占地87公顷,为浩瀚长江下游惟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
我们先摆渡过江。
过江后,导游领着我们参观了许多地方,例如有闻名中外的东汉御寺——定慧寺;有全国三大碑林之一的焦山碑林;有反映“康乾盛世”的焦山乾隆行宫;有镇江人民英勇抗英的古战场——焦山古炮台,这些给美丽的焦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待会儿我将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景点,就是名列全国三大碑林的焦山碑林。
由定慧寺向东就是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建于宋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书五百多方,从六朝到民国时期,碑刻的内容从书法、绘画艺术到诗词、纪事、民俗等各方面展示镇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俗话说:“北有西安,南有焦山。
北有汉中《石门铭》,南有焦山《瘗鹤铭》。
”《瘗鹤铭》就是焦山最有名的一块碑,被人们称为“大字之祖,书家冠冕。
”是一个旷世之宝。
此碑原该于焦山西麓崖壁上,后因山石崩塌,坠落江中达七百余年,后被是人打捞上来。
这里不仅有旷世之宝《瘗鹤铭》,还有王羲之的《魏法师碑》等,说到《魏法师碑》,我要和大家介绍一下,魏法师碑:楷书,立于唐仅风2年(公元677年)。
魏法师,字道崇,任城人,享年82岁。
我看了以后,深深地感受到
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不朽的“知识财富”。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很想去看看,那就快去吧。
游镇江焦山今年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镇江的焦山游玩。
我们来到焦山公园,首先看到的是象山,象山对面的才是焦山,我们乘游艇驶向焦山,远望焦山就像一块美玉漂在江心,美丽极了。
终于来到焦山了,从游艇上岸后,先来到了定慧寺,我们走过古色古香、庄严典雅的山门,我们穿过定慧寺的天王殿来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要建筑,清朝康熙皇帝所写的“香林"两个大字闪烁于烛光香烟之中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氛。
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坐在莲花宝座上,面容和蔼慈祥、庄严肃穆。
大殿两旁分别排列着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脸容不同,个个神彩奕奕、栩栩如生。
看到这些,我的心请立即从兴奋变成了严肃。
出定慧寺向东一转,我们来到了碑林,镇江的碑林是江南最大的碑林,在全国仅此于西安碑林。
那边的石碑分三类,第一类为艺术类,有南朝《瘗鹤铭》,宋绍圣《畜狸说碑》,米芾书《城市山林》横额等等。
第二类为文苑类,有宋佚名《苏东坡游招隐寺唱和诗碑》,宋冯福多《题鹤林寺碑》,南宋王埜《游鹤林寺用唐人韵二绝碑》等等。
第三类为叙事类,有唐《魏法师碑,宋《使府蠲免大港镇税帖碑,元《镇江路学复田记碑》等等。
继续向东我们来到了炮台,这里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顽强。
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焦山炮台守军应用的抵抗和沉重打击。
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
英军攻陷镇江时,仿佛浮现出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场面。
转过炮台来到了后山我们,我们沿着盘旋而上的石阶去爬山,当我和爸爸爬到山腰时,已经气喘吁吁了,而且身上被蚊子咬了好几处,我往上看看,又往下看看,心里想: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于是,我又有了一股动力,驱使我继续一步一步往上走,终于登上山顶了。
看着波涛汹涌的长江和美丽的象山。
焦山虽然没有五岳和黄山那么雄伟,但它也有自己的魅力,它无处不透露着庄严。
焦山导游词
(自我介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我们的焦山,焦山与金山、北固山统称镇江三山,它有着“山裹寺”之称,与金山的“寺裹山”相对称。
焦山高71米,绕山一周约2000多米,有着“水上公园”之称。
自古以来焦山就有樵山、浮玉山、狮子山、海门山等名称。
它本来只是江中一座无名的岛屿,后因东汉末年高士焦光在此隐居而得名。
当时的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招焦光进京做官,他都婉拒,后人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就将此山改名为焦山。
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风景文明,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如焦山的摩崖石刻是举世闻名的,焦山的碑林也是江南最大的碑林。
