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5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电子商务浙江中小企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源,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兴起了民众创业的热潮,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使得浙江经济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的腾飞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制造”也早已经享誉国内外,这一片繁荣的景象让我们所有的浙江人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通过对以下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了在经济危机以后浙江中小企业存在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资金短缺,贸易壁垒和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此,这些文献对于浙江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上述几大问题的研究,旨在为浙江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指导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避免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二、研究主要成果从资源和战略能力上看,闫彦、李春生在《浙江中小企业资源和战略能力分析》中讲到:浙江省是中国著名的市场大省,目前全省有各类大小商品交易市场4300多个,年成交额3060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
浙江又是中国小企业王国,中小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总人数的99%。
2001年浙江中小企业各项经济主要指标的增幅均在20%以上.浙江中小企业已取得令人注目的巨大成绩和多种优势。
以中小企业集群、专业化产业区、商品交易市场以及营销网络组合而成的区域特色经济,是浙江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产品的构成基础。
浙江中小企业目前已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供应,产品的制造、加工、装配、包装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网络在获取劳动力资源、供应商、信息、增强产业内部互补性和创新动力上具有很高的优势。
以虚拟联合形式,控制上下游企业,建立专业化市场。
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及对策分析(精选多篇)第一篇: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浙江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综述1.1发展历程浙江是一个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为目前状况下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矗在浙江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中,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历经了一个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变化历程:____年,全省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总额仅为9.6亿美元,而____年增长到1.65倍;__年又比____年增长2.12倍。
__年,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上升到23.7%,增量部分占全省增量的近60%。
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外贸出口最耀眼的亮点。
在拓展国际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表现出的胆识令人敬佩。
台州农民邱继宝,怀揣将“__制造”的产品打进世界各个角落的伟大理想,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地叩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国的大门!每当“飞跃”缝纫机打进一个国家,他就在标有该国位置的世界地图上插上一面五星红旗。
如今,邱继宝已在世界地图上插上了100多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标有”madeinchina”的“飞跃”缝纫机成功地打进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邱继宝和他的“飞跃”故事,只是成千上万浙江人闯世界的一个缩影。
台州市路桥区过去是农村,没有一家国有企业。
近几年随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路桥区的外贸出口也从无到有,迅速扩大,出口额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2发展现状和水平(一)地区分布状况调查情况显示,全省中小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特色产业明显的地区。
全省中小出口企业最多的为台州市,达1934家;中小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最多的为绍兴市,达379家;__年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最高的为嘉兴市,达16.3亿美元。
具体见表一:浙江中小外向型出口企业地区分布表一地区企业户数出口交货值(亿美元)50万美元以下企业数50至100万美元企业数100万美元以上企业数全省945382.58643015581465杭州87714.4540124213宁波180812.68839504465温州5605.453986894绍兴8669.0564312499嘉兴133516.3977142216湖州4152.42381____金华8507.862286142衢州920.5526606台州19348.51432345157丽水5893.084817236舟山1272.4911323据了解,因不少中小外向企业采用挂靠、借用国有外贸进出口公司名义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以及温州、台州不少私人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为股份合作性质企业,全省中小外向企业从事出口商品生产加工的实际数还要大于上述表中所反映的数据。
毕业论文(20_ _届)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出口型中小企业是指生产过程基本立足于国内,商品交换活动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
浙江省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大省,随着外贸体制的逐步开放,浙江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越来越活跃,己经成为浙江走向国际市场的主力军。
在浙江省数万家出口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其出口产品以传统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少,而且中低档产品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
此外,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外部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正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
“浙江制造”仍位于世界价值链最低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的深入研究是迫在眉睫的。
本文开头引出了出口型中小企业的概念,然后着重研究分析了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再结合温州哈杉鞋业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为浙江出口型中小型企业提出以下对策,如:拓宽融资渠道、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
