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31.81 KB
- 文档页数:8
砂浆的技术条件和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砌筑砂浆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中所采用的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原材料的性能、砂浆技术要求、块体种类及施工水平进行并应经试配、调整后确定。
一、定义1、砌筑砂浆:将砖、石、砌块等块材经砌筑成为砌体,起粘结、衬垫和传力作用的砂浆。
2、塑塑墼剑亚浆:由水泥、细骨料和水,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石灰、活性掺合料或外加剂在现场配制成的砂浆,分为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
3、预拌砂浆:专业生产厂生产的湿拌砂浆或干混砂浆。
4、堡盔擅塑扭越:改善砂浆可操作性及保水性能的非石灰类材料.二、材料要求1、砌筑砂浆所用原材料不应对人体、生物与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规定。
2、水泥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或砌筑水泥,且应符合第五章《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和《砌筑水泥》GB/T 3183的规定.水泥强度等级应根据砂浆品种及强度等级的要求进行选择。
M15及以下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32.5级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或砌筑水泥;M15以上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42.5级通用硅酸盐水泥.3、砂宜选用中砂,并应符合第六章的规定,且应全部通过4。
75mm的筛孔。
4、砌筑砂浆用石灰膏、电石膏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石灰熟化成石灰膏时,应用孔径不大于3mmx3mm的网过滤,熟化时间不得少于7d;磨细生石灰粉的熟化时间不得少于2d。
沉淀池中储存的石灰膏,应采取防止干燥、冻结和污染的措施。
严禁使用脱水硬化的石灰膏.(2)制作电石膏的电石渣应用孔径不大于3mmx3mm的网过滤,检验时应加热至70℃后至少保持20min,并应待乙炔挥发完后再使用。
(3)消石灰粉不得直接用于砌筑砂浆中。
5、石灰膏、电石膏试配时的稠度,应为120mm±5mm。
6、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天然沸石粉应分别第五章中《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其他相关标准的规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m5干混砂浆标准配合比表格篇一:m5砌筑混合砂浆配合比篇二:m5、m7.5、m10、c20、c25的水泥砂浆配合比m5、m7.5、m10、c20、c25的水泥砂浆配合比根据《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以下配比比例皆是以重量为单位。
一、m5水泥砂浆的配合比:水泥:中砂=1:5.23。
条件:施工水平,一般;砂子,中砂;砂子含水率:2.5%;水泥实际强度:32.5mpa二、m7.5水泥砂浆配合比:砂浆试配时各材料的用量比例:水泥∶砂=260∶1541=1∶5.93条件:用于砌筑沟井的水泥砂浆,强度为m7.5,稠度30~50mm。
原材料的主要参数,水泥:32.5级水泥;中砂,堆积密度为1541kg/m3;施工水平:一般。
选取水泥用量260kg/m3,砂子用量qs=1541kg/m3,水量为280kg/m3三、m10水泥砂浆配合比:砂浆各材料的用量比例:水泥∶砂=240∶1221=1∶5.09 条件:用于砌筑毛石挡土墙的水泥砂浆,强度为m10,稠度30~50mm。
原材料的主要参数,水泥:32.5级水泥;中砂,堆积密度为1221kg/m3水泥用量240kg/m3,砂子用量qs=1221kg/m3,水量为290kg/m3四、c20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碎石:水=1:1.83:4.09:0.50条件:坍落度35--50mm;砂子种类:粗砂,配制强度:28.2mpa;石子:河石;最大粒径:31.5mm;水泥强度等级32.5,实际强度35.0mpa.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含量:326kg;砂的含量:598kg;碎石:1332kg五、c25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碎石:水=1:1.48:3.63:0.44条件:坍落度35--50mm;砂子种类:粗砂,配制强度:28.2mpa;石子:河石(卵石);最大粒径:31.5mm;水泥强度等级32.5,实际强度35.0mpa.其中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含量:370kg;砂的含量:。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m i x p r o p o r t i o n d e s i g n o fm a s o n r y m o r t a rJ G J T98-20112011年修订过程及主要内容根据建设部文件建标〔2008〕102号“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修订、修改计划(第一批)的通知》”要求,《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从2008年4月开始进行修订,主编单位为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及浙江八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接到任务后,主编单位立即组建了编制组,确定了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浙江中技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嘉兴市春秋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嘉善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西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西安天洋建材企业集团,编制人员为:•李荣孙占利张秀芳赵立群刘军选徐鹏如王文奎何希铨金万春王转英袁永福钱建武张雪琴薛天牢金裕民徐建黄春文毛国强何富林陈华沈文忠。
任务下达后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各编制单位进行沟通,行业标准《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颁布实施至今,距今已有10年之久,该标准对保证作为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范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造物中所采用砂浆的质量配合比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材料的更新换代以及其他标准的变化,特别是预拌砂浆的蓬勃发展,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及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的修订,都使该标准的继续使用出现了一些困难、可操作性差、工地现场执行难度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修订,以适应建筑技术的发展。