碑林中被称为“大字之祖”、“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碑为稀世之宝。
焦山的佛教文化也是很著名的,所以焦山又被称为“书法山”、“文化山”。
渡过江来到码头,上岸步行50米左右,就到了我们著名的定慧寺,定慧寺最初的名字叫普济庵,创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定慧寺也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北宋时叫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
康熙四十二年,才改名为定慧寺,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之说,寺名匾额也是康熙帝亲自题写的。
同治七年,定慧寺由禅宗改为净土宗。
净土宗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在民间影响最大。
定慧寺在明朝全盛的时候有殿宇近百间,僧人3000多,参禅僧侣数万人。
在它的两旁还有18座庵寺,在当时是规模最大的寺庙群,也是我国著名的古刹。
02年定慧寺经过改造后,使定慧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分布。
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格局。
焦山,我们一会儿将乘坐轮渡前去游览。
焦山是镇江三山之一,国家5A级景区,高度71米,占地面积约1500亩,位于市中心东北的长江之中。
“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因此有“中流砥柱”之称。
焦山最早称为樵山,因为最初主要是樵夫再次出没;焦山又与大家右手边的这座小山合成狮山和象山,狮子代表勇猛威武,踞于长江之口,象代表安宁和平,立于城市之门。
狮象同守京口,保卫镇江不被外敌侵犯,幸福和平;在唐宋时期,长江从两山之间奔涌入海,因此焦山又称海门山;焦山树木葱郁、满山苍翠,远远看去,好像碧玉浮江,因此又得名浮玉山。
焦山名称虽多,但是自古至今通用的则是“焦山”,因为东汉末年隐士焦光隐居于此,汉献帝三次下诏招他做官他都挽言拒绝,后人为了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将此山改名为焦山。
焦山占地面积较大,树木繁茂,寺庙建筑大多掩映在古松翠柏之中,与焦山融为一体,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除了山顶的万佛塔以外看不到任何建筑,形成“山裹寺”的独特的格局。
焦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定慧寺是净土宗的重要寺庙。
净土宗是我国佛教的宗派之一,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因此在民间影响最大。
定慧寺最早的名字是普济庵,创于东汉年间,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
元朝的时候改名为焦山寺并在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达到鼎盛时期,与金山齐名。
清朝康熙皇帝以其名太过平庸,将其改名为定慧寺,并亲自题写了匾额。
佛教认为“戒、定、慧”三字为通往解脱的道路,并认为“由戒生定,因定发慧”。
戒为清规戒律;定就是抛去一切私心杂念,专心致志的心理状态;慧即是智慧,有了慧便能看破苦难,永离苦海。
定慧寺之名由此而来。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定慧寺的山门了,这座山门是2001年从新修建的,由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和现代的花岗岩工艺结合而成,既有明清的风格,又能满足现代旅游的需求。
门楣上镌刻着二龙戏珠、蝙蝠、麒麟等吉祥而又寓意深刻的图案,门楣正中“焦山圣境”四个金字为茗山法师手书。
精美的牌楼与寓意深刻的楹联珠联璧合,颇具特色。
江中浮玉——焦山徐宇舟焦山,四面绿树成阴,从古就有“江中浮玉”之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比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乾隆皇帝的这首诗,给焦山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
乾隆六下江南,三下焦山。
焦山碧波环绕、林木蓊郁、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
它以山水天成,古朴优雅闻名于世;它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岛屿;它天然真实,巍然耸峙江心,确有“中流砥柱”之感;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视,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我们坐渡船来到南麓码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定慧寺的山门,古色古香、庄严典雅,已有600多年历史。
“定”即去掉一切杂物,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
