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农村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1前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村建设提出我们的建议。
为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寒假展开了此次调查。
目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消费信用是当前扩大农村消费的主要途径。
高度重视和不断促进农村消费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当前,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我县生活消费支出、消费环境、社会保障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来阐述湖南省桃源县青林村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现状、原因和如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结论。
一.调查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收入情况有了大大的改善。
那么农村消费情况到底怎么样呢?为此,我在20xx年1月期间,在我的家乡青林村开展了一次农村消费情况调查。
二.调查方式以走访周围附近的邻居家的方式做了深入调查。
三.调查结果1·要了解农村的消费情况,必须要先了解清楚当地居民的收入情况,我对于周围附近邻居家的收入情况做了调查。
根据调查,周围附近邻居家的主要收入靠乡镇企业以及那些老人家在田地里务农,一些农民靠种植树木,花生,棉花等来增加收入,一些老人们的子女外出打工,还有国家政府的补贴,每月有乡政府的基金补贴,总之,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呈上升的趋势,逐年增长但是增长速度缓慢。
附:居民收入来源一览表收入来源务农,种植树木外出打工国家政府补贴其他出入所占比重30% 55% 5% 10%2·农村消费水平演变我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但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是近两年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村的农业经济迅速增扎,农民人均春收入大幅增长。
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研报告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研报告调查调研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情况消费居民农村农村居民消费现状1、农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进的增加,农村消费水平不断进步,农民在满足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消费领域不断拓宽。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往有大幅进步,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大幅降落,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寻求精神生活和耐用物品享受已成趋势,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文娱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不断进步。
2、农民收进增加、农村消费层次不断进步。
随着农民收进的增加,消费层次也在不断进步,以食粮为主食的支出比重大幅降落,副食支出比重明显上升,肉、家禽、鱼、蛋、烟、酒、水果、糕点等人均消费量增速快,居民的食品消费向营养型转化。
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一般农民家庭都购买了保险。
文娱服务业特别是健身业都在兴起。
这些都反映了金昌市农民从过往的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温饱型向现在的寻求知识、寻求舒适、寻求快乐、寻求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转变。
3、农村科学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农民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从过往一味追逐低价质次产品,逐渐变成了价格、质量、品牌并重。
在冬季农闲时间打破了以往大办婚丧嫁娶、吃喝赌等恶习,有了钱,他们重视改善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大部份农村家庭都有摩托车,有的家庭乃至有小汽车,,还有很多农户买了健康保险。
这说明农民生活改善后,就会将手中的钱投进到健康、子女教育、交统统讯等方面,走上了科学消费的道路。
存在主要的题目1、农民增收相对缓慢,农村消费还没有走出低迷。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有了明显改善。
但农民收进增长趋缓,整体水平较低,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
2、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流通渠道不顺畅。
从硬件上看,大部份农村市场存在着布局分歧理、范围偏小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题目。
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研报告摘要:消费是一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这个暑假,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
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
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
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消费方式的演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
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
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
XX年人均衣着支出元,同比增长35%。
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
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
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
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摘要:消费是一个社会最话题反感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巨变也发生了巨变。
农村居民的很快收入水平迅速不断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次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一)贫困者消费水平的演变。
我县贫困者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增长速度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
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后前三年,贫困户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贫困家庭态势。
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
全县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经济发展,使我市的中国经济林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意消费水平,模式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
近年来农民计有消费方式主要包括有以下变化:其一提高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
在食品结构上,牛羊肉消费比重下降,各种杂粮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
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
糖分二是由重营养物质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
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越来越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
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综合化的多元化。
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演变。
调查报告2023-11-08•引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现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策略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调查背景和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当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影响消费的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收集农村居民的消费信息,包括食品、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情况;访谈主要了解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就业情况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实地观察主要观察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评估农村市场的潜力。
0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现状消费水平低于城市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其消费水平也普遍低于城市居民。
消费差距逐渐缩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与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
消费支出持续增长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长。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在食品上的支出比重逐渐下降。
文化娱乐、教育支出逐年增加随着农村居民对文化娱乐和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这方面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
居住、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上升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在居住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比重逐渐上升。
03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增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消费热点和趋势01家电下乡政策推动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居民对家电产品的消费。
02交通通讯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
0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其消费能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高低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乡村消费调研报告
根据对乡村消费状况的调研分析,以下是相关发现与结论:
一、乡村消费现状