根据这些主要问题2008年8月在西安召开了编制组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了编制大纲,明确了主要工作内容及验证试验方案。
在上述大量验证试验及调研的基础上,并参考国外先进标准3月形成了初稿, 2009年三月在江苏省姜堰市召开了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编制组内部对初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会后,主编单位根据会议要求及各单位的补充实验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并通过网络在编制组内部进行充分沟通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定稿, 2009年7-8月全国范围内开始征求意见工作,收到来自上海、北京、山东、浙江等全国各地从设计、施工、检测等科研机构、施工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的宝贵意见。
1、2、3、1、试验编号:2、试验编号:3、试验编号:4、5、1.20×30.0=36.0;k取1.2042.5MPa=1000 * (36.0‘+15.09)/(3.03*42.5)=397kg/m3, 取QA=480kg/m3=QA - Qc =83kg/m31425kg/m30.02%掺加四、试配1、 根据计算值列表,见表一;表一 基准配合比5、砂用量Qs 按照砂的堆积密度值计算, Qs=6、用水量Qw 按照稠度70-80mm要求进行调整。
7、外加剂掺量按经验,以干砂浆重量比3、计算水泥用量QcQc=1000(fm,0-β)/α*fce 其中,α、β为特征系数,取值α=3.03,β=-15.094、胶凝材料总量QA参照表5.1.2-1和5.1.2-2得粉煤灰掺量Qf三、设计步骤:1、计算试配强度fm,0fm,0 = k*f2 =2、水泥实测强度fce fce=rc*fce,k=1.0×42.5=;rc取1.0.砂自产机制砂2012ss-001外加剂纤维素醚 10万粘度水饮用水水泥山水东岳PO42.52012sn-003粉煤灰青岛电厂Ⅱ级2012Fa-001干混砌筑砂浆DMM30配合比设计一、设计依据:JGJ/T98-2010《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70-200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25181-2010《预拌砂浆》二、所用原材料:2、参照设计规范和经验,对水泥掺量分别增加和减少10%,进行调整,见表二;表二 基准配合比和调整配合比3、试配结果见表三表三 试配结果4、确定砂浆配合比校核:主检:。
《干混砂浆及其试验方法标准汇编(上册)》目录:第一部分干混砂浆产品标准一、墙体砌筑与饰面砂浆GB/T 9779—2005复层建筑涂料GB/T 25181—2010预拌砂浆JC/T 517—2004粉刷石膏JC 860—2008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混凝土砖砌筑砂浆JC 861—2008混凝土砌块(砖)砌体用灌孔混凝土JC 890—2001蒸压加气混凝土用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JC/T 1024—2007墙体饰面砂浆JC/T 1025—2007粘结石膏JG/T 157—2009建筑外墙用腻子JG/T 291—2011建筑用砌筑和抹灰干混砂浆JG/T 298—2010建筑室内用腻子二、地面与地面自流平砂浆JC/T 906—2002混凝土地面用水泥基耐磨材料JC/T 985—2005地面用水泥基自流平砂浆JC/T 1015—2006环氧树脂地面涂层材料JC/T 1023—2007石膏基自流平砂浆三、粘结与修补类砂浆JC/T 547—2005陶瓷墙地砖胶粘剂JC/T 907—2002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 986—2005水泥基灌浆材料JC/T 1004—2006陶瓷墙地砖填缝剂四、外墙外保温用砂浆GB/T 17371—2008硅酸盐复合绝热涂料GB/T 20473—2006建筑保温砂浆GB/T 26000—2010膨胀玻化微珠保温隔热砂浆JC/T 992—2006墙体保温用膨胀聚苯乙烯板胶粘剂JC/T 993—2006外墙外保温用膨胀聚苯乙烯板抹面胶浆JG 149—2003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JG 158—2004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T 229—2007外墙外保温柔性耐水腻子五、防水砂浆GB 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 23440—2009无机防水堵漏材料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JC/T 984—2011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JC/T 2090—2011聚合物水泥防水浆料第二部分相关的原材料与试验材料标准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2015—2005白色硅酸盐水泥GB/T 4100—2006陶瓷砖GB/T 14684—2011建设用砂GB/T 18046—2008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JC 209—92膨胀珍珠岩JC/T 412.1—2006纤维水泥平板第1部分: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JC/T 412.2—2006纤维水泥平板第2部分:温石棉纤维水泥平板JC/T 479—92建筑生石灰JC/T 480—92建筑生石灰粉JC/T 481—92建筑消石灰粉JC/T 841—2007耐碱玻璃纤维网布JC/T 958—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跳桌)JC/T 1042—2007膨胀玻化微珠JG/T 164—2004砌筑砂浆增塑剂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干混砂浆及其试验方法标准汇编(下册)》目录:第三部分相关的试验方法标准GB/T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T 1346—201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725—007/ISO 3251:2003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T 1728—79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GB/T 1733—199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 1748—79腻子膜柔韧性测定法GB/T 1766—2008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GB/T 1768—2006/ISO 7784—2:1997 色漆和清漆耐磨性的测定旋转橡胶砂轮法GB/T 1865—2009/ISO 