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之定价策略知识交流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0
定价策略知识点总结一、定价策略的定义和作用定价策略是指企业根据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情况等因素,制定和调整价格的一系列方法和规则。
定价策略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定价策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企业制定合理的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帮助企业实现盈利最大化;三是引导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加销售额;四是影响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形象。
二、定价策略的类型1. 成本导向定价策略:基于产品成本来制定价格,如成本加成定价和目标利润定价等。
2. 市场导向定价策略:基于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来制定价格,如市场定价和竞争定价等。
3. 顾客导向定价策略:基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行为来制定价格,如心理定价和差异定价等。
三、定价策略的制定因素1. 成本因素:产品成本是定价决策的基础,包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等。
2. 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需求程度、竞争对手的情况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定价策略。
3. 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和品牌形象会影响企业的价格制定。
4. 政策法规:政府的税收政策、反垄断法规等会对企业的价格制定产生影响。
四、定价策略的实施步骤1. 确定定价目标: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盈利目标、市场占有率目标等。
2. 选择定价方法:根据产品特点、市场需求等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
3. 确定基准价格:根据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产品的基准价格。
4. 选择调整策略:根据市场反馈和竞争状况选择调整价格的策略。
五、定价策略的案例分析1. 高端产品的定价策略:高端产品通常采用溢价定价或者差异定价策略,根据产品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定价。
2. 低端产品的定价策略:低端产品通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或者市场定价策略,以争取价格优势来吸引消费者。
3. 市场领导者的定价策略:市场领导者通常采用领先定价策略,以品牌形象和市场占有率为基础来制定价格。
4. 新产品的定价策略:新产品通常采用渗透定价策略,以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为目标来制定价格。
定价策略基础知识汇总定价策略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服务时所确定的价格水平和价格策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制定合适的定价策略,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或者其他经营目标的实现。
下面是关于定价策略的一些基础知识汇总。
1. 定价策略的目标: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经营目标。
常见的定价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销量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市场前沿价值定位等。
不同的目标将导致不同的定价策略。
2. 定价策略的基础: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需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情况、产品成本等基础信息。
只有了解了这些基础信息,才能实施合理的定价策略。
3. 定价策略的类型:根据具体情况,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定价策略。
常见的定价策略包括市场定价、成本加成定价、竞争性定价、价值定价、折扣定价等。
不同的定价策略适用于不同的市场和产品。
4. 定价策略与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
比如在新产品推广阶段,企业可以采用低价定价策略,以吸引消费者;而在成熟期或衰退期,企业可以调整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
5. 定价策略与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受到价格的影响很大。
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需要考虑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购买意愿等因素。
同时,还可以利用心理定价、差异定价等策略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6. 定价策略的调整:企业在实施定价策略后,还需要不断监测市场反应和竞争态势,并及时调整定价策略。
如果发现价格过高或过低导致销售下降,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定价策略是企业经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还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因此,企业需要对定价策略的基础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定价策略。
进一步探讨定价策略的相关内容确实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这个重要的经营决策。
在探究定价策略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从市场定价、成本加成定价、竞争性定价、价值定价和折扣定价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它们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场景。
定价策略的常识定价策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大小和市场份额的多寡。
而制定合适的定价策略需要企业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下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定价策略的常识。
