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慈鲷的记忆力超强,你知道吗?
- 格式:docx
- 大小:271.61 KB
- 文档页数:2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七秒吗看过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的同学,肯定能叫出里面几种海洋生物的名字,除了小丑鱼尼莫,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蓝倒吊鱼多莉。
影片中,多莉是一条热情友好、阳光开朗的鱼,但她最大的毛病就是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总是一扭头就把刚刚经历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仿佛只能维持几秒钟的记忆。
看到这儿,同学们可能会想起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鱼的记忆真的只有七秒钟吗?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如去海洋馆问问和鱼朝夕相处的饲养员,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饲养员叔叔,鱼真的很快就会忘掉刚刚发生的事情吗?探秘海洋馆要证明这一点并不难,正好我要给鱼喂食了。
来,跟我走一圈你们就明白了。
可以证明给我们看吗?虽说鱼的智力远不能跟人类相提并论,但就记忆力而言,鱼绝不是“转头就忘”,它们是拥有长期记忆能力的。
探秘海洋馆探秘海洋馆这些三湖慈鲷很聪明,它们一看到饲养员就会立刻聚集过来,而普通游客来了它们却没有这么大的反应。
这种现象让我们感到惊奇,它们难道还能看脸识人?后来发现,它们对身穿蓝色衣服的游客尤其感兴趣,原来它们记住的不是饲养员的脸,而是饲养员穿的蓝色工作服。
后来,我们不穿统一的工作服了,改穿便装,从那以饲养员又带同学们来到一个一人多高的圆柱形鱼缸前,缸里饲养了很多色彩斑斓的慈鲷鱼,一看到饲养员过来,鱼儿像被磁铁吸引了一样,迅速聚集过来,欢快地跳跃着。
近喂食的时间,它们就会聚集到固定的投喂点附近等待开餐,一分不早,一分不晚。
而且它们不会去东边,也不会去西边,只会在我们固定的投食窗口下方等待。
即使隔几天不喂,它们依然会有这样的行为。
这说明它们至少能记住两点:一个是喂食的时间,另一个是投食的位置。
而且这个记忆最起码能维持好几天。
饲养员带着同学们来到第一个鱼缸前,这里养着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巨骨舌鱼。
只见三条将近两米长的巨骨舌鱼静静地在缸壁前并排向外看,好像在等待什么。
太有意思了!原来鱼还能识别颜色,并且记住“穿蓝衣服的人”会给它们喂好吃的。
三湖慈鲷简介:三湖慈鲷(学名:Girella tricuspidata)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属于鲷科。
它们通常栖息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新西兰及附近岛屿的海域。
外观特征:三湖慈鲷体型较大,平均体长约为30-50厘米,最大可达70厘米。
它们的体形呈椭圆形,体侧厚度和背腹高度相似。
身体背部呈现出浑圆的凸起,呈现出灰蓝色到蓝绿色的颜色,腹部则为白色。
头部圆形,嘴较大,上下颚上分布着尖形的锯齿状齿牙,适合它们以海藻为主食。
背部有一条黑色的竖纹,从眼睛到尾鳍基部。
生态习性:三湖慈鲷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岩石海床上,属于岩礁鱼类。
它们喜欢栖息在岩石的缝隙中,并利用颜色的保护色来躲避捕食者。
这种鱼类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海藻食草动物之一,它们以海藻为主要食物,并以特殊的牙齿结构来适应这种饮食。
它们可以垂直潜游到浅海底部,以寻找食物。
三湖慈鲷在昼夜活动都很频繁,栖息地覆盖范围较大。
繁殖与生长:三湖慈鲷在春季到夏季进行繁殖。
雄鱼一般比雌鱼稍微大一些,有时头部也较为宽大。
它们会在水面上展示炫耀性的行为,以吸引雌鱼。
卵的产卵期在12月至2月期间,雄鱼会在水下孵化卵,并负责清除卵的浮游生物。
幼鱼孵化后会留在浅水区表面,而成年鱼则会迁移到深水区。
三湖慈鲷是生长迅速的鱼类,它们的寿命一般约为5-10年。
雌鱼在两年左右达到性成熟,而雄鱼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成熟。
