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郁达夫小说的特色主要有: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
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
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
郁达夫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就与地位: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的色彩。
1、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2、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3、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人的理想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只能是空想。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和生存危机之际,争取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和人政治权利是当时人最主要的愿望,它远远超过了发展民主工业的理想。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有一部分人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伤感忧郁的抒情格调、“零余者”典型形象的塑造、“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
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
《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举出其中一例即可)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郁达夫创作风格郁达夫,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文学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首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
他的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通过自叙体的方式,将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自我表现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激荡。
比如他的代表作《沉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描绘了一个留日学生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孤独、苦闷和对爱情的渴望。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郁达夫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其次,郁达夫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
他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气息。
以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这部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描绘工人区的景象时,用到了“乌黑的烟煤”、“昏黄的电灯光”等意象,使得整个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种深刻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薄奠》这部小说中,他通过对一个车夫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冷漠。
车夫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郁达夫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郁达夫小说有何思想特征?
1.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沉沦》和《南迁》中的“他”等,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凄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变态的心理。
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赋予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
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爱国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
人道主义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通过“我”与烟厂女工、人力车夫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流露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和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挚爱,剖析了落拓下层知识者的心理及其在自惭中因受劳动者的感化趋于升华的过程。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
《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
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
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正文:一、留学日本。
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
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
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
”【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
”【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
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
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
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