11341:2004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暴露滤过的氙弧辐射GB/T 2411—2008/ISO 868:2003塑料和硬橡胶使用硬度计测定压痕硬度(邵氏硬度)GB/T 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 2793—1995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T 3186—2006/ISO 15528:2000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GB/T 3810.1—200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部分:抽样和接收条件GB/T 3810.2—200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2部分:尺寸和表面质量的检验GB/T 3810.3—200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3部分:吸水率、显气孔率、表观相对密度和容重的测定GB/T 3810.5—2006/ISO 10545—5:1996 陶瓷砖试验方法第5部分:用恢复系数确定砖的抗冲击性GB/T 3810.6—2006/ISO 10545—6:1995 陶瓷砖试验方法第6部分:无釉砖耐磨深度的测定GB/T 3810.12—2006/ISO 10545—12:1995 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2部分:抗冻性的测定GB/T 5464—2010/ISO 1182:2002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方法GB/T 5486—2008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方法GB/T 6003.1—1997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GB/T 6003.2—1997金属穿孔板试验筛GB/T 6003.3—1999电成型薄板试验筛GB/T 7689.3—2001 增强材料机织物试验方法第3部分:宽度和长度的测定GB/T 7689.5—2001增强材料机织物试验方法第5部分:玻璃纤维拉伸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的测定GB/T 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T 9154—88建筑涂料涂层耐冻融循环性测定法GB/T 9265—2009建筑涂料涂层耐碱性的测定GB/T 9268—2008乳胶漆耐冻融性的测定GB/T 9271—2008色漆和清漆标准试板GB/T 9278—2008/ISO 3270:1984 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GB/T 9780—2005建筑涂料涂层耐沾污性试验方法GB/T 9914.2—2001 增强制品试验方法第2部分:玻璃纤维可燃物含量的测定GB/T 9914.3—2001增强制品试验方法第3部分: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GB/T 10294—2008/IS0 8302:1991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 10295—2008/ISO 8301:1991(E)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GB/T 10297—1998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热线法GB/T 10299—2011绝热材料憎水性试验方法GB/T 12573—2008水泥取样方法GB/T 13475—2008/ISO 8990:1994(E)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 14518—93胶粘剂的pH值测定GB/T 16777—2008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GB/T 16925—1997混凝土及其制品耐磨性试验方法(滚珠轴承法)GB/T 17146—1997建筑材料水蒸气透过性能试验方法GB/T 17669.3—1999建筑石膏力学性能的测定GB/T 17669.4—1999建筑石膏净浆物理性能的测定GB/T 17669.5—1999建筑石膏粉料物理性能的测定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9—2011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C/T 478.1—92建筑石灰试验方法物理试验方法JC/T 478.2—92建筑石灰试验方法化学分析方法JC/T 539—94混凝土和砂浆用颜料及其试验方法JC/T 603—2004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方法JC/T 681—2005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JC/T 683—2005 40mm×40mm水泥抗压夹具JC/T 724—2005水泥胶砂电动抗折试验机JC/T 726—2005水泥胶砂试模JC/T 727—2005 水泥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JGJ 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70—200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98—2010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110—2008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第四部分其他相关标准GB/T 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T 9750—1998涂料产品包装标志GB 9774—2010水泥包装袋GB/T 10801.1—2002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3491—92涂料产品包装通则JC 1066—2008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流程及体会程术林(东至县科鉴建筑材料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池州247200)作者简介:程术林(1964-),男,安徽东至人,2008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专科,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专业方向:检测鉴定、建筑管理。
中图分类号:TU5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359(2020)09-0227-03 DOI:10.16330/j.c n ki.1007-7359.2020.09.1120前言干混砂浆是将水泥、粉煤灰、干燥细集料、外加剂(活性剂/,由专业生产厂家经计量后,混合生产而成的混合物,在施工现场按规定比例加水拌合使用。
与现拌砂浆相比,具有环保、质量稳定、适用性强,减少施工人员劳动强度,有助于散装水泥发展等诸多优点,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使用。