面对多变的国际市场,这些对策势必对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出口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Abstrac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inly for exporting ar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hose basic production process are based on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ctivit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and competition. Zhejiang is a typical export province, with the step-by-step opening-up of foreign trade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Zhejiang is actively developed. And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inly for exporting is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Zhejiang province, ten thousands of exporting enterpris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ccounting for 90% or more, they mainly export the traditional products with high-tech and low-standard products; the proportion of added value of the product is low. In addi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the major external demand is chang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inly for exporting in Zhejiang are facing a serious challenge.” Made in Zhejiang” is still in the world’s lowest value chai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technic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re relatively weak. These questions are constraints Zhejiang’s furth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further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is urgen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per is the concep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inly for exporting, then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actuality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mainly for exporting, such as: expanded financing channels, personnel train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volatil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se responses must be helpful.Keywords: Export-orien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rn Competitiveness; Actuality目录1 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1)1.1 中小企业的概念 (1)1.2 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2)2 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4)2.1.1 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 (4)2.1.2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4)2.1.3 呈产业集群化发展 (5)2.2 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现状 (5)2.2.1 出口商品结构特征 (6)2.2.2 出口市场分布 (7)2.2.3 贸易方式 (8)3 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0)3.1 国际以及国内宏观环境的制约 (10)3.1.1 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10)3.1.2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10)3.1.3 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11)3.1.4 融资困难 (12)3.1.5 劳动力成本增加 (13)3.2 出口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3)3.2.1 人才短缺 (13)3.2.2 产品附加值低 (14)3.2.3 缺乏有效的出口信息 (14)4 案例分析:温州哈杉鞋业有限公司 (16)4.1 公司基本情况 (16)4.2 成功经验 (17)4.2.1 市场战略方面 (17)4.2.2 品牌战略方面 (18)4.2.3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18)5 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分析 (20)5.1拓宽融资渠道 (20)5.2 人才培养 (20)5.3 找准市场定位 (21)5.4 技术创新 (21)结论 (23)参考文献 (2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电子商务浙江中小企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源,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兴起了民众创业的热潮,民营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使得浙江经济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的腾飞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制造”也早已经享誉国内外,这一片繁荣的景象让我们所有的浙江人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通过对以下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这些文献主要研究了在经济危机以后浙江中小企业存在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资金短缺,贸易壁垒和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此,这些文献对于浙江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上述几大问题的研究,旨在为浙江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指导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避免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二、研究主要成果从资源和战略能力上看,闫彦、李春生在《浙江中小企业资源和战略能力分析》中讲到:浙江省是中国著名的市场大省,目前全省有各类大小商品交易市场4300多个,年成交额3060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
浙江又是中国小企业王国,中小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总人数的99%。
2001年浙江中小企业各项经济主要指标的增幅均在20%以上.浙江中小企业已取得令人注目的巨大成绩和多种优势。
以中小企业集群、专业化产业区、商品交易市场以及营销网络组合而成的区域特色经济,是浙江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产品的构成基础。
浙江中小企业目前已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供应,产品的制造、加工、装配、包装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网络在获取劳动力资源、供应商、信息、增强产业内部互补性和创新动力上具有很高的优势。
以虚拟联合形式,控制上下游企业,建立专业化市场。
浅析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出口现状及问题分析[内容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出口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作用下的现状和其自身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突出问题、发展策略一、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一)融资难问题。
目前,各地实行和创新出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项目开发贷款、出口创汇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等,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综合授信。
对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争取银行的授信额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银行需要考察企业规模、运营状况、1~2年的财务报告、偿还能力、现金流量、担保或抵押等情况;同时,审批也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立项、联网核查、风险评估、逐层审批等。
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自身情况原本就比国有大型企业难以得到贷款,再加上2007年底,国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2008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无疑对中小企业是个致命打击。
由于国家信贷政策调整,迫使银行压缩对企业的贷款,致使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不可避免地出现流动资金吃紧、经营困难的状况,使资金本已紧张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出口退税率下调。