“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
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
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
”【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
郁达夫及作品简要介绍“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一、沉沦(1921年)1、弱国子民心态认为日本学生孤立他,嘲笑他。
2、渴慕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3、自慰熏风日夜的吹来,草色渐渐儿的绿起来,旅馆近旁麦田里的麦穗,也一寸一寸的长起来了。
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4、偷窥房东女儿洗澡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5、偷窥别人野合地上的落叶索息索息的响了一下。
解衣带的声音。
男人嘶嘶的吐了几口气。
舌尖吮吸的声音。
女人半轻半重,断断续续的说:“你!……你!……你快……快XX罢。
……别……别……别被人……被人看见了。
”他的面色,一霎时的变了灰色了。
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红了起来。
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颤来。
他再也站不住了。
他想跑开去,但是他的两只脚,总不听他的话。
二、名家评论1、郭沫若《论郁达夫》他那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清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2、徐志摩的评价创造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三、郁达夫小说公的特点1、欲望与道德的冲突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尽管常常为欲所困,游走于妓院等风月场所,表现上看是放荡不羁,但实际上他们在道德上却仍然是保守的,有着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道德洁癖,会把自己内心的欲念看作是不干净的、邪恶的,但是他们又是意志薄弱之辈,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每次放纵之后又禁不住要感到后悔、内疚,不断地谴责自己。
这种欲念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也是当时那个过渡时代的一个反映。
一方面是个性解放的时代旋律肯定了情和欲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把性视为不洁之物的传统道德仍然对人们有着较强大的约束力。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如下是有关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1)自我写真强烈的自叙传色彩
①不少作品都可以看出作家的个人身世、经历和个性等;
②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
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以“自我”为原型并渗透着作者本人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③构成了时代“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2)感伤的抒情
①郁达夫的小说通常没有完整的情节,更加注重抒写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是厌世颓废的心境情感,充满忧郁、颓废、忏悔的情绪,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具有感伤美的自然美。
②同时,郁达夫的小说还呈现出强烈的士大夫情怀,有着挥之不去的传统隐逸思想。
如《迟桂花》折射了作者在人生跌宕中的身心疲惫以及对自然纯净境界的神往。
这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
(3)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小说不以情节为中心,而以抒情为中心。
如《沉沦》几乎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而是以人物情绪为中枢,随着一个在日本求学的中国青年情感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郁达夫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最终开辟了现代小说的一种崭新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
(4)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具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杰出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很少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富有色彩和节奏,
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十足;郁达夫善于创造风景画,充满强烈的诗情画意,并在瞬息万变的自然景物中创造和渲染气氛。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郁达夫的文学轨迹与思想历程郁达夫的文学轨迹与思想历程郁达夫的文学轨迹与思想历程【1】摘要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因其受到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因而他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得异常驳杂。
本文在阐述其文学轨迹和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其赞赏西方感伤主义,但在精神世界深处却内隐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情怀,即追求艺术自觉,提倡艺术的超功利,却也注重文学的功利价值。
关键词:感伤主义艺术自觉功利价值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孤僻内向,柔弱怯懦,率真冲动,易于动摇,非常偏激,常常处于浮沉状态的知识分子。
聪慧的他有胸怀远大的理想与期望建功立业的一面,也有遇事退缩消沉的一面。
他的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其精神、心理的制约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轨迹。