本文基于近期接受某委托单位进行的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案例,介绍了砂浆配合比试配流程及试配成果,并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简述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的体会。
"委托情况及原材料1.1委托配合比设计情况本次委托单位是东至县安东祥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要求我单位设计干混砂浆系列配合比(含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地面砂浆)。
使用材料分别是;水泥由池州海螺生产,为PO423级;粉煤灰为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生产,为”级;砂由本地查桥砂厂机制砂与太湖江砂按8:比例合成制备,使用前筛除23mm以上颗粒;外加剂为干粉活性剂,由安徽徽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品名为DMA 干粉砂浆活性剂。
1.2试配方案先行进行砌筑砂浆试配,在砌筑砂浆试配的基础上,针对抹灰砂浆、地面砂摘要:文章基于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案例,分析了干混砂浆试配流程,确定了砌筑砂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汇总了试配成果,并提出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体会,可供参考。
关键词: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现拌砂浆浆的特点调整干混砂浆各组成材料参数,再行试配,进而确定抹灰砂浆、地面砂浆配合比。
普通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随着预拌砂浆的推行,预拌砂浆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已逐渐成熟,无论是目前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还是之后产品竞争力的提高,都必须考虑预拌砂浆质量稳定性和配合比成本,因此,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砂浆大多使用体积比法,不便于预拌化生产和计量,也不利于控制砂浆的质量,本章就预拌砂浆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1 配合比设计原则预拌(湿拌)砂浆从生产、运输到现场使用,对其工作性能的要求较高,要保证一定的可操作时间,砂浆在加水拌合后,在初凝以前要具有足够好的和易性,能进行正常施工与操作。
因此,选择合适的原材料以同时满足砂浆的稠度、分层度(保水性)、凝结时间、强度以及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是预拌砂浆配合比设计的技术关键。
保水率指标和分层度类似,是衡量砂浆稠度经时损失的重要参数,它和所使用的添加剂有很大关系,同时与水泥、粉煤灰、砂的质量也有关。
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应从这些方面慎重考虑。
施工过程中砂浆的稠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指标,它反映的是砂浆拌合物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砂浆的稠度越大,流动性越好,施工强度越低。
而且要充分考虑砂浆稠度的经时损失,根据不同的季节(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缓凝剂掺量以及用水量,适当地调整初始稠度来满足现场的施工要求。
配制预拌砂浆不能简单判断某一种添加剂或其它材料的好坏,要结合其他原材料品种性能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根据砂浆要求的高低,选择不同性价比的原材料。
材料品种和适宜掺量需同时考虑,以降低砂浆的综合成本。
1.1.1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在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计算出的配制强度,选择适宜的胶凝材料用量。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原材料的性能、砂浆技术要求、块体种类及施工条件进行计算或查表选择,并应经试配、调整后确定。
1.1.2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目前采用的是强度设计方法,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一是抹灰砂浆强度应满足有粘贴面层时抗拉强度的要求,又不能比基体强度高过多,否则既违背控制成本的初衷,又留下因收缩应力过大而可能造成的质量隐患。
混凝土考试题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1分)1、表观密度:砼拌合物捣实后的单位体积质量。
2、混凝土立方抗压强度:根据国家标准试验方法规定,制作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值。
3、误差:测量值减真值的差。
4、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一组操作。
5、量程:标称范围两极限之差的模。
6、偏差:一个值减去其参考值称为偏差。
7、认证:第三方依据程序对产生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合格证书)。
8、质量方针:由某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9、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
10、测量原理:测量的科学基础。
11、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
12、必然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的事件。
13、不合格:没有满足某个规定要求。
14、保水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保持水分的能力,不致产生严重泌水的性能。
15、流动性:是指拌合物在自重或机械振捣作用下,易于产生流动并能均匀密实填满模板的性质。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0.51、砼抗压强度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是标准试件2、砼试模应定期对试模进行自检,自检周期宜为三个月。
3、砼压力机其测量精度为(±1)%,试块破坏荷载应大于压力机全量程的20%且小于压力机全量程的80%。
4、实验拌制砼时称量精度,水泥,掺合料、水和外加剂为±0.5%,骨料为±1%。
5、取样和拌制好的砼拌合物至少用铁锨再来回拌制三次。
6、砼试模振动时不得有任何跳动,振动应持续到表面出浆为止,不得过振。
7、采用标准养护的试件应在温度20±5℃的环境中静置1-2昼夜,拆模后应立即放入温度20±2℃,相对温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内养护,或在温度为20±2℃的不流动的Ca(oH)2饱和溶液中养护。
8、标准养护龄期为28d,从搅拌加水开始。
9、砼抗压强度计算应精确至0.1MPa。