1. 乡村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来,乡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额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 乡村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洞察力增强,对于多元化消费需求提出更高要求。
3. 乡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乡村市场的发展潜力被逐渐挖掘,消费品种和服务供给得到不断扩大。
二、乡村消费需求与行为
1. 农产品消费需求旺盛。
乡村居民对优质、新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绿色食品成为消费热点。
2. 文化娱乐消费逐步兴起。
乡村居民对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趣与需求逐渐提高,相关产业开始发展壮大。
3. 电子商务成为新的消费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乡村居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三、乡村消费问题与挑战
1. 乡村消费体验有待提升。
部分乡村地区的消费环境、服务质
量等方面存在待改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
2. 乡村消费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乡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产品品质与竞争力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3. 消费者消费观念欠缺培育。
乡村居民的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有待加强消费教育和培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素质。
综上所述,乡村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优化乡村消费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消费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安徽省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_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农村消费安徽农村农村教育一、安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我省农村消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子女教育;住房建设;婚丧嫁娶。
(一)子女教育从我的调查来看,以我的家乡安徽潜山县的农村子女教育情况的了解,我县的农村教育,即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职类教育,大学及以上教育。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拨款,相对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费负担。
大多数家庭愿意支付,也能承担起此费用。
相比较而言,高中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一大困难,原因有二:首先随着社会大趋势的发展,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水平。
农村很多纯朴的思想都知道这个基本的法则,要摆脱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必须让子女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所以很多家庭,都愿意承担子女的高中教育,在中考录取率有有限的情况下,更多的家庭选择的是给子女买高中读,这样的消费占据农村的消费的大多数。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步入高中,和近年来我国高招人数的增加,高中以后的教育越来越普及,甚至趋于膨胀的趋势。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现实是农村的支付教育的经费负担很重。
借钱读书,读书人家经济底子很薄也是大家供认不讳的现实。
可见,农村教育成为当地农村家庭消费的最大负担,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的一大障碍。
(二)住房建设盲目从众现象严重。
有的农民不顾自身财力,借钱盖房。
新房虽然盖起来了,但背负大笔债务。
缺乏规划,布局混乱,因缺乏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村民建房大都是无序发展。
特别是在宅基地上建房,基本上是放任自流。
同时,住房设计也不合理,功能单一建房质量无保障,很多农民建房,没有正规图纸。
没有正规施工队伍,只是请乡间工匠凭经验或感觉动工,一般都由个体砌工、木工等杂牌队伍搭伙拼凑而成。
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培训,专业水平低,工艺落后,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
目前,虽然农村很多住房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但是也几乎花去了一个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积蓄,甚至很多家庭根本没办法支付住房建设所需的费用。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调研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升。
调研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农村市场需求、制定精准的农村消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调研,并分析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这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改变了他们的消费行为。
一方面,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物和住房等基本生活用品上的消费增加。
另一方面,他们也倾向于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交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提高生活品质。
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导致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
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中国农村地区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例如儒家思想强调节俭,影响了农村居民在消费行为上的选择。
社会习俗和风俗也可能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农村居民在节日或婚礼等重大场合的消费支出可能较高。
同时,媒体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推动了他们的消费行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市场供给等方面对居民的消费选择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由于基础设施和交通的限制,一般会选择在当地购买各种生活用品,限制了其消费的选择性。
而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来说,由于市场供给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具备更多的选择余地,消费行为更加多样。
家庭因素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成员数量、家庭教育程度等都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决策。
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可以支配的消费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家庭收入水平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家庭成员数量多的家庭可能面临更高的消费压力,而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成员可能更注重教育和文化消费。
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其消费行为。
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指导教师:王园小组成员:王晨王涛阮晓伟位文绪论: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淮海平原的南端,全市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人口593万,其中乡村人口占80.89%。
宿州市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市,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农业强市,是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是较大的畜牧业养殖基地,是华东地区的菜篮子。
2007年,宿州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72.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1。
由此可见,农业在该市国民经济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该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花生、水果、蔬菜等,养殖优势明显,家禽家畜的品种多样齐全,在省内外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给宿州市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蓬勃向上的生机。
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率先跃升,率先崛起”为奋斗目标,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了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使得宿州市的农村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已经与往昔大有不同。
其中据埇桥区百户农民家庭记账抽样调查,2006年上半年埇桥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66.14元,同比增长56.8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22.90元,同比增长37.82%;人均家庭经营收入968.15元,同比增长74.13%;人均转移收入75.09元,同比增长56.80%。
农民人均现金支出1419.93元,同比增长41.94%,其中人均生产费用支出406.50元,同比增长104.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2.88元,同比增长23.59%;人均转移性支出90.54元,同比增长88.31%○2。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宿州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及消费支出等内容,来研究宿州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并及时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点现实服务。
一、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单一化随着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体制尤其是农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使宿州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收入是决定支出的最基本条件,是支出的前提。
随着收入的增加,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逐步加大。
通过对多个农户的调查,2005年教育投资每户年平均875元,到2009年增长到了2260元,也了解到有部分农户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支出;二是生活消费逐年增加。
