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辜鸿铭骂学生是怎么回事 辜鸿铭伊藤博文的联系
- 格式:docx
- 大小:6.25 KB
- 文档页数:4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
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
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
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
位。
⏹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
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
方。
⏹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
的中国人”。
⏹号称“清末怪杰”、“清朝最后
一根辫子”(至一九二八年死
的时候还留着)。
五四运动的时候,辜鸿铭曾在日人所办的英文报纸《北华正报》上发表文章,大
骂学生运动,说学生是暴徒,是野蛮人。
罗家伦看报之后受不住了,把这张报纸
带进教室,质问辜先生道:“辜先生,你从前著的《春秋大义》,我们读了都很佩
服,你既然讲春秋大义,你就应该知道春秋的主张是…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你现
在在夷狄的报纸上发表文章骂我们中国学生,是何道理?”辜先生气得脸色发青,
他很大的眼睛突出来了,一两分钟说不出话,最后站起来拿手敲着讲台说道:“我
当年连袁世凯都不怕,我还怕你?”。
历史趣闻小故事不仅仅是我们现在会有一些搞笑的小故事,历史长河上都有一些趣闻小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历史趣闻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历史趣闻小故事篇一19世纪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曾会晤辜鸿铭,名为请教孔孟学说,却语含讥诮:“先生留学欧美,精通西学,难道还不知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当今吗?”辜鸿铭微微一笑,道:“孔子的思想,就好比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几千年后依然是三三得九。
贵国如果没有孔子之教,焉能有今日?”不待对方发话,他又接着说,“不过,阁下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三三得九也有不正确之处。
比如说,我们向洋人借款,三三得九却七折八扣变成了三三得七。
还钱时,三三得九却连本带利还了十一!嘿,我真是落伍得很!”一席话说得伊藤博文哑口无言。
五四运动时,辜鸿铭虽然是保皇党,却要与同进退。
他说:“现在的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一个是我。
我不跟他同进退,中国的好人不就要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吗?”而他的解释是:“蔡先生点了翰林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而我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种人哪儿有第三个?”历史趣闻小故事篇二陈独秀被关进南京老虎桥监狱后,他潜心研究文字学。
江苏南通有一位姓程的老先生,也是研究文字学的,因慕陈独秀之名,特地来监狱看他。
两人一见如故,互道钦佩,交换著作、文稿。
然后,两人推心置腹,侃侃而谈。
起初,双方都心平气和,各抒己见。
突然,两人为了一个“父”字的解释,热烈争论起来,闹得面红耳赤,互斥浅薄。
两人都高声大叫,拍桌对骂,几乎动武。
陈独秀说:“‘父’字明明是画着一个人,以手执杖,指挥人家行事。
”而那位程老先生说:“‘父’字明明是捧着一盆火,教人炊饭。
”陈独秀说你不通,程老先生也说你浅薄,两人谁也不服谁。
同狱室的濮德志好不容易把他俩劝开了,并说:“学术讨论应该心平气和,不应发火。
”又随口诌出几句打油诗:一曰执杖一曰火,二翁不该动肝火; 你不通来我不通,究竟谁人是浅薄。
黑龙江高二高中语文开学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反阅读”所谓碎片化阅读,一般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存在很大争议。
反对者或者说担忧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坏处包括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弱化思考能力、摒弃深度阅读、容易遗忘、易受情绪牵制、丧失阅读的文化意义等;而赞赏者或者说支持者认为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快捷、方便、高效、门槛低、信息量大、增加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娱乐时尚。