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1 目的为统一砌筑砂浆的技术条件和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砌筑砂浆质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中所采用的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3 依据《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201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4 一般规定4.1 M15及以下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32.5级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或砌筑水泥;M15以上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42.5级通用硅酸盐水泥。
4.2 石灰膏、电石膏试配时的稠度,应为120mm 5mm。
4.3水泥砂浆及预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可分为M5、M7.5、M10、M15、M20、M25、M30;水泥混合砂浆的强度等级可分为M5、M7.5、M10、M15。
4.5 砌筑砂浆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宜符合下表的规定。
砌筑砂浆拌合物的表观密度(kg/m3)4.6 砌筑砂浆的稠度、保水率、试配抗压强度应同时满足要求。
4.7 砌筑砂浆施工时的稠度宜按下表选用。
砌筑砂浆的施工稠度(mm)4.8 砌筑砂浆的保水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砌筑砂浆的保水率(%)4.9 砌筑砂浆中的水泥和石膏、电石膏等材料的用量可按下表选用。
砌筑砂浆的材料用量(kg/m3)注:1. 水泥砂浆中的材料用量是指水泥用量。
2.水泥混合砂浆中的材料用量是指水泥和石灰膏、电石膏的材料总量。
3.预拌砌筑砂浆中的材料用量是指胶凝材料用量,包括水泥和代替水泥的粉煤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
4.10 砌筑砂浆试配时应采用机械搅拌。
搅拌时间应自开始加水算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20s。
2. 对预拌砌筑砂浆和掺有粉煤灰、外加剂、保水增稠材料等的砂浆,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80s。
5 砌筑砂浆配合比的确定5.1计算砂浆试配强度按下式计算:f m,0=kf 2式中:f m,0 ——砂浆的试配强度(MPa),应精确至0.1MPa;f 2 ——砂浆强度等级值(MPa),应精确至0.1MPa;k——系数,按下表取值。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普通混凝土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和施工要增长,确保混凝土工量且达到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第1.0.2条本规程适用于工汪与民用建筑及一秀构筑物所采用的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1.0.3条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第1.0.4条进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除应遵守本殊途同归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帛性标准的规定.2.1 术语第2.1.1条普通混凝土ordinary concrete3 干密度为2000-2800kg/m的水泥混凝土.第2.1.2条干硬性混凝土stiff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长(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第2.1.3条混凝土plastic concrete混凝土物坍落度为10-90mm的混凝土.第2.1.4条流动性混凝土pasty concyete混凝土物坍落度为100-150mm的混凝土.第2.1.5条大流动性混凝土flowing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于或大于160mm的混凝土.第2.1.6条抗渗混凝土impermeable concrete抗渗等级等于或大于P6级的混凝土第2.1.7条抗击冻混凝土forst-strength concrete抗冻等级等于或大于F50级的混凝土.第2.1.8条高强混凝土high-strength cocrete强度等级为C60及其以上的混凝土.第2.1.9条泵送混凝土pumped concrete混凝物坍落不低于100mm并用泵送施工的混凝土.第2.1.10条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混凝土拌合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1m,或预计会因水泥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2.2 符号第2.2.0条 f---混凝土配制强度 (MPa); cu,0f---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cu,kf---水泥28d抗压旨度实测值(MPa); cef---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ce,gm---掺外加剂时每立方来混凝土中的的水泥用量(kg); wam---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粗骨用量(kg)' c0m---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细骨料用水量(kg); g0m---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来的细骨料用量(kg); s,0m---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米的粗骨料用量(kg); w0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水量(kg); c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 g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s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w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cpγ---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 cβ---外加剂的减水率(%);β---砂率(%); s3 ρ---水泥密度(kg/m); c3 ρ---粗骨料的表现密度(kg/m); g3 ρ---细骨料的表现密度(kg/m); s3 ρ---水的密度(kg/m); w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3 ρ---混凝土表现密度实测值(kg/m); c,t3 ρ---混凝土表现密度计算值(kg/m); c,cδ---混凝土配合比较正系数. 