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创新试题古代史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284.0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专练(中国古代史部分)一材料一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大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东北边疆存在最久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吉林、辽宁等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大量的文物。
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
材料二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批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
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材料三吉林高勾丽王陵的将军坟壁画《进食图》出土陶器好大王碑问题:(1)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有关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的哪些信息?(2)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的历史信息,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3)“高句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你认为在编写教材时是否应该将其写进新教材?简要说明理由。
二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依次是孔子秦始皇成吉思汗请回答:(1)从以上七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或一组人物,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
(2)从以上七人中,你能看出作者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依据此标准,如果让你从中国古代史中再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填入表中空白处,你会选择谁?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都(元大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新高考专用)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易错点1】羁縻政策【易错点2】改土归流【易错点3】海禁政策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易错点1】汉代儒学对治国思想和法律的影响【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易错点】保甲制度考点四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易错点1】民本思想与人文意识【易错点2】西学东渐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羁縻政策【点拨】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方针政策。
【破解】“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
中原王朝在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或羁縻州、县的长官,允许世袭其职,令其按旧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
该政策始于汉代,唐代渐臻完善,实行羁縻府州制,元代实行土司制,明代还设置羁縻卫所。
【深度剖析真题试卷】1.(2023·南开·模拟预测)《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不利于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警示】掌握羁縻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问诊】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B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是指封建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解析】由材料“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专项复习题(有答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2011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2011年江苏高考 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 (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 对“ 活版” 理解正确的是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答案 D2.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 13题图 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有评价说,枝干“ 虬(qiu ,盘曲屈无端倪” ,石“ 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A . “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 . “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 . “ 诗中有画” , “ 画中有诗”D . “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 A3.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 17题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 走进京剧” 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 .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 .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 .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D .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答案 A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10年重庆卷 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 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 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答案:C 从谢晋的生卒年月可以判断为明朝, 《永乐大典》为朱棣时期编写,当时都成在今天北京, 当时叫北平, B 是元朝, D 是清朝。
2. (10年重庆卷 14.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与“ 学士词” 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 .李煜B .李清照C .陆游D .辛弃疾答案: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3. (10年重庆卷 13.文献记载“ 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试卷第1页,总9页…○…………学校:___________…○…………高考历史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专项测试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4.0分,共160分)1.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
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2.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和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被发明B.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军事D.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3.下图为宋代政府翻刻本的《九章算术》(章节部分),其中注有“魏刘徽(数学家)注,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等内容。
这表明A.算学成果受到唐宋政府的重视B.数学的发展促进了印刷术进步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数学进步D.古代数学日益重视推导与证明4.明初,刘基的《野田黄雀行》中说:“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
王租未了私债多,况复尔辈频经过。
”《畦桑词》中说“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五十衣帛无冻者。
今日路傍桑满畦,茅屋苦寒中夜啼”。
与此创作风格最为相似的是A.屈原B.李白C.杜甫D.苏轼5.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作家,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佳句。
这表明宋代试卷第2页,总9页○…………装…………………订…………○…※请※※不※※要※※在※※装※※※线※※内※※答※※题※※○…………装…………………订…………○…A.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B.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 C.李清照词由婉约转向豪放D.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6.唐代的炼丹家作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等即已记录了火药的诞生。
高考历史创新试题中国古代史部分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国的农业生产在七国之中发展最快,其主要原因是()A.使用了铁器和推广牛耕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各国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速度不一样,秦国修建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所以发展最快。
2.在2007年央视的开篇大剧《贞观长歌》选取了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B.邻居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担任长官C.在私家店铺中边喝酒边呤咏白居易的《琵琶行》D.去东市和西市逛街时碰到了波斯、大食的商人【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是贞观年间,A、B、C三项均不符合。
3.下列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反映封建经济繁荣时期景象的历史古迹是()①秦始皇陵兵马俑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莫高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阶段特征掌握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封建经济繁荣时期”,即隋唐时期属于“封建经济繁荣时期”。
依据题意莫高窟属于隋唐时期。
4、分散地方权力,是古代对地方管理强化的最主要措施。
以下属于这一措施的是①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②元设行中书省③明设三司④清设行省、将军、办事大臣辖区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宋在地方设立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
②④为地方行政机构。
5.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
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材料内容,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6、“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文化成就是A 、王羲之作《兰亭序》B 、顾恺之画《洛神赋图》C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D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答案】:C【解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7、以下历史图片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答案】D【答案】D【解析】: A 是古代中日关系,B 、《步辇图》形象地记载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
C 、反映古代中俄关系,D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消除了西部边疆的分裂割据状况,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
平叛之后,废除了准噶尔游牧封建贵族所实行的农奴制统治,促进了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8.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
下列能作为我国申报丝绸之路条件的是①开封古城②古长安城③大同云冈石窟④敦煌莫高窟A .①②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丝绸之路”的时空概念。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起点是以长安(即今天的西安)为起点向西。
而开封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都在西安的东面。
故排除①③。
9、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主张的是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①属于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影响的描述,不属于和谐思想的主张。
②是孔子关于“仁”的主张。
③是孟子设想的理想社会。
④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的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
10.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
这两项工程是A .长城、都江堰B .秦兵马俑、都江堰C .长城、京杭大运河D .长城、隋朝大运河A .汉委奴国王印 C .雅克萨之战B .步辇图 D .平定准噶尔【答案】C【解析】长城的走向基本是偏东西走向,而京杭大运河是偏南北走向。
两者的走向组合成一个“人”。
11.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运动图标,它是在中国古代某种字体的基础上艺术加工而成的。
这种字体是A.草书B.隶书C.楷书D.篆书【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读图识图能力。
根据图中图片中所显示文字的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清明节、端午、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含有祭祀已故亲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节日。
而宗法制是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一个政治制度,其作用是把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
13、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时代特点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C.都壮大了本国实力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性质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战争频繁,各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壮大实力。
两者改革的结果也都符合C项。
1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由图纸变成现实。
它一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创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说法正确的是()A.隋朝宇文恺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B.唐代长安城有市、有坊,坊市分开C.辽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坚固实用和美丽壮观而闻名D.明朝北京城布局精巧,城分三重,皇城最外【答案】B【解析】隋朝的赵州桥是李春建造,卢沟桥建于金代,北京城最外是京城。
故A、C、D 错误16.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中国前近代城市是不具有独立地位的……1921~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市自治制》及其实施细则……192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
规定特别市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首都;(2)人口在100万以上者;(3)其他特殊情况者。
——《中国城市史论稿》材料四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材料五 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要设立特别行政区。
——《中国政治地理》(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主要职能简表。
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御史台④主管政务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我国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地位提高等。
(4)简要分析材料四摘引的《指示》内容的直接影响和深远意义。
直接影响:促成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促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
深远意义: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背景以及香港、门特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根据中英两国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澳门:根据中葡两国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6)你认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等。
【分析】第(1)可以依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得出答案。
第(2)问考查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这些行政机构的职能,元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大体相同,地方行政机构只是在中央设置的机构前加上“行”字,受制于中央。
诸如中书省→行中书省,枢密院→行枢密院等。
第(3)问我国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主要从经济、人口、城市地位等方面来阐述。
第(4)问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民族自治区域,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
第(5)问主要从“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分别与英、葡签署的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并于1997年、1999年成立特别行政区方面来回答。
第(6)问地方行政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
114、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是在汉朝,一是在宋元。
请分别说出这两个古代科技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10分)(佛山一模)答案要点:(1)汉朝时科技发展原因:我国封建国家统一,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等等。
(2分)主要表现:(1)造纸术的发明;(2)数学上编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3)张衡发明地动仪;(4)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