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stroop实验报告导言:Stroop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其旨在研究人们在完成冲突任务时的干扰效应。
实验以测试参与者在阅读颜色名称时,是否受到颜色本身的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及讨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原理:Stroop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因经验积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惯性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阅读一系列的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名称的字体颜色却并不一定对应着所阅读的字面意思。
例如,"红色"这个名称可能以绿色的字体呈现。
理论上,参与者会因为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在脑中的冲突而受到干扰,使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延长。
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每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任务。
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而不考虑字体颜色。
这个条件被称为“字面一致”。
第二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字体颜色,而不考虑字面意思。
这个条件被称为“颜色一致”。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字面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而在“颜色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
这一结果表明,在阅读颜色名称时,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的冲突会显著延长反应时间。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学中广泛提到的“冲突干扰”的概念。
实验中,当参与者需要快速识别字体颜色而忽略字面意思时,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受到内在惯性反应的影响。
这种冲突效应与注意力的分配和处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部冲突的探讨,研究者们扩展了对认知与注意力的理解。
此外,Stroop实验中的任务类型也能帮助研究者们研究注意力的许多方面,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Stroop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规模较小,难以明确代表整个人群的普遍现象。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实验题目: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工作记忆表现差异。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工作记忆测量范式N-back任务,参与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忆并判断连续呈现的数字中是否与前面呈现的数字相同。
实验总共分为正性、中性和负性三个情绪条件,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任务。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在正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佳。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高于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2.在中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居中。
他们的准确率和反应时略高于负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但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3. 在负性情绪条件下,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最差。
他们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都显著低于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
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实验结果支持了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参与者的工作记忆表现,这与理论预期一致。
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保持警觉,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记忆资源来完成认知任务。
其次,实验结果也表明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参与者的集中能力和注意力会受到干扰,导致工作记忆的表现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负性情绪会引发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体验,进而干扰思维过程,并影响记忆的编码和检索。
最后,对中性情绪条件下的结果,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激活程度处于正负两种情绪之间,因此表现也介于两者之间。
然而,中性情绪下的工作记忆表现仍然显著低于正性情绪条件下的参与者,这可能表明情绪的正性成分对工作记忆的激活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情绪对工作记忆有明显的影响,正性情绪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的表现,而负性情绪则会导致工作记忆下降。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总结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过程和认识能力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
本报告对近期进行的一项认知心理学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工作记忆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共有60名参与者参与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包括学习材料、工作记忆任务材料、动机调查表等。
•参与者:60名大学生,其中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
•实验过程:参与者首先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动机调查问卷。
随后,实验组进行工作记忆任务,对照组进行非认知任务,任务时间均为15分钟。
最后,参与者完成学习材料的复习和测试任务。
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工作记忆任务(实验组)和非认知任务(对照组)。
•因变量:学习动机得分、学习材料测试得分。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动机得分和学习材料测试得分上的差异。
统计显著水平为0.05。
实验结果学习动机得分比较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学习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34, p < 0.05)。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
学习材料测试得分比较实验组在学习材料测试中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 = 3.21, p < 0.01)。
这表明工作记忆任务不仅能提高学习动机,还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结果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工作记忆任务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有积极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工作记忆任务要求参与者保持注意力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操控,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这种任务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也提高了参与者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类似的工作记忆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可能限制了结果的泛化能力。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引言概述:本篇报告旨在总结并分享我在认知认识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与实习项目,我深入了解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并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本报告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实习经历和所获得的收获。