一、以市场情况为基础在制定定价策略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市场的竞争情况。
比如,如果市场上同类商品种类多、品牌众多,那么价格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筛选因素。
此时,企业仅靠品牌、包装、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是难以获得市场份额的。
二、了解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是定价策略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企业需要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及经济情况。
比如,在高端消费市场,企业的高价定位可以起到大力的作用。
而在低收入消费者市场,则需要定价低廉以吸引消费者。
此外,也要注意消费者的变动情况,如竞争对手的宣传促销措施会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产生影响。
三、以成本为基础成本是制定定价策略的基本依据之一,成本分析可以直接影响价格的设定。
而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后者包括人力、设备折旧、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多方面。
在确定成本时,需要考虑到企业当前的生产和运营状况,以及价格于成本之间的关系。
四、灵活应对竞争对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定价策略的制定。
在竞争对手强大的市场中,企业往往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来应对,比如实行渐进性的策略,先以较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再逐渐提高价格。
另外,还可以通过优质的售后服务和品牌形象的打造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和信任,以稳定市场。
五、结合产品的特性不同种类或产品的特性对定价策略的选择有很大影响。
比如,在电商领域,一些服务消费者的功能和优势就成为了定价策略中重要因素,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比价、评论等方式获取这些信息。
在不同的消费者中,这些功能也存在较大差异。
总之,针对不同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竞争情况、成本分析和产品特性,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必须全面考虑,多方面分析,不断总结经验,灵活应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定价策略的定性和定量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提高定价策略制定的科学性和决策的准确性,进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差异化定价策略的微观经济学角度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为了最大化利润,企业常常采用差异化定价策略。
差异化定价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细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和销售策略。
这种策略的使用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差异化定价策略的原理和效果。
首先,差异化定价策略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差异。
在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往往存在差异。
一些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更注重价格的低廉,对品质和服务要求相对较低。
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价,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特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并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差异化定价策略能够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通过差异化定价,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对于那些注重品质和服务的消费者群体,企业可以提供高价位的高品质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而对于那些注重价格的消费者群体,企业可以提供低价位的产品,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通过差异化定价,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
此外,差异化定价策略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通过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价格与成本的差距,从而提高产品的利润率。
对于那些对品质和服务要求较高的消费者,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实现更高的利润水平;而对于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提高销售量,从而实现更大的利润。
然而,差异化定价策略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差异化定价可能会引发价格歧视的问题。
企业在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时,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和付费意愿来确定不同的价格,从而可能导致不同消费者之间的价格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抵制,甚至引发公众舆论的负面影响。
定价策略知识汇总定价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定产品价格的过程。
它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考虑和运用的一项重要策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一些关于定价策略的知识汇总:1. 成本导向定价策略:该策略是基于企业的成本结构来制定产品价格。
企业会根据成本元素(如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来计算产品成本,并根据所期望的利润率来确定产品的售价。
