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2.学会感恩,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深入文本,学会用略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作家彭荆风那盛开在驿路边的梨花带给我们的“美好与生命”。
今天,我们将再次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聆听这个美丽的故事,去感受这份美好与温暖!二、细读课文,寻找“主人”请同学们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这篇文章,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当中设置了3次悬念和多次误会,我们能找出第一次悬念吗?1.第一次悬念在哪些段落,我们又产生了什么误会?小茅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品析预设:齐读第8段。
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可屋内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因此第一个悬念也就产生了。
(课件出示:悬念一)追问:这个小茅屋是有人居住的吗?课文如何描写屋内的环境?朗读,品析9-12段。
抓住“请进”、“厚厚”、“装满”、“粗大”等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茅屋主人的细心、周到。
3.我和老余为什么都认为眼前的这个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齐读,品析13段。
引导学生体会“提”、“扛”两处细节。
追问:我和老余见到老人时,有什么表现?瑶族老人又是什么反应呢?从哪里看出来?男女分角色朗读,品析14段。
引导学生从“同时抓住”、“抢着说”、“瞪得”、“笑道”等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4.原来瑶族老人也不说主人,是过路人。
此刻,产生了第一次误会。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民权初级中学秦燕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设计:(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定向学习,研习课文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
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和迁延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次序出现?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序的优越性。
2、精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3、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一语双关。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雷锋精神过时了吗?附:板书设计:驿路梨花主人---------------------------------------------大家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执教者: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东洲中学谢雪凤【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优美的“花语”。
2. 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3.在生活和学习上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花语”。
2. 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教学设想】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教学板块】朗读—品析—活动—拓展【设计理念】1. 诵读,让朗读贯穿整堂课,使课堂“活”起来。
2. 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使课堂“深”起来。
3.活动,适当介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课堂“动”起来。
4.拓展,进行比较阅读,使课堂“宽”起来。
【教学手段】多媒体、导学案【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文哈尼小姑娘的出现作铺垫。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同下)2. 文本最后一段中“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开”的仅仅是梨花吗?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明确:①“驿路梨花”表面上是指自然界的梨花,实际上还指梨花姑娘和雷锋精神。
②引用诗句,歌颂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升华了文章主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五、拓展延伸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六、课外检测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①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北京,参加某作家进修班。
时间像一只飞鸟倏地掠过,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
望着同学们相互道别,想到将回到原地,继续那庸常而平静的生活,我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②离开之前,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我们能赏析出驿路梨花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回顾旧知在上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
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
误会和悬念的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开展,又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目标伴随着误会的冰消雪融和悬念的层层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联,那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首先请同学们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回到文本中,课文的题目叫《驿路梨花》,那么“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文中描写梨花的段落找出来,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圈点勾画,找出梨花所在。
明确:通过勾画,我们发现,文中“梨花” 一共出现了五次。
第1次出现在第3、4自然段。
“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第2次在第6自然段。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3次出现在24, 25段。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第4个“梨花”出现在27段。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学习内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提示: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行表现进行。
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单元主题】略读知大意,细读唤美德【单元核心任务】华夏泱泱大国,中华美德熠熠生辉,当今的时代仍需这些美德,请你作为美德的呼唤者,搜集有关中华美德的素材,在“中华美德故事会”的分享中,讲好有关中华美德的故事。
【学情分析】对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学生已有了解,梳理人物对应的情节大多学生基本能够自主完成,但是,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文章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3.在本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德的熏陶下,做有公德心的青少年。
学习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有三个任务需要我们完成。
任务一,学构思。
任务二,品梨花。
任务三,说公德。
二、任务一:学构思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1.找出悬念之处和误会之处。
2.设置的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有什么表达效果?三、任务二:品梨花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2.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3.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四、任务三:说公德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五、作业设计在五一,广东梅大高速路面塌方事故中,广东梅州客家人黄建度“下跪拦车”;货车司机夫妇路中“横车”拦停后车,请就他们的英雄行为,说说你理解的新时代雷锋精神,并想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样发扬雷锋精神?(在作业本上完成,不少于200字)六、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学构思: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品梨花:自然、人物、雷锋精神说公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新城中学王慧一、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学会复述课文。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4、学习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锻炼学生复述课文能力,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标题含义,理解“驿路梨花”的双关修辞,从而感悟生活中的雷锋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点拨法、表演法五:教学设备:ppt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再次让我们走进《驿路梨花》,感受那里的真善美。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理清故事情节,学会复述课文。