第3章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第3.0.1条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f?f+1.645σ (3.0.1) cu,0cu,k式中f---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cu,0f---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cu,k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第3.0.2条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1.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显著差异时;2.C30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第3.0.3条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和C25级,其强芳标准差计算值不于2.5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C30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MPa.3.当无统计资料计算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取用.第4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第4.0.1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1)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可按表4.0.1-1,4.0.1-2选取.3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表4.0.1-1 拌合物稠度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10 20 40 16 20 40 项目指标16-20 175 160 145 180 170 155 维勃稠度 11-15 180 165 150 185 175 160 (s)5-10 185 170 155 190 180 1653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表4.0.1-2 拌合物稠度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10 20 31.5 40 16 20 31.5 40 项目指标10-30 190 170 160 150 200 185 175 16535-50 200 180 170 160 210 195 185 175 坍落度(mm) 55-70 210 190 180 170 220 205 195 18575-90 215 195 185 175 230 215 205 195 注:1.本表用水量系用中砂时的平均取值.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浊绨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 ;采用粗砂时,则可减少5-10kg;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2)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2.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1)以本规程表4.0.1-2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用水量增加5kg ,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2)掺外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m=m(1-β) (4.0.1) waw0式中m---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wam---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w0β---外加剂的减水率(%).3)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第4.0.2条当无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粒径及水灰双按表4.0.2先取.混凝土的砂率(%) 表4.0.2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 水灰比(W/C) 10 20 40 16 20 40 0.40 26-32 25-31 24-30 30-35 29-34 27-32 0.50 30-35 29-34 28-33 33-38 32-37 30-35 0.60 33-38 32-37 31-36 36-41 35-40 33-38 0.70 36-41 35-40 34-39 39-44 38-43 36-41 注:1.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地减少或增大砂率;2.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3.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4.本表中的砂率系指砂与骨料总量的重量比.2.坍落度大于60mm的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4.0.2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3.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表4.0.4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kg)预应预应钢筋钢筋环境条件结构物类别素混凝力素混凝力混凝混凝土混凝土混凝土土土土正常的居住或办公用房屋不作规0.65 0.60 200 260 300 1.干燥环境内部件定高湿度的室内部件室外部件无0.70 0.60 0.60 225 280 300 冻在非侵蚀性土和(或)水中害的部件 2.潮湿环境经受冻害的室外部件有在非侵蚀性土和(或)水中0.55 0.55 0.55 250 280 300 冻且害冻害的部件3.有冻害的除经受冻害和冰剂作用的室0.50 0.50 0.50 300 300 300 冰剂内和的潮湿环境室外部件注:1.当用活性掺合料取代部分水泥时,表中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即为替人前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2.配制C15级及其以下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要表限制.第4.0.3条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一>>(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的规定.第4.0.4条当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0.4中的规定.