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养猪场免疫抑制病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28 KB
- 文档页数:2
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病因分析诊断及其防控1. 引言1.1 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定义猪免疫抑制综合征是一种影响猪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其特点是机体免疫功能的持续性或周期性下降,使得猪易感染各种致病微生物。
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营养不良,环境胁迫等因素。
病因分析表明,病毒感染是导致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猪传染性贫血病病毒(PRRSV)和猪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等病毒都可以引起猪免疫系统功能的抑制,增加猪对其他致病微生物的感染风险。
加强对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研究和防控,对维护猪群健康和生产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 200】1.2 病因分析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感染:猪免疫抑制综合征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包括猪免疫缺陷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
这些病毒侵入猪体内后,会破坏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抑制综合征的发生。
2.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如旋毛虫、囊虫等也可能引起猪免疫抑制综合征。
这些寄生虫会寄生在猪体内,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使其免疫能力下降,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侵袭。
3. 环境因素: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发生也与猪场的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差、饲养密度过高等因素都会影响猪的免疫系统,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4. 饲料问题:不合理的饲料配制或饲料质量不良也可能引起猪免疫抑制综合征。
营养不均衡、维生素缺乏等都会影响猪的免疫功能,使其容易受疾病侵袭。
要预防和控制猪免疫抑制综合征,需要注意以上病因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猪群健康生长。
2. 正文2.1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部分内容如下: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身症状:患有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猪通常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它们可能会变得迟钝,活动力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虚弱状态。
2. 呼吸道症状:部分患有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猪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105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彭云峰(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南三门峡 472000)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养猪规模在持续增大,同时养殖的质量也逐渐增强,但是生猪的流行性疾病也变得越来越多,特别是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对于生猪的免疫抑制通常是其免疫系统遭到多种因素的伤害,从而比较容易患病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其表现多为亚临床症状,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视,致使病原体疯涨,造成猪生长缓慢或死亡的现象,给养猪业造成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进行如下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防控措施0 引言伴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其产业化水平也逐渐增强,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防治手段,致使猪病的爆发变得越来越多,治疗也比较困难,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其发病率很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养猪产业的发展。
对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其不但会降低猪的免疫功能,还容易致使猪群感染多种疾病,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手段治疗,将会造成猪大量死亡的现象。
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蓝耳病以及气喘病等,这对于养猪业以及人们的健康都将有一定的影响。
1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原因1.1 病原因素致使猪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有许多,而且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多,目前已经知道的病原微生物有猪肺炎支原体、PRV、PCV2以及猪沙门氏菌等。
1.2 营养因素据有关研究表明,在猪成长的过程中,复合维生素B 和C 以及微量元素对于猪的免疫系统的分化以及增殖、抗体以及补体的生成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对于这些营养物质的摄取不够或者是对其搭配不科学,都将会形成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产生。
另外饲料中含有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猪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
1.3 应激因素当猪受到不良应激时,也可能产生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导致生猪体内的蛋白质被快速分解和代谢,使其机体内的激素分泌量大幅度增多,从而导致蛋白质代谢异常的现象。
这将会致使生猪体内形成免疫球蛋白的数量降低,从而降低其免疫功能。
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病因分析诊断及其防控猪免疫抑制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猪健康问题,其病因复杂,对猪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病因进行分析,介绍其诊断方法,并提出防控措施。
一、病因分析1. 病原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是导致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猪体内长期存在的病原体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猪的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2. 营养不良:猪的饲养环境和饲料质量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
如果猪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易患疾病。
3. 疫苗问题:疫苗的接种对于提高猪的免疫力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疫苗不合格或者接种方法不当,就会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4. 环境因素:猪舍内的温湿度、通风情况、粪便处理等环境因素也会对猪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如果猪舍环境不良,就会导致猪体内的免疫功能受损,易患各类疾病。
二、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猪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如体温升高或变化、食欲减退、粪便异常、呼吸困难、体重下降、皮毛粗糙等。
2.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猪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等。
