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习题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习题解答 第一章1.举例说明符合光传播基本定律的生活现象及各定律的应用。
答:(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影子的形成;日蚀;月蚀;均可证明此定律。
应用:许多精密的测量,如大地测量(地形地貌测量),光学测量,天文测量。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定律: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在空间某点相遇时,彼此互不影响,各光束独立传播。
说明:各光束在一点交会,光的强度是各光束强度的简单叠加,离开交会点后,各光束仍按各自原来的方向传播。
2.已知真空中的光速c 3×108m/s ,求光在水(n=1.333)、冕牌玻璃(n=1.51)、火石玻璃(n=1.65)、加拿大树胶(n=1.526)、金刚石(n=2.417)等介质中的光速。
解:v=c/n(1) 光在水中的速度:v=3×108/1.333=2.25×108 m/s (2) 光在冕牌玻璃中的速度:v=3×108/1.51=1.99×108 m/s (3) 光在火石玻璃中的速度:v=3×108/1.65=1.82×108 m/s (4) 光在加拿大树胶中的速度:v=3×108/1.526=1.97×108 m/s (5) 光在金刚石中的速度:v=3×108/2.417=1.24×108 m/s*背景资料:最初用于制造镜头的玻璃,就是普通窗户玻璃或酒瓶上的疙瘩,形状类似“冠”,皇冠玻璃或冕牌玻璃的名称由此而来。
那时候的玻璃极不均匀,多泡沫。
除了冕牌玻璃外还有另一种含铅量较多的燧石玻璃(也称火石玻璃)。
3.一物体经针孔相机在屏上成像的大小为60mm ,若将屏拉远50mm ,则像的大小变为70mm ,求屏到针孔的初始距离。
解:706050=+l l l =300mm4.一厚度为200mm 的平行平板玻璃(设n=1.5),下面放一直径为1mm 的金属片。
若在玻璃板上盖一圆形纸片,要求在玻璃板上方任何方向上都看不到该金属片,问纸片最小直径应为多少?解:本题是关于全反射条件的问题。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知识巩固与礼仪训练参考答案要点一、知识判断二、知识问答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以5人为一组,讨论“诚信为本”在商业经营中的效用,然后每组选派代表阐释理由。
答:“诚信为本”在商业经营的效用:(1)能够在公众中塑造良好的商业形象。
(2)能够成为本组织的一笔无形资产和无价财富。
(3)易于与公众建立彼此信任的商务伙伴关系,能够获取理想的商业盈利。
四、案例评析1.从商务礼仪视角分析雨果与稿纸推销员的关系。
答:雨果与稿纸推销员的关系看起来是一种买与卖的交易关系,实质上双方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2.运用商务礼仪知识,分析稿纸推销员获得成功的原因。
答:稿纸推销员成功的原因就是重拾自尊、自信、自强。
3.运用商务礼仪知识,试评价雨果的为人处世之道。
答:雨果的为人处世之道——他把平等和尊重给予生活中的每个人,即使面对一位衣衫褴褛的稿纸推销员,雨果说道:“我知道你是一个商人……”这样的话语点燃了稿纸推销员的生活热情和自信自强。
4.从商务礼仪角度审视这则案例给你的启示。
答:无论对方的地位是高还是低,无论对方是穷人还是富人,在生活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个人。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要点第8页:(1)你是否同意图示所传达的差异性?(2)以你所见,你认为图示中所表达的我国国人的生活习惯是否还存在?答:(1)同意图示所传达的差异性。
(2)个人认为图示中所表达的我国国人的生活习惯还存在。
第14页:结合平等互敬原则,分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每个人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答:(1)如果公司有这笔钱,我的解决方案是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借。
(2)我应该站着,父亲应该坐着,学生应该坐着。
第18页:扫描二维码查看他人乘自动扶梯的照片,思考自己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以后自己乘自动扶梯应注意什么。
答:(1)自己喜欢生活在讲文明讲礼貌讲规则的环境中。
(2)以后自己乘自动扶梯应注意规范自己的站姿,主动地自觉地站在自动扶梯的右侧。
第一章自我检测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偏置时导通,反向偏置时截止。
2. 2.U T为温度的电压当量,当温度为室温时,U T≈m v。
26mV。
3. 3.半导体二极管2AP7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2CZ56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N型锗,N型硅。
二、判断题1.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反向击穿电压增大。
(×).2. .稳压二极管正常工作时必须反偏,且反偏电流必须大于稳定电流I Z。
(√)三、选择题1. 2CZ型二极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点接触型,适用于小信号检波;B、面接触型,适用于整流;C、面接触型,适用于小信号检波2. 稳压二极管电路如图Z1.1所示,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U Z=6.3V,正向导通压降0.7V,则为U O(C)。
A.6.3VB.0.7VC.7VD.14V3.在图Z1.2所示各电路中,已知直流电压U I=3V,电阻,二极管的正向压降为0.7V,求U O=?解:(a)U O=0.7V (b)U O=1.5V (c)U O=4.3V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1.1判断题1.当二极管两端正向偏置电压大于死区电压,二极管才能导通。
()2.半导体二极管反向击穿后立即烧毁。
()1.√2.×1.2选择题1.硅二极管正偏时,正偏电压0.7V和正偏电压0.5V时,二极管呈现的电阻值()A、相同;B、不相同;C、无法判断。
2.二极管反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达到反向击穿电压之前通过电流很小,称为反向饱和电流;B、在达到死区电压之前,反向电流很小;C、二极管反偏一定截止,电流很小,与外加反偏电压大小无关。