2. 市场导向定价策略:该策略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制定产品价格。
企业会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来确定市场需求曲线和竞争态势,以此为基础来制定产品的价格定位,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力。
3. 价值导向定价策略:该策略是基于产品的价值来制定价格。
企业会通过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以及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差异化,来决定产品的价格。
该策略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和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付更高的价格。
4. 高价定价策略:该策略是将产品价格设置较高,以展示产品的高品质和独特性,吸引高端客户群体。
这种策略的关键是打造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口碑,以提供与其他低价竞争对手不同的价值和体验。
5. 低价定价策略:该策略是将产品价格设置较低,以争夺市场份额和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来实现低价定价,并依靠规模经济效益来保持盈利能力。
6. 差异化定价策略:该策略是基于产品的独特属性和差异化来制定价格。
企业通过为产品添加额外功能、服务或特殊设计等来给产品赋予附加值,从而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以取得市场份额和优势。
7. 动态定价策略:该策略是根据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和竞争态势等因素来灵活调整产品价格。
企业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来进行定价的调整,以最大程度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获取最大收益。
了解和应用定价策略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合适的产品价格,实现盈利目标,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不同的定价策略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和市场环境,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定价策略研究在市场经济中,定价策略是企业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利润、消费者实际福利等多个方面。
如何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企业经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下,本文将分别从需求、成本、市场结构三个层面探讨定价策略的研究。
一、需求层面对于定价策略而言,需求弹性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
需求弹性是指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化产生的反应程度大小,也可以理解为价格上涨或者下降对于需求量的影响。
如果需求弹性高,则价格的变化会对销售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需求弹性低,价格变化对销售量的影响不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等手段了解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的反应情况,并将之转化为定价策略。
如果目标市场中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我们可以采取低价策略,以此来诱导消费者购买;如果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价格不那么敏感,我们就可以采取高价策略,以此提升产品的地位和品牌形象。
二、成本层面除了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弹性之外,企业还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面对成本较高的产品时,企业很难采取低价策略,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消费者对于同样的产品,如果存在差异,可能会在不同的价格之间作出选择。
因此,企业需要在制定定价策略时,要考虑到产品的成本情况,如果成本高,就需要增加价格来保证企业盈利;如果成本低,就可以采取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对成本的考虑和采取的定价策略也不尽相同。
三、市场结构层面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存在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垄断市场中,一个企业独占了市场,此时该企业可以采取高价策略,消费者需要购买该产品,因为没有其他选择。
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则需要采取低价策略,通过价格竞争来吸引消费者。
因此,在市场结构的影响下,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例如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可以采取高价策略,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低价策略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定价策略的知识点总结定价策略是指企业制定和执行产品或服务价格的方法和策略,是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价策略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同时还能保持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个合理的定价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定价策略主要包括定价目标的确定、定价策略的选择和定价执行的实施。
在制定定价策略时,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成本和竞争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下面将对定价策略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制定定价策略。
1. 定价目标的确定定价目标是企业定价策略的首要考虑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实施的定价策略和实际定价结果。
