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小学语文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2.猴子种果树》资料1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2020年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22猴子种果树》精品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22.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
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有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领悟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课时安排:本课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教学难点: 生字词语的掌握教具学具: 本课挂图、生字卡片一、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吃的是水果是哪来的吗?(生:农民伯伯种的)小猴子看见了,也想种果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子种果树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读生字“猴”。
2.猴子最后吃到果子了吗?读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3.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齐读,师纠正发音、指导识记易错字和难记字。
4.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再读,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读熟课文,初步了解文意(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猴子种了哪几种果树?结果怎样?(二)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
(三)教师小结:猴子先后种了四种果树,但是因为总是听信别人的话,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
(四)这个故事既有趣有含有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来齐读全文。
四、指导书写生字(一)指导识记。
1.“浇”:换偏旁记忆。
2.“施”:下面是个“也”。
3.“拔”:与“拨”字比较记忆。
4.“喜”用儿歌记忆(十个豆子一口吃)。
5.“改”注意左边不是“弓”。
(二)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小学二年级语文《猴子种果树》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猴子种果树》一文。
该文详细讲述了猴子在果园种树、浇水、施肥、剪枝的过程中,因为急于求成,不断地更换树种,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
具体内容包括:1. 认识生字:猴、子、种、树、果、勤、劳、获。
2. 学会词语:焦急、肥料、剪枝、丰收、吸取。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词语,流利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恒心和耐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焦急”、“吸取”,体会故事寓意。
2.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流利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果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在果园里的有趣经历,引入本课。
2. 认识生字: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然后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 理解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讨论“焦急”、“吸取”的意思,教师给予解释。
4.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猴子种果树的过程,讨论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6. 例题讲解:以“猴子种果树”为例,让学生学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和句式造句。
六、板书设计1. 生字:猴、子、种、树、果、勤、劳、获。
2. 词语:焦急、肥料、剪枝、丰收、吸取。
3. 课文结构:猴子种果树的过程、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一段话描述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答案示例:因为猴子急于求成,不停地更换树种,所以一无所获。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寓意故事,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步提⾼教育教学⽔平。
教学反思⼀直以来是教师提⾼个⼈业务⽔平的⼀种有效⼿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家⼀直⾮常重视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猴⼦种果树》原⽂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猴⼦种果树》原⽂ 春天的早晨,⼀棵⾦⾊的⼩树在树林⾥⾛来⾛去。
⼩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上坐⼀坐吗?” “当然可以。
来吧!”⼩树带着⼩鸟玩了好⼀会⼉,才把⼩鸟送回家。
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鸟。
⼩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终于有⼀天,⼩鸟长⼤了,她向棵树告别,飞住远⽅…… 第⼆年春天,⼩鸟⼜回来了。
⼀头美丽的⼩⿅⾛了过来,⾦⾊的⾓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好看。
“你也是⼀棵会⾛路的树吗?”⼩鸟问。
“对呀,⼈们都叫我驯⿅。
”⼩驯⿅抬起头来,“你⼤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鸟吧?” “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鸟叫起来。
“是的!是的!”⼩驯⿅也激动起来。
他让⼩鸟停在他⾦⾊的⾓上,向⾃⼰的家快步⾛去。
【篇⼆】⼩学⼆年级语⽂《猴⼦种果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的⽂字较为简单。
它的简单体现在以下⼏个⽅⾯:⼀是课⽂的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字表达也是差不多的;⼆是课⽂的语⾔⾮常浅显,学⽣在阅读中⽆法引起更多的阅读期待,⽆法形成更多的空⽩让学⽣⽤⾃⼰的想象去填补。
三是猴⼦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常清楚,学⽣⼀读就明⽩。
其实不然,以上理解是对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本细读的⼀种表现。
⽂中的⼩猴⼦没有种出果树的原因是多⽅⾯的:⼀个原因是它⾃⼰的急于求成,这只是其中的⼀个⽅⾯;另⼀个原因是它没有主见,⼈云亦云,缺乏正确的判断能⼒;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三只鸟的⾏为在猴⼦种果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也不可⼩觑。
⾯对猴⼦的急于求成,他们并没有采⽤积极的`态度去教育、劝说猴⼦,⽽是不断的指责猴⼦,促使猴⼦⼀次⼜⼀次地犯急于求成的错误。
【导语】语⽂是语⾔和⽂化的综合科。
语⾔和⽂章、语⾔知识和⽂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字能⼒和知识,⽂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是⼝头和书⾯的语⾔和⾔语的合称,是语⾔规律和运⽤语⾔规律所形成的⾔语作品的⾔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猴⼦种果树》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猴⼦种果树》原⽂ 春天的早晨,⼀棵⾦⾊的⼩树在树林⾥⾛来⾛去。
⼩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上坐⼀坐吗?” “当然可以。
来吧!”⼩树带着⼩鸟玩了好⼀会⼉,才把⼩鸟送回家。
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鸟。
⼩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终于有⼀天,⼩鸟长⼤了,她向棵树告别,飞住远⽅…… 第⼆年春天,⼩鸟⼜回来了。
⼀头美丽的⼩⿅⾛了过来,⾦⾊的⾓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好看。
“你也是⼀棵会⾛路的树吗?”⼩鸟问。
“对呀,⼈们都叫我驯⿅。
”⼩驯⿅抬起头来,“你⼤概就是我爸爸常常提起的那只⼩鸟吧?” “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鸟叫起来。
“是的!是的!”⼩驯⿅也激动起来。
他让⼩鸟停在他⾦⾊的⾓上,向⾃⼰的家快步⾛去。
【篇⼆】⼩学⼆年级语⽂《猴⼦种果树》教案 教学⽬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课本剧的表演,故事的续编理解课⽂内容,训练学⽣的表演能⼒以及想象、说话能⼒,从中教育学⽣做事要有耐⼼、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内容,编排课本剧。
教学难点:表演中的细节部分,如语⽓、表情、动作等。
教具准备:猴⼦、乌鸦、喜鹊、杜鹃头饰各⼀只。
教学过程: ⼀、复习导⼊。
1、⼩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猴⼦种果树》这篇童话故事,课⽂讲了猴⼦种了⼀棵什么果树?(猴⼦种了⼀棵梨树苗)种后怎么做的呢?(天天浇⽔、施肥,等着将来吃梨⼦) ⼆、学习第九⼩节。
1、猴⼦最后有没有吃到梨⼦呢?(没有)课⽂的。
哪⼀⼩节告诉我们猴⼦没有吃到梨⼦?(打开书本,指名读第九⼩节) 2、激疑过渡:猴⼦为什么会什么树也没种成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小学二年级语文《猴子种果树》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猴子种果树》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猴子种果树的经历,描绘了猴子在种植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它持之以恒的精神。
详细内容包括:1. 猴子种果树的原因及过程。
2. 猴子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 猴子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收获果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猴子种植果树的不易。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猴子克服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