从某种角度讲,碎片化阅读的所谓“好处”其实恰恰是其弊端所在。
或者说,对碎片化阅读的不同态度,恰恰源自对碎片化阅读诸特征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首先,和深度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削弱了阅读的自主性。
在精神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求知欲旺盛的人们往往是饥不择食,有什么读什么;但是在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又陷入一种选择的焦虑。
比如赞同碎片化阅读的一种意见就认为这可以“形成与他人的共同话题”,其实这恰恰是阅读缺乏个性和自主性的一种表现——不知道读什么,那就大家读什么我读什么。
正因其“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大量的时间其实耗费在信息的筛选上,而碎片化阅读其实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已经完成了——点开不同标题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这不是时间的有效利用,而是时间的有效浪费,它让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碎片化的人生。
所以第二,碎片化阅读又是一种没有超越性的阅读。
阅读是对现实生存处境的一种提升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阅读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极端有限的时间里,在没有任何阅读计划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抱着休闲消遣的态度,以“娱乐时尚”为目的,选择那些轻松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战性的烧脑文章。
一代怪杰辜鸿铭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与天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
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归宗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
1856年7月19日,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先祖约于清康熙初年移居台湾鹿港,后又于乾隆初年以劳工移民马来西亚。
其曾祖父辜礼欢深得英殖民者的喜爱,并被推举为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甲必丹(Captain)。
他膝下有八男三女,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辜国栋、辜安平、辜龙池等。
辜龙池即是辜鸿铭的祖父,其子辜紫云即辜鸿铭的父亲,供职于牛汝莪橡胶园,勤劳刻苦,忠厚诚实,深得英国牧师布朗的信任,被委任为橡胶园的负责人。
辜鸿铭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二等公民‛的‚贵族‛之家。
其母亲是西洋人。
所以,他也自然烙下西洋母亲的印记,长得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
他自小便聪明伶俐,很得布朗夫妇欢心,并收其为养子。
约在1867年,布朗夫妇离开马来西亚,将牛汝莪橡胶园委托给辜紫云代管,并征得辜紫云的同意,把辜鸿铭带到苏格兰读书。
那年,辜鸿铭也只有十多岁。
在中国留学史上,其出洋留学时间之早,年纪之小,能与之比肩者,恐怕寥寥无几。
这段经历给辜鸿铭平添了几份夸耀的资本,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辜鸿铭最早在苏格兰公学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又进入爱丁堡文法学校。
这所学校以教授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而知名。
他精通多国语言,其最初的基础概源于此。
辜鸿铭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著名的高等学府留学,获得文、哲、理、工、神等多个学位。
还是在巴黎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前来看望辜鸿铭。
谈话中,这位教授对中国文明尤为赞赏,他说:‚你们中国的《易经》是最有价值的经典,可惜我不通中文,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翻译大家辜鸿铭轶事及代表作赏析翻译大家辜鸿铭轶事及代表作赏析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1、辜鸿铭曾劝西方人:若想研究真正的中国文化,不妨去逛逛八大胡同。