企业在确定定价目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竞争情况、产品成本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等。
一般来说,定价目标可以分为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销售量最大化和产品质量最佳化等几种类型。
2. 定价策略的选择定价策略是企业实施定价目标的具体方法,它包括多种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定价策略。
常见的定价策略包括成本定价、市场导向定价、竞争定价、差异化定价和动态定价等。
企业在选择定价策略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价策略。
3. 定价执行的实施在确定了定价目标和选择了定价策略之后,企业需要贯彻执行定价策略,确保定价过程的顺利进行。
定价执行的实施包括定价依据的选择、定价决策的制定和定价政策的执行等环节。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变化自己的定价策略,以确保企业的定价策略始终处于有效的状态。
4. 定价策略的优化定价策略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地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情况对定价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定价策略的优化过程中,企业需要了解和分析各种定价策略的优缺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定价策略,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通过定价策略的优化,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
微观经济学之定价策略很多常见的商品,比如大米、白菜等等,它们的买家和卖家都很多,产品本身的差异也不大。
因此,个人行为是无法改变整个市场的,价格完全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
这种市场叫做完全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卖家自己是无法操纵价格的。
还有一些产品就不同了。
比如铁路、电力等市场,产品的提供商通常只有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就能随意调整产品的价格。
电信、航空等产业也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白手起家说干就干的,新企业的参与和旧企业的退出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这也决定了商品的提供商必然不会很多,企业有自主定价的空间;还有衣服、手机、书报等商品,不同商品间的差异很大,每一样产品都有它的独特性,因此这些行业也不是完全竞争,生产商也有自己定价的权利。
由此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如何制定价格才能让生产商的利益达到最大呢?这里有一个二难的问题:价格定得太低,赚不到;价格定得太高,没人买。
这是传统定价策略的一个巨大的缺陷:不管你把价格定到多少,你都觉得不好——价格再高点或许就能从某些买家手里赚到更多,价格再低点或许就能赢来一些新的买家。
要是有办法给愿意高价购买的人卖贵点,给只想便宜买的人卖便宜点的话就好了。
这种放弃统一定价,为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的策略就叫做“价格歧视”。
对于商家来说,最完美的情况就是拥有看透每个买家的读心术,能知晓每个人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且抵着这个价格卖给他。
这种为每个人“量身定价"的理想情况被称为“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显然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不过有一些例子却非常接近一级价格歧视。
比方说小商铺中的讨价还价,最后的成交价格因人而异,这就有点一级价格歧视的味道。
聪明的卖家在报价前会先问“你觉得它值多少钱”,目的就在于摸清你的心理价位。
对于一些不大会砍价的人,回答卖家的这个问题几乎就是彻底暴露自己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于是市场上又诞生了一个悲剧的消费者。
和每个消费者讨价还价虽然很接近梦想中的一级价格歧视,但这并不是在每一个行业里都能办到.除了“明码标价”等政策上的原因之外,有时候还有一些更直接的原因。
两部定价法微观例题当涉及到定价策略时,有两种常见的微观经济学例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两部定价法。
下面是两个例题及其解答:例题1:假设某公司生产一种商品,其边际成本为10元,市场需求曲线为Q = 100 P,其中Q表示销量,P表示价格。
该公司决定采用两部定价法进行定价。
求最优定价策略下的价格和销量。
解答:两部定价法是指将商品的价格分为两个部分,即固定费用和边际费用。
在这个例题中,边际费用为10元,固定费用可以通过市场需求曲线来确定。
首先,我们需要求出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价格。
即:Q = 100 P.边际成本 = 10。
将两个等式相等,得到:100 P = 10。
解得 P = 90。
然后,我们需要求出最优的固定费用。
根据两部定价法,固定费用应该等于市场需求曲线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的销量。
即:Q = 100 P.P = 10。
将两个等式相等,得到:Q = 100 10。
解得 Q = 90。
因此,最优定价策略下的价格为90元,销量为90个单位。
例题2:假设某公司生产一种商品,其边际成本为5元,市场需求曲线为Q = 200 2P,其中Q表示销量,P表示价格。
该公司决定采用两部定价法进行定价。
求最优定价策略下的价格和销量。
解答:同样地,我们需要先求出市场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价格。
即:Q = 200 2P.边际成本 = 5。
将两个等式相等,得到:200 2P = 5。
解得 P = 97.5。
然后,我们需要求出最优的固定费用。
根据两部定价法,固定费用应该等于市场需求曲线在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的销量。
即:Q = 200 2P.P = 5。
将两个等式相等,得到:Q = 200 2(5)。
解得 Q = 190。
因此,最优定价策略下的价格为97.5元,销量为190个单位。
以上就是两部定价法的两个微观经济学例题的解答。
这些例题帮助我们理解了如何使用两部定价法来确定最优的价格和销量。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价格战策略分析第一章经济学视角下的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决策因素之一,其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针对价格战,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价格战策略的形成、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企业正确制定价格战策略,打造合理的市场定位。