门上有历史悠久的对联,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连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穿过定慧寺,来到碑林,具有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古建筑,廊廊相连,庭院深深。
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更为稀世珍宝,相传这幅法书法作品出自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上面记载着他与鹅生活的点点滴滴。
继续向纵深行进,便到了焦山最壮烈的圣地——古炮台。
它是国内保存比较完整的炮台遗址,暗堡内安置了十门3000千克到4000千克的古铁炮。
1842年,英军侵入长江,沿江北上,遭到蒜山和焦山的英勇抵抗。
面对敌军70余艘战船,焦山炮台守军浴血奋战,可是寡不敌众,1500多名守岛官兵全部捐躯,镇江大都都不降自吻……历经160余年的风雨,虽然这里已经破旧不堪,但是我们的耳畔似乎还有金钩铁马、隆隆的炮声……这是不朽的记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告慰九泉的英灵。
除此之外,古色古香的乾隆行宫,雕梁画栋的文昌阁,精美绝伦的摩崖石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不仅领略了焦山景色的秀美,更充分感受了焦山浓浓的文化氛围,受到了心灵上的洗涤。
“焦山秋意浓,丹黄叶不同。
焦山游记作文焦山游记作文500字(精选2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焦山游记作文500字(精选2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焦山游记作文篇1五一长假期间,我们一家来到了镇江“三山”之一——焦山游玩。
焦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约五公里的长江之中,海拔70.7米,方圆38公顷。
我们从码头乘渡船向焦山进发,从窗外远远的望去,焦山一片绿色,只见这“绿草丛”中,突出了一座红金相间的高塔。
登上焦山,一眼就望见一扇朱红色的山门。
走进山门,登上几级台阶,就来到了第一站——定慧寺。
走进定慧寺,正中三尊大佛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两旁十八尊金身罗汉以不同的姿势端坐,威武雄壮,气宇轩昂。
走出了大雄宝殿,我们又来到了皇上寝宫和鹤园等。
顺着一条小路向前走,我们来到了一座古炮台,这是一座用三合土搭建而成的坚固炮台。
当年,在英军攻打长江时,就是它给了英军一个响亮的耳光。
这座炮台呈扇形,圆弧面对着长江,好像随时都会给入侵的敌人予强有力的还击。
走了一段路,我们就继续向山上爬。
这里的山路又陡又弯,不时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要掉下去的感觉,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
在山顶上有一座万佛塔,在塔的前门有一对石狮矗立在两旁。
在塔门的两侧分别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大字。
进入塔中,在塔中间有一个柱子,上面坐着十几尊佛像,而每层的四周除了门,都是一尊又一尊的小金佛,数不胜数故而得名“万佛塔”。
登上一层又一层塔,在窗边眺望,远处的风景一层比一层看得更远,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
这次焦山之行,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体验了爬山的艰苦与乐趣,让我了解了中国的佛教,更让我知道我国古代人们聪明和智慧。
祖国的大好山河,名胜古迹之多,真让人留连忘返。
焦山游记作文篇2今天是爸爸在家休息的最后一天了,睡过午觉才三点钟,爸爸提议:我们一起去焦山划船吧。
焦山游记【焦山游记初中范文多篇】焦山游记初中范文4篇焦山游记初中范文4篇焦山游记初中范文篇一这个周末,妈妈和外婆带我去了镇江。
两天的时间里,我们游玩了金山、焦山、北固山和西津渡,其中我最喜欢焦山。
妈妈告诉我,焦山是万里长江里唯一一个四面环水、可供观赏的岛屿,乾隆皇帝当年六下江南时曾八上焦山。
乘坐快艇入岛,只见天朗气清,金风送爽,绿树成阴,丹桂飘香。
游人们有的在草地上野餐,有的在树阴下乘凉,还有的在湖面上划船,其乐无穷。
妈妈先带我去定慧寺烧了一炷香,保佑全家平安,然后我们又去了碑林看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临走前,妈妈也带我去划了船,湖面上凉风习习,舒服极了,焦山真是太美了! 焦山游记初中范文篇二今天是五一劳动节,先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可是你们要知道在这一天,有一个小孩不能出去,这是多大的痛苦呀!可你们知道吗,那个小孩就是我!在我死缠烂打之下家长终于允许了,可是...... “去焦山.“"好好好,有的去总比没地去强."下面,请看我们的行程:第一:爬山. 焦山焦山,顾名思义,肯定会有山爬.家里爬山之王就是我了.不是说吹的,我曾爬过天柱山主峰一个落脚点也没停过.老妈最怕爬山了,于是买了一碗凉粉坐了下来.我只好和爸爸爬山了.下来后,我拿起一瓶可乐就灌.(因为上山时我没带水) 咕嘟咕嘟...... 第二:玩水上步行球. 这是一项在水上的运动,老爸刚刚买好票,就轮到我玩了.工作人员先让我进去,然后在里面充气.要是我没把耳朵捂住,我的耳朵可能就失灵了.刚下水,我就栽了个狗吃屎.我想先稳定住再说,没想到又摔了个四脚朝天.我狗急跳墙,对着四壁就爬,好不容易不动了,我才站了起来.可还不到一秒钟,照样跌了下来.我火了,使用癞蛤蟆功拼命站了起来.刚在洋洋得意,时间就到了. 这就是我的焦山之行. 焦山游记初中范文篇三秋天到了,桂花香了,菊花黄了,炮仗花红了,我们也踏着轻快的脚步,去景色秀丽的焦山游玩了。