3.图P1.1所示电路,二极管导通时压降为0.7V,反偏时电阻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VD导通,U AO=5.3V;B、VD导通,U AO=—5.3V;C、VD导通,U AO=—6V;D、VD导通,U AO=6V;E、VD截止,U AO=—9V。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部分习题参考解答第一章绪论1-1 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答:生产过程——从原材料(或半成品)进厂,一直到把成品制造出来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称为该工厂的过程。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记录在给定条件下最合理的工艺过程的相关内容、并用来指导生产的文件。
1-2 什么是工序、工位、工步和走刀?试举例说明。
答:工序——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位——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中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仅指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走刀——在一个工步中,如果要切掉的金属层很厚,可分几次切,每切削一次,就称为一次走刀。
比如车削一阶梯轴,在车床上完成的车外圆、端面等为一个工序,其中,n, f, a p 不变的为一工步,切削小直径外圆表面因余量较大要分为几次走刀。
1-3 什么是安装?什么是装夹?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装夹——特指工件在机床夹具上的定位和夹紧的过程。
安装包括一次装夹和装夹之后所完成的切削加工的工艺过程;装夹仅指定位和夹紧。
1-4 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各有哪些工艺特征?答:单件生产零件互换性较差、毛坯制造精度低、加工余量大;采用通用机床、通用夹具和刀具,找正装夹,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生产效率低。
大量生产零件互换性好、毛坯精度高、加工余量小;采用高效专用机床、专用夹具和刀具,夹具定位装夹,操作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生产效率高。
成批生产的毛坯精度、互换性、所以夹具和刀具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机床采用通用机床或者数控机床,生产效率介于两者之间。
第 1 章数据库系统概论1.1复习纲要本章介绍的主要内容:·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1.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数据管理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
1.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从事计算工作,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由程序员考虑与安排。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不长期保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系统中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 文件系统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系统中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其主要特点: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可长期存储在磁盘上,供相应的程序多次存取;数据文件可脱离程序而独立存在,使得数据与程序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
如果数据文件结构发生变化时,则对应的操作程序必须修改。
即文件系统管理文件缺乏数据独立性,并且数据冗余度大。
数据之间联系弱,无法实施数据统一管理标准。
这些都是文件系统管理的主要缺陷。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70年代初开始,计算机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大量数据,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主要特点:·采用数据模型组织和管理数据,不仅有效地描述了数据本身的特性,而且描述了之间的联系。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即数据格式、大小等发生了改变,使得应用程序不受影响。
·数据共享程度更高,冗余度比较小。
·由DBMS软件提供了对数据统一控制功能,如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恢复功能。
·由DBMS软件提供了用户方便使用的接口。
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是目前计算机管理数据的高级阶段,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1.1.2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构建数据库结构的基础,在构建时要经历从概念模型设计到DB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转换过程。
因此,数据模型可分为两类共4种,两类为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其中结构模型又分为外部模型、逻辑模型和内部模型三种。
附录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C2、D3、C4、B二、多项选择1、ABD2、ABCD3、ABCD4、ABC5、CD三、名词解释1、经济法:经济法是作为一个部门法,是调整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但经济法的范围一直存有争议。
