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15.91 KB
- 文档页数:4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一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O—四年一月目录前言错误! 未指定书签。
1适用范围 ................................................................. 错误! 未指定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 未指定书签。
3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4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错误! 未指定书签。
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系统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2协调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3等级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生态红线划定与保护工作汇报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红线划定与保护工作。
本文将就生态红线划定的背景与意义、划定原则与方法、以及目前的保护工作进行详细汇报。
一、生态红线划定的背景与意义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其中生态红线的划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生态红线是指为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重要生态资源而划定的限制性区域,对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可以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助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与方法生态红线的划定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
以下是生态红线划定的一些主要原则和方法:1. 全面性原则:生态红线划定要全面覆盖各类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河流、湖泊等,保护全面、无遗漏。
2. 重点优先原则:在划定生态红线时,要根据生态价值、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对优先保护的区域给予重点关注。
3. 生态连续性原则:生态红线的划定要追求空间连续性,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4. 安全保护原则:生态红线划定要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灾害的发生。
5. 可行性原则:生态红线的划定要符合实际,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生态红线的划定方法主要包括生态功能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生态环境容量评估等。
三、生态红线划定与保护工作的进展自2015年我国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各地积极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划定方案和实施方案。
在划定工作中,各地采用了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采样、生态功能评价等多种方法,确保划定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目录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3号)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 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而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这两个重要概念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内涵和方法。
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和特点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国家、地区、城市、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等级别界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底线。
其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界定原则明确。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要基于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科学原则,既要保证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性,又要优化人地关系。
2. 约束力强。
生态保护红线是环境保护的底线,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具有一定限制,限制性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红线责任。
3. 监测与评估体系健全。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通过环境监测站点以及卫星遥感等手段,对红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和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相似的生态系统划分为相应的区域,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和恢复。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区划划定,合理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防止人为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 确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模式。
生态功能区划可以确定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保护环境。
3. 便于科学决策。
生态功能区划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区划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我国提出了生态红线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红线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的重点区域,是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落实生态红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
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界定生态红线范围,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估还能够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态红线评估的内容。
生态红线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和生态风险评估三个方面。
生态系统评估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进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生态环境评估主要是对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了解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生态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风险评估主要是对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了解生态风险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三、生态红线评估的实施方案。
1. 数据采集,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监测站点获取环境质量数据,通过调查和问卷获取生态风险数据。
2. 评估方法,采用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生态红线评估。
3. 评估报告,编制生态红线评估报告,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建议和生态保护对策。
四、生态红线评估的意义。
生态红线评估的实施将有助于科学界定生态红线范围,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为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和应对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五、生态红线评估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生态红线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生态红线评估结果的应用和推广。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国家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而划定的一条边界线。
为了明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技术及操作办法,国家编制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保护工作。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两个层次。
生态保护红线是划定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范围,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示范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等。
生态功能红线是划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关键区域,重点保护保持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功能完善性。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提出了重要要求。
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结合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需求等因素,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
其次,要突出重点区域,优先划定重点生态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同时,指南还提出了分级划定的要求,根据区域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划分为一级和二级红线。
一级红线是重要生态保护地区,禁止开发,严格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二级红线是相对较低的保护级别,严格控制开发,加强保护。
划定技术方面,《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提出了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进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生态功能评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
同时,还可以借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环境经济评估等手段,对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进行科学划定。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态系统原位监测、植物群落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法,获取生态环境数据,为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是国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明确了划定红线所需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
只有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红线,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5月目录1 适用范围 (6)2 编制依据 (6)3 术语和定义 (8)4 划定原则 (9)4.1科学性原则 (9)4.2整体性原则 (9)4.3协调性原则 (9)4.4动态性原则 (10)5 管控要求 (10)6 划定工作程序 (10)6.1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10)6.2开展划定工作 (11)6.3各省(区、市)方案上报与审核 (11)6.4方案批准与发布 (11)7 划定技术流程 (12)7.1开展科学评估 (12)7.2校验划定范围 (13)7.3确定红线边界 (14)7.4形成划定成果 (16)7.5开展勘界定标 (16)8 命名与编码 (18)8.1命名 (18)8.2编码 (18)9 成果要求 (19)9.1文本 (19)9.2图件 (19)9.3登记表 (20)9.4台账数据库 (20)9.5技术报告 (20)10 附则 (20)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 (21)附录B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方法 (41)附录C生态保护红线综合制图 (50)附录D生态保护红线汇总表 (53)附录E生态保护红线登记表 (54)附录F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编写大纲 (55)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2016〕8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国务院关于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1〕167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67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通知》(水资源函〔2016〕383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 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SL 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CH/T 900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3 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一、引言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和法规,其中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保护红线的设立旨在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两方面进行探讨。
