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共54页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54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德育研训室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优质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故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指导”,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湖北某天才少女上课看课外书被发现,留下遗书称“压力大,想休息一下”,投湖自尽;四川一名九岁的小学生“把书烧给我!证明我是爱学习的!”说完跳楼摔成残疾;“出了校门,如果遇到王强,就躲着走,不要惹他”湖南某中学一位年仅37老师就因为这一句话被学校已开除的初中生用匕首刺死,成为在2008年教师节过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发生的第四起学生杀师案,也使我们教师职业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变成危险职业之一。
诸如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为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而痛心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道还不够敬业吗?那么为什么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烦恼,尤其是出现上述自杀,他杀事件呢?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虽然,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中小学生。
小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开题报告.小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开题报告一、理论依据目前,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飞速的,这势必要求我们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优良品质、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恰当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小学生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与成长的人。
在校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在能力,学生的学习是个体潜能开发的过程。
小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学习如何,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牵动着家长、教师的心。
学生学习的情绪随着学习的状况而上下波动,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学习的失败、挫折。
因此,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与其学习心理有关,而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又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
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理论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寻找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方法与途径,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学习心理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和核心部分。
这一方面与教育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关,另一方面还由于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看待。
国外,心理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尤其在美国,关于学习策略教学和学习心理指导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国内,心理教育工作已在各省市普遍开展,许多学校教育机构作了多方位的尝试,但在学习心理辅导方面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形成规范的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方法,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和解决。
二、课题界定学习心理:本课题中的学习心理并不只停留于学习过程、知识和技能获得的心理研究,而是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重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以及影响学习的非智力方面心理因素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顾海根《学校心理测量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8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 邵惠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0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8小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以学校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小学生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方法。
小学生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
小学时期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努力研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人员基于在协同方面的优势,发展出了一种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
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以关注因素为基础,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多学科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会客观理性地认识自身,进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交交往能力。
此外,通过开展特色综合的学科教学,尤其是情境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穿插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转变心理状态,认识自我,获得生命充实感和心灵觉醒感。
在实践中,学校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安排有趣的活动、搭建校园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及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加强认知能力,并致力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培育具有社会伦理观念的人才。
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孩子们提供一片健康成长的天空,使孩子们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发展,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此,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化为学科教学可以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必要的压力下发挥更大的潜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建立信心并获得成功。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实验研究提出的背景我们喀左县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口稠密等特征日益明显;另外,我校学生独生子女占全部学生的90%左右。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人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及成员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
社会的发展变化又通过家庭的折射、缩小或放大然后作用于学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存在着过早受“升学”——“就业”——“生存”的驱使而陷入失去童真、失去快乐的学习竞争中的现象;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受离异家庭的打击或不良影响,生活信心不足、情感体验不健全、逆反心理异常强烈;存在着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处在特殊的养尊处优的地位上,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胆怯、自我中心、不合群、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受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心理平衡失调、精神空虚、道德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心理障碍的现象。
这表明,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
特别是现在的家长有一种危险的看法,“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要求无论是合理与否,的全盘接受,对孩子听计从”,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
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能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1、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让更多的小学生在成长中形成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用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将来有能力参加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建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负责人:工作单位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并日渐为全社会所关注。
一般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约10%-15%,而在一些特定的职业、年龄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学校是高发场所,教师、学生则是高发人群。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研究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成才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
要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门提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关心儿童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
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开题报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问题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家庭结构的变迁(如离婚率的提高)等社会因素给孩子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我们对青山小学的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
总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对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学生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掌握积极学习、创新、交往、自理活动的观念和方法,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题界定: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
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
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 学校大队部为此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健康教育主题大队活动”等。
又以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形式走出学校,走向社区。
同时,在班集体建设中采取民主管理的形式,在实验班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班主任”活动,中、小队干部定期轮换,不搞终身制。
使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当干部的体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宝塔区杜甫川小学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
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艰难和挫折,难免会浮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之中,还有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伤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如何匡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
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辟学校工作新局面。
二、课题界定(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开题报告(共5篇)第一篇: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开题报告《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性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性研究》课题,是经教科所于2011年6月批准的县级科研课题。
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现状分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关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