2、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的规定发生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3、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实。
4、代理:是代理人于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为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5、诉讼时效:一般是针对债权规定的,是指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
6、除斥期间:亦称预定期间,是指法律预定某种权利于存续期间届满当然消灭的期间。
四、简答题1、简述法律关系的要素。
按照法律关系原理,任何法律关系都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组成,该三要素缺一不可。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法律关系主体有以下几类:公民(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权利客体是与权利主体相对应的概念。
一般包括物、行为和行为的结果、非物质财富等。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
2、简述法律行为的类型。
法律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不同的法律行为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
(1)单方法律行为和双方行为、决议根据参与法律行为的当事人的数量以及参与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和决议。
(2)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根据行为生效是否具备特定形式的要件,可分为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3)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第一章 函数、极限、连续习题1-11.求下列函数的自然定义域:(1)321x y x=+-(2) 1arctany x=+(3) 1arccosx y -=;(4) 313 , 1x y x ⎧≠⎪=⎨⎪=⎩. 解:(1)解不等式组23010x x +≥⎧⎨-≠⎩得函数定义域为[3,1)(1,1)(1,)---+∞U U ; (2)解不等式组230x x ⎧-≥⎨≠⎩得函数定义域为[U ;(3)解不等式组2111560x x x -⎧-≤≤⎪⎨⎪-->⎩得函数定义域为[4,2)(3,6]--U ; (4)函数定义域为(,1]-∞.2.已知函数()f x 定义域为[0,1],求(cos ),()() (0)f f x f x c f x c c ++->的定义域.解:函数f要有意义,必须01≤≤,因此f 的定义域为[0,1];同理得函数(cos )f x 定义域为[2π-,2π]22k k ππ+;函数()()f x c f x c ++-要有意义,必须0101x c x c ≤+≤⎧⎨≤-≤⎩,因此,(1)若12c <,定义域为:[],1c c -;(2)若12c =,定义域为:1{}2;(3)若12c >,定义域为:∅. 3.设21()1,||x a f x x x a ⎛⎫-=- ⎪-⎝⎭0,a >求函数值(2),(1)f a f .解:因为21()1||x a f x x x a ⎛⎫-=- ⎪-⎝⎭,所以 21(2)104a f a a a ⎛⎫=-= ⎪⎝⎭,22 ,>1,11(1)10 ,0<<111a a f a a ⎛⎫⎧-=-= ⎪⎨ ⎪-⎩⎝⎭. 4. 证明下列不等式:(1) 对任何x R ∈有 |1||2|1x x -+-≥; (2) 对任何n Z +∈有 111(1)(1)1n n n n++>++;(3) 对任何n Z +∈及实数1a >有 111na a n--≤.证明:(1)由三角不等式得|1||2||1(2)|1x x x x -+-≥---= (2)要证111(1)(1)1n n n n++>++,即要证111n +>+= 111(1)(1)(1)11111n n n n n +++++++<=+++L 得证。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述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有,两种。
【答案】命令接口,系统调用【解析】按用户界面的观点,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来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一般操作系统提供了两类接口为用户服务,一种是程序一级的接口,即通过一组广义指令(或称系统调用)供用户程序和其他系统程序调用;另一种是作业一级的接口,提供一组控制命令供用户去组织和控制自己的作业。
2.用户程序调用操作系统有关功能的途径是。
【答案】利用系统调用命令【解析】系统调用命令是操作系统专门给编程人员提供的调用操作系统有关功能的途径,一般在汇编语言和C语言中都提供了使用系统调用命令的方法。
编程人员可以在这些语言中利用系统调用命令动态请求和释放系统资源。
3.UNIX系统是①操作系统,DOS系统是②操作系统。
【答案】①分时(或多用户、多任务),②单用户(或单用户、单任务)【解析】UNIX系统是一个可供多个用户同时操作的会话式的分时操作系统,DOS系统是为个人计算机设计的一个单用户操作系统。
4.现代计算机中,CPU工作方式有目态和管态两种。
目态是指运行①程序,管态是指运行②程序。
执行编译程序时,CPU处于③。
【答案】①用户,②操作系统,③目态【解析】CPU工作方式分为目态和管态,主要是为了把用户程序和操作系统程序区分开,以利于程序的共享和保护。
5.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讲,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分为、、和。
操作系统相应的组成部分是、、和。
【答案】处理机、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文件资源;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解析】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硬件资源有处理机、内/外存储器及输入/输出设备。
而软件资源指的是程序、数据和相应的文档。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资源系统的管理系统,它提供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输入/输出设备管理和信息文件管理的功能。