笔者总结如下几点:一感伤主义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失意落魄情怀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诸如法国的启蒙主义、德国的狂飙运动、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以及20世纪风靡一时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等思潮,都对郁达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尤其喜欢歌德、卢梭等人的作品。
郁达夫曾说:“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从中间删除了感伤主义,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我想感伤主义是并无害于文学的,不过须有一个相当的限度,我们要不流于浅薄、不使人感到肉麻,那么感伤主义,就是文学的酵素了。
”他对感伤主义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以致于他的文学作品《感伤的行旅》与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成名作《感伤的行旅》在篇名与作品风格上都极为相似。
郁达夫把英文中的“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称为“殉情主义”。
郁达夫所理解的殉情主义并不仅仅特指18世纪出现在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他不光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本英国18世纪的小说,浪漫运动中的各个诗人的作品,又哪一篇完全脱离感伤之域”,也主张“大抵西洋自中世纪以来的抒情诗人,在他的抒情时代所作的作品,多少都带有殉情主义的色彩。
”他把14世纪意大利的彼特拉克的抒情诗视为“殉情主义文学中的绝唱”,把法国的卢梭及其后继者塞农库尔、德国的荷尔德林,英国的吉辛与道生都视为殉情主义者。
一、郁达夫的作品特点郁达夫倡导自述式的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都在作品中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作为一个爱国青年,郁达夫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
二、郁达夫作品的写作风格1、“自叙传”色彩郁达夫主张的是“自叙传”创作,因此,自述式的创作是一个特色。
在郁达夫的40余篇小说中,除了少数几篇小说外,其他的都是自述式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物塑造和身世经历上边都是比对着自己来写的,婚姻的不幸、怀才不遇、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不甘沉沦却无路可走,进而厌世颓废,玩世不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影子。
2、坦率大胆的自我剖析我们说郁达夫写的是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暴露,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也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无论是前期的《沉沦》还是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都有着大胆的自我剖析。
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郁达夫的小说感情色彩鲜明,他往往借助日记或者大段的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激愤、痛恨和自怜自叹等情绪。
在《沉沦》中,主人公热爱自由却被压抑着,看到祖国满目苍夷却无能为力,通过“我”的自白,以切肤之痛喊出心中的苦闷,有时候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会在作品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引人入胜!4、病态的人物描写郁达夫小说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比如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他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的绝望,以及《沉沦》里边主人公的“抑郁”和变态的性爱追求最后跳海而亡都让主人公在现实的压迫下,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病态的心理导致病态的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病态社会的一个展现。
三、郁达夫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原因郁达夫讲究的是自述,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刻画,而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的因素主要用生活经历、传统文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1、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郁达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因此7岁就入私塾,9岁就能赋诗,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对旧体诗和韵文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但是童年的郁达夫是孤独的,三岁丧父使他过早的就丧失了父母之爱。
【doc】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2009年l0月第5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J0umalofJianiScience&TechnologyNomalUniversity0ct..20D9No.5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刘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市200234)摘要:郁达夫前期小说风格是以《沉沦》为代表的自我暴露,主观抒情的自叙传,但后期以《迟桂花》为代表的小说追求人性美和理性节制的风格,与他前期的小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出作者写作态度的转变.关键词:主观抒情;自我暴露;理性节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7—3558(20o9)o5—0o87—03 在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中,郁达夫是以标新立异而开一派潮流的.