这种鱼类在不同的生境中可能会生长出不同的形态,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与人类的关系:三湖慈鲷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常见渔获物之一,也是民间常见的食用鱼类之一。
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有许多商业捕鱼船专门捕捞这种鱼类。
由于其肉质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另外,三湖慈鲷在水族馆也是受欢迎的观赏鱼类。
然而,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三湖慈鲷的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灭绝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种重要的鱼类资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采取了措施限制捕捞量,推动可持续渔业发展。
总结:三湖慈鲷是一种常见的海洋鱼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及附近岛屿的海域。
三湖鱼,三湖慈鲷,这辈子我都能养全无憾了!【水族圈低调分享】来源:古灵精怪、夜里星光、万宝鱼、零式·风暴先来看一个三湖慈鲷巨缸美景三湖是哪三湖三湖即为非洲的三大湖泊,分别是: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以及维多利亚湖。
其中坦葛尼喀湖(后文中称为‘坦湖’)是最古老的湖泊,维多利亚湖最大,但维多利亚湖中被引进的慈鲷种类最少,(因为当时英国人引进了尼罗河鲈鱼,而尼罗河鲈鱼几乎成了原生鱼的天敌,导致了上百种慈鲷几近灭绝。
)但同时,市面上少有的几种维多利亚湖慈鲷也是三湖慈鲷中颜色最绚丽多彩的,如:斑马天使、萨尔门、色鲁恩等。
这几种鱼的颜色都十分鲜艳,多红绿相间。
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泊。
据说所有的三湖慈鲷都起源于坦葛尼喀湖,后经由湖泊之间的裂缝传播到了其他两个湖泊。
所以说现在的坦湖慈鲷是马湖、维湖慈鲷的祖先。
马拉维湖是世界第三深湖泊,占据了东非大裂谷南部的相当大区域。
马拉维湖中拥有比世界其它任何湖泊更多的鱼只品种,大概875种慈鲷在此生活,这些鱼中有三分之一的品种已经被广泛认知,几乎所有的鱼种都是马拉维湖所独有的。
1980年,马拉维湖南部Nankumba半岛附近的岩石岸线和岛屿被列为国家公园,1983年该公园入选世界遗产保护地。
该公园主要由Nankumba半岛中的森林保护区,连同陆地周围100米范围内的马来维湖组成。
公园内几乎所有的岸线都由岩石区构成,这样,更多的慈鲷就会汇集于此,得到更好的保护,有些特殊的慈鲷,也只在公园附近的岩石水域生存。
到今天,总计220种岩栖类慈鲷在公园水域被发现,公园水下保护区范围估算大概有7平方千米,这小小的地盘在整个马来维护不值一提,但是却拥有马拉维湖大概25%的慈鲷品种。
马拉维湖和它的慈鲷们在我们人类登上地球舞台之前很久就已经存在了。
尽管目前马拉维湖的管辖权分属三个不同的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宣称马来维护和它丰富的资源是属于自己的,因为马拉维湖是属于世界的瑰宝,它只属于大自然。
冷知识,河里的鱼嘿,朋友!你可知道河里的那些鱼藏着多少让人意想不到的冷知识?咱先来说说鱼的睡觉方式。
你是不是觉得鱼睁着眼睛游来游去,根本不睡觉?那可就大错特错啦!鱼也是要休息的,只不过它们没有眼皮,没法闭上眼睛睡大觉。
就好比咱们人类在走路的时候也能稍微打个盹儿,鱼在水里静止不动或者找个隐蔽的角落待着,那可能就是在睡梦中遨游呢!这难道不神奇吗?再讲讲鱼的记忆。
有人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这可真是个大大的误解!有些鱼的记忆力可强着呢。
就像咱们能记住好朋友的生日和喜欢的美食一样,鱼也能记住自己的领地、觅食的路线,甚至还能认出经常见到的小伙伴。
这是不是打破了你一直以来的认知?还有啊,你知道鱼是怎么交流的吗?它们可没有像咱们这样的嘴巴说话,而是通过身体的颜色变化、动作姿态还有发出的特殊声音来传达信息。
这就好像是一种神秘的密码语言,咱们听不懂,可它们之间交流得可顺畅啦!比如说,有些鱼在求偶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艳丽,这不就是在告诉对方“我喜欢你”嘛!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鱼在水里怎么呼吸的呢?它们靠的是鳃。