对每种资源的管理都可从提供资源情况的记录、资源分配策略、资源分配和回收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1气体的基本特性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特性?答:气体的基本特性是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气体分子具有较高的动能,不停地进行热运动,将气体引入到容器中,它的分子立即向各方扩散;气体的密度很小,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气体可以压缩。
1-2 何谓理想气体?在什么条件下,真实气体的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怎样理解?答:理想气体是人为假定的一种气体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分子是有质量但不占有体积的几何质点;②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③分子之间的碰撞及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是完全弹性的,没有动能的损失。
在高温和低压条件下,真实气体的行为接近理想气体。
在高温时分子的动能远大于因分子间力产生的势能,分子之间作用力可以忽略;低压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的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高温和低压条件下,真实气体的行为接近理想气体。
1-3有两个体积相同的球形容器,内充N2气,中间有连通管,其体积可忽略不计。
当把两球同时浸于沸水(373K)中,球内压力为101 kPa。
若将其中一个球仍浸在沸水中,另一球浸入冰水(273K)中,此时球内压力应是多少?解:设每个球的体积为V,N2气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当两球都在沸水中时有:101kPa×(2V) =nR×373 (1)一球在沸水中,另一球在冰水中,两球平衡时压力为p,在沸水中有n1mol N2,而在冰水中有n2mol N2,则n1+n2= n,n1373 = n2273,373/273=n2/n1p(2V) = n1R×373+n2R×273=n1R×373+n1R×373即p(2V) = 2n1R×373 (2))2()1(得:18.1)2733731(21)1(2122kPa101121211=+=+=+==nnnnnnnpp= 85.6 kPa1-4 在300 K 、3.03975×106 Pa 时,一气筒含有480 g 的氧气,若此筒被加热到373 K ,然后启开活门(温度保持不变)一直到气体压力降低到1.01325×105 Pa时,问共放出多少克的氧气?解:容器的体积V 不变,设最终筒内剩余O 2为m 2 g :由111RT M m V p =、222RT M m V p = 122121T p T p m m = 则 300KPa 1001325.1373K Pa 1003975.3g 480562⨯⨯⨯⨯=m m 2 =12.9g 放出氧气为:467.1g g 9.12g 48021=-=-=∆m m m1-5在273.15 K 和1.01325×105 Pa 压力下,测得某气体的密度为1.340 g·L -1,在一实验中测得这种气体的组成是C 79.8%和H 20.2%。
第一章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可靠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 B )。
A.对企业决策者有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有企业决策者B.对信息使用者有用书P9明确写出C.供企业外部人员进行选择内部人员也可使用,错误理由同AD.为制订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依据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情况作出评价、预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D)。
A.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信息真实可靠B.可比性要求会计信息应该相互可比C.及时性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D. 相关性书P9明确写出3.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A)。
A.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书P9明确写出,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情况作出评价、预测B.投资决策需要相关C.筹资决策需要相关D.利润分配需要相关4.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C)。
A.简单明了B.客观真实C.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D.便于决策5. 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及事项应当采用( D )。
A.常用的会计政策B.相应的会计政策C.规定的会计政策D.一致的会计政策书P9明确写出,不得随意变更6.如果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确实需要变更会计政策的(C)。
A.报经批准后直接改变B.由企业自行决定并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C.应当在附注中加以说明P10D.应当向企业外界发布公告7.在利润表中将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合并为营业收入一项内容,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B)。
A.重要性B.实质重于形式按照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均为收入,可以合并C.谨慎性D.可比性其他三项与该要求无关8.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按照其(A)。