第二章价格战的概念与分类价格战是指企业通过降低产品或服务价格,增加市场份额以保持其市场地位和行业优势的行为。
价格战的类型通常分为进攻型价格战、防御型价格战和心理战型价格战。
第三章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影响价格战形成和实施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成本水平、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动态变化、竞争市场的现实压力等等。
企业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更为科学的价格政策和战略。
第四章价格战策略的选择尽管价格战策略能够为企业带来暂时性好处,但是如果企业只依赖价格战,那么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竞争优势就会存在巨大风险。
因此,企业在制定价格战策略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盲目崇拜价格。
第五章价格战不能独善其身价格战是企业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手段之一,但也要考虑到整个市场竞争环境。
如果企业过于依赖价格战,那么将会存在巨大风险。
企业必须重视价格战后的经营环境,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策略和发展规划,以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第六章建立科学的价格战监控机制企业有必要在进行价格战时建立完善的价格政策监控机制,及时对市场动态进行跟踪和分析,调整价格政策和策略。
这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长期生存能力。
第七章总结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下,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价格战策略,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企业还必须注意,不能过度依赖价格战,而是要以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为重,制定合理的市场竞争策略和发展规划。
微观经济学之定价策略很多常见的商品,比如大米、白菜等等,它们的买家和卖家都很多,产品本身的差异也不大。
因此,个人行为是无法改变整个市场的,价格完全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
这种市场叫做完全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卖家自己是无法操纵价格的。
还有一些产品就不同了。
比如铁路、电力等市场,产品的提供商通常只有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就能随意调整产品的价格。
电信、航空等产业也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白手起家说干就干的,新企业的参与和旧企业的退出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这也决定了商品的提供商必然不会很多,企业有自主定价的空间;还有衣服、手机、书报等商品,不同商品间的差异很大,每一样产品都有它的独特性,因此这些行业也不是完全竞争,生产商也有自己定价的权利。
由此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如何制定价格才能让生产商的利益达到最大呢?这里有一个二难的问题:价格定得太低,赚不到;价格定得太高,没人买。
这是传统定价策略的一个巨大的缺陷:不管你把价格定到多少,你都觉得不好——价格再高点或许就能从某些买家手里赚到更多,价格再低点或许就能赢来一些新的买家。
要是有办法给愿意高价购买的人卖贵点,给只想便宜买的人卖便宜点的话就好了。
这种放弃统一定价,为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的策略就叫做“价格歧视”。
对于商家来说,最完美的情况就是拥有看透每个买家的读心术,能知晓每个人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且抵着这个价格卖给他。
这种为每个人“量身定价”的理想情况被称为“一级价格歧视”。
在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显然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不过有一些例子却非常接近一级价格歧视。
比方说小商铺中的讨价还价,最后的成交价格因人而异,这就有点一级价格歧视的味道。
聪明的卖家在报价前会先问“你觉得它值多少钱”,目的就在于摸清你的心理价位。
对于一些不大会砍价的人,回答卖家的这个问题几乎就是彻底暴露自己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于是市场上又诞生了一个悲剧的消费者。
和每个消费者讨价还价虽然很接近梦想中的一级价格歧视,但这并不是在每一个行业里都能办到。
除了“明码标价”等政策上的原因之外,有时候还有一些更直接的原因。
比方说电信业,话费和流量费就只能统一定价,与每个消费者都搞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实施,况且消费者众多,费用信息是完全透明的。
因此,商家还得绞尽脑汁想点儿别的办法来区分不同档次的消费者才行。
我们就用数据流量费来举例子吧。
在GPRS 服务出现之初,人们用GPRS 可以干的事情并不多,因此我们假设消费者们的需求都差不多。
每个月30MB 的流量对于数据流量的消费者来说已经足够了,再多了也用不上。
但是,这30MB 的流量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并不一样。
对于一个饿汉来说,第一个烧饼的价值显然比第七个烧饼价值更高。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多一MB 流量所带来的价值也是递减的。
我们假设,为了得到头一个MB 的流量消费者愿意出3 块钱,但消费者只愿意再花2.9 元获得额外的一个MB ,第三个MB 则只值2.8 元钱,等等。
我们把消费者对每单位流量的估价用左边的这个柱状图表示,所有竖条面积的总和就是这30MB 的流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价。
我们近似地用右图中的一条斜线来反应流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斜线下方的三角形面积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消费者为了得到30MB 愿意支付的总价——约45元。
对于电信公司来说,怎样定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呢?和上面提到的定价困境一样,流量单价无论怎么设定都不完美。
比方说,若规定每MB 的单价为一块钱,则消费者只愿意购买20MB ;假设提供数据服务的成本为0 ,服务提供商也只能赚到一个小矩形区域这么多钱,斜线下方的其它区域都被放掉了。
把单价定到一块五可以从每个消费者手中赚到22.5 元钱,这时的单价虽然已经达到了最优值,但获得的利润仍然只有斜线下方面积的1/2 。
有没有办法榨干消费者的每一分钱呢?有!那就是放弃按单价收费的办法,直接推出一个45 元30MB 的套餐。