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意义和作用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开发或严格限制开发的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将土地分为不同等级,对不同级别的土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1.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区,保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2.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稳定。
3. 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 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有效遏制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法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现状等。
一般来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制定划定标准。
首先,需要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标准,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为后续划定提供依据。
2. 调研评估。
对所划定的范围进行调研评估,了解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等情况,为划定红线提供数据支持。
3.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以上级领导同志为核心的党内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
在这一背景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可以科学划分功能区,实现对重要生态空间的特殊保护。
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可以制限过度开发,避免生态破坏。
三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共识。
四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利于各地区、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生态保护。
为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工作,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制定并于2022年发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
《办法》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督机制、责任主体、监管措施等,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办法》的发布背景是党内、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建设,要求形成系统的监管体系。
《办法》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防止生态退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本文拟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阐述《办法》的背景、目的和适用范围。
第二部分概述《办法》的总体思路。
第三部分介绍《办法》的具体监管措施。
第四部分分析《办法》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
第五部分阐述《办法》关于划定标准、方法的规定。
完后一部分讨论《办法》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梳理,可全面认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重要内容,为贯彻《办法》提供参考。
一、《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的发布有以下背景和目的:背景:中国政府多次就生态保护红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党内、国务院也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印发了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形成一整套管控和激励措施。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的底线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多。
然而,这种过度开发和利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红线划定,并提出了一系列底线要求。
本文将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的底线要求为题,探讨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划定过程以及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国家和地方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划定出的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线。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过程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一个科学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具体划定过程如下:1.收集数据:收集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分布、水资源等相关数据,以便于全面了解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2.评估生态功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评估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
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的功能。
3.确定红线划定指标:依据生态功能评估结果,确定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
包括生态系统破坏程度、环境承载能力、生态需求等指标。
4.确定红线划定的原则:根据划定指标,确定红线划定的原则。
主要包括生态优先、保护重点、可持续利用等原则。
5.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根据指标体系和划定原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绘制出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线。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底线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保护红线的底线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禁止开发与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内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活动,包括工业用地、园区建设、采矿等。
只有经过特殊审批并符合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相关活动。
2021重庆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控范文 重庆市山多地少、地形复杂破碎,虽然全市生态环境总体稳定, 但存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环境容量超标等问题.重庆市以维护和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 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为构建国土空间全域生态保护格局提供科学支撑. 生态问题 重庆市生态系统主要为森林、农田和灌丛三种类型,占比分别为42%、34%、14%, 面积总量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0%.近年来, 重庆城市空间扩张迅速, 农田和灌丛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 但在退耕还林等政策的促进下, 森林面积有小幅度的增加.另外, 全市湿地保护良好, 湿地面积呈显着增加趋势.全市生态系统总体稳定, 但生态保护仍面临一些问题.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明显.矿产资源开发和农林产业布局中生态重建滞后、水利水电资源开发中的河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旅游产业的破坏性开发等问题,导致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较为明显, 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及生态功能的有效性.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重庆市维管植物中近危及以上的物种共402种, 占6.8%.其中, 32种为极危、74种为濒危、188种为易危、108种为近危, 受威胁指数为9.24%.绝大多数受外来物种威胁的区域均位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区范围内.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广、强度高、总量大,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千米, 占总面积的36%.其中, 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1.9万平方千米, 占侵蚀总面积的63%.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水土流失敏感区, 极易引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部分地区石漠化未能有效遏制.作为全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市之一,重庆市现有石漠化面积9256平方千米,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1.2%.酉阳、巫溪、彭水、巫山、奉节等区县石漠化所占面积比重都在15%以上.目前, 石漠化综合治理虽有成效, 但部分地区石漠化仍未有效遏制. 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一是部分地区水污染仍须治理.全市纳入监测的77条次级河流中,龙溪河、大溪河等河流部分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三峡库区支流富营养断面有增无减, 三峡库区水质改善压力倍增.二是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仍须提升.重庆市位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 酸沉降通过对植被生长状况的改变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一是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采用降水贮存量法,即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效应来衡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重庆市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强, 属于水源涵养重要区;全市水源涵养功能变化明显, 东北东南两翼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同时重庆市的水源涵养功能受降水的影响较大, 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多于西部地区, 其水源涵养功能也更强. 二是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价.从区域生境质量、生境稀缺性两个方面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根据评价结果,重庆市生境质量总体偏低, 人为干扰因素强, 生境质量高与较高的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8%;同时生境质量空间差异明显, 两翼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总体而言, 重庆市东北翼地区的生境质量最高, 其次是东南翼, 渝西地区的生境质量偏低. 三是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保持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庆市土壤保持功能总体较弱, 侵蚀面积大, 全市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较低与低的面积达到总面积的91.5%;空间分布上看, 土壤保持功能区域差异明显, 与植被覆被分布情况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性评价.一是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庆市土壤侵蚀以轻度和微度侵蚀为主, 两者土壤侵蚀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7%;从空间分布上看, 极重度和重度的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 主城区以及中部偏北的长寿和垫江县地区均为轻度和微度土壤侵蚀. 