他吸收l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私小说,创立了以大胆暴露私密生活与变态心理为特点的自叙传小说.写于1921年作者留学日本时的《沉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一场夏日的暴雨.作者的情绪从黑得透不出一口气的天空中,无保留地猛然倾泻下来.而相比之下写于l932年的《迟桂花》更像雨后的天空,伴着一阵阵凉风,和婉地缓缓露出阳光的影踪,在这篇小说中,美好的人性得到了颂扬,展现了一幅和美的图卷. 在《沉沦》中作者大胆地自我暴露,他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身处异国, 苦闷绝望,找不到人生目标的青年,青春期的性苦闷与个性的自卑封闭构成了他病态的心理.他渴望异性的爱,祈盼着"伊甸园内的伊扶",但对异性的怯弱使他沉溺于自渎以满足情欲的冲动,过后的负罪感又将他的灵肉撕裂,一面是肉体的诱惑.一面是精神上的忏悔惶恐.在灵与肉的冲突中主人公感到身体的衰弱和精神的罪恶,"他觉得身体一天一天的衰弱起来,记忆力也一天一天的减退了"."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竞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由此他更加自卑敏感,由身体的自渎走向了精神的自虐,在内心世界的分裂中加剧现实的苦闷——他总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虚构一个欺侮自己的环境.女学生的眼波,侍女与客人的调笑都会让他臆想自己正受到伤害.在这种敏感和想象中,主人公体味着莫须有的委屈与创伤,幻想自己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就连长兄也是要害他的,衍生出复仇的情绪以及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关怀:"象你这样的善人,受世人的那样的虐待,这可真是委屈了你了",甚至玩味着精神的胜利,"赦饶了!赦饶了!你们世人得罪于我的地方,我都赦饶了你们罢".主人公不敢追问这种苦闷的由来,而一厢情愿地将其归咎为国家民族,"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他在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弱国子民在异乡饱受欺凌的景象.用国家的贫弱作为逃避和自轻自贱的借口,在他的身上暴露出"五四"时期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人格力量的卑弱.对个人命运的自省实际上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麻痹. 《沉沦》是一篇主观抒情的小说,虽然用大段的篇幅展开情节,描述场景,但情节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开头第一句就已经确定贯穿其中的是主人公的感觉:"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无论是内心的独白,还是作者对情状的描摹,都紧扣住主人公的情收稿日期:20o9—04—25作者简介:刘畅(1982一),男,江西南昌人,上海师范大学2o08级博士研究生,江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OO9年绪,对故乡的回忆,异国的生活,性的压抑,偷窥和妓院醉酒都是苦闷抑郁的:在同学之中他"总觉得孤独得很".性的冲动以及犯罪感让他"又渐渐的生了一种怕见人的心思,见了妇人女子的时候,他觉得更加难受",他对自己已经绝望."我又何必生存在这多苦的世界里呢!"作为作者的自叙传,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感觉到作者情绪与主人公情绪的合拍,这种阴郁的,惘然的情绪.拥堵在胸臆之间,一旦得到宣泄,就喷薄而出. 在作者看来,"在常人感受到痛苦的地方,艺术家所感到的痛苦.非要增加十分或二十分不可","非要把这一层不满,反抗,或苦闷叫喊出来,表现出来不可"IlJ. 所以,作者选用了独白的形式,让主人公在情欲的折磨下将心中的悲苦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他赤裸裸地表达对爱欲的渴求:"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另一方面也袒露在欲望面前自我的诘难:"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而这种全凭个人心理分析来表现人生的独自.为"五四"青年知识分子表现自我尤其是矛盾挣扎的自我提供了方式和途径,郁达夫们以深入内心世界的"自叙传"的形式勾画出心灵的真实状况.从而完成了对时代和个人的完整展现. 如果说《沉沦》抒写的是青春期自然本能受到压抑造成的人的病态,那么《迟桂花》则是情欲的升华和理性的节制,彰显出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和谐. 应当看到,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主观抒情的特质并没有改变,他追求的是抒情诗的意趣,以流动的情感带动小说的发展,正如作者所说: "历来我持以批评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是隋调'两字"嘲.但作品中流淌的情调已经改变了."我"这个与《沉沦》中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作者的创作风格由病态的自我暴露变为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由苦闷抑郁转而宁静达观,从而也使得小说的叙述从感性的放纵走向理性的内敛.与《沉沦》相比,《迟桂花》仍然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叙传,但小说的叙述者"我"毕业十多年,不再是《沉沦》中那个饱受青春期压抑的青年,也就没有了青年人的浮躁与情感的泛滥."我"去参加老同学翁则生迟来的婚礼,遇见他守寡的妹妹莲,被她健美的身体引起了情欲的冲动,却在她的天真质朴下控制了自己的情欲,将爱欲转化为纯洁的兄妹之情. 同是被异性激起情欲,《沉沦》的主人公将其深藏起来,蜕化为越发阴郁的变态心理;而在《迟桂花》"面对莲时,"我将我的邪心说了出来,我对于中,"我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已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向着"率真而自然"的莲敞开了,这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对于异性是大方的,自然的,可以"伸上手去, 向她的下巴底下拨了几拨."小说中的人物,在作者看来,都是具有人情美的.莲有着"洁白得如同白纸似的"心灵,"是一个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懵懂于 "我"萌发的情欲.而翁家一家人也在不经意中显露出和睦的人伦与真挚的情性,如翁则生担心妹妹触景伤情而又怕"假使是你陪她出去玩的话,那是形迹更露,愈加要使她难堪",话语之间细心的体贴关怀已跃然纸上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极力渲染的自然美.带着作者的诗情,以景传情,以情化景,"山下面尽是些绿玻璃似的翠竹.西斜的太阳晒到了这条坞里.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对于这样的图画,作者认为: "大凡艺术品,都是自然的再现.