由于每个消费者购买30MB 的流量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恰好也就是45 元,因此消费者将接受这个价格,于是服务提供商将赚到斜线下方的所有面积。
为什么电信业务里总是有那么多套餐,秘密也就在这里了。
Update: 若消费者允许按单价(比方说一块钱)购买任意数量的流量,消费者显然会只买20MB ,此时消费者赚到的部分(收获到的价值减去实际的支出)达到最大。
买满20MB 后,再多买就觉得亏了,因为新的一MB 值不了这么多钱。
但若以套餐的形式定价,消费者将别无选择,只要价格没超过带给他的价值,他都会去买。
45 元30MB 的套餐最狠,消费者几乎“赚不到”任何东西,支付意愿完全被榨取光了。
现在,有趣的问题来了。
假设数据流量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类新的消费者。
或许是由于这类消费者用GPRS 比较频繁,或许是由于他们开发出来了GPRS 的一项比较费流量的新用途,总之40MB 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对每单位流量的价值估算也是随着流量增多而递减的。
他们愿意为头一个MB 的流量花费4 块钱,但只愿意花3.9 元钱购买第二个MB ,依此类推。
这样的话,市场上就出现了两种消费愿望不同的消费者,我们不妨把他们分别叫做“低端消费者”和“高端消费者”。
若只推出一个30MB 套餐,则只能赚到两个面积A 的钱,荒废了高端消费者的巨大潜力;若只推出40MB 套餐,则只能赚到面积A B C 的钱,完全无视了低端消费者的购买力。
为了兼顾两类消费者,从消费者身上榨取出最多的钱,这次我们就需要放弃统一定价策略,并同时推出两种套餐:45 元钱30MB ,以及80 块钱40MB 。
低端消费者愿意用面积A所代表的金额去购买30MB ,高端消费者愿意用面积A B C 购买40MB ,因此他们都能接受为自己准备的套餐,以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购买数据服务。
这就是鲜活的价格歧视:给每一类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但此时,我们发现了一个之前不曾遇到过的问题:高端消费者可能会发现,买前一种套餐似乎更划得来——对于高端消费者来说,30MB 的价值等于面积A 加上面积B ,但现在只需要用面积A 就能拿到这30MB ,又何乐而不为呢?另外的10MB 流量对高端消费者的价值只相当于区域C 的面积,却需要在低端套餐的基础上再加上面积B C 的钱才买得到,明显亏了很多。
这就是实现价格歧视真正最困难的地方:既然不能靠讨价还价等手段区别消费者,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阻止高端消费者模仿低端消费者去消费低端套餐呢?为了让高端消费者自动去选择高端套餐,我们必须要让高端消费者觉得,购买高端套餐要比购买低端套餐划得来一些。
因此,我们想到以下这种改进的定价方式。
低端套餐:面积A 购买30MB ;高端套餐:面积A C 购买40MB 。
高端消费者会发现,在购买了30MB 的流量之后,再获得额外的10MB 对他而言的价值相当于面积C ,恰好也就是购买40MB 套餐的额外付出。
因此,高端消费者会觉得多花一个面积C 的金额是值得的,从而主动去选择后面那一种套餐。
这样,服务提供商将从两类消费者中赚取到的总面积为A AC 。
这种套餐定价虽然不能赚到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每一分钱,但它能自动把两类消费者区分开来,让每一类消费者都会自动选择适合他的套餐,实现了消费者的区别对待,从而赚到比统一定价更多的钱。
我们把这种给不同量的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得以让高消费者自动选择高价位商品的定价策略叫做“二级价格歧视”。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见。
“一件30 元两件50 元”、“量大从优”的价格策略本质上都是二级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
有趣的是,上面这种套餐设置还不是最好的,它还能继续改进。
由于高端消费者愿意花费的钱更多一些,我们可以想办法拉大高端套餐和低端套餐的差距,从而向高端消费者收取更高的费用。
例如,按上面的这个图设置两个套餐,面积A’ 购买x 个MB ,以及面积A’DE C 购买40MB 。
低端消费者会发现他购买前x 个MB 愿意支付的价格正好也就是面积A’ ,因此愿意接受套餐A ;高端消费者发现把流量扩充到40MB 愿意支付的价格正好也就是面积D EC ,因此会购买40MB 套餐。
这时,服务提供商赚到的面积为一个A’ 的面积,加上A’DE C 的面积,和原来相比少赚了一个D 的面积,但多赚到了一个E 的面积。
由于区域E 要比区域D 大一些,因此这个套餐比原来更好。
x 到底取多少才能达到最优呢?注意,只要红色虚线段比蓝色虚线短,把x 的值减小一点总能保证面积E 的变化量大于面积D 的变化量。
当x=20 时,两种颜色的虚线段一样长了,低端套餐的低端化也就到了极限。
因此,在这个例子中,最终的二级价格歧视策略是设定20MB 和40MB 两个套餐,它们的价格分别为面积A’ 和面积A’ D E C 。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让低端产品更低端,反而会增大生产商的收益。
只需要注意到例子中的横轴不一定总是代表了商品的数量,它也可以用来表示商品的质量,我们就会发现二级价格歧视理论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奇怪的现象。
联邦快递服务表面上有次日到达、隔日到达、普通到达三种,但显然普通到达的快递并不是真的需要更长的运输时间才能到。
在同一天寄出的快递,即使选用了不同的服务,它们显然也都是在同一天到的。
只是,隔日到达的快递会在仓库里多囤一天,普通到达的快递则会被闲置更久。
有人会想,这不是有毛病吗?为什么明明今天就能送到的东西非要明天才送出去?事实上,这种看似很不合理的做法正是前面所说的二级价格歧视。
快递公司人为地把快递服务分成了三种不同的档次,有意设置低端服务,从而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对号入座。
轮船的四等舱又脏又臭,很多乘客都抱怨,明明只需要很小的成本就能稍微改善一下四等舱的环境,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其实,这也是价格歧视的需要。
为了区分出不同档次的产品,商家有意设置了一个低端消费品,供那些支付意愿较低的人购买。
二级价格歧视还有一些更匪夷所思的例子。
为了实现价格歧视,产品研发部门有时会面对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设计需求—— IBM 研发打印机时曾经专门研发过一种可以减慢打印速度的部件。
超市新进一批货物后,往往会举办特卖会贱价销售运输过程中有所损坏的商品。
每次运输中真的都会产生那么多不小心受损的东西吗?有人惊奇地发现,这些号称是运输中撞伤的商品竟然都是到货之后商家自己用锤子砸坏的!有了价格歧视理论,生活中的很多怪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除了用不同档次的商品来区分消费者,有时候,商家还有其它办法直接区分出消费水平不同的买家。
如果商家能够成功区别出不同档次的消费者,无需拐弯抹角,直接就给他们提供不同的价格,这就叫做“三级价格歧视”。
游乐园门票、电影票、火车票等商品不大能分出个一等二等,因此二级价格歧视在这儿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不过,商家仍然能够想出区别定价的奇招:持有学生证可以享受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