习 题 参 考 答 案第一章 溶 液1. 温度、压力如何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2. 何谓亨利定律?何谓气体吸收系数?3. 亨利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4. 20℃,10.00mL 饱和NaCl 溶液的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
求:(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
解:NaCl 的相对分子量为:58.5(1) 质量摩尔浓度:1A B B mol.kg 143.61000/)173.3003.12(5.58/173.3-=-==m n m (2) 物质的量浓度:1B B mol.L 424.51000/105.58/173.3-===V n c 5. 将8.4g NaHCO 3溶于水配成1000mL 溶液,计算该物质的量浓度。
解:NaHCO 3相对分子量为:84Na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1B B mol.L 1.01000/100084/4.8-===V n c 6. 欲配制10.5mol ·L -1 H 2SO 4 500mL ,需质量分数为0.98的H 2SO 4(密度为1.84)多少毫升?解:H 2SO 4的相对分子量为:98设需质量分数为0.98的H 2SO 4V (mL ),则:1000/5005.109898.084.1⨯=⨯⨯V V =285.3mL7. 某病人需要补充钠(Na +)5g ,应补给生理盐水(0.154mol ·L -1)多少毫升? 解:Na +的式量为:23设需要生理盐水V mL ,则:0.154V /1000=5/23V =1412mL 。
8. 下列溶液是实验室常备溶液,试计算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
(1)浓盐酸(HCl )相对密度1.19,质量分数为0.38;(2)浓硝酸(HNO 3)相对密度1.42,质量分数为0.71;(3)浓硫酸(H 2SO 4)相对密度1.84,质量分数为0.98;(4)浓氨水(NH 3)相对密度0.89,质量分数为0.30。
习题1.给出以下概念的解释说明。
系列机(Family Machine)兼容性(Compatibility)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算术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数据通路(Datapath)控制器(Control Unit)主存(Main Memory)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高级语言(High-level programming Language )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源程序(Source Program)目标程序(Object Program)编译程序(Complier)解释程序(Interpreter)汇编程序(Assembler)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最终用户(End User)系统管理员(System Administrator)应用程序员(Application Programmer)系统程序员(System Programmer)指令系统IS(Instruction Set)指令集体系结构ISA(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吞吐率(Throughput)CPU执行时间(CPU execution time)用户CPU时间(user CPU time)系统CPU时间(system CPU time)系统性能(System performance)CPU性能(CPU performance)时钟周期(Clock cycle,Tick,Clock tick,Clock)时钟频率(Clock rate,主频)CPI(Cycle Per Instruction)基准测试程序(Benchmark)SPEC基准测试程序集(SPEC Benchmark)SPEC比值(SPEC ratio)MIPS (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峰值MIPS(Peak MIPS)相对MIPS(Relative MIPS)MFLOPS(Million 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2.简单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1.选择题(1) A (2) B (3) A (4) B (5) C (6) D (7) A (8) B (9) B (10) B (11) A (12)A (13)B (14) D (15)C (16) ABCD (17) A (18) C (19) B (20) A2.判断题1.×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 16. √17. √18. X3.简答题(1)如何限制其他人对文档进行编辑?文件一保护文档一限制编辑。
(2)检查文档兼容性的目的是什么?检查是否有早期版本的Word不支持的功能。
(3)为什么要将文档导出为PDF格式?安全性高,可跨平台使用,将文字、字型、格式、颜色及独立于设备和分辨率的图形图像等封装在了一个文件中。
(4)文档的“保存”和“另存为”的区别是什么?略(5)在Word编辑过程中,如何切换“改写”与“插入”状态?这两种状态有何区别?略(6)如何选定不连续的文本?略(7)如何把一段文字的格式恢复到默认状态?开始一字体一清除所有格式。
(8)分页符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分页符?标记一页的结束与下一页的开始。
布局一页面设置f分隔符一分页符。
(9)什么是样式?不使用样式和使用样式的差别是什么?略(10)在WOrd的表格中,如何对内外框线设置不同的样式?表格工具设计一边框和底纹。
(H)在WOrd的表格中,如何对数据进行排序?略(12)如何将Word的表格转换成文本?略(13)在Word中,如何将文本转换成表格?略(14)文字分隔符的作用是什么?表格转换成文本时,用于分隔不同表格中的文字。
(15)在WOrd中,如何调整图形的叠放次序?略(16)简述在Word中制作特定公式的方法。
略(17)图文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略(18)对长文档生成目录,需要有哪些准备工作?需要对文档中的标题等应用样式或设置格式,插入页码。
1. 名词解释观测值(observation):实验、调查和观测某些个体在某一变量上的具体的数值,即为观测值。
随机变量:某一变量在实验、调查和观测之前,不能预知其数值的变量。
随机变量的特点是:离散性、变异性、规律性。