2.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果树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果树的生长过程,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猴子种果树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
(1)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2)猴子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猴子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猴子种果树的过程。
(1)你从猴子种果树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克服的?六、板书设计1. 《猴子种果树》2. 内容:猴子种果树原因:想吃果实种植过程:选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虫遇到困难: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果实被盗克服困难:请教其他动物、挖井、搭建棚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猴子种果树的过程图。
(2)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猴子种果树的经历。
2. 答案:(1)略(2)猴子为了吃果实,克服了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果实被盗等困难,最终成功种出了果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猴子种果树》,让学生明白了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重要性。
小学二年级语文《猴子种果树》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猴子种果树》一文。
该文为第五章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中,因心急而频繁更换树种,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如:猴、树种、心急、持之以恒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
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引出本节课主题,板书课题《猴子种果树》。
2. 新课导入(15分钟)(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
(3)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语调、停顿等。
3. 课文解析(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讲解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例题讲解(10分钟)(1)选取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题目,进行讲解。
(2)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插图。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猴子种果树》2. 生字词:猴、树种、心急、持之以恒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道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3)思考故事中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2. 答案:(1)略。
(2)略。
(3)示例:我觉得做事要像猴子种果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
《22.猴子种果树》说课稿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入选了不少的寓言,集中编排在二、三、四年级的六册课本中,这些寓言无论是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着:“寓体的生动形象,寓意的抽象概括,手法的讽刺夸张,语言的简明准确”的共同特点。
针对寓言的特点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我打算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重视教学中的操作与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本剧的表演,故事的续编,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想象、说话的能力,从中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鉴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一、主体参与、合作学习阶段。
本篇课文难度较小,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
因此在课上首先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的好伙伴,自由组合成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内容来重点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感知课文的目的。
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以及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是对“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探。
二、激情表演、熟知课文阶段。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自学以后,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为了使这种了解与感知更加牢固与坚实,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创设情境:徐州电视台将把《猴子种果树》这则寓言拍成电视剧,想邀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当小演员,师生共同扮演寓言角色,在表演时根据角色的需要,戴上头饰和一些小道具,增添趣味性和真实感。
在分角色的表演中,通过语气、动作的夸张,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展示每个学生刚才的自学结果,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2.猴子种果树》说课稿
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入选了不少的寓言,集中编排在二、三、四年级的六册课本中,这些寓言无论是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着:“寓体的生动形象,寓意的抽象概括,手法的讽刺夸张,语言的简明准确”的共同特点。
针对寓言的特点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我打算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重视教学中的操作与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本剧的表演,故事的续编,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想象、说话的能力,从中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鉴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主体参与、合作学习阶段。
本篇课文难度较小,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
因此在课上首先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的好伙伴,自由组合成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内容来重点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感知课文的目的。
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以及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是对“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探。
二、激情表演、熟知课文阶段。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自学以后,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为了使这种了解与感知更加牢固与坚实,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创设情境:徐州电视台将把《猴子种果树》这则寓言拍成电视剧,想邀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当小演员,师生共同扮演寓言角色,在表演时根据角色的需要,戴上头饰和一些小道具,增添趣味性和真实感。
在分角色的表演中,通过语气、动作的夸张,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展示每个学生刚才的自学结果,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大胆创新、情感交流阶段
本阶段主要以练习说话为主,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表演、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鼓励学生大胆直言,想什么就说什么。
为此主要设计以下几个开放性的问题:A、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B、你最喜欢谁?你想告诉它什么?C、你最不喜欢谁?你想告诉她该怎么办?
学生在交流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启发学生拓宽思维空间。
四、差异发展、体验成功阶段。
我们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理解课文寓
意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接受层面教育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之二:徐州电视台的导演想在此基础上拍摄续集,但由于剧本还没着落,于是想把这任务交给小朋友完成。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创造性的复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寓言学活,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而且有很大的收获,是我这节课所着力追求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