大约坐了30分钟的汽车和12分钟的船,我们来到了焦山。
焦山书藏书目1、明镇江府儒学对山碑碑高154厘米、宽 73厘米。
楷书。
嘉靖四十年( 1561)孟秋,镇江府儒学教授雩都罗沛撰文,训导高要钟钦篆额,生员沈容书丹。
2、明刻米芾临《兰亭序》石高44厘米、宽 114厘米。
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来被书家推崇。
但其真迹已佚。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其临古功夫在书法史上是最为人称道的。
他临的《兰亭序》可谓形神兼备,酣畅淋漓,深得王字神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帖后有文徵明题跋。
碑阴有米芾临东汉张芝《八月九日帖》、王羲之《晚复毒热帖》、王献之《鹅群帖》和米芾自书《醋库帖》。
此石原收藏于归安吴云二百兰亭斋,同治年间移置焦山。
3、明刻米芾书《城市山林》横额石高39厘米、宽 126厘米。
行书。
米芾深爱镇江山水,晚年定居镇江后,在南郊鹤林寺旁筑精舍,自题“城市山林”横额。
原石早佚,此石是明崇祯年间的重刻。
4、明米万钟焦山诗四首石高28厘米、宽 138厘米。
草书。
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
关中(今陕西)人。
米芾后裔,万历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
工翰墨、善山水、花卉。
风雅绝伦,气势浩瀚。
有好石之癖。
与邢同、董其昌、张瑞图齐名。
《书史会要》称其“行草得南宫(米芾)家法……时有南董北米之誉。
”5、明重修鹤林寺记碑高202厘米、宽 105厘米。
楷书。
27行,满行 53字。
知丹徒县事富阳马帮良撰文,吏部尚书平湖滕光祖篆额。
赐进士第中大夫太常寺卿郡人范崙书丹。
碑文记述了鹤林寺的由来及兴衰始末,以及重建鹤林寺的缘起。
其书为应时之书,圆转流美,意近欧、褚。
6、明吴地书心经绘观音像碑石高87厘米、宽 56厘米。
刻于明万历年间。
吴地,生平不详。
画像绘一体态丰腴的观音端坐于蒲团之上。
画风相类明晚期陈洪绶,线条单纯洗练、朴素优美富于表现力。
惜画像面部不知何时为人剜去,但据整体画风仍能感知菩萨端庄矜持、慈悲为怀的庄严宝相。
画像上部有焦山沙门明旸手书小楷心经。
书法严谨工整,一丝不苟。
焦山风景区【概况】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占地570亩,是“镇江三山”之一,为5A级风景区。
1953年辟为焦山公园,现占总地面积约1500亩。
焦山向来以山水天成,古朴优雅闻名于世,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而令人神往。
焦山古时称樵山、狮山、海门山、书法山、狮子山、双峰山等。
因焦山把守着长江入海口,所以称之为“海门山”。
因当地雄姿秀色,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世人爱称其为“浮玉山”。
焦山名称虽多,但自古至今通常用的则是“焦山”,相传北宋真宗时,为纪念东汉末年处士焦光隐居在此,而赐名焦山。
焦山胜迹以古树木、古碑刻和崖铭众多而著名于世。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建筑也很出色,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让我们来共同领略焦山的美景。
【定慧寺】(概况)首先我们要坐船过江,前往焦山南麓游览定慧寺。
定慧寺最初的名字叫普济庵,创建于东汉兴平年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
唐朝时,玄奘大师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
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代又更名为焦山寺,康熙四十二年,正式定名为定慧寺,取意“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之说,康熙皇帝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
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清同治七年,定慧寺由禅宗改为净土宗,定制为三年传戒一次。
佛教界对定慧寺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山门)现在我们已经到达码头,大家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这座山门是于2002年重建的新山门,它是用花岗岩精雕而成的仿明清风格的牌楼,高12米,四柱三门,牌楼门楣正中镌刻着慈舟法师亲书的“汉晋遗风”四金字。