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和降低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调整的2,831项商品中,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从此项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已决心改变多年来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政策,转为进口替代,以缓解贸易顺差。
文献综述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1 国内研究鉴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数量多问题多作用大国内众多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研究。
李长志(2002)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在其外部融资环境欠佳,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应充分运用内源融资方式,这是一条既重要又现实的融资渠道。
马卫寰(2001)、黄文夫(2003)等人认为,促进出口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应注重改善中出口型小企业经济运行中的外部经营环境、投资环境和融资环境。
陈晓红(2003)分析成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原因,融资来源与渠道如何建立与输通是中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工作。
对于中小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的研究中,以林汉川(2004)为代表,代表性地列举了世界各国或地区中小企业的定标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标准的法律界定提供了定性、定量标准的参考。
在出口型中小企业融资这块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研究,以探究融资环境为主要内容。
苏辉(2006)提出了重点发展地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在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相应服务机构的同时加快建设我国中小企业市场,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出口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周亚玲(2006)就对出口型中小企业如何加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人民币汇率的跟踪研究、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具有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想法。
江文(2007)则是在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中小企业在资金的带来的正负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再提出人民币升值后这些出口型中小企业改如何应对的相关措施。
蔡晓春(2008)的研究使得出口型中小企业在资金的周转上,出口产品的成本上,竞争环境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在创新研究这个方面也是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绩:黄悦胜(2002)研究了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模式;李时民(2002)探究了中小企业的出口策略联盟;徐其东(2006)在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分析之后,得出了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战略的选择方向;崔仁顺(2006)分析建立中小企业出口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来保护发展部成熟的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蔡崛雯(2007)更是针对性的点出了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集群化特征,他们应该选择在模仿中创新和与高校等科研部门合作创新哪个更为合适做出判断。
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及对策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XX一、浙江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综述1.1发展历程浙江是一个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为目前状况下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矗在浙江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中,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历经了一个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变化历程:1998年,全省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总额仅为9.6亿美元,而1999年增长到1.65倍;2000年又比1999年增长2.12倍。
2001年,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上升到23.7%,增量部分占全省增量的近60%。
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外贸出口最耀眼的亮点。
在拓展国际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表现出的胆识令人敬佩。
台州农民邱继宝,怀揣将“中国制造”的产品打进世界各个角落的伟大理想,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地叩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国的大门!每当“飞跃”缝纫机打进一个国家,他就在标有该国位置的世界地图上插上一面五星红旗。
如今,邱继宝已在世界地图上插上了100多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标有“MADEINCHINA”的“飞跃”缝纫机成功地打进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邱继宝和他的“飞跃”故事,只是成千上万浙江人闯世界的一个缩影。
台州市路桥区过去是农村,没有一家国有企业。
近几年随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路桥区的外贸出口也从无到有,迅速扩大,出口额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2发展现状和水平(一)地区分布状况调查情况显示,全省中小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特色产业明显的地区。
全省中小出口企业最多的为台州市,达1934家;中小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最多的为绍兴市,达379家;2001年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最高的为嘉兴市,达亿美元。
具体见表一:浙江中小外向型出口企业地区分布表一地区企业户数出口交货值(亿美元)50万美元以下企业数50至100万美元企业数100万美元以上企业数全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据了解,因不少中小外向企业采用挂靠、借用国有外贸进出口公司名义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以及温州、台州不少私人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为股份合作性质企业,全省中小外向企业从事出口商品生产加工的实际数还要大于上述表中所反映的数据。
文献综述优化浙江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研究浙江的商品出口额高速增长,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意味着浙江产业具有很强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但是,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大多是低技术含量、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
对浙江出口贸易结构及其成因进行剖析,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浙江今后的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依据。
但是我国学者之前大部分都是对全国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下面主要讲下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
他从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学说出发,说明国际分工能使贸易双方的产出增加,由此产出贸易利益。
这种国际分工是以生产率费用的绝对低廉为基础,而构成生产费用的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费用。
世界各国均按劳动费用最低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和出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的生产成本都得到节省,交换所得的产品数量也就增加。
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或相对成本)理论。
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就可与别国进行贸易,并使双方获利。