因为从那里的歌女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端庄、羞怯和优美。
对此,林语堂说:“辜鸿铭并没有大错,因为那些歌女,像日本的艺妓一样,还会脸红,而近代的大学女生已经不会了。
”2、辜鸿铭欣赏小脚美妙,也有其一套奇论:西方女人总是以掩藏她们的乳房来突出她们的乳房;日本女人则以掩藏其下腹部而突出其下腹部;新几内亚女人则掩藏起她们的双腿;萨摩亚女人藏起她们的肚脐;阿拉伯女人掩着她们的脸部;中国女人却把双脚藏裹起来。
掩盖得越深,越令人着迷。
辜鸿铭喜欢妻子淑姑的小脚,每当无聊时,辜就让她脱掉鞋子,然后低下头,如闻花香;而写作需要灵感时,他就会将淑姑叫进书房,让她把足放到凳子上,时捏时掐,自得其乐。
辜有一套品味小脚的七字诀:瘦、小、尖、弯、委、软、正。
他还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吾妻小脚,乃吾兴奋剂也。
”康有为送他一副“知足常乐”横幅,辜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3、10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伦敦。
始终长衫马褂,留着辫子。
有天,他坐电车上,故意倒持伦敦泰晤士报,几个英国人笑得前仰后合。
逝去的背影之--辜鸿铭的辫子及其夫人的小脚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妻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对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推崇备至。
辜鸿铭对那条“象征性的发辫”确实坚持己见,他曾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还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人家剪掉辫子后戴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说起他的辫子,虽称不了怪癖,但确实令人费解。
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1930年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便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并对其“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印象极为深刻:“他穿着中国长袍。
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我们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辜氏口若悬河,我几乎插不上话。
其实这只是一场长长的独白,令我毕生难忘,因为我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地坚持己见、坚持确实信念的人。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在西风东渐的时代,民主与科学,人权与自由是那得时代的特有时代大纛,一些人认为中国男子纳妾是不人道的,他却背离时代的主流,理直气壮地主张男子纳妾。
他说:“妾者,立女也,当男子疲倦之时,有女立其旁,可作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无女人,尤不可无扶手之立女也。
”一次,一位外国公使说,男女应该平等,男子不应有几位夫人。
一代怪杰辜鸿铭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当中,辜鸿铭以古怪著称于世,也以幽默著称于世。
辜鸿铭是个喜剧人物,他自嘲为CrazyKu。
在20世纪初的北大校园里,别人都剪去长辫,换上新装,他却拖着一条猪尾巴,戴个瓜皮小帽,活像是从棺材里跑出来的人物;别人都谈论民主、共和,他却一口一个保皇、忠君。
可千万别因此以为辜氏是前朝遗老、顽固不化之辈。
这位从西洋留学归来的大“海归”,虽然满嘴“之乎者也、仁义道德”,可是他的洋学问比洋教授还大,能用最流利的英文背诵海涅和拜伦的诗、弥尔顿的《失乐园》。
但他就是不肯与人为伍,凡是别人赞成的他就反对,别人反对的他就赞成。
在二三十年代的西方人眼中,他们视这位古怪老头为比北京城内三大殿更为重要的人文景观。
辜鸿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条辫子,但实际上他是最早剪掉辫子的中国人之一。
当辜氏14岁时,其父辜紫云送他去苏格兰名校爱丁堡大学修习艺术和文学。
临行前,其父再三叮嘱他两件事:其一,不可入基督教;其二,不可剪辫子。
到了苏格兰,辜氏不敢忘记父亲教诲,他因此而处处受歧视。
每天出门,街上小孩总跟在他身后叫喊:“看啊,看那支那人的猪尾巴!”辜氏忍耻含辱,不敢剪去长辫。