焦山深处话碑林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清乾隆御碑石高243*宽344*厚60cm 系乾隆四十五年(1779年)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写碑阴阳两面均刻诗以整石雕成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深浮雕刻工精湛在江南地区实不多见焦山深处话碑林刘媛媛摩崖石刻局部这大概是自古以来最有名、最死得其所的一对仙鹤了。
它们也许是因为舟车劳顿,也许是途径江海交汇之处时受了惊吓相继夭折。
爱鹤如子的主人悲痛难忍,埋葬这对仙鹤后并刻下《瘗鹤铭》以示纪念。
这是《瘗鹤铭》的由来。
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件极其私人又有些奇特的悼念行为,作者没有写明时间和自己的名号。
即便如此,千百年来,《瘗鹤铭》依然引发了一场场蝴蝶效应,后世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大量诗词及题名石刻,形成了焦山摩崖石刻群,焦山也因此声名远播。
可以说,如果没有《瘗鹤铭》,就不会有摩崖石刻群,也不会有为保护《瘗鹤铭》而建造的宝墨亭,更不会有后来声著江南的焦山碑林以及今天的焦山碑林博物馆。
我们由轮渡登上焦山,再穿过满目苍翠、庄严肃穆的定慧寺,便是焦山碑林博物馆。
《城视》杂志本期国宝专题重点报道之一,也正是从采访焦山碑林博物馆丁超馆长开始。
博物馆占地七千余平方米,场馆庭院错落,回廊曲径,从博物馆到江边的摩崖石刻,全程约一个半小时。
参观后,再次回到博物馆,满院的银杏和竹林随风回响,在这个江南园林长廊形式的碑林博物馆里,那些辗转流徙四方的碑刻得以重新聚集,那些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记忆,那些一千多年以来的文人书风,在这些粗糙沉重的石头里,沉默着更生滋长。
摩崖石刻局部城视:请问焦山藏碑何时开始?焦山碑林博物馆又是何时成立的?丁超:焦山藏碑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时任镇江太守的钱彦远从江中打捞出瘗鹤铭残石一块,于是在焦山建宝墨亭,将这块残石与另外三块晋唐前贤遗刻一并藏于亭中,是为焦山碑林前身;明代,宝墨亭扩建为宝墨轩,藏碑渐多,初具规模。
至乾隆时期,又重建宝墨亭,其后,焦山藏碑日渐丰富。
及咸同后屡遭毁失,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碑刻一百余方。
镇江焦山景点介绍镇江焦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名山。
焦山景点以其险峻的山势、古老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成为了镇江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焦山景点占地面积广阔,山势险峻,景色优美。
山上植被茂密,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红叶满山,冬天银装素裹。
登上焦山,可以俯瞰整个镇江城市,视野开阔,景色壮观。
焦山景点的主要景点有焦山寺、焦山公园、龙蟠寺等。
其中,焦山寺是焦山景点的核心景点之一,建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寺内有古老的建筑群,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焦山寺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如唐代的石刻、宋代的碑刻等,对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焦山公园是焦山景点的另一大亮点,园内有千年古树、碧波荡漾的湖水、古老的亭台楼阁等,景色宜人。
园内还有许多文化景观,如焦山纪念馆、焦山碑林等,展示了焦山的历史和文化。
在公园内漫步,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龙蟠寺是焦山景点的又一重要景点,建于北宋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
寺内有古老的佛像、壁画和经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龙蟠寺还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法会、讲经等,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景点,焦山景点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地方,如焦山石刻、焦山古道等,都展现了焦山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此外,焦山景点还有许多与历史名人相关的文化景观,如李白题诗处、苏轼题诗处等,让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和情怀。
总的来说,镇江焦山景点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无论是登山观景,还是感受历史文化,都能在焦山景点得到满足。