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学习雷锋精神。
3、字词是知识的敲门砖,检查字词,从安亚东开始,每人一个词……(二)复述课文:同学们,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以人物为中心,复述故事情节。
挑战1:请你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课文。
(谢谢你,我们了解了小茅屋的由来)挑战2:再请5位同学,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课文。
(“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谢谢你们,精彩生动的演出!在哀牢山深处,按照时间顺序,我和老余又饿又累时发现了梨花,进而受到了小茅屋的救助,瑶族老人送来粮食,第二天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梨花妹妹出现。
在叙述过程中,交代了“上个月瑶族老人是如何受到小茅屋的救助”,这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插叙。
同样,梨花妹妹交代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照料它,都运用了插叙,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
(三)设置悬念,寻找主人?1、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不光我问,作者也问了,请看书87页第8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88页17段,你们也来问一问,齐读“主人家是谁?”90页32自然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我们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疑问,迫不及待的读完全文,这是什么写作方法?设置悬念。
瑶族老人——送粮食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26段解放军——砍树割草盖房子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我和老余——修葺小屋(四)、同学们文中还通过一个景物反复暗示雷锋精神,这个景物是?对,“梨花”多次在文中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解释下面梨花的含义,思考“驿路梨花”有何妙处?(3分钟时间,完成学案稿)双关微课:(五)知人论世本文作者是彭荆风,他也曾命途多舛,“文革”时期,他被投入囚牢;但永不屈服,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3、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我们能赏析出驿路梨花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板书)二、回顾旧知在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到本文中讲述的一个故事(板书并提问),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作者设置了两次误会(板书并提问)和三处悬念(板书并提问)。
误会和悬念的设置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目标伴随着误会的冰消雪融和悬念的层层揭秘,我们知道了人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人人都和小茅屋相关,那题目为何不定为“小茅屋的故事”或“茅屋主人”,而是以“驿路梨花”为标题呢?(板书:标题)首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想不出来?那同学们先把文中描写梨花的段落找出来,看一共有几处?每处都有什么作用?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明确:通过梦境写梨花是虚写,其他3处是实写,一共是4处。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人记事歌颂助人为乐的好风尚,而非写景文章,但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写梨花呢?逐个朗读,赏析,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第一次描写梨花盛开,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中。
也衬托“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第二次描写梨花,是虚写。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通过梦境,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表现“我”对梨花姑娘的衷心赞美之情。
第三处,以陆游诗句结尾,赞美梨花姑娘,写出雷锋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既照应题目,又深化主题。
3、集中赏析第一处。
同学们看黑板,如果老师在这儿画一轮弯月,孤零零的,好看吗?她在月亮旁边点缀上几朵白云,配以婀娜多姿的柳枝。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三、学习新课。
(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边分析边板书:草顶竹蔑泥墙漆黑没灯没人声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火塘灰冷竹床简陋装满水的大竹筒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
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
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
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
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
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
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执教者: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东洲中学谢雪凤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花语”。
2. 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3.在生活和学习上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花语”。
2. 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梨花”的多种含义,品味梨花精神之美。
【教学设想】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教学板块】
朗读—品析—活动—拓展
【设计理念】
1. 诵读,让朗读贯穿整堂课,使课堂“活”起来。
2. 品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使课堂“深”起来。
3.活动,适当介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课堂“动”起来。
4.拓展,进行比较阅读,使课堂“宽”起来。
【教学手段】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青松》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洁白如雪、不娇媚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上节课内容回顾(为讲授新课做准备)
1. 全文思路;
2. “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小茅屋主人是谁?”(建小茅屋的目的)
三、课堂研讨
(一)揣摩语句,注意画线词语的感情色彩。
(突出关键词)
1.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明确: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满足的心情。
2.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明确: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时的激动、急切和感激之情。
3.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明确: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尼小姑娘动作的轻快、活跃,表现了她们的活泼可爱。
四、主题探究
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轮新月升起……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自然界的梨花(实写)
明确:环境描写,渲染了梨花林优美、清幽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烘托出“我”和老余的欣喜心情,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写人。
明确: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把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结合起来。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明确:虚实映衬,景人融合,表达了对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为下
文哈尼小姑娘的出现作铺垫。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同下)
2. 文本最后一段中“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开”的仅仅是梨花吗?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驿路梨花”表面上是指自然界的梨花,实际上还指梨花姑娘和雷锋精神。
②引用诗句,歌颂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升华了文章主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如何做一朵绽放的“梨花”?