直到有一天,他的监护人去伦敦办事,他偷闲去会女朋友,那苏格兰少女很顽皮,约会时拿他的长辫赏玩不已,有点儿爱不释手。
辜氏一时冲动,将父亲教训抛到九霄云外,当场把长辫剪下送给他女朋友。
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其成就之一就是剪掉了辫子,剪掉了被西洋人称之为Pig-Tall〈猪尾巴〉的耻辱。
辜氏精通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言和古拉丁文,为何独独不肯剪掉那条不甚雅观的长辫子?辜氏有言:“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
但我之忠于清室实非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其实他的说法也未必真诚。
鲁迅先生说过,辜鸿铭是个怪人。
周围的人都剪了辫子他偏不剪,若是周围人都留起来,恐怕他第一个就剪掉。
与其说辜鸿铭怪,不如说他傲。
他这种傲是凭借一身惊世才学,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将中华文化置于西洋文化之上。
辜鸿铭的骂声与北大的禁骂北大的骂声与禁骂110岁的北大有着著名的“骂人”传统,但有消息称,北大将把“不许网上骂人”写入校规,引发争议。
近两年的教育界内部经常出现恩怨:同事间、同行间、师生间。
校园内的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上的恩怨。
要禁,恐怕难。
晚清民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狷狂者的骂不是口无遮拦,而是有所主张。
有原则的骂人者辜鸿铭就是其中一人,今年4月30日是这位北大史上最善骂人的教授逝世80周年纪念日。
辜鸿铭:第一骂人高手他擅长骂人,他爱骂人,有人说他保守反动,但是他骂的许多人,要么懒、要么笨,要么人品不端。
敢这样骂人的人,今天已经没有了“洋鬼子”对辜鸿铭又敬又怕。
他毫无顾及地称呼他们“洋鬼子”、“夷狄”。
没有一个人敢于嘲笑这个干瘦、戴瓜皮帽、穿长袍、拖着小辫子的老头。
如果你说中国不文明、不开化,那就糟糕了。
他会拿出贵国文化中最阴暗最不光彩的一面,用熟练的贵国语言来消遣你。
对于本国的一些人来说,辜鸿铭则是一个笑话。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期间,有人看他孤僻古怪、行事出人意表,称为“ 辜疯子”,他也不介意,借这个称号遮着脸,继续进行着他的骂人事业。
辜鸿铭反对男女平等,号称效忠前清,却又骂过慈禧太后、袁世凯、徐世昌这样的权势者。
只有一个人他一直保持着尊重——北大校长蔡元培。
并非是因为蔡元培给他饭碗——他的另一位上级张之洞也被他毫不客气地讽刺批评过。
这样一个神奇的骂人者,构成了北大精神中的一个截面——独立、批判,辜鸿铭的骂声,也成就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名声。
同事对辜鸿铭评价不一,李大钊曾经说:“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同样善于骂人的陈独秀则斥之为“顽固”、“老古董”。
可以确定的是:辜鸿铭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学者和翻译家。
他爱国、精神上是完全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今天最缺少的。
善骂者是如何炼成的辜鸿铭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据说先祖在福建误杀了人下南洋避祸,母亲是葡萄牙人。
清末旷世怪杰辜鸿铭有着怎么样的奇闻趣事戏谑德国青年辜鸿铭在欧洲留学时,有一天他乘坐从维也纳到柏林的火车。
因路途疲劳,他顺手拿起一张报纸盖住脸,闭着眼睛在那里养神。
这时,对面空位上来了三个神气十足的德国青年。
他们刚一坐定就对辜鸿铭进行品头论足:“瞧那个中国佬,连报纸都拿倒了,自以为还蛮像那么回事!”他们以为辜鸿铭不懂德语,说完后就忘乎所以地大笑。
这时,只见辜鸿铭懒洋洋地抬起头,一张嘴就抛出一串字正腔圆的德语:“你们的德国文字这玩意儿太简单了,若不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甭说报纸上这通俗的玩艺儿,就是你们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跟你们背个一字不差。
”末了,辜鸿铭还引用歌德的语录,教训他们该如何尊重人,羞得这三个德国小伙子面红耳赤。
用洋文骂洋教授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教学时,鉴于其巨大名声,北大请来的外国一流洋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远远地站着,而他走近了,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
旧瓶装新酒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上课时,并不呆板,并且还很幽默。
“辜先生对我们讲英国诗的时候,有时候对我们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