因此,焦山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了镇江市的一大旅游亮点。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欣赏焦山的美丽,感受焦山的魅力。
焦山碑林作文
《焦山碑林作文》
嘿,你知道焦山碑林不?那可是个超级有意思的地方。
记得那次我和朋友们一块儿去焦山,我们就是奔着碑林去的。
一进那个地方,哇,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特别的世界。
那些石碑啊,一块一块地立在那里,就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们在碑林里慢慢逛着,每看到一块有意思的碑,就会凑过去仔细端详。
有的碑上的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龙飞凤舞的,我就在想,这得是多厉害的书法家才能写出这么好看的字呀!我们当中有个小伙伴特别逗,他还摆出各种姿势和那些碑合影,一会儿装作很懂的样子指指点点,一会儿又做出很惊讶的表情,把我们都逗乐了。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一块碑上刻着一首古诗,大家就开始兴致勃勃地读起来,还讨论这首诗到底写的啥意思。
有的人说这个,有的人说那个,争得面红耳赤的,最后也没个统一的结论,不过倒是特别好玩儿。
在焦山碑林里,感觉时间都过得特别快,我们都沉浸在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历史中。
等我们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在里面待了好久好久。
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恋恋不舍的,感觉这次的体验真的太独特了。
焦山碑林,真的是一个能让人感受到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好地方,以后有机会我肯定还会再来的,而且还要带着更多的朋友一起来感受这份特别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焦山碑林的印象,是不是挺有意思呀!。
焦山导游词焦山导游词1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焦山系“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
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誉。
它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
游人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赢得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
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焦山,山峰高耸,天堑幽深,怪石嶙峋,花卉争妍,香色迎人,很堪观赏。
霜枫盛春花,古刹展新容”的赞美。
1953年园林局在山麓地带新辟了焦山公园,园内设有假山、水池、曲桥、渡亭、花房、果园、苗圃、菊坛、松径、竹丛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焦山导游词2各位游客:在领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风光后,下面我们去欣赏焦山山裹寺的美景。
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亩,为浩瀚长江下游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而令人神往。
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
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
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焦山导游词3焦山位于镇江东北的扬子江中,山高71米,又名樵山,狮子山,双峰山,海门山等,自东汉名士焦光隐居此山后,至今称为焦山。
焦山深处话碑林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清乾隆御碑石高243*宽344*厚60cm 系乾隆四十五年(1779年)第五次巡幸焦山时所写碑阴阳两面均刻诗以整石雕成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深浮雕刻工精湛在江南地区实不多见焦山深处话碑林刘媛媛摩崖石刻局部这大概是自古以来最有名、最死得其所的一对仙鹤了。
它们也许是因为舟车劳顿,也许是途径江海交汇之处时受了惊吓相继夭折。
爱鹤如子的主人悲痛难忍,埋葬这对仙鹤后并刻下《瘗鹤铭》以示纪念。
这是《瘗鹤铭》的由来。
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件极其私人又有些奇特的悼念行为,作者没有写明时间和自己的名号。
即便如此,千百年来,《瘗鹤铭》依然引发了一场场蝴蝶效应,后世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大量诗词及题名石刻,形成了焦山摩崖石刻群,焦山也因此声名远播。