正文:一、认知心理学概述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模型3. 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4.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5.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二、注意力与感知1. 注意力的定义和分类2. 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感知的基本过程和认知加工4. 注意力与感知的关系和影响因素5. 注意力和感知的训练方法和技巧三、记忆与学习1. 记忆的定义和分类2. 记忆过程中的编码、存储和检索3. 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技巧4. 记忆与学习的困难和应对方法5. 记忆训练和学习策略的实践案例四、语言与思维1. 语言的认知特征和发展过程2. 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和意义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4. 语言和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5.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与培养策略五、判断与决策1. 判断与决策的基本过程和模型2. 判断与决策中的常见偏差和误区3. 判断与决策的影响因素和调节策略4. 判断与决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5. 判断与决策的培训和改进方法总结:通过本次认知认识实习,我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到了注意力与感知、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判断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要实验整理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的一门科学。
在心理学考研中,熟悉并理解其中的重要实验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本文将整理上海市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中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实验,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和备考专业知识。
一、杨钦同理解干扰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人们对于句子的理解过程,揭示了语言理解中的"expectedness"效应。
实验步骤如下:给被试提供两个句子,其中一个是引导性高,提示性强,另一个则相反。
结果表明,在观察者对于替换事件的描描述上,高引导性语句会使得观察者感到替换事件发生了。
而低引导性语句则产生相反的效应。
二、巴特莱特的序列记忆实验该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特定信息序列的记忆能力。
被试需要记住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通过回忆或者选择的方式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人们对于序列中前后信息的位置记忆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更容易记住序列的前部和后部信息。
三、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实验这个实验是由Ebbinghaus于1885年提出的,研究人类学习后的遗忘规律。
该实验通过试验者学习一些无意义的音节,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进行回忆测试。
结果发现,学习后的遗忘速度如图中的曲线呈现,最初的遗忘速度非常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四、Baddeley与Hitch的工作记忆模型实验该实验是为了揭示短时记忆在工作记忆中的作用。
实验中,被试需要做一系列数字加法任务,同时也需要记住一个单独的数字,在加法任务完成后需要回忆这个数字。
实验结果表明,工作记忆会受到任务复杂度和干扰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工作记忆对于认知操作的必要性。
五、斯特鲁普效应实验斯特鲁普效应实验是用来研究认知控制和干扰抑制的实验范式。
实验材料是一系列带有颜色的字,试验中受试者需要按照颜色,而不是所示字的意思进行反应。
结果表明,当颜色和字的意思不一致时,参与者在快速读出颜色时会受到干扰,反应时间较长。
字词优势效应1.前言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的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
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
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
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 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
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3)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
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
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 Reicher 在 1969 年的实验,略有简化。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势效应。
认知⼼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
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记忆扫描实验进⾏了研究。
他做了⼀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系列的记忆项⽬,如1――6个数字、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度)每个项⽬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测验。
测验项⽬⼀半是原记忆项⽬中的项⽬,⼀半不是原项⽬,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理历程提供了⼀个客观指标。
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表征在⼯作记忆中;第⼆个阶段是⽐较阶段,把记忆项⽬从⼯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进⾏⽐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
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的数量作为唯⼀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的多少对⽐较阶段影响很⼤,⽽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
1平⾏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较信息的⽅式。
即平⾏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时间内把测验项⽬与记忆项⽬同时进⾏⽐较。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被⼀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同记忆项⽬⼀个⼀个的进⾏⽐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分两种⽅式,⼀是完全的系列扫描,⼀是⾃我停⽌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要与记忆项⽬中的每⼀个项⽬进⾏⽐较,⽽提取和⽐较每⼀个记忆项⽬都需要时间。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得在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中,参与实验是深入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途径。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我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实验一:注意力分配实验在注意力分配实验中,我们被要求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例如一边听一段复杂的音频内容,一边在纸上记录特定的数字序列。
这个实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
当我们试图将注意力平均分配到两个任务上时,完成质量往往不尽人意。
要么是在听力任务中遗漏了关键信息,要么是在记录数字时出现错误。
这使我明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面临多项任务时,需要有策略地分配注意力,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以确保任务的高效完成。
实验二:记忆编码与提取实验记忆编码与提取实验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忆一系列无规律的单词或图像,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进行回忆。
我发现,采用有效的编码方式,如将单词与个人的经历或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能够显著提高记忆的效果。
而在提取记忆时,线索的作用不可小觑。
适当的提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回想起遗忘的内容。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新知识时,运用合适的记忆方法能够事半功倍。
在复习备考时,给自己提供一些线索,能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实验三: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实验在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实验里,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谜题和逻辑难题。
有些问题看似棘手,但通过转换思维角度、采用逆向思维或者分解问题等策略,往往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让我认识到,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思考方式。
同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耐心和冷静,逐步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四:知觉与错觉实验知觉与错觉实验则让我对我们的感知系统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觉。
比如,在某些图形中,由于线条的长短、角度的差异,会让我们产生物体大小、形状的错误判断。
第1篇一、前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我国,心理学教育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心理学专业也成为了热门专业之一。
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心理学教学实践,现将本次实践总结如下。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心理学教育的普及,心理学教师的需求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我于2018年参加了某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对心理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于2019年9月应聘成为该校的一名心理学教师,开始了心理学教学实践。