3. 组织病理学检查:采集猪的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组织的变化,有助于诊断免疫抑制综合征。
4. 病原学检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猪进行病原学检查,发现是否存在某些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问题。
三、防控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舍的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温湿度,避免疫苗的误用和过期使用,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
2. 合理饲养营养:提供富含各种营养物质的饲料,注重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入,保证猪的免疫系统正常功能。
3. 疫苗接种:对猪按照规定接种疫苗,做好免疫程序管理,避免过度接种或者接种失误。
4. 防治感染:加强猪的免疫力提升,定期进行免疫增强医疗管理,预防和控制病原体感染。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制措施1. 引言1.1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概述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猪免疫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类疾病。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导致猪体内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各种病原体,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甚至导致死亡。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养猪业产生严重危害。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猪体质量下降、生长速度减缓、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各种病原体等。
一旦发生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会影响猪的生产性能,还会带来经济损失和养殖风险。
加强对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概况,掌握其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可以帮助养猪户及时发现和防范该疾病,保障猪场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效控制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传播,提升猪群的免疫力,保障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业的危害猪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影响猪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养猪业的危害不容忽视。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增加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养猪场一旦发生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暴发,将会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降低生产性能。
疾病对猪体内免疫系统的侵害会导致猪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生长速度缓慢,肉质下降,从而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使得养猪业的效益受到损失。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还会加重养猪场的环境污染。
疾病的传播会使得猪圈内的空气、水源等被污染,进一步加重了养猪场的环境负担,给猪的生长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保障养猪业的发展和养猪场的利益,必须高度重视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加强预防意识和措施,确保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2. 正文2.1 常见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猪死亡。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年第02期1前言我国规模化养猪生产历经了30年左右的探索与发展,生产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经营效益却有亏有盈,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的规模化养猪场,特别是一些刚走上规模养殖的猪场,有规模无效益或效益不明显等现象还非常突出。
经济效益是衡量规模化养猪场投入与产出的一个尺度。
规模化养猪的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产出与投入的比例。
经济效益=产出-投入,猪场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就要做到产出最大和投入最小。
所谓的产出、投入和经济效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2影响规模养猪场经济提升的原因笔者就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从优良品种、选择合适养殖规模、掌握市场规律和防疫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2.1选择优良的品种以品种繁育为基础,品种质量不仅与猪的生长速度,饲料的高水平和生产成本直接相关,而且与肉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直接相关。
此外,优良的猪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潜力和较高的肉质。
在相同的猪群饲养和管理条件下,优质猪肉品种较本地猪品种增加20%~35%,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但不能盲目引进品种。
在引进品种时,应选用生产性能高,适合当地养殖,产品销售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品种。
2.2选择适度的规模所谓养猪的适度规模,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养猪业主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生产潜力,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对养殖规模相对稳定的猪场来说,一般以年出栏生猪500 ̄1000头、基础母猪在30 ̄55头左右为准。
可以看出,任何养猪场在确定生猪养殖规模时应首先考虑经济效益。
在劳动力中,农民可以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不会因养猪量大而增加养猪成本。
在饲料方面,农民可以购买大部分原料,自己制作饲料,从而节省饲料成本,提高养猪场的效率。
2.3做好防疫工作在规模养猪场中,猪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尤其是在中小型养猪场。
原因包括管理水平、免疫接种、分布、应激反应、免疫抑制疾病等,其中免疫抑制疾病在猪中较为普遍。
由于免疫抑制疾病具有隐性、临床症状、毒性等特点,常被人们忽视,导致生猪生长缓慢、发病或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在猪病的防控中,猪的免疫抑制因子主要是消除免疫抑制因子,良好的免疫抑制,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获得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以保证猪的健康减少疾病和死亡的发生,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3规模养猪场病害的主要原因免疫抑制是指动物免疫系统的损伤,发生暂时或持续的免疫应答障碍。
猪群免疫抑制主要表现商品猪发病,死亡率绝对偏高,超过正常水平,猪抗病能力下降,同时产生多种疾病、猪群血清抗体检测合格率较低等现象。
许多因素可引起猪免疫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Ⅱ型猪圆环病毒(PCV2)等被认为是造成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
3.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是1987年第一例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感染,导致以感染猪的生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接触,精液和垂直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中毒病猪,猪群和猪群疾病的母猪及污染环境,设备是重要来源。
仔猪比成猪更容易传播疾病。
