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Microsoft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称象》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理解:《称象》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21课。
这篇课文记叙了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故事,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曹操带着官员和儿子曹冲一同去看别人送的一头大象;第二自然段写大家看到大象又高又大,都在议论称出它重量的方法;第三段写曹操对大家提出称象办法都不满意;第四段写了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五自然段是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通过学习课文后,使学生了解并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
学情分析: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教学时,要避免分析,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创新,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拓展思维。
学习目标: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点、照、做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
并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第一课时目标:1、读通课文,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意思。
3、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一、观察图画,故事引入。
(大象图片)(课件)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高兴地召集大家观看,大象是朝中难得一见的动物,因此大家都感到很兴奋,曹操想知道那只大象的重量,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量体重。
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从人群里走出来,告诉大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然后,他走到父亲的身前,在父亲的身边轻轻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曹操听了,连连点头说:好,真是好办法。
小朋友们,想知道曹冲说的是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课题《称象》),齐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课文原文《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课文原文,欢迎阅读!《曹冲称象》课文原文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一天,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
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
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5、指名反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称象教学目标:1、学会“曹、操、秤、砍、割、线、量”这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认识“堵、宰、舷”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的办法为什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3、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很大,也非常重。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
)教师板书“称”。
谁听过的故事?怎么称?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23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出示生字及生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曹:平舌音,读cáo。
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3、练习把课文读熟练。
4、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人教版一年级下《称象》课文称象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
“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称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上新词语的意思。
2、会仿照课文例句“……又……又……”和按“谁带着什么人一同去干什么”写一句话;会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材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知道的一些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知道曹冲称象的简单科学道理,知道曹冲能想出好办法的原因。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生字卡片实验仪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语句中的作用。
2、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的好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重点:学习13个生字,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卡片电脑课件实验工具一套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谁见过秤?它有什么用?2、揭题: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称象》②出示课题《称象》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那些问题?3、检查预见情况。
①认读生字②完成作业题1二、导向自学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你能告诉大家画中谁是曹冲、曹操。
1、出示电脑课件画面2、指名学生介绍两个人物小结:介绍人物时,我们可以根据人物的衣着、长相、姿态、动作来介绍,并把他运用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和写作。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过渡:同学们看了图,想知道官员们想出什么办法称象。
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称象呢?请在家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2、选把学习内容,你最想知道谁想出的称象方法?(曹冲的称象办法。
《称象》教学设计
榆林高新一小郭建梅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及实验模拟物。
一、运用实验情境导入。
1.今天,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出示秤)好,请几位同学帮我称一称这些东西的重量。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水果、盐、奶粉,请同学们称一称)
[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使他们了解到物体的重量需要用秤称。
]
2.这些日常我们拿得动、提得起来的东西可以用秤来称。
但是,如果这个东西很大很重,怎么来称呢?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怎么来称呢?(板书课题。
生齐读。
)
生:一看就不行,放都放不上去。
师:换杆大点的秤行吗?
生:我们试试吧!(出示大秤称大象杆秤压折的动画)。
师:那要想知道这又高又大的大象的重量,到底该怎么称呢?有个聪明的孩子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1课《称象》。
2.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
谁称象?为什么称?怎么称的?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课文了,先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师巡视,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读后请几位同学分读课文,师生评价。
自读课文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默读、小声朗读、几个人在一起读等都可以。
)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这些字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完后同桌互读。
3、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这样你还会读吗?自己先快速地读一读,读完后比一比,。
谁愿意考考大家?你想请大家怎么读?个别拼读。
4、你能想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先自己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上──止(停止)干──杆(秤杆)到──倒(倒水)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像──象(大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互相交流、提示。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美观;“再”字的后三笔笔顺是:竖、横、横,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一些,左右出头。
注意比较“在”与“再”二字的字义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个别指导。
四、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再读课文,重点让学生带着自己前面所提疑问读课文。
(师强调,当我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好呢?使学生明白,带着问题读课文时最好采用默读的方法。
)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科技不发达,只有一种秤,(多媒体展示古时候的秤的图片)这样的秤怎么能称象呢?
1.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找出写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称象过程。
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说。
)
(3)出示填空,加深理解。
把大象()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多少,就沿着(),在船舷上画()。
再把大象(),往船上装(),装到船()到()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有多重,就知道()有多重。
2、课文里有没有介绍其它的称象办法?有哪些?为什么不行?曹操听了什么态度?练习用“有的……有的……也有的……”说话。
3、找出有关官员称象方法的句子。
(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4.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品读这句话,理解“直”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并练习用“直”说话。
)
5、现在,我们知道了谁称象,怎么秤的,那为什么称呢?这到底是一头怎样的大象?看到这么大的象,官员们什么反映?
练习用“又……又……”、“一边……一边……”说话。
4.小组讨论:
(1)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与官员所提方法比较。
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让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
品读这句话,并用“才”练习说话。
)
(2)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明白曹冲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出的。
第一,是听别人议论,受到了启发;第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结果。
)
(3)通过对曹冲的了解,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遇事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
五、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课堂内容。
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请说一说。
生1:有一次,妈妈让我给手电筒装电池,我装上以后,怎么推按扭,手电筒都不亮,我想手电筒前些天还亮的,不可能坏,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想可能是我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换了电池的方向,果然,手电筒亮了。
生2:一次,我想去游泳,爸爸在给我吹救生圈,看着他吹得很累的样子,我一下想到了打自行车轮胎用的打气筒,于是我就用打气筒将救生圈吹起来了。
3.小结。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