鳃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过滤器,能把水里的氧气留下,把不需要的东西排出去。
这就好比咱们的鼻子,不停地把有用的空气吸进来,没用的呼出去。
还有个有趣的事儿,鱼也会“生病”。
水质不好啦,受到寄生虫的侵扰啦,都会让它们不舒服。
这就跟咱们人在环境差或者被细菌感染时会生病一个道理。
河里的鱼还有很多独特的生存技巧。
有些鱼能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来保护自己,就像个隐身的大侠。
有些鱼能在水流湍急的地方稳稳地待着,那平衡力,简直绝了!总之,河里的鱼有着丰富多彩的世界和让人惊叹的生存智慧。
咱们可别小瞧了这些在水中畅游的小精灵,它们的世界远比咱们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咱们得好好保护河流,让这些可爱的鱼儿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是吗?。
关于三湖慈鲷的句子
本人养三湖大概2年,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比较多,喜欢钻研,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开始玩人工马鲷到现在玩大型野生慈鲷,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三湖慈鲷色彩艳丽除了海鱼基本没用别的鱼可以媲美。
2、三湖慈鲷养熟悉了和人有互动性,并不怕人,而且繁殖是一件很平常的时间,能体会繁殖的乐趣。
3、三湖慈鲷现在基本便宜的都是卖鱼苗,这个过程能让你享受鱼从白条变成一只色彩艳丽的鱼的过程。
4、种类非常丰富,分支很多,可研究的东西也很多,虽说都是玩三湖鱼的但是不同种类的鱼的饲养方式是有差异的。
5、人工鱼很皮实,野生除了个别品种较娇贵,也很好养,入手难度低。
6、三湖属于小众鱼种,很多养鱼的都不知道三湖鱼,国内在这个领域也有很多大神比如万宝鱼,非鱼擅长翻译作品,晨星在繁殖剑沙提纯很有见解,吕伟布在蝴蝶类鱼的养殖拍摄方面做了很多贡献。
7、玩三湖鱼将是一个很有乐趣的过程,可以体会繁殖,必要时可以调整水质,造景,喂食,光照。
各种鱼之间有细微差别,可以说有很多发挥空间。
非洲慈鲷的食性行为——三湖慈鲷基础知识在三湖区域中,慈鲷所摄取的食物有限。
一般,三湖慈鲷的主要食性为肉食性、杂食性和植食性。
由于水质的高硬度,使得大多数水生植物无法生长,但藻类丛生,所以,所谓“植食性”大多指藻食性。
几乎所有三湖慈鲷多能将沙子里的食物给过滤出来,也有一些三湖慈鲷主要靠过滤沙子里的食物为生,在此,称为“滤食性”。
除此之外,极少数的三湖慈鲷还有鳞食性(吃鱼鳞)、贝食性(吃贝壳里面的肉)、卵食性(专吃鱼卵)等。
非洲慈鲷的食性行为慈鲷的摄食器官,和所摄取的食物息息相关,这也是牠们成功演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慈鲷具有鱼类独一无二的咽喉和牙齿,其是由骨板及齿组成,能进一步处理食物。
外颚的牙齿则如同人类抓取物品的手掌,牠们利用这些外颚的牙齿摄取食物,且可依据栖息地的食物来源,轻易改变下颚处的牙齿来适应新的环境,所以慈鲷所摄取的食物涵盖范围相当广泛。
饲养时虽然比较伤脑筋,但观察不同种类的摄取行为也带来更多的乐趣。
其中,尤以湖产慈鲷的食性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一般河产慈鲷一般只有无脊椎摄食者、藻食者、杂食者而已,但在湖中的慈鲷却不只如此,还有更特殊的食性,如食鳞性、食海绵性、专食鱼卵或鱼苗、藻类刮食性及泥食性等。
这种高度分化的食性,是因为栖息地特定的生物基底,及被限定在特定区域的缘故。
一、原始栖息地中的慈鲷三大湖中有许多千变万化的慈鲷种类,尤其生活在岩石栖息地的种类,种类之繁多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有的种类刮取岩石上的青苔与藻类,有的掠食其牠鱼类,也有的吞食泥沙以过滤蠕虫。
湖产慈鲷特化出差异性极大的摄食方式,使得许多不同品种的慈鲷可以和平方式共存,不需为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
相对于缸中饲养者所供应的丰富食物环境,湖域中的觅食环境相当贫瘠,因为除了小鱼虾外,可供轻易捕食的对象,大多是外壳坚硬的螺类,或较为无营养价值的淡水海绵。
因此在资源极度有限的天然栖息地,慈鲷渐渐地演生出各有千秋的摄食方式。