二是石漠化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主要考虑基岩裸露率、植被和土被覆盖率、土层厚度等指标.根据评价结果,重庆市石漠化发生率高, 中度石漠化的面积5269平方千米, 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6%;石漠化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渝东北和渝东南碳酸盐岩分布广, 石漠化面积大, 石漠化程度高. 三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格局评价.采用森林退化指数来评估森林是否退化以及退化的程度.根据评价结果,重庆市生态系统退化等级以重度和极重度退化为主, 全市森林退化极重度和重度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8.30%;从空间分布上看, 全市森林退化主要分布在渝东南、渝东北和渝西北地区.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分析 严格遵循划定的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循序划定等原则,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技术要求, 结合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情况, 通过科学评估形成初步生态评估结果;利用各类禁止开发区、遥感影像、地理国情普查、第二次土地调查等基础数据, 最终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全市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21838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6%, 包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石漠化等5类12条.其中, 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等现有各类受保护区域的面积为9992平方千米, 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46%;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公益林等尚未设置保护区的区域面积为11846平方千米, 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4%. 全市生态保护红线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和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保护红线为主,面积分别为12827平方千米和5648平方千米, 分别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58%和25%. 生态保护红线的协调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协调性.重庆市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生态红线分布的面积和比例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总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基本趋于一致.其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中划定生态红线面积占该功能区总面积的52.4%. 二是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性.重庆市生态红线划定结果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高度协同,重庆市国家四大生态功能区中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了全市生态红线总面积的85%.其中, 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内生态红线分布最多, 占了全市生态红线总面积的41%, 符合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总体战略方针. 三是与土地利用协调性.重庆市生态红线划定结果与全市土地利用实际情况一致.生态红线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地、水域等生态用地为主,占了红线总面积的81%.区域内分布的耕地、园地占红线总面积的17%.此外, 生态空间内夹杂少量生产、生活空间, 仅占红线总面积的0.38%, 为后期生态红线的管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与城乡建设协调性.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等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发现,两者在空间上基本无重叠, 少部分重叠主要包括道路、水库等基础民生建设工程, 说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于重庆市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存在较大阻碍, 既有利于配套措施的出台, 也便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责任主体,加强红线保护监管.明确各级党委、政府是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 要求环保、发改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 形成工作合力.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 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 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通过勘测定标和实地调查, 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地、上图、入库.加强生态红线监管保护, 建立"天、地、人"一体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 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严肃查处破坏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行为.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巡查制度、现场核查制度、分析报告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红线基础信息调查制度, 夯实动态监管基础. 制定生态修复方案,鼓励生态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种用地性质、权属、生态状况, 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和生态修复项目.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权责一致、统筹兼顾、逐步推进的原则, 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为目标, 建立财政资金补偿和市场化补偿相结合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农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县城聚集, 或者就地转化为政府资助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促进就业等相关政策, 促进生态保护红线内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内工矿类产业逐步退出、转移. 制定评估考核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定期对全市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的生态功能变化趋势进行定量评价.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发布和公众意见反馈渠道, 扩大社会公众在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中的知情权、话语权, 鼓励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监督.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 加强社会各层面的公众参与, 强化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的过程。
它为我们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概念、目的、方法和应用,并重点讨论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概念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向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废物处理和生态旅游等。
通过对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支持,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目的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量化和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服务功能的贡献程度。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同时,评估结果还可作为决策者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生态保护措施的依据,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三、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方法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
定量评估通常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生态与经济数据,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等进行空间分析,以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统计。
定性评估则侧重于辨识和描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变化的过程,通过区域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评估。
四、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应用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应用广泛涉及到环境保护、决策制定、自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定政策,改进土地利用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引导城市规划和开发等。
此外,评估还对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补偿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提供了科学支持。
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识别和保护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区网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什么是生态红线如何划定和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其中,“生态红线”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红线?它又是如何划定的?怎样才能落实好生态红线的管控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红线的定义。
生态红线,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
它就像是一道“生态保护的安全线”,一旦划定,就具有不可逾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生态红线的划定并非是随意而为,而是基于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原则。
其划定过程通常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重要性。
比如,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区域,如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土壤保持区等,往往会被优先纳入生态红线的范围。
这些区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是生态脆弱性。
那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破坏,且一旦受损难以恢复的生态区域,如沙漠边缘、高寒地区等,也会被划定为生态红线区域,以加强保护,防止生态进一步恶化。
三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城市化进程快速的地区,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在划定生态红线时,会充分考虑这些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将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划定进来。
在划定生态红线的具体操作中,通常会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评估方法。
比如,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利用生态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论证等方式,确保划定的生态红线科学合理、准确有效。
然而,划定生态红线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落实好生态红线的管控。
这需要从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在政策法规层面,国家和地方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生态红线的地位和保护要求,对违反生态红线规定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生态红线区域的日常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生态破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