第4.0.5条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引气剂的掺入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并经度验确定,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符合表4.0.5的规定;混凝含气量亦不宜超过7%.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应作坚固性试验.长期处于潮湿和严寒环境中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表4.0.5粗骨料最大粒径(mm) 最小含气量(%)40 4.525 5.020 5.5注:含气量的百分比为体积比第5.0.4条回归α和α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ab1.回归系数α和α应根据工程所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ab土强度关系式确;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表5.0.4采用.回归系数α,α选用表表5.0.4 ab石子品种碎石卵石系数α 0.46 0.48 aα 0.07 0.33 b第5章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第5.0.1条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计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注:干燥状态骨料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骨料含水率小于0.2%的粗骨料.第5.0.2条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计算配制强度f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 cu,0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量;3.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第5.0.3条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级时,混凝土灰比宜按下式计算:W/C=α.f/f+α.α.f (5.0.3-1) acecu,0abce式中1.α,α---回归系数; abf---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ce1.1.当无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公式(5.0.3-1)中的f值可按下式确定:cef=γ.f (5.0.3-2) cecce,g式中γ---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cf---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ce,g2.f值也可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ce第5.0.5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m)可按本规程第4.0.1条的规定确定.w0第5.0.6条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可按下式计算: c0m=m/W/C (5.0.6) c0w0第5.0.7条混凝土的砂率可按本规程第4.0.2条的规定选取.第5.0.8条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重量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m+m+m=m (5.0.8-1) c0g0s0w0cpβ=m/m+m×100% (5.0.8-2) ss0g0s0式中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 c0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 g0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s0m---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w0β---砂率(%); sm---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其值可取2350-2450kg. cp2.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m/ρ+m/ρ+m/ρ+m/ρ+0.01α=1 (5.0.8-3) c0cg0gs0sw0wβ=m/m+m×100% (5.0.8-4) ss0g0s0式中33 ρ---水泥密度(kg/m),可取2900-3100kg/m; c3 ρ---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g3 ρ---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s33 ρ---水的密度(kg/m),可取1000kg/m; w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为1.3.粗骨料和细骨料的表观密度(ρ,ρ)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gs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规定的方法测定.6.1 试配第6.1.1条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混凝土的搅拌方法,宜与生产时使用的方法相同.第6.1.2条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符合表6.1.2的规定;当采用机械搅拌时,其搅拌时不应小于搅拌机额定搅拌量的1/4. 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表6.1.2 骨料最大粒径(mm) 搅拌物数量(L)15 31.5及以下40 25第6.1.3条按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配时,首先应进行试拌,以检查拌合物的性能.当试拌得出的拌合物坍落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要求,或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时,应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试验用的基准配合比.第6.1.4条混凝土强度试验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时,其中一个应为本规程的6.1.3条确定的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用水量应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1%.