伊利·赫克歇尔(1919)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论点,他的学生俄林(1933)继承了论点。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
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各国的要素禀赋条件的差异和各种商品的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是国际贸易及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
换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劳动报酬相对便宜,因而该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便宜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资本报酬相对便宜,因而该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便宜。
由此就会产生要素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比较成本差异。
每个国家都应当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及对策分析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浙江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综述.发展历程浙江是一个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为目前状况下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浙江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中,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历经了一个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变化历程:年,全省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总额仅为.亿美元,而年增长到.倍;年又比年增长.倍。
年,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上升到.%,增量部分占全省增量的近%。
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外贸出口最耀眼的亮点。
在拓展国际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表现出的胆识令人敬佩。
台州农民邱继宝,怀揣将“中国制造”的产品打进世界各个角落的伟大理想,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地叩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国的大门!每当“飞跃”缝纫机打进一个国家,他就在标有该国位置的世界地图上插上一面五星红旗。
如今,邱继宝已在世界地图上插上了多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标有“”的“飞跃”缝纫机成功地打进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
邱继宝和他的“飞跃”故事,只是成千上万浙江人闯世界的一个缩影。
台州市路桥区过去是农村,没有一家国有企业。
近几年随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路桥区的外贸出口也从无到有,迅速扩大,出口额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发展现状和水平(一)地区分布状况调查情况显示,全省中小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特色产业明显的地区。
全省中小出口企业最多的为台州市,达家;中小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最多的为绍兴市,达家;年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最高的为嘉兴市,达亿美元。
具体见表一:浙江中小外向型出口企业地区分布表一地区企业户数出口交货值亿美元万美元以下企业数至万美元企业数万美元以上企业数全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据了解,因不少中小外向企业采用挂靠、借用国有外贸进出口公司名义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以及温州、台州不少私人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为股份合作性质企业,全省中小外向企业从事出口商品生产加工的实际数还要大于上述表中所反映的数据。
浙江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浙江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与消费者建立的、区别与竞争对手的企业或产品标识。
品牌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成为代表一国国力的象征,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持久的外在表现。
我国企业要获得持续性发展,避开国内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必须创建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
1国内相关研究1.1 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张路红(2008)认为中国的品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是密切联系的,大约也可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前,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后。
据史料记载,中国公元前就有了商标,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战国时代,相当于现在商标的印章,就在商品交流时用作凭信。
随着近代中国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小有名气的“字号”,如张小泉剪刀、六必居酱菜、狗不理包子等等。
解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虽然这一时期对品牌不重视,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妇孺皆知的名牌,如蝴蝶缝纫机,飞跃、牡丹彩电,凤凰、永久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以后,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中国许多企业家开始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将品牌建设看作是营销管理的核心。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些新的品牌出现了,并成为当今市场中响当当的品牌,如家电类的美的、海尔、春兰、格兰仕等,服装类的雅戈尔、三枪等,食品类的娃哈哈、乐百氏等。
祝合良(2008)又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品牌经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品牌启蒙阶段(1978-1991年);第二阶段,品牌经济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第三阶段,品牌经济提升阶段(2003年至今)。
目前,发展自主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品牌的发展历史相当久远,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品牌发展历史较短。
1.2 相关研究现状李小庆(2010)对中国出口商品品牌现状进行了分析,中国由于品牌竞争力不足,仍然停留在“出口大国,品牌小国”的阶段,并且指出了中国品牌的三个缺陷:出口品牌竞争力不强;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脱离品牌实质,忽视产品质量。
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XX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外经贸学院201 年12月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在全球围激烈争夺和自由配置。
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局势越发严峻。
作为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在逐步下降。
严峻的环境意味着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民营经济乃至经济发展都尤为重要。
作为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国外的学者研究的不多,但是国不少学者着力于此研究。
本文对国外有关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这种研究不仅对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很有意义,而且对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文献。
包括阐述出口竞争力,贸易壁垒,企业融资等文献资料。
二、民营企业概述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丘惠音(2011)提出民营企业中的“民营”是从经营机制上来和其他概念进行区分的,特指的是非国有制企业。
按照中华人民国《公司法》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分,企业主要有:有独资、国有控股、XX公司、股份、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类型。