总体(population)是指具有某一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元素叫个体;在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的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
表示样本的数字特征的量叫统计量。
如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些统计指标称为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称为标准差。
表示总体的数字特征的量叫参数。
如反应总体集中情况的统计指标称为总体平均数;反应总体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称为标准差。
次数:某一随机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据多少,亦称频数(frequency)。
频率: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事件的比率。
概率(probability):某一随机事件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2. 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在心理教育方面由实验和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并如何根据这些数字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科学工具。
意义:(1)研究心理与教育现象变化的统计规律(2)为心理与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3)促进量化研究的发展……3.选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1)看实验或调查设计是否合理,即所获的的数据是否适合用统计方法取处理,正确将其数量化;(2)分析实验或调查数据的类型,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选用与之相应的统计方法;(3)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看数据是正态分布还是非正态分布以及是大样本数据还是小样本数据。
4.怎样理解总体、样本和个体?总体(population)是指具有某一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如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国的大学生即为总体。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元素叫个体;如具体的每一个大学生即为个体。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 3H8O3)溶液D. 尿素((NH2)2 CO)溶液解:选D。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C. HAc溶液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一、问答题
1.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数?为什么还要引进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
答:计算机一般采用二进制数,是因为二进制在计算机内部电路上容易表示和实现。
在电学中具有两种稳定状态(对应数字0和1)的物理量和电器件是很多的。
另外,使用二进制运算简单、可靠。
采用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数主要是在编程序时缩短对二进制数的写法。
2.什么是BCD码?十进制数的二进制编码与十进制数转换所得到的二进制数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BCD码是用二进制数编码表示的十进制数。
十进制数的二进制编码(即BCD码)与十进制数转换所得到的二进制数是不相同的。
如:(73)10=(01110011)BCD
(73)10=(1001001)2=
3.什么是ASCII编码?字符“5”与数字5有何区别?
答:ASCII码即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它是7位编码,可以用来表示128个字符。
字符“5”与数字5是不同的,字符“5”是用ASCII码35H表示的,而数字5并不对应35H的表示关系。
4.汉字输入编码可分为几类?什么是汉字机内码?什么是汉字字模信息码?三者间有何关系?
答:汉字输入编码主要有数字编码、拼音编码和字形编码三大类型。
计算机内部使用的汉字编码称为汉字内码或汉字机内码。
汉字机内码由国标码(GB2312-80)演化而来,把表示国际码的两个字节的最高位分别加1,就变成了汉字机内码。
汉字字模信息码即汉字字形码,用点阵方式来构造汉字字型。
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汉字输入编码是外部码,同一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输入编码,但它们的汉字机内码是惟一的。
汉字的输出则根据点阵方式构成的汉字字模信息码输出。
5.什么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答: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根据冯·诺依曼原理构建的计算机结构。
冯·诺依曼原理是:计算机是依靠存储程序实现自动工作的。
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②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同一个存储器中;
③指令在存储器中顺序存放,一般顺序执行,也可因某种条件而改变执行顺序;
④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
6.什么是微型计算机的总线结构?简要说明总线AB、CB、DB的概念。
答:微型计算机的总线结构是微型计算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通过总线将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联系起来进行信息的互相传递。
AB、DB和CB的表示含义是:
AB是地址总线;DB是数据总线;CB是控制总线
7.说明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的分类情况。
内存和外存各有什么特点?
