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圣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庙四配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
”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
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
《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中国的三十四位“圣人”,你知道几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发展史,出现了无数名冠翘楚的历史圣人,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的精英典范和宝贵财富。
提到圣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孔子他老人家。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圣人,他们因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必须是开创性的),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因此,被称为圣人。
《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关于圣人的描绘:“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必须德行、才能都得到世人的认可,才能够称之为圣人。
历史圣人深受中国人的敬仰,也被世界人民所尊崇,在绘画及国家名片”邮票”、”钱币”中多有表现。
那么,从古到今,中国到底有多少位圣人呢?他们又是因何成圣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史上的各位圣人吧!一、大圣(老圣) 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dan)。
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因为孔子曾数次问礼、求道于老子。
因此,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文圣(至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受业于老子,而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想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位。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游览复圣公园400字作文
复圣公园一瞥。
嘿,一走进复圣公园,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大氧吧!阳光
洒在地上,连树叶都闪着金光,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哇,湖边好热闹啊!一群小朋友在玩水,笑声和溅起的水花一
起飞扬,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加入他们了。
小时候的夏天,我也是这
么无忧无虑地玩耍的。
咦,那边有个老人在画画,我凑过去一看,哇塞!画得真好!
山山水水都好像活了一样。
老人一脸专注,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只有他和他的画在交流。
走累了,我找了个亭子坐下来休息。
风一吹过来,好舒服啊!
闭上眼睛,我好像能听到树叶在说话,鸟儿在唱歌,还有远处的流
水声,一切都那么和谐。
继续往前走吧,两边的花儿都开了,五颜六色的,香得让人忍
不住想多闻几下。
我深吸了一口,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
复圣公园,真是个让人放松的好地方!下次还得再来,把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逛个遍!。
儒家有四圣儒家有四圣,分别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
颜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门人的学生,孔伋则是曾子的学生。
儒家四圣的封号基本上是元、明两朝追封的:至圣孔子: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封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至圣先师。
复圣颜子: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复圣。
宗圣曾子: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封宗圣公。
亚圣孟子: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邹国亚圣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亚圣。
字辈,是中国汉族取名的一种形式,字辈跟在姓的后面,用来区分辈分。
辈分,是表示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
字辈通常用吉祥和兴旺的字眼,呈四言或五言诗句。
孔、颜、曾、孟四姓自清朝起经皇帝御批使用相同的字辈,这些字辈源自孔氏。
孔氏的字辈是从明朝开始使用的,经过历朝历代皇帝的赐赠,到了清末民初字辈共达60个之多,但实际使用并为后人熟悉的是下面30个字辈: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以上字辈,有一些因避讳而作了改动,如“弘” 改为“宏”,“胤”改为“衍”,曾氏还把“继”改为“纪”。
在孔、颜、曾、孟四姓中,孔姓从第61代、颜姓从第62代、曾姓从第63代、孟姓从第64代开始启用“宏”字辈的。
但由于孔、颜是表亲(孔子母亲姓颜),所以颜姓一直没有使用这个字辈。
目前在网上看到的孔、曾、孟三姓名人,其字辈大都以宪、庆、繁、祥居多,如:孔繁森(繁字辈,知道电影《孔繁森》吧),孔祥熙(祥字辈,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令辉(令字辈,前世乒赛冠军),曾宪梓(宪字辈,香港名商),曾荫权(宪字辈,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庆红(庆字辈,前国家副主席)、孟建柱(祥字辈,现公安部部长)。
颜回生平简介颜回中文名称:颜回又名:复圣字子渊颜叔颜渊颜生性别:男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公元前523~前490相关人物:唐太宗唐玄宗孔子宋真宗生平简介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
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
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
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
”孔子听生很高兴。
同行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
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颜回简介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
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
《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颜回以舜为志。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有关的文学常识酒圣--杜康,老圣--老子,
史圣--司马迁,宗圣--曾子,
复圣--颜回,至圣--孔子,
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元圣--周公,商圣--范蠡,
兵圣--孙武,木圣--鲁班,
算圣--刘洪,武圣--关羽,
智圣--东方朔,诗圣--杜甫,
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
剑圣--裴旻,曲圣--关汉卿,
雕圣/塑圣--杨慧之,茶圣--陆羽,
词圣--苏轼,书圣--王羲之,
谋圣--鬼谷子,画圣--吴道子,
字圣(造字)--仓颉,鬼圣--蒲松龄,
乐圣--李龟年,文圣(散文)--欧阳修
草圣--张旭/怀素,字圣(《说文解字》的字)--许慎科圣/木圣--张衡,“药王”是孙思邈,
“神医”是华佗,国际上“乐圣”是贝多芬。
孔子弟子颜回是怎么死的颜回,字子渊,后世尊称其为复圣,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好学,被孔子称为“仁人”。
这样的贤才是怎么死的呢?关于颜回,他又是怎样的人?下面是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颜回之死颜回怎么死的?在电影《孔子》中,是这样讲述颜回之死的: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了一捆捆简册,他也因为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生命。
在这个画面中,颜回简直就是一个年轻健美的潜泳高手,如飞翔一般离开了人世!其实,真实的颜回绝对难以塑造出影片所赋予的那种形象。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说:“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家语》也说他“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
”据史料记载,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为欣赏、最为疼爱的学生,他死的时候孔子六十一岁,正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岁上开始周游列国,到六十九岁时回到鲁国,如果颜回也跟随出游的话,他的死则是在周游列国的第六年上。
颜回为什么会英年早逝?答案恐怕只能有一个:营养极度不良,身体过于虚弱。
请看《论语;雍也》所记录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一小筐干粮,一瓢饭汤,这就是颜回经常用来打发自己肚子的食物。
问题在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复一年,身体不垮了才怪!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还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怎么就没有开一门营养学的课程,教育自己的弟子们注意养生之道,也好让颜回多活几年呢?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颜回是一代大儒,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可以说颜回是符合儒家标准的大贤,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是孔子的崇拜者,是能够将孔子的儒家理论学以致用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最喜欢颜回,甚至开玩笑说,如果颜回家里富裕的话,愿意给颜回做一个管家,可见对其喜爱。
复圣颜回
多种史料记载,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最受推崇。
颜回,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是孔子早期弟子颜路之子。
出身寒微,却能安贫乐道,聪敏过人,深思善学。
对孔子所讲能闻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德行见称。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朝君王加封,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尊为「复圣」。
至今,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曾子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
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
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
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建有曾点墓和曾参墓。
子思,姓孔,名礟,战国初期鲁国人,是孔子之孙。
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