对2个村17户农民调查,2005年以来,农村生活消费逐年增加。
2009年比2005年增长14-23%。
主要为配置家用电器、修房盖屋、子女结婚、水电费、电话费等;三是生产资料费用逐年上升。
2009年比2005年,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增长在10-20%以上。
主要为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价格在逐年攀升。
拿种子一项来讲,2005年一亩地春秋两季的种子费用约25元,而2009年却需要约57元;四是家电、交通工具消费悄然上升,从收音机、小彩电向电脑和大彩电等数字化转变,从自行车、小四轮为主向摩托车、家庭汽车转变,手机、家电从个别能人等少数人使用向农户普遍使用转变,尤其是手机,这几年来,推广的速度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普及率大幅提高○3。
但农村农民消费结构总体单一,其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收入模式单一,主要来自土地收入和打工;消费环境单一,消费品结构相对简单;消费观念传统化,不具备投资理念;农村各种福利政策不全面,导致农民不敢过度或者提前消费等因素。
其中以下三点主要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1.1 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社会体制的改革,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随着对“三农”体制的深化,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为了激活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商业、服务业、工业的转移任务迫在眉睫。
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这对宿州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1.1.1 正面影响(1)有效地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般的务工人员,其年收入是当地务农人员年年收入的2.5—3.5倍,高素质、高技术的务工人员,收入更高。
务工使得一部分农村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农民工进到城市之后,视野变开阔,或多或少地摒弃了以往迂腐的观念。
受城市消费环境的影响,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子女教育支出成为消费的主要支出,更加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3)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完全依赖农业的人,其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来自农业的现金收入较少。
农民工通过在外挣钱,然后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回家,为家里购置家用电器、摩托车、农用车、建房及购买手机等通讯工具。
生活质量水平提高。
(4)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减少了农业人口,缓解了农村土地承载压力,使规模集约化经营农业成为可能。
农民工对流出地的正面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结构。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购买力提高;农民观念意识的转变,使得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思想得到改变,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欲望。
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和购买欲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1.1.2 负面影响(1)受打工潮的影响,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丧失了劳动力的再生产能力。
在农村,部分较繁重的农活还是需要青壮年劳动力来完成的,如庄稼的收割与播种。
可现在的农村却出现了形象化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年人。
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正常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
(2)农村的基础公共设施落后,且难以长久使用。
由于长期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无力修管农业的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终成摆设。
在农民需要这些基础设施的时候,却又无法正常使用,农民只好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年代。
(3)农民生活面向村庄之外。
由于进城后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长久以来,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当又回到农村时,只是作短暂的停留,不愿意把务工挣到的钱用于农村的基础投资和长期投资,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
农民工是农村生产力的主力军,在农村人口中占据这重要的比重,农民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由于农民工的流动具有季节性,随着农民工的流动,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出现了季节性的特点。
当在农民工返乡的时候,由于在外面挣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回到农村后会大大繁荣农村的消费市场,增加购买力,扩大内需。
在他们外出的时候,由于留守农村的多为“386199”,由于她们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都不强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萎缩。
1.2 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农民之所以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其主要原因是务工的经济收入远远大于务农的经济收入。
农民工远走他乡,迫于生计,为了生活而奔波,但她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成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障碍。
全国第五下次人口普查调查显示,已入学儿童约有10%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被迫退学○4。
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子女上学费用高昂,无力承担。
农民工家庭大多都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农村的孩子要想摆脱父辈们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所以农民工会不竭余力地供子女接受教育。
但面对各种各样的所谓的“赞助费”、学杂费、补课费、校服费、军训费、资料费等各种高昂费用,使农民工无力负担这些沉重的教育费用支出。
借读费赞助费占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成本的三成以上,负担较重。
在其经济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越多,那么用于其它的支出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1.3 置办房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较大置办房产,是农村居民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一个面子工程。
按2009年10月份建材市场的物价水平计算,在农民自己的宅基地上建一座二层小楼,约需要花费12—13万元。
按本地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计算,一个三口之家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至少要积攒14年左右。
可见该项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何其大。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存在着很不合理之处,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没有真正改变,如广大农村居民会把多年积攒的钱一次性用于子女教育、子女结婚、置办房产、大办丧事等一生中几件重要事情的消费中,平时的生活中节衣缩食,捂紧钱袋子,不敢消费,能省则省。
这说明在广大农村还存在着畸形的消费心理,要想改变这些,就必须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意识。
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壮年是广大农村的主要消费力量,但现在又出现了“空心村”现象,当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农村中就会缺乏强有力的购买力。
虽然农民工外出获得了较多的收入,但又因其长期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又把大部分钱用于了城市的消费,没能拉动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活跃当地的农村消费市场。
其次,农民的消费观念比较陈旧落后。
“积谷防饥”、“存钱养老”的观念还普遍存在。
农村居民把多年的积蓄用于一两件的人生大事的消费中,消费理念不正确。
总之,在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想拉动内需,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就必须解决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二、升级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2.1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消费,它是决定消费结构与内容的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的升级变化。
只有当农村居民既有购买力又有购买欲望的时候,才会形成农村消费市场。
现在的农村,购买欲望的条件已经存在,所以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把潜在消费者变成现实消费者。
因此,解决农村消费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2.1.1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变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1)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农副业等多种经营方式。
(2)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如夹沟香稻米、砀山酥梨、泗县红瓜子、灵璧花生等特色优质农产品。
(3)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如砀山酥梨、符离集烧鸡等。
(4)加大对农业的扶植补贴力度,坚决落实党中央的“一号文件”。
2.1.2 农村消费市场广阔,但消费环境不是太理想。
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完善乡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形成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持。
(2)建立完善农村的市场销售网络,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
坚决打击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3)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的教育,其次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农民正确消费观念的宣传,促进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2 减轻农村居民的负担减轻居民的负担是一种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