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分子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12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二、探究新知【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
(生答:×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持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有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特性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听故事引入:茅台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引出课题分子和原子【学生活动】学生回答2.探究分子的特性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苯分子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有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有的。
分子很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教师引导】通过故事同时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酒香?【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A烧杯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既酚酞溶液),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探究】小组成员观察实验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为什么B瓶内的酚酞没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举例【教师引导】湿衣服在阴天容易干还是晴天容易干?想一想:分别向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加入少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在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五个内容主题之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中”指出应该让学生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的符号;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2.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拼插等活动或动画模拟等可视化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等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间的联系。
同时,基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多重表征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利用科学家探索分子、原子的科学史实,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学习运用类比、推理、模型等思维方法认识微观粒子,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2024)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走向微观探索的第一次尝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物质观至关重要。
同时又为后期学习“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1.知识内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材内容开始以“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等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启发思考,触发学生的“微粒”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能找出能证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的实例,通过深入探究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对照实验将这部分内容升华,再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和一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这些证据进行推理,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通过以上探究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重要基础。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沿着生活体会、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
从学习熟悉的典型生活体会动身,引导他们摸索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表达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能够补偿学生直截了当体会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同意、明白得和确立。
后续的内容,要紧目的是关心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明白得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如何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说明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看周围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许多奇异变化,专门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什么缘故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关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学生差不多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差不多操作。
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同时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进展有阻碍。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明白得。
初中生要紧通过形象思维明白得和把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专门抽象。
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显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看起来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明白得微观粒子的一些专门性质。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等。
2.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
3.分子总是不断地,温度升高,运动速率。
4.分子间有,温度升高,间隔。
二.合作探究分子基本性质的探究能得出什么结论?(2)步骤二你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3)为何实验中要将一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边?3.分子之间有间隔探究(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为什么?(2)为什么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夏天自行车的气能打得太足吗?(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对吗?三.展示提升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4.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四.归纳反馈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有关知识,学习了如何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