三、实践过程1.课程准备在课程准备阶段,我认真研究了心理学教材,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同时,我还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案例、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学知识。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辅导在课后辅导阶段,我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心理学讲座、社会实践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实践成果1.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部分学生的成绩甚至达到了优秀水平。
2.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
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
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
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
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
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
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KBR;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684,要求被试从这个数中迅速地作连续减3的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681、678、675等,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识记的3个字母。
字母呈现与回忆的时间间隔,也即被试进行连续减3的作业的时间分为6种:3s、6s、9s、12s、15s和18s。
但每次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
这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测验,在延缓期间进行额外的干扰作业。
试验进行多次,每次应用的字母和数字都不同,试验的被试是大学生。
结果:当延缓时间仅为3s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几乎都能记住3个字母,但随着间隔的时间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6s时,正确回忆率降到约55%;而当延长到18s时,被试的正确回忆率就只约为10%了。
该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信息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6、Waugh和Norman的实验--企图分开痕迹消退与干扰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如16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这最后一个数字称为探测数字,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
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要把这个探测数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面一个数字回忆出来。
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3917465218736528*(星形表示纯音),则探测数字是8,它在前面的系列中出现在第10个位置上,被试应当将这个位置后面的一个数字7报告出来。
从应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到最后一个数字,称为间隔数字,也就是其干扰作用的数字,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称作间隔时间,该实验利用不同数
量的间隔数字和间隔时间。
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
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时间;同样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来改变间隔数字。
结果:无论是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或干扰项目的增加而减少,这就是说,正确回忆率并未因数字呈现速度不同所导致的间隔时间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该结果支持干扰说,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7、Podgoray和Shepard视觉定位实验--验证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实验分为3组:(1)知觉-记忆组,实验材料为一个5×5栅格,用黑色将其中的一些方格涂成某个英文字母,如I、L、F、E,或字母组合IF;另有一个同样的5×5栅格,在其中的任一方格内画有蓝色圆点作为测试点。
在正式实验时,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涂有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栅格,然后呈现一个带有一个测试点的栅格,要求被试在保持高度精确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是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内或之外,分别用左手或右手作出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一个字母或字母组合要试验多次,测试点在全部25个方格中至少出现一次,其顺序是随即的,测试点安排在字母之内和之外的次数也是相等的。
(2)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程序与知觉-记忆组基本相同,但有一个重大差别。
在这组实验里,上述的字母和字母组合不是利用某些方格涂黑而构成的。
实验时先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是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
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些字母及其在栅格中的位置与知觉-记忆相同,并且要求他不要变更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
待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一个带测试点的同样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
(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这个组的实验与带栅格的表象组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被试在测试点呈现之后推论出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其他程序同前。
8、Paivio的实验--验证表象是与言语相平行和联系的两个认知系统给被试看一些卡片,在这些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图见《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P212 图7-6 两个图对和两个字对),要求被试判定所画的一对东西或打印的字词所标志的一对东西中,究竟哪一个在原来印象上是较大的(不是指画出来的大小,而是指人的原来印象中的两个东西的实际大小),记录反应时。
Paivio 作出如下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言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材料作出判定要慢于对字词作出反应,因为在作出判定之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另一方面,如果长时记忆也包含视觉表象或视觉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图画的反应就不会慢于对字词的反应,因为视觉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得到,无须再作转换。
该实验不仅为表象的存在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提出了表象表征不同于语言的一些特点。
9、人工概念形成实验(81卡片实验)--假设考验说的概念形成过程实验材料是画有图形的卡片,图形的形状、颜色、数目和边框数是构成每一特定卡片的4个维量。
每个维量又分3个水平,即各有3个属性
或值。
如形状维量有十字、圆形和方块3个属性;颜色有绿、黑、红;图形数和边框数也各有3个值。
每张卡片都具有这4个维量的各一个属性,因而每一张卡片都与任何其他一张卡片在1-4个维量(属性)上有区别。
这样就有81张(3×3×3×3)不同的卡片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者事先规定某个维量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几个维量的属性(如红色圆形)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即以这些维量和属性构成某个人工概念,它们被称作有关维量和有关属性,其他的则称作无关维量和无关属性。
凡具有所规定的全部有关属性的卡片则为概念实例或肯定实例,否则为否定实例。
但实验者事先并不将某个人工概念(即其有关属性)告诉被试。
实验开始时,主试告诉被试:本实验有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具有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组成的,要求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这个概念;然后由主试首先取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给被试看,并明确告知这是肯定实例,被试则要从摊在他面前的所有卡片中,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来选取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肯定实例,一次选出一个,每次选取之后,主试都要给予反馈,指出他选得对或错。
实验如此进行下去,直到被试发现这一概念,即表现为能正确地选择全部肯定实例并能说出这个概念是什么。
10、四卡片问题--证真和证伪
给成年被试看4张卡片,其中两种的正面各有一个字母,一张卡片有元音字母(E),另一张卡片为辅音的字母(K);另两张卡片的正面各有一个数字,一张卡片为偶数(4),另一张卡片为奇数(7)。
同时告诉被试,每张卡片都有一个字母在一面,有一个数字在另一面,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