把捉自然,将自然再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而"归向自然"就是"回到天真"【3】.在郁达夫看来,自然风物使人得以回归本真,从而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净化.所以,《迟桂花》里主人公的情欲,不是在《沉沦》中"千仞的绝壁"和鬼火似的渔灯中无节制的泛滥,而是在桂花的香气中萌动又消退《沉沦》时期的郁达夫是在以恣肆的情感发泄胸中的苦闷,这是"五四"个性主义精神的回响.也是由于他与创造社的同人们从回国前的悲哀怀念到回国后的悲愤激越,对国内外感到了双重失望.从个人来说,自幼体弱多病和家境的落魄对郁达夫孤僻,自卑心理的产生也有着巨大作用,尤其是他离开家乡求学日本后长期沉迷于酒色,使他越发颓废忧郁,这样的个人经历也是造成《沉沦》晦暗偏激风格的重要原因.而《迟桂花》时期的郁达夫,生活相对安定,又受到爱情婚姻的影响.加之大革命失败后滋生的避世思想,使他不复少年意气,风格渐趋理性节制.他的小说中性苦闷与变态心理的描写大大减少.代之以清新的格调和情欲的升华.不仅是《迟桂花》中的莲, 写于l923年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同样刻画了一个在纯洁的陈二妹面前以理性克制住情欲的主人公. 2oo9年刘畅:从《沉沦》到《迟桂花》89 虽然结尾依然露出浓厚的哀愁,但它表现的不再是《沉沦》般的绝望自戕.而在《迟桂花》中,尽管翁家人的生活依然有他们的苦恼,但小说以"开得愈迟愈好"的"迟桂花"为象征,用清香耐久的迟桂花象征着对于生活的信心,发出了"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的祈愿.在主观抒情上,作者不再使用《沉沦》式强化情感,反复咏叹的大胆独白,由铺陈主人公的内在心理,而转向更多地渲染外部情状如莲的言行,环境等.在荡漾着美好情性的人与物交织的氛围里传达恬静澄澈的情调,前期那种紧张,凌厉的自我折磨淹没在舒缓淡雅的笔调中.两相比较下,《沉沦》真诚地燃烧着作者全部的热情,《迟桂花》则传达出退尽火气之后宛转流丽的诗情.然而.作者前后期的创作都展现了作者真诚的创作个性,也都具有一定的缺失.以《沉沦》为代表的作者前期创作虽勇敢地袒露自我,达到了与时代精神的交融,那一种苦闷以至绝望的情绪更是道出了"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的心声,但作者情感的夸张与泛滥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他肆意地表现人的动物性本能,使得小说显得放纵而颓废.《迟桂花》以及作者的后期创作追求以理性的节制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意美的空间,弥散着人性之光,却也因此缺少了《沉沦》感应时代的深切.不过,与前期相比,作者的后期创作显露出更为成熟的技巧,在文字上更加圆润含蓄.正如迟开的桂花一样,久而弥香.参考文献:【l】郁达夫.《鸭绿江上》读后感.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l982:251.【2】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98.[3】郁达夫.艺术与国家.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O.[4】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Fr0mDecadencet0LateosmanthusFragraIls—theC0mparis0n0fYuDafusStyleBetweenEarlierStageandLaterStage LiuChang(ShanghaiNorn1alUniversity,Shanghai20o234,P.R.China)Abstract:ThestyleofYuD,snovelsinhiseadierstageisa1Jt0bi0gmphicalna?lativ es0fself—exposureandsubjective—expressedemotionsuchasinDecadence.However,hisnovelsinlaterstageinclu dingLate0smaJ1thusnagranspursue山ebeautyofhumannatureandtllerestrictionsofrationalism.Thecontnlstbetweentheses tagesrenectsthechangeofYuDafu,swritingattitude.1【eyw0rds:subjective—expressedemotion;self_exposure;restrictions0fmtionalism。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
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
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正文:一、留学日本。
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
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
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
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
”【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
”【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
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
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
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
“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
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
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
”【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
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缺陷不作任何的反思和剖析,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
小说暴露了“五四”一代青年的通病,他们孤独、敏感、自闭,虽然有愤世嫉俗的豪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只能沉迷酒色、自怨自艾、忧郁感伤,最终“恨恨而死”。
二、回国。
1922年,郁达夫回国,1923年在北京任教,1925年入武昌示范大学当文科教授,接触到城市里劳苦大众,看到了社会的乌烟瘴气,阴谋与残酷,倍感心情沉重,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此时的作品要沉重和凝练的多,视角也转向被压迫的劳动人民。