’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小雅。
’有时候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国风。
’有一天,他异想天开地说:‘我今天教你们洋离骚。
’”(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有形和无形当留着辫子的辜鸿铭以教授的身份走进北京大学的课堂时,剪了辫子的北大学子哄堂大笑。
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里的辫子则是无形的。
”课堂顿时静默。
两种外语训洋少有一次,辜鸿铭在上海乘电车,忽遇两个英俊的洋场少年,见他这样土相,西洋少年故意用英文讪笑他,辜听了十分恼火,立刻用极流利的英文骂了过来,两少年大吃一惊。
洋少年改用法文,辜又用流利的法文把对方狠狠骂了一通。
两人无地自容,狼狈而逃。
孔教的好处辜氏的幽默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日常言谈中。
血统和文化双重“混血儿”——辜鸿铭辜鸿铭像世纪之交,常有风云之变。
辜鸿铭是时代的弄潮儿,中西混合的文化血统、博雅通达的广阔学识让他万众瞩目。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坚持“为故国招魂”,又不落窠臼,以西学功底向世界展示古中国的精神。
我们很难看清他,却不得不尊敬他。
据传,曾经有一个华人,和泰戈尔一起被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来泰戈尔获奖,他获得了提名奖。
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奇,说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会用拉丁文作诗,还有13个博士学位。
可如果把他当外国人,他一定不高兴。
这些传说难以考证,但他的确学贯中西。
他的名字是:辜鸿铭。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他学贯中西,在世人眼里却又“怪言怪行”,号称“清末怪杰”。
辜鸿铭是血统和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混血儿”,但正是他得出儒学永远不会过时的结论,是一位骨子里笃信中国文化传统的骨灰级爱国者。
他相继将《论语》、《中庸》、《大学》译成英文,并在海外刊行。
槟榔屿一景王宠惠曾赞佩道:“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学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
曾在中国拜访过辜鸿铭的英国作家毛姆说:“他身上几乎没有一个智者的沉静。
他是一个能言善辩者,也是一个斗士。
他厌恶现代个人主义的吁求。
在他看来,社会是个统一体,家庭则是社会的基础。
他拥护古老中国、传统教育、君主制和僵硬的儒家经典。
他越来越严厉地、愤愤不平地说起那些新近回国的留学生,责备他们亵渎神圣,摧毁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林语堂说:“他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学的注入。
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
”(《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辜鸿铭英译《大学》书影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83摘抄簿ZHAICHAOBU DASHI 辜鸿铭妙语嘲讽日本首相■ 张达明国学大师辜鸿铭时常妙语连珠,在让人一笑的同时,还带有深刻的意味,达到了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地步。
19世纪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点名要见辜鸿铭。
会晤中,伊藤博文对孔孟学说很是不屑,对辜鸿铭讥诮道:“先生曾留学欧美,精通西学,难道就不明白孔孟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但是不能行于当今吗?”辜鸿铭淡然一笑,随即正色道:“孔孟的思想好比数学里面的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几千年后仍然是三三得九,难道还会变成三三得八?贵国如果没有孔孟之教,哪里会有今天?”伊藤博文张口结舌,不知该怎样应对。
辜鸿铭接着道:“不过到了今天,形势确有变化之处,我们中国人向洋人借款,三三得九却常常变成了三三得七,到了还钱时,中国人连本带利还了三三得十一,此种算法,让我倒是感觉有些落伍了呢。
”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陈亦权1936年,弘一法师由鼓浪屿移往厦门南普陀寺担任住持。
当时,有很多人说弘一法师是贪图厦门的富裕生活,这让弘一法师的弟子们非常不悦,他们就写了一篇关于弘一法师的生平文章给当地的报社以辩驳造谣者。