答: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可分为外存储器和内存储器两大类型。
内存储器由半导体材料制造而成,外存储器通常以磁性材料为主(如硬盘和软磁盘)也有用其它材料制造的。
如用金属及合成材料制造光盘等。
内存储器(即通常指的ROM和RAM)容量比外存储器要小,但速度快;外存储器(硬盘)容量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8.什么是显示器的分辨率?常用显示卡有哪些种类
答:显示器的分辨率就是显示设备(如显示屏)所能表示的像素个数。
像素越密,分辨率越高。
常用的显示卡有EGA、VGA、SVGA等几种显示模式的。
9.说明打印输出设备的分类情况与各类打印机的主要特点?
答:常用的打印机及其特点如下:
①针式打凶机,打印字符的打印头移动,经过色带将字符点打印在纸上成字;
②喷墨打印机,打印机墨水通过喷嘴并在强电场的作用下高速喷射在纸上形
成图像和文字;
③激光打印机,是激光技术和电子照相技术结合的产物,属非击打式打印机;
④热敏打印机,利用电阻材料做成的打印头产生的热量变化,经热敏感应成
字。
10.在计算机通信中,为什么常常要接入Modem?
答:接入Modem设备的原因主要是防止远距离通信时,信号产生畸变和失真。
11.什么是I/O总线?常用的I/O总线有哪些?
答:总线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处理器级总线,二是系统级总线,三是外设备总线。
系统级总线,即是I/O总线,用于CPU与接口的连接。
常用的I/O总线有ISA总线、EISA总线、VL总线和PCI总线等几种。
12.简述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答: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是一种层次关系。
硬件是物质基础,处于底层,操作系统是直接加在硬件上的软件,其它各种软件从分层来看位于操作系统之上。
二、填空题
1.十进制数215.675转换所得到的二进制数是(11001101.101011),八进制数
是(315.52),十六进制数是(CD.A8)。
2.计算机中存储的最小单位是(位bit )。
3.(字长)是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并行处理的单位,它的表示与具体的机型有关。
4.表示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的单位通常有(KB、MB和GB)几种。
5.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按功能及其作用一般可分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存储设备)3大类。
6.计算机内部一次可以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称为(字)。
7.CPU的中文名称为(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8.目前常用的CRT的像素间距有0.28mm、0.26mm、0.25mm几种情况,间距越小,显示器的清晰度就越(高)。
三、选择题
1.将十六进制数2D5H转换成十进制数为(C )
A.825 B.625 C.725 D.765
2.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原理是采用(A )结构,它使CPU与内存外设的连接简单化与标准化。
A.总线B.星型连接C.环型连接D.网络
3.Intel80486微处理器是( C )位微处理器。
A.8 B.16 C.32 D.64
4.通常所指微型机中用来存放运行程序和数据的内存是( A )
A.随机存储器RAM B.只读存储器ROM
C.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D.可改写只读存储器EPROM
5.微型机运行中,一旦发生停电事故,(C )中的信息全部消失,再次通电也不能恢复。
A.ROM B.PROM C.Shift D.EPROM
6.在键盘中有些按键有上、下两种符号,当要选择上方表示的字符时,必须选按下(C )键。
A.Ctrl B.Alt C.Shift D.Home 7.彩色CRT是将(D )三色点精确地汇聚在一点上,形成三色点组,组成三合一磷光体。
A.红、黄、绿B.红、黄、蓝
C.红、绿、青D.红、蓝、绿
8.在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控制方式工作期间,CPU不进行干预(A )。
A.让出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的控制权
B.让出控制线的控制权
C.让出地址线和控制线的控制权
D.让出数据线和接口控制权
9.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C )
A.操作系统是直接加在应用软件上的软件
B.操作系统是直接加在硬件内的软件
C.操作系统是直接加在硬件上的软件
D.操作系统是最远离硬件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