根据中国的现状,民营企业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人股东所有的企业;(2)主体模糊的集体企业;(3)非国家独资所有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及国有参股和控股的企业。
桂花(2011)把民营企业定义为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享受投资受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文献综述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1 国内研究鉴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数量多问题多作用大国内众多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研究。
李长志(2002)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在其外部融资环境欠佳,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应充分运用内源融资方式,这是一条既重要又现实的融资渠道。
马卫寰(2001)、黄文夫(2003)等人认为,促进出口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应注重改善中出口型小企业经济运行中的外部经营环境、投资环境和融资环境。
陈晓红(2003)分析成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原因,融资来源与渠道如何建立与输通是中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工作。
对于中小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的研究中,以林汉川(2004)为代表,代表性地列举了世界各国或地区中小企业的定标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标准的法律界定提供了定性、定量标准的参考。
在出口型中小企业融资这块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研究,以探究融资环境为主要内容。
苏辉(2006)提出了重点发展地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在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相应服务机构的同时加快建设我国中小企业市场,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出口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周亚玲(2006)就对出口型中小企业如何加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人民币汇率的跟踪研究、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具有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想法。
江文(2007)则是在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中小企业在资金的带来的正负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再提出人民币升值后这些出口型中小企业改如何应对的相关措施。
蔡晓春(2008)的研究使得出口型中小企业在资金的周转上,出口产品的成本上,竞争环境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在创新研究这个方面也是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绩:黄悦胜(2002)研究了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模式;李时民(2002)探究了中小企业的出口策略联盟;徐其东(2006)在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分析之后,得出了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战略的选择方向;崔仁顺(2006)分析建立中小企业出口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来保护发展部成熟的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蔡崛雯(2007)更是针对性的点出了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集群化特征,他们应该选择在模仿中创新和与高校等科研部门合作创新哪个更为合适做出判断。
在其他有关于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相关理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2000)认为,中国出口型中小企业虽然数量庞大发展速度快但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追求目标短期化,有的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产权制度有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留下不少后遗症;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投资者缺乏创业经验,成功率较低;缺乏管理基础,在短时快速膨胀和发展后就走向衰退;著名经济学家王国刚(2004)针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的了研究。
他提出了在进入WTO 以后出口型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法治制约,主要各项法律法规不协调,没有一致性,在执法过程中的行政制约力太大导致企业难以发挥出应该有的发展效率。
二是体制制约,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还有后遗症表现。
三是产业制约。
很多出口型中小企业只能做做加工贸易要进入电信、汽车、航空、航远、银行、证券、保险等产业部门在没有国家的支持下可能性几乎为零。
四是金融制约,出口型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一个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获得借贷资金、证券发行的制约条件较紧。
吴翠花和万威武(2007)从微观层面研究集中在从纵向价值链上探讨创新来源的范式、组织知识的创新机制等但是缺乏了横向价值链考察出口型中小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对创新技术影响的实证研究。
黄鲁成和张红彩(2007)宏观及中观层面主要涉及地区和产业技术效率的创新的实证分析。
2 国外研究以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Ricardo,1817)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一个国家应以该用他比较优势为依据来制定本国的产业结构的政策,在生产技术不变,而贸易双方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分别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交换,那么两国双方的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
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1931)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应依据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因为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该国的生产要素禀赋。
一国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此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增加本国优势和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改善,根本在于充分发挥了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我国以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区段,从企业层次来说,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要素禀赋结构就是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中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份额。
按照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的国家应该选择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
一个资本充裕,劳动稀缺的经济应当选择资本密集的产品和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其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相反,一个劳动充裕,资本稀缺的经济只有反其道而行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按照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来组织生产,选择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
这样就能更快的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原因在于,经济剩余的多少关系到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而资本积累又是决定要素禀赋提高速度最为关键的因素。
并且只有在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得到提高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林毅夫,1999)。
