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60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称为是“文景之治”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文景之治”的措施:1、轻徭薄赋 2、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减轻人民的负担。
3、提倡节俭4、以德化民“文景之治”的表现:1、社会安定,百姓富裕。
2、国家粮仓丰满。
3、府库里的铜钱不计其数。
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答:1: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文化上:设立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4: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5: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答:相同点:二者的目的和实质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不同点:1、秦始皇采取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抑制、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
2、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汉朝大一统的形成。
“伐无道,诛暴秦”一、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上交三分之二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赵高“指鹿为马”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经过:略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政权地点:陈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章《史前时期》,第2章《夏商周》,第3章《春秋战国》;2. 中国近代史部分:第4章《秦汉》,第5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第6章《隋唐》;3. 中国现代史部分:第7章《宋元》,第8章《明清》。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分期及其主要特征;历史事件的联系与区别;2.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历史现象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历史地图、时间轴、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2. 课件展示:按章节顺序,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知识梳理;3. 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难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点、时间轴、历史地图等;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分期及其特征;(2)列举三个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并说明原因;(3)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及影响。
2. 答案:(1)分期及特征见教材;(2)示例:秦始皇、诸葛亮、岳飞等,原因可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阐述;(3)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国家制度先进、军队强大、统一意识强烈等;影响:结束战国纷争,实现国家统一,为后世奠定基础。
七年级上册默写1、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中华的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有距今约__170万__年的元谋人,他们生活在今天__云南__省元谋__县,大致属于____长江_____流域,是我国境内已知的____最早_____人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_北京__人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距今约__70-20万__年,他们已经手脚分工,但是还具有__猿__的特征。
远古居民都使用打制石器,生产力水平低,因此过__群居__ 居生活。
但他们都会使用火。
2、原始社会的农耕居民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有生活在___长江__流域的_河姆渡___居民和生活在__黄河__流域的___半坡___居民。
农耕居民都使用___磨制___石器,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原始的畜牧业,因此他们都过着___定居__居生活。
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因此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也有区别。
河姆渡人_生活在南方的潮湿多水的长江流域,因此种植_水稻__,住__干栏式__房屋;__半坡人_生活在北方干燥多土的黄河流域,因此种植__粟__,住__半地穴式__房屋,种植水稻和粟均是世界最早的。
尽管他们都能制造陶器,但是只有半坡人还能制造__彩__陶,和骨质箭头鱼钩,纺轮。
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里的时间是从___黄帝__算起的。
炎帝(又称__神农氏__)和黄帝(又称_轩辕氏_)联合大战蚩尤部落,炎黄胜利,___黄帝___成为____黄河__流域最大的部落首领,而炎黄部落则成为日后____华夏族的主干。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因此被后人尊称为_____人文初祖____,华人自称____炎黄子孙_____。
特例,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
4、__禅让制__是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通过这种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有___尧、舜、禹,他们都是___黄河____流域的。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资料(苏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学期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轫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我国是目前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70万到20万年前的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并且学会了在山洞里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抵御野兽的侵袭,推进了人类由生食向熟食的转化。
考古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是:黄帝和炎帝。
黄帝:姬姓部落;炎帝:姜姓部落。
第2课原始农耕的形成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特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
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能够通风防潮,适应了南方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他们使用的是经过磨制的石器和骨器。
他们能用苎麻织成布做衣服,会挖掘水井,还饲养猪、狗、水牛、鸡等畜禽。
考古学家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
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
这种建筑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古时代,原始社会)1、云南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最早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约3万年、打制石器、但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代表骨针。
面貌和现代人相似,能人工取火。
)2、半坡遗址(约6000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建筑,最早种植粟,养殖猪、狗等,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代表鱼纹彩陶盆)河姆渡遗址(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最早种植水稻,养殖猪、狗、水牛等,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栽培稻谷遗存)大汶口居民(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3、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神农氏。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号轩辕氏。
约4000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炎、黄二帝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
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尧年老后传位舜、舜传位禹,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
大禹治水。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奴隶社会)4、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全国划九州、铸造九鼎,定都阳城,禹死后,启继位,即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世袭制。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商首领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后来,盘庚迁殷,所以商朝称殷商。
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周族首领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
5、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夏商西周实行尊卑等级制度:以血缘区分,三级:贵族(包括诸侯卿大夫和士)、平民、奴隶。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P2 3、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 5、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 6、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XX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XX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初一苏教版必备历史精品讲义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苏教版的教材一直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
本文旨在为初一苏教版历史课程提供一份必备的精品讲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形成人类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几十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展开文明的探索和创造。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开始掌握农耕生产技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人类在这个时代主要依靠狩猎、采集为生,逐渐学会使用石器和火种。
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有中国的河南、湖南地区以及世界上的埃及等地。
1.2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农业革命的时期。
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变为农耕生产,灌溉农业、陶器制作、纺织品制作等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进步。
中国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中华古代帝国的崛起中华文明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更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夏朝到秦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和贡献。
2.1 夏朝的建立与贡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在夏朝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由部落联盟形成的政权,开始实行了王朝制度。
2.2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
2.3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两个重要时期。
隋朝完成了南北朝的统一,开挖了大运河等交通要道。
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的范围,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受到列强侵略和国内动荡的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