可以说,如果没有《瘗鹤铭》,就不会有摩崖石刻群,也不会有为保护《瘗鹤铭》而建造的宝墨亭,更不会有后来声著江南的焦山碑林以及今天的焦山碑林博物馆。
我们由轮渡登上焦山,再穿过满目苍翠、庄严肃穆的定慧寺,便是焦山碑林博物馆。
《城视》杂志本期国宝专题重点报道之一,也正是从采访焦山碑林博物馆丁超馆长开始。
博物馆占地七千余平方米,场馆庭院错落,回廊曲径,从博物馆到江边的摩崖石刻,全程约一个半小时。
参观后,再次回到博物馆,满院的银杏和竹林随风回响,在这个江南园林长廊形式的碑林博物馆里,那些辗转流徙四方的碑刻得以重新聚集,那些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记忆,那些一千多年以来的文人书风,在这些粗糙沉重的石头里,沉默着更生滋长。
摩崖石刻局部城视:请问焦山藏碑何时开始?焦山碑林博物馆又是何时成立的?丁超:焦山藏碑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时任镇江太守的钱彦远从江中打捞出瘗鹤铭残石一块,于是在焦山建宝墨亭,将这块残石与另外三块晋唐前贤遗刻一并藏于亭中,是为焦山碑林前身;明代,宝墨亭扩建为宝墨轩,藏碑渐多,初具规模。
至乾隆时期,又重建宝墨亭,其后,焦山藏碑日渐丰富。
及咸同后屡遭毁失,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碑刻一百余方。
1960年,镇江政府将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和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以及散落于市郊的碑石集中移至焦山宝墨轩、香林庵、槐阴精舍等旧址内,又将《瘗鹤铭》残石从焦山定慧寺迁入宝墨轩内,并专门立亭庇覆;1962年建立焦山碑林(当时石刻不过200余块);1986年,江苏省文化厅又拨款30万,并征集了一批碑刻,把院子重新修整后碑刻上墙陈列(300余块);1988年,焦山碑林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成为继西安碑林后又一个国家重点保护的古代碑林。
1991年,组建焦山碑林博物馆,2002年又对碑林进行了维修、扩建。
目前,馆内碑帖共485方,上承六朝,下迄民国,分序馆、史料碑刻、文苑碑刻、瘗鹤铭厅。
除镇馆之宝《瘗鹤铭》,还有唐刻《金刚经偈句》、唐《魏法师碑》、宋《章岷墓志》、清刻全套《澄鉴堂石刻》等弥足珍贵的上品。
瘗鹤铭石高235*宽204cm城视:请问你何时来这里工作的?期间重点着手推进了哪些工作?丁超:博物馆91年刚成立,90年我就被调到这里,当时碑林还未完全通电,只有6个工作人员,成立博物馆后,慢慢有10个人。
一开始是慢慢熟悉了解这里的石刻,花了很长时间把每一块摩崖石刻做成图片保存,基建、扩建时又挖出了一批,目前基本已无遗漏。
担任馆长是在2007年,当时举办了“瘗鹤铭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并宣布打捞瘗鹤铭残片。
2009年我们开始打捞了疑似《瘗鹤铭》的残片,中央台《探索·发现》为此做了上下两集专题;2012年我们举办了《中国瘗鹤铭》书法大赛。
近几年,我们完善了摩崖石刻周边的环境整治,包括石坡防滑处理,对摩崖石刻本体也进行了相应的保护,每一块石头表面不清晰的地方、有病虫害或长青苔的地方,都要做清理、保护。
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做完,当时跟国家文物局申请了资金,仅仅是前期工作就花费了150多万,总共20多人针对试验区域,确定了配方、工艺方案,申报后,省文物局已经通过审核。
唐《金刚经》偈句石高180*宽110cm 楷书城视:你们对碑刻如何分类?丁超:主要是三大分类:1、史料类,比如寺庙建庙碑记、祠堂/文庙碑记以及反映地方经济、文化、慈善业等方面的碑记;2、文人雅集类;3、纯粹的书法刻贴。
陈列时大概这样分类,但也要考虑上墙的效果,现有空间陈列满后,以后会考虑往东边扩散,我们的征集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宋赵孟奎书《浮玉》刻于焦山浮玉崖焦山屹立于长江中宛如浮玉一般故古时又称“浮玉山” 此刻结体丰腴布局严谨是焦山摩崖石刻中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之一城视:除了摩崖石刻是完全露天的,其他碑刻主要陈列在场馆内和长廊内墙上,对这些碑刻需要如何保护?丁超:摩崖石刻石头表面的虫害,软刷只能除尘,酸雨以及空气中的其他有害物质和病虫害必须专业手段清理干净,上面再做保护层,延缓石刻的风化。
有些岩石中有些裂缝还必须灌浆。
至于非露天陈列的碑刻,最初我们都用玻璃罩罩起来的,但是日常不容易打扫,而且到了梅雨季节,石头里面的水汽出不来,就像淌汗一样,玻璃罩不透气,石头不能呼吸不容易干,反而对碑刻不利,后来都拿掉了。
我们的碑刻主要陈列在场馆里或回廊里,并非露天陈列,所以问题不大。
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北方,空气干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除了一些极其重要的碑刻,其他的都不用玻璃罩。
其实相对于自然风化,游客人为划损才更严重,甚至明清佛像碑刻都被划上“到此一游”,实在令人痛心。
清洪亮吉题记石高85*宽125cm 题刻全文清新恬淡流露出归隐山林后寄情山水的惬意之情书法清秀润泽柔中有刚行笔流畅自然城视: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碑林之所以被称为”江南第一大碑林“,除了这里位置独特,是否和焦山的佛教氛围有关?丁超:据史书记载,古代焦山以东就是大海,滚滚长江经过长途跋涉由此汇入大海。