例如:捕食甲壳类为主的慈鲷,牙齿较圆且短,以方便咬碎甲壳类与螺类的硬壳;而相对于经甲壳灰为食的慈鲷种类,部分的种类以追捕游动中的小鱼为食,牠们则演生出锐利细致的牙齿,同时攻击性与活力与较一般的种类为佳。
实验探究:鱼的记忆真的只有7秒吗?北京自然博物馆 卢君辉同学们一定听过这样一个说法:“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后鱼便不记得过往的事物了,所以在小小的鱼缸里它也不觉得无聊,因为每一处游过的地方7秒之后就又变成了新天地。
”那这个广为流传的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它是真理还是谣言?为了解开这一谜题,北京自然博物馆“小小研究生”班的几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了这个说法的真伪。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实验的,通过实验他们又发现了什么。
饲养过观赏鱼的同学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每次投喂时敲一敲缸壁,然后撒下饵料,一段时间后,只要听到敲缸壁的声音,鱼就会马上聚集过来等待“开餐”。
这是不是意味着鱼能记住“敲击声”同“喂食”之间的联系呢?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的李涵韵同学设计了一个升级版的实验:她饲养了一些三湖慈鲷,每天用手指节快速敲缸壁,在发出清脆且急促的声音时投喂饵料;然后用手掌心拍打缸壁,在发出缓慢而沉闷的声音时进行驱赶。
半个多月后,当她一敲缸壁,鱼就会立刻聚集过来;而当她一拍缸壁,所有的鱼都会立刻四散逃开。
即使隔了半个多月,这些鱼仍然能做出这些反应。
这说明三湖慈鲷不仅能区别不同声音,还能记住声音与“喂食”或“驱赶”的关系,并且这种记忆能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63有的同学虽然没有敲缸壁喂食的经历,但他们发现,只要把手伸到鱼缸上方,鱼就会自动聚集到喂食区域。
那它们究竟是记住了“手”呢,还是记住了“位置”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东坝校区的马彦辰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将三湖慈鲷分为两组,喂食第一组时,每次都把饵料投喂到固定位置;而第二组则不断变换投喂位置。
十多天后,当他把手伸到鱼缸上方时,无论手在什么位置,第一组只会在固定位置聚集等待;而第二组则会紧紧跟随他的手移动,就算隔了许多天,这种反应依然存在。
这说明三湖慈鲷既能记住食物的“固定位置”,又能记住“手”这个移动的物体。
最常见三湖慈鲷图鉴及饲养常识三湖贵族,萨伊蓝六间三湖慈鲷顾名思义是非洲的三大湖中的慈鲷鱼,既马拉维湖(马鲷)、坦干伊克湖(坦鲷)及维多利亚湖(维鲷)的统称。
三湖慈鲷根据品质不同价位相差也很大,其中野生和德系的较贵,发色较好,观赏性高,因国内很多鱼商用近亲鱼繁殖导致人工鱼的品质严重退化,若在国内能买到野生f1或德系f1,性价比是非常不错的。
注:野生f1的意思就是野生鱼第一代后代。
关于水温:养三湖慈鲷水温尽量控制在23~27度之间,25、6度是最佳水温,水温超过30度鱼容易暴毙,若得白点病,水温控制在28~30度即可,28度白点病小瓜虫即开始死亡。
关于水质:三湖慈鲷喜欢碱性硬水,PH值一般要在7.5以上,可以买ph值测纸来测试水的硬度,水硬度不足的可以在缸里摆放石头造景,滤材放置一些珊瑚骨或者买专用的三湖慈鲷盐来提升。
关于造景:三湖慈鲷有滤沙和挖沙造窝的习性,所以比较适合铺底沙造景,一般底沙选用白沙(贝壳沙、菲律宾沙等),黄沙(细海沙、河沙等),沙子尺寸一般1mm左右为宜。
底沙上根据个人喜好可以摆放各种石头,或者其它装饰物,比较常见的造景有白沙配青龙石,海沙配鹅卵石,还有仿海缸死石造景都很不错,下面借用一些鱼友不错的造景图,供各位参考。
三湖慈鲷属于杂食性鱼,所以不建议放水草,因为它们会啃食水草,实在喜欢勉强可以放些水溶点缀下,还有些鱼友放沉木造景,因为沉木酸水,所以最好在水的硬度在7.5以上时放置。
喂食:三湖鱼喂食不宜过多,每天一到两次,每次六七分饱就行,最好以食料为主,尽量不要喂活食,本人喂过冰冻血虫,导致部分鱼两次内寄后再也不敢喂了,如果是鱼苗的话喂点丰年虾还可以,其余的活食尽量还是不喂为好。
换水:个人建议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水,换水可以稀释鱼缸中的有害物质,新水也有利于三湖鱼的健康和生长。
首先发饲养最多的杂鲷鱼图片,其实杂鲷并不是杂交的鱼,而且马鲷中较常见的岩栖类鱼,其杂鲷种类包括非洲王子,非洲凤凰,闪电战神,闪电王子,雪鲷,雪中红,斑马雀。
鱼的记忆力有多久?