这一时期,郁达夫在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他的笔伐转向国内劳苦大众。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较为典型的两篇,小说描绘出下层女工、车夫的悲惨生活及其坚韧的意志和淳朴的人格,表现出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的遭遇的同情,流露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陈二妹”是孤苦伶仃、处境凄苦的烟厂女工;《薄奠》里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车夫。
另有《茑萝行》反映中国贫苦夫妻的凄惨遭遇。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虽然在工厂里被资本家残酷压榨,但他不仅请我吃面包和香蕉,还劝我戒掉香烟;这一形象是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沉重控诉.相较于《沉沦》
中的“他”,她同样是不幸的、凄苦的,也同样是沉郁、沉闷的,但其进步之处是:她纯朴、善良,甚至有对于旧制度的仇恨和反抗意识。
而《薄奠》里的车夫想象是悲苦、扭曲的。
深受凄惨生活的折磨,最终也无法避免走向死亡的悲惨命运。
但他身上不乏有正直、善良、自食其力的美好品质。
和《沉沦》中的“他”相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车夫面对其悲惨的不幸生活时的积极挣扎,面对不义之财诱惑时的正直心灵,这是《沉沦》中主人公所不具备的人性之美,也是郁达夫小说人物塑造上的重大突破。
纯朴、善良、有心灵之美的劳动者形象,是《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在充满悲切和郁闷小说中的一大亮色。
相较于《沉沦》思想内涵更深刻,这也是作者思想进步和时代对作家影响的表现。
也是郁达夫对中国社会现实有更深入认识的体现。
三、1927~1933年,郁达夫与鲁迅参加左翼阵线。
经历了几轮政治风暴后的他,对于现实,尤其是政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谁是我的同伴》里他正确分析了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1933年,他移家杭州,开始游离生活。
此时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于是就有了客观反映大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形势背后深层次现实的《出奔》。
《出奔》是郁达夫最后一篇小说。
其中塑造了一个出现在大革命前后,抗拒地主腐蚀,而最终选择革命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这是郁达夫小说形象的又一次大突破。
“他”有过彷徨和犹豫,但最终与地主决裂,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彻底的革命道路。
是具有反抗精神和进步性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与《沉沦》中自卑懦弱、甚至于人格分裂,最终走向堕落和毁灭的“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小说不仅揭示了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更展现出青年革命者对于拯救国家命运,拯救自己命运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有的正常健康、积极上进的心理状态和努力自救、果断抉择的精神面貌。
和《春分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的善良工人群众相比,钱时英显然有更强的革命意识和反抗精神。
“陈二妹”和车夫对于命运的认识还比较的“幼稚”,认为“独善其身”,自己做到善良就能安心的生存;而钱时英参与了革命,即使受地主阶级的拉拢和腐蚀,也不为所动,选择了彻底的反抗
郁达夫小说人物身份由留学生到广大工人到革命者,人物性格出现了从胆怯懦弱走向坚毅刚强,从心理变态走向积极健康,从无知无力走向反抗命运,从消极逃避走向积极进取的变化过程。
体现出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深刻化,反映出郁达夫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体验的积淀。
四、风格的转变。
《沉沦》是强烈鲜明的主管抒情。
“他”不论从个人经历还是忧郁的性格来看,都是“我”的形象完整真实的投射。
内心独白及其强调主人公敏感的内心世界,起到了推动小说发展的重要作用。
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心理分析和散文化倾向较明显。
,
《春分沉醉的晚上》、《薄奠》则是半主观抒情和半客观描写。
小说以“我”的亲身经历为线索,一方面以写实手法客观地叙述“陈二妹”和车夫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则又穿插我的主观感受。
“我”还是主观情感的发出者,情节的发展也依赖于“我”的行为和心理。
但作者并没有对其悲惨的生活进行纯客观地描绘,深入到人物内心去发掘,而是以叙述者“我”为参照,以主人公的悲惨经历在“我”的心灵上的情绪触动来结构全篇,所以仍然是以抒情的笔法带动故事,主观色彩浓郁,流露出感伤忧郁的气息。
但其中更大的转变是,郁达夫不再是自我剖析和表现,而是多角度的反映客观现实中劳苦大众。
“陈二妹”、车夫的境遇给人以真实感,而“我”的同情和挣扎的内心与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此这样的构骗小说给人以感同身受的震撼,也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转管郁达夫人生的落辉之作《出奔》,是较为冷静的客观描叙。
郁达夫没有再把“我”这个角色投射到小说中,而是完全以客观的旁观者身份去讲述一个故事。
为了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冷静客观地反映大革命这一重大主题,从而导致小说“塑造地主董玉林的形象手法不多,陈述性的介绍过于冗长,使人物形象缺乏立体感、、、、、、”【5】艺术性相对削弱,现实主义因素则大大加强。
小说风格由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更加反映出郁达夫个人经历的积淀,以及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
从个人忧惧到关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再到反映大革命这一重大社会课题,不仅是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更是郁达夫个人成长的必然。
郁达夫在自身经历不断积淀的基础上,在小说中塑造不同的主人公形象,实现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化和艺术风格的转变。
【
参考文献:吴建华:郁达夫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吴晓东: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J】中国现代研究丛刊2007
李杭春、吴秀明、盘剑:郁达夫研究资料索引(1915----2005)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