报纸刊发出来后,弘一法师才知道徒弟们的这一做法,他皱着眉头把徒弟们叫到跟前说:“你们虽然是出于好意,但这其实是对我的坑害,看来我日后在这里要更加谨慎了。
”徒弟们不赞同地说:“师父,是那些人说你的坏话,我们才决定为你正名的。
”弘一法师摇摇头说:“你们要记住,如果你们日后也被人诽谤,切不可去辩驳,越辩驳就会越吃亏。
如不辩驳,别人一谤便罢,没有后患;而一辩驳,诽谤便会无穷无尽,那样你们还有什么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呢?所以,我们只管把自己认为的最善最美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倘若做错了,即使再多的人称赞我们也于我们无益;而要是做对了,即使再多的人说我们的坏话也于我们无损。
我们为人做事,必须要置诽谤于不计。
”果然不出弘一法师所料,报纸刊发出来后不久,外界对弘一法师的非议更多了,但徒弟们都谨遵弘一法师的教诲,没有再做回应。
河北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三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20分)柳①有两个季节,特别引起我们对柳树的注意,那就是寒冬乍来和残冬将尽的时节。
年复一年,我渐渐觉得柳树不仅可爱,而且可敬。
②历来的人们对于柳树不知作过多少描绘和评价,但意思大抵都侧重在一个字上,那就是“柔”。
③《诗经·小雅·采薇》中有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依依”,就解作“柔也”。
此后,以柳树状柔美、妩媚的景物,寄缠绵悱恻的情怀者,更是多不胜举。
④如果单讲姿容体态,柳树也着实很柔弱,千丝万缕,轻盈委婉,同刚直、壮烈的情调,确乎是迥然异趣。
然而,刚柔相济,在自然景物中,刚与柔并不一定相互抵牾,倒往往相映成趣。
⑤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仲春时节到过洛阳龙门,伊阙景色,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巍峨的东西两山,双双对峙。
烟波浩渺的伊水,在两山间汹涌奔流,山苍苍,水茫茫,雄浑恢弘令人神志飞扬,再看伊水岸边,几处细柳低垂婷婷袅袅;水中柳影摇曳,婀娜多姿。
岸上岸下,形动影随,好像对镜凝睇的少女,又如舞袖飘飘的仙子,这轻盈柔美的风姿,为山河增添了多少妩媚!⑥但是,轻柔并不是柳树的全部特点,柳树的性格,还有坚韧不屈的一面。
⑦说来也许荒唐,树木有时也和人似的,要在特别的时刻,方才显现出它特有的品行。
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时序更替,寒暖骤变,正是自然界大动荡、大变迁的特别时刻。
在北京,这种变化尤其显得急促。
每年的寒冬,似乎都是突然降临,刚刚还风和日暖,刹那间,塞外寒风像冲破牢笼的猛兽,狂呼怒啸,狼奔豕突而来,自然界顿时陷入一场无情的洗劫,真个是“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许多看上去比柳树坚实、强壮得多的树木,顷刻间都变得枝残叶凋,褪下葱茏的装束,现出摧败的模样,没有胆量与风霜较高下。
倒是姿质荏弱的柳树,身处逆境,从容应变,披一身碧绿翠带,在风矢霜剑中奋力支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辜鸿铭骂学生是怎么回事辜鸿铭伊藤博文的联系
导语:辜鸿铭骂学生指的是辜鸿铭在五四运动期间在报纸上对学生进行激烈的批评。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学生冲击了巴黎和会中国使团人员的家,然后对他
辜鸿铭骂学生指的是辜鸿铭在五四运动期间在报纸上对学生进行激烈的批评。
在五四运动中,一些学生冲击了巴黎和会中国使团人员的家,然后对他们的家进行打砸,并放火烧毁。
辜鸿铭因此在报纸上对这种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
辜鸿铭在报纸上指出,学生的这种行为就是流氓行径,是混蛋。
辜鸿铭在报纸上说,作为学生,应该知书达理,而不是像武夫一样去做一些冲动的事情。
即便是有什么诉求,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
辜鸿铭骂学生骂得很难听,因此有学生找上了辜鸿铭的家门,对于找上家门的学生,辜鸿铭并不害怕,他对这些学生说,当年,他都敢辱骂袁世凯,他连袁世凯都不怕,怎么可能会怕几个学生。
这些学生面对这个顽固的老年人,也没有什么办法。
在五四运动中,这些学生之所以采取这个暴力的行为,是因为这些使团人员在巴黎和会上态度软弱,将中国的青岛给了日本。
对此,这些学生觉得这是整个中国的耻辱,因此采取了过激的行为。
可以说,这种行为是有情可原的。
而辜鸿铭骂学生是因为辜鸿铭是一个守旧的人,他大半辈子都是生活在封建时代,对于礼是非常尊崇的。
因此,面对这些学生的过激行为,他是非常反对的。
他在报纸上敢于辱骂学生,是因为他天性胆子大,在封建时代就敢谈论朝廷大员,并且用词非常刻薄。
辜鸿铭伊藤博文的联系
辜鸿铭是中国晚清时期的官场学究,最早是张之洞的幕僚。
后来辜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