人们曾认为鱼的记忆只能维持3秒。
但科学家的研究却推翻了这一观点。
他们发现,鱼不仅有长达5个月的记忆,还有一定“时间观念”。
这有助于发展新渔业养殖方法。
鱼能记住声音5个月
科学家开展一项实验:每次喂鱼时用扬声器播放某种声音。
训练一段时间后,只要听到这种声音,鱼就会回来吃食。
1个月后,科学家们把鱼放入自然水域,让它们任意畅游。
经过4到5个月,3人再次播放最初训练时的声音,鱼又循声而来。
科学家说,实验基于条件反射原理。
人工饲养的鱼受到外界声音反复刺激后,会产生条件反射。
数月后,在野生环境中再次听到这种声音,鱼还能作出同样反应,因为它们记住了这种声音。
鱼还能分辨时间
另外一些科学研究也证明,鱼有记忆和学习能力,甚至和鸟类、哺乳动物一样聪明。
科学家迈克・韦伯斯特说:“不少鱼能学会走迷宫,辨认其他鱼,还能记住什么样的鱼是比自己强大的竞争者。
”
金鱼不仅有长达3个月的记忆,还能分辨时间。
研究人员首先训练金鱼学会推动开关获取食物,随后调整开关,使其每天只在一小时内能被推动。
令人惊奇的是,金鱼适应了这一改变:每当“开饭”时间临近,它们会聚在开关周围。
很明显它们知道,用餐时间到了。
吴雪。
很多人都说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甚至很多人再遇到不好的事情,也都会说希望自己可以拥有金鱼的记忆,将不好的事情立刻给忘掉。
不过,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金鱼的记忆却并
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短,而且,金鱼无论是记忆还是智商,都要比我们想象的高很多!
科学家表示,一般金鱼的记忆时长,大约在3个月左右,这项研究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
代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很早之前就有关于金鱼记忆只有7秒的传闻,于是在1966年,美国的科学家就开始对金鱼的记忆进行研究,并发现金鱼的记忆至少在3天以上。
而到了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又通过实验彻底的击破了关于金鱼记忆只有7秒的传言,通
过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原来金鱼的记忆不仅可以维持至少3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且金鱼还
可以在水中分辨出见过的物体形状,同时对颜色和声音的记忆能力也非常强。
在民间,也有人做过金鱼记忆的实验。
一个澳大利亚的小男孩在家里准备了一个鱼缸,
并且放入美丽的金鱼,这个小男孩每天都将同一个乐高玩具扔到鱼缸中,然后在周围撒上食物,一开始,金鱼对鱼缸中突然被扔进来的这个“庞然大物”感到十分的害怕,只敢离得远远地,试探着去吃食物,不过,大约3周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金鱼不再惧怕扔到水里的乐高,而且每当小男孩拿起乐高放到水中,金鱼们也都会立刻
就游过来,在乐高的旁边寻找食物。
由此可见,金鱼的记忆不仅比我们想象的长很多,而且,金鱼同时也非常的聪明。
那么,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传言,人们发现金鱼无论
什么时候都是特别的开心,而且即使遇到危险,很快就又在水里游荡了,所以,时间久了便
流传出了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这个说法。
说到三湖慈鲷,科学家发现三湖慈鲷的记忆能力并不差,至少能记清12天之前的食物。
加拿大研究人员训练鱼类寻找食物,之前将它们从水箱缸中捞出12天,当鱼类再次进入
水箱缸时,他们通过监控跟踪软件发现鱼能够精确定位食物的位置。
这项研究主要观察非洲
慈鲷,它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热带鱼,之前曾被证实具有复杂的行为,其中包括攻击性。
研究人员认为,非洲慈鲷能够完成高级记忆任务,每条鱼经过训练可以进入水族箱中一个特殊位置进食,每个训练课程持续20分钟。
三天之后,非洲慈鲷停止进食训练12天,之后再将它们引入水族箱的这个特殊位置,它们的活动由运动跟踪软件记录下来。
软件系统显示非洲慈鲷可以返回水族箱找到进食的特殊位置,科学家认为,非洲慈鲷能够回忆之前的训练经历。
麦科文大学特雷弗-汉密尔顿(Trevor Hamilton)博士说:“有许多关于鱼类聪明的故事,一些人甚至认为慈鲷会观看电视。
如果它们能够返回之前的进食位置,减少食物的可得性将提升鱼类的生存能力,它们能够记忆食物来源的位置。
”
野生慈鲷的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蜗牛、小鱼、昆虫和植物,研究人员认为,慈鲷懂得找到首选食物来源的相关位置,也是不断进化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