因此,只有按照国际要素禀赋的特点来组织生产,才能快速积累资本,实现要素禀赋的改善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多数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都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严重缺乏。
经济发展使得资本在要素禀赋结构中的相对份额逐渐增加,带来人均资本占有量的相应提高,资本变为相对丰富而便宜,劳动力则变得相对稀缺而昂贵,以便宜的资本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就成为自然的要求。
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资本密集型经济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进一步使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贡献逐步降低。
Jayaratne等人通过对小企业的调研,论证了中小银行对于小额贷款的重要性;ChariesHarvi等人研究了出口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和创新技术;JolandaHesse1s分析了出口型中小企业间接出口模式与直接出口模式的选择问题;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施太莱(staley)和莫斯(Morse)的分析(1965年)揭示了如何造成对中小企业有利的竞争环境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包括生产成本、市场特征、地缘区位、规模经济等,并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出八组中小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产业”。
企业平衡融资理论。
整个企业融资理论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平衡”体系,70年代中期形成的“在负债的税收收益与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平衡”而得到一个最优融资结构的理论,平衡理论又可分为平衡理论和后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考斯(Kraus,1973)、鲁宾斯坦(Rubinmstein,1973)、斯科特(Scott,1976)等人,他们认为企业最佳融资结论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以及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适点。
另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许多学者从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的角度作了解释。
主要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方面:Peek和Rosengren(1996)对1993-1994年新英格兰银行业合并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比合并前减少了。
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解决,比较集中的意见认为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中小金融机构来解决融资难问题。
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会逐渐增加,这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Berger (1998)和Udell(2002)从关系融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他们指出,从银行的角度,将信息披露规范、易于量化和传递的大企业的信息称为“硬信息”,而将那些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中小企业的模糊信息称为“软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系型融资假说”,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银行打交道,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可以使银行获得贷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从而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关系型借贷所涉及的信息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来说,其传递成本过高,而如果把决策权配置给地方分支机构,又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
所以,中小金融机构在发放这种关系型贷款上就比大银行具有成本优势。
分散、竞争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将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Ber2ger,2004)。
因此,打破银行业的垄断格局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
3 小结综上所述,出口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发展规模上都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得出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在在明确中小企业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甚至是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分析对浙江省出口型中小企业现在所面临的难题困惑,提出一些实际性的对策,无论是在体制上的还是产品上的还是服务上的。
从而指导中小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间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1]李长志.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内源融资[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2,(2):14-17.[2]马卫寰.中国民营企业创新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1,(6):54-46.[3]黄文夫.转轨时期的政府与民营企业[J].中华工商时报,2003,(2):23-27.[4]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提保[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林汉川.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与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苏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周亚玲.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6,(2).169一171.[8]江文.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出口型中小企业如何闯关.集团经济研究.2007.8月下旬刊.总第240期.227一228.[9]蔡晓春.“从紧”货币政策对中小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总第556期.381.[10]黄悦胜.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1]李时民.中小企业的出口策略联盟[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2]徐其东.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13]崔仁顺.中小出口企业政府支持体系研究.价值工程.2006.第n期.111一112.[14]蔡崛雯.浙江出口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24,5).604.[15]陈泰清.中国民营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J].民营经济发展论坛,2000,(3):56-58.[16]王国刚.第二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J].深圳证券交易所编,2004,(3):34-45.[17]吴翠花,万威武,2007:《基于自主创新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研究》,《科研管理》第28期第3期.[18]黄鲁成,张红彩,2007;《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协调性研究》,《科研管理》,第28卷第1期.[19]刘伟.民企发展战略要立足自身特色[J].民营经济文摘,2006,(20):1-6.[20]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1817.[21]Jayaratne,Jith,andWolken,John.”HowimportantareSmallbankstosmall businesslending?:Newevideneefromasurveyofsmallfirms”.JournalofBanking&Finanee.1999.23(2一4).427一458.[22]CharlesHarvie,DavidAylward,GaryGregory,Boon一ChyeLee,RobertMaeGregor,LejlaVrazalie.ProfilingSueeessfulRegionalSmeExPorters.[23]JolandaHessels.SMEChoieeofDireetandIndireetExportModes:Resouree DePendeneyandInstitutionalTheoryPersPeetives.SCientifieAnaLysisof EntrepreneurshipandSMEs.2007.1一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