焦山在江中心,虽然古时轮渡不方便,但是依然不乏达官贵族或文人士大夫慕名前来,当时焦山还有很多修道的僧人、隐士。
尤其是长江三鲜正当时的季节,很多文人雅客聚集在此游山玩水、写诗作赋,随之留下特别多的碑刻。
特别是明清时,江苏一带的官员甚至乾隆都会特意登临焦山,所以焦山有行宫,在他六下江南的记载中,曾有八次登临焦山,可见他对焦山情有独钟,焦山有乾隆的多块御碑,还建有御碑亭。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焦山在古时候是寺庙群,板桥有诗为证,“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
寺院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那时候每个寺庙都有名僧,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像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画家,鹤州是拓碑高手。
民国时候焦山还办过佛学院,古时焦山的寺院里,多数都保存有一些珍贵的碑刻,那时候重要文物都是藏之名山,传之于世,比如康熙年间镇江花巨资打捞的五块《瘗鹤铭》残石,就于乾隆二十二年间嵌于定慧寺壁间。
明牡丹花卉碑石高45*宽157cm城视:《瘗鹤铭》的身世之谜、书风以及几经打捞,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
作为焦山碑林博物馆的第五任馆长,你对这件镇馆之宝出自何人之手,有怎样的判断或者推测?丁超:《瘗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落落不凡的书体是中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的实证,在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瘗鹤铭》总共就93个字,却像是残缺的武林秘籍,虽然并不完整,却能高深莫测,变幻出无穷的招式并让让后世并受用一生。
北宋大书法黄庭坚称之为“大字之祖”,并由此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书风。
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中说:“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
”宋代至今,研究《瘗鹤铭》的人一直很多,清代好几个大家出版了研究《瘗鹤铭》的专著。
清末民初时,很多书法家都专门学《瘗鹤铭》。
其拓片流传很广但有真有假。
近现代的张大千、徐悲鸿等都学过《瘗鹤铭》,日本高僧良宽,但凡空暇必临《瘗鹤铭》。
我是学书法专业毕业的,平时也爱写字,喜欢二王风格,从书风来看,我更倾向《瘗鹤铭》出自晋人王羲之之手,《瘗鹤铭》和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书风很接近,北宋前期时基本认为出自王羲之,北宋末年时才有黄伯思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出自陶景弘,后来对作者的争论越来越多。
明杨继盛《焦山诗》石高35*宽64cm 共3石城视:这次采访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观瞻《瘗鹤铭》,也许是因为对书法史了解不深,所以还不大能体会到历代书法大家看到《瘗鹤铭》的那种澎湃心情,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前面你说的“雄伟飞逸”呢?丁超:《瘗鹤铭》古意盎然,主要是楷书,同时又隐通篆意和楷书之势,妙合众体,运笔流畅而有弹性,流美而又气势,虽属于楷书范畴但又不是成熟的楷书(成熟的楷书法度严谨,是没有篆隶意和分势的),却被推崇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在宋朝被发现时,或许大家才惊觉,楷书这样写也很有味道嘛,返璞归真,不拘一格。
后世人仰之弥高,习者虽多,有成就者却甚少,唯有黄庭坚受其影响最大,终成一派。
中国书法的高峰都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早早地写定,未来的书风、格局由它奠定的根基中延伸出去,后世的天才,无论怎样自负狂妄,也不得不在内心里谦逊地宣称,自己的菲薄成就是因为荣幸地站在了《瘗鹤铭》的肩膀上。
唐朝的贞观和尚来了,留下了《金刚经偈句》;宋代的米芾来了,写下了《观山樵书题名》;陆游写下了《踏雪观瘗鹤铭》……一块又一块,美不胜收,篆、隶、真、行、草俱全,大的超过三尺,小的不到三分,或古朴苍劲或飞动飘逸。
千百年来,它们任风吹雨打、潮起潮落却依然光芒不减。
明刻米芾书《城市山林》横额石高39*126cm清伊龄阿画兰松扇面碑石高27*宽58cm唐魏法师碑碑242*87cm 魏法师贞观九年被召入京享年82岁门人弟子为之立碑全文共2500余字为我们研究初唐的政治、文化、宗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碑被清代金石家称为“初唐妙品”宋禹迹图石高、宽各102cm明郑一岳游鹤林寺诗石高36*宽92cm 该刻书法笔势绵密矫健势若飞动明刻米芾临《兰亭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