六、课外检测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①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和憧憬来到北京,参加某作家进修班。
时间像一只飞鸟倏地掠过,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
望着同学们相互道别,想到将回到原地,继续那庸常而平静的生活,我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②离开之前,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
沿着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梭在喧哗的人群中,或许是我还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觉得连空气都弥散着淡淡的忧伤。
不经意间的一回眸,我看到了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白色的裙裾在风中飘飞。
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
面前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我写的书。
③出于好奇心的驱动,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
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是《心的翅膀》,暗黄色的后页上赫然写道——如果非要问我,到底为什么而写?我会正襟危坐地告诉你: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我活着的见证。
还有:希望那些拥有健康体魄和灵魂的人,在合上我的这本书以后,对生活会更感兴趣。
④这几行字如温润的水滴,在我那颗被岁月打磨得冷硬的心上,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
接着翻看下去,每篇像泉水一样潺潺流淌的文字,都是这位残疾女子的生命清唱。
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我捧着书看了一会儿,抬头对她说:“我要买这本书。
”“我给你签个名吧。
”她轻轻地说。
我翻开书的扉页,捧到她面前,她用嘴咬着左边的衣袖,用仅能活动的两根手指,吃力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罗爱群。
望着她微微喘息的脸庞,我这才发现她的身体比预想的更糟糕。
我无法想象,在一个个孤单的日子里,她是如何咬着牙,忍着痛,仅靠两根手指的力量,书写生命中的爱与痛,
以及生活的细微感动。
⑤我看了书价,掏出30元钱递过去。
正欲离去,只听她说:“稍等一下。
”声音里带着急促。
她用弯曲的手指,缓慢地从包里摸出一元钱,递到我的面前。
看我迟疑着没有去接,她淡淡地说:“这是找你的钱。
”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我看到她柔弱外表下包裹着的那颗自尊自爱的心。
我轻轻地俯下身拥抱着她,在她耳边小声地说:“姑娘,我向你致敬!”
⑥离开北京,回到了熟悉的小城,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她,那个坐轮椅售书的女孩。
有一天,无意中在百度上搜索到她,了解到她的一些经历,令我既吃惊又心疼。
⑦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凭着对文学的痴迷,用文字书写着人生。
那些文章是她趴在床上,用牙齿叼着袖子,借此来移动手臂,一字一句写出来的。
每写一个字,都是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她硬是坚持下来,并出版了三部文学作品。
为了能够早些自立,她试着开过小书店,最终以失败收场。
其间她体会到世道的艰难,人情的冷暖,却宁愿坚信,如果不知道如何活着,就没有资格抱怨生命。
即使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仍心怀柔软,布满阳光:因为体会到失学之痛,所以每卖出一本书,抽出一元钱捐给贫困孩子;因为从小就很怕黑,所以甘做“爱心天使”,签下捐献眼角膜的志愿书,并发动身后捐献眼角膜万人签名活动……
⑧我心里生出几分懊悔,那个下午,在人群熙攘的街头,我应该停下脚步。
站在一棵大树下,跟她聊一聊文学,聊一聊人生。
抑或者什么都不说,翻着她的书,陪她坐上一会儿。
⑨这么想来,我的眼前又闪现出她的身影。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心灵如花瓣般柔软,一瓣是阳光,一瓣是坚强,一瓣是善良,一瓣是感恩。
像所有美好的植物一样,寂静生长,默然欢喜,在风中兀自开着,兀自香着。
1. 赏析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
明确:①外貌描写,突出轮椅上姑娘安详、宁静、纯洁的特点;
②比喻,把姑娘比作丁香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姑娘的美好形象,表达了“我”对姑娘的赞美之情。
2. 选文第⑦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
补充交代轮椅上姑娘的感人经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 选文以“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为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表面含义:点明故事主人公;
深层含义:托物寓意,借丁香花赞美了轮椅上的姑娘像丁香花那样美好的形象和心灵。
七、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按部就班地筹划“导入——展开——收束”等环节,也不在于板书、课件等形式,而在于能否从文本中提炼出几个富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