当健康猪接触病猪时,如繁殖,运输频繁,浓度高,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卫生状况恶劣,饲养密度高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普及。
小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大规模养猪场免疫抑制病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潘火标(浙江省遂昌县应村乡人民政府农业推广中心,浙江丽水323306)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不断上涨的饲养成本和日益复杂的免疫抑制疾病,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尤其是在中小型一些规模化养猪场中,免疫抑制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然而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养猪生产追求的最终目标,对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养猪场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管理条件和经济学措施,了解养猪场病害的主要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作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规模化;养猪场;免疫抑制病;经济效益DOI:10.3969/J.ISSN .1671-6027.2019.02.020作者简介:潘火标(1971 ̄),浙江省遂昌县人,本科,兽医师。
试验研究30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年第02期呼吸综合征的载体和传播者。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抑郁,少数病猪耳朵发绀,呈蓝紫色;孕母也可见早产,死胎和弱后代;仔猪出生后很难呼吸。
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
死亡率可达80%~100%。
成年公猪和幼猪发病后也可有全身症状,但较少。
3.2Ⅱ型猪圆环病毒猪圆环病毒(PCV)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PCV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其中PCV2为致病性病毒,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原。
猪对PCV2有很强的易感性,感染猪可以从鼻液,粪便和其他废物中分泌病毒,并通过口腔和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的猪。
妊娠母猪感染PCV2后,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以感染仔猪。
PCV2血清阴性后精液中发现PCV2的DNA,提示精液可能是另一种传播途径。
与PCV2相比,其他未接种的猪的同居率为100%,表明病毒可以传播。
猪群在不同猪群间的运动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以通过污染的衣物和设备传播。
4规模养猪场免疫抑制病的发病机理4.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免疫抑制机理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可与多种病原体协同作用。
研究发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可增加猪对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的易感性。
4.1.1PCCRV干扰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毒性攻击试验发现,PRRSV感染是猪肺炎银质特征之一,其表达不明显,尤其是I型干扰素、白介素-1和银屑病合并肿瘤坏死。
I型干扰素作为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部分,在免疫细胞表面诱导抗病毒蛋白,增强免疫功能活性,具有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PRRSV能显著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且免疫细胞活性收到限制。
例如,检测PRRSV感染猪支气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10(IL-10)-scale的表达显著增加,并可通过PRRSV上调IL-10mrna在外周血中参与调节免疫反应的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IL-10I型干扰素表达量的增加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有利于抑制感染等病原微生物向猪群扩散。
4.1.2PCCRV对肺巨噬细胞的影响当POL首次证明PRRS发病时,猪巨噬细胞(PAM)和支气管上皮细胞是PRRSV感染宿主的主要靶细胞。
PAM和单核细胞对细菌和病毒具有吞噬作用。
这种吞噬作用是机体感染后的一种重要免疫反应。
体外实验表明,当PAM感染PRRSV后,PRRSV可在培养基中快速凋亡PAM,而PRRSV的研究可能导致巨噬细胞缺乏可溶性抑制因子,吞噬功能下降。
PAM损伤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为呼吸道继发性病原体的细菌感染创造机会。
4.2猪圆环病毒Ⅱ型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4.2.1PCV2抑制体内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通过检测PCV2猪血清标本发现,PCV2可以使猪细胞中产生最好效果的戊二醛。
与健康猪相比,百细胞介素-8和IFN-gamma产量显著降低,PCV2可诱导单核细胞IL-10,抑制干扰素INF-a的分泌,间接影响进一步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最终导致DC受影响的先天性免疫功能。
PVC2也可以存在于其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集体抗原呈递细胞中,PCV2抑制了被感染猪的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因子表达量的变化阻止了PCV2感染后淋巴细胞的有效激活或增殖,最终损害免疫功能。
4.2.2PCV2对PAM功能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体外培养的猪PAM中进行PCV2攻毒,结果表明PCV2感染后第8天可以减少抗原的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方程二世PAM的基因,和不能开始集体感染的免疫反应,而PCV2的巨噬细胞介导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3霉菌毒素免疫抑制机理研究霉菌毒素作为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系统中。
目前,在食品和饲料中发现了300多种具有不同毒性作用的真菌毒素。
毒素的危害在猪群的主要表现为猪的免疫系统的破坏和强烈的抑制免疫反应,主要反映在免疫蛋白质和抗体水平的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损伤,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免疫器官不正常发展。
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和t-2毒素可以结合和抑制胸腺细胞的增殖,导致胸腺发育不良甚至萎缩。
胸腺组织淋巴细胞减少,玉米赤霉素对免疫器官造成实质性损害,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引起集体免疫抑制。
5规模养猪场免疫抑制病的综合防控技术5.1提高养猪场管理水平确保猪舍通风、温度、湿度、养殖密度适宜,夏季注意降温,冬季保持温暖,避免环境过湿。
5.2建立严格的微生物安全体系在正常情况下,猪舍每周需要使用不同的消毒剂交替消毒1~2次,消毒过程中应确保卫生死角的消毒彻底。
5.3及时隔离或消灭重大疫病患猪为了预防,检测和处理猪场疾病的发生,对猪场进行了抽样检测。
当发现养猪场涉嫌重大动物疫情时,为防止病原体扩散,需尽可能早的隔离或淘汰处理,避免引起更大的损失。
5.4科学制订免疫系统猪场每年要检测3 ̄4次,根据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调整或制定猪疫苗接种计划。
在高发区,相应疫病疫苗要及时接种。
在PRRS疫苗免疫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减毒疫苗免疫。
参考文献[1]杨和伟,等.影响规模化猪场经济效益敲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猪业科学,2012,29(4):53-56.[2]许英民.规模化猪场免疫抑制病的防控对策[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0,7.[3]刘绍香,等.规模化猪场药物保健方案的制定[J].山东畜牧兽医,2010,31(8):79-80.[4]张慧敏.猪圆环病毒II型检测新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5]郭士琪.猪瘟与猪蓝耳病疫苗不同免疫程序对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试验研究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