当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与要求值的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第6.1.5条制作混凝土强度试验试件时,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粘聚性,保水性及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作为代表相应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第6.1.6条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每种配合比至少应制作一组(三块)试件,标准护到28d时试压.需要时可同时制作几组试件,供快速检验或较早龄期试压,以便提前定出混凝土配合比供施工使用.但应以标准28d强度或按现行行业标准<<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一>>(JGJ28)等规定的龄期强度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调整配合比.6.2 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第6.2.1条根据试验得出的混凝土强度与其相对应的灰比(C/W)关系,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与混凝土配制强度(f)相对应的灰水比,并按下列原则确定每立方米cu,0混凝土的材料用量:1.用水量(m)应在基准配合比用水量的基础上,根据制作强度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w或维勃稠度进行调整确定;2.水泥用量(m/)应以用水量乘以选定出来的灰水比计算确定; c3.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m和m)应在基准配合比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基础上,gs按选定的灰水进行调整后调整后确定.第6.2.2条经试配确定比后,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校正:1.应根据本规程第6.2.1条确定的材料用量按下式计算混凝土的表观密度计算值ρ: c,cρ=m+m+m+m (6.2.2-1) c,ccgsw2.应按下式计算混凝土配合比较正系数δ:δ=ρ/ρ (6.2.2-2) c,tc,c式中3 ρ---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值(kg/m); c,c3 ρ---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kg/m); c,t3.当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按本规程第6.2.1条确定的配合比即为确定的设计配合比;当二者之差坡过2%时,应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经校正系数δ,即为确定的设计配合比.第6.2.3条根据本单位常用的材料,可设计出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备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原材料情况及混凝土质量检验的结果予以调整.但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1.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时;2.水泥,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品种,质量有显著变化时;3.该配合比的混凝土生产间断半年以上时.7.1 抗渗混凝土第7.1.1条抗渗透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2.细骨料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外加剂宜采用防水剂,膨胀剂,引气剂,减水剂或引气减水剂;4.抗渗混凝土宜掺用矿物掺合料.第7.1.2条抗渗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试配步骤除应遵守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总量不宜小于320kg;2.砂率窒为35%-45%;3.供试配用的最大水灰比应符合表7.1.2的规定.抗渗混凝土最大水灰比表7.1.2最大水灰比抗渗等级 C20-C30混凝土 C30以上混凝土 P6 0.60 0.55P8-12 0.55 0.500.50 0.45 P12以上第7.1.3条掺用引气剂的抗渗混凝土,其含气量宜控制在3%-5%.第7.1.4条进行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渗性能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试配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2.试配时,宜采用水灰比最大的配合比作抗渗试验,其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式要求: P?P/10+0.2 (7.1.4) t式中P---6个试件中4个未出现渗水时最大水压值(MPa); t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3.掺引气剂的混凝土还进行含气量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本规程第7.1.3条的规定. 7.2 抗冻混凝土第7.2.1条抗冻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用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宜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3.细骨料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4.抗冻等级F100及以上的混凝土所用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均应进行坚固性试验,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及<<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5.抗冻混凝土宜采用减水剂.对抗冻等给F100及以上的混凝土应掺引气剂,掺用后混凝土的含气量应符合本规程第4.0.5条的规定.第7.2.2条抗冻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试配步骤除应遵守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外,供试配用的最大水灰比应符合表7.2.2条的规定.第7.2.3条进行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冻融性能试验. 抗冻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表7.2.2 抗冻等级无引气剂时掺引气剂时 F50 0.55 0.60 F100 - 0.55- 0.50 F150及以上7.3 高强混凝土第7.3.1条配制高强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用质量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2.对强度等级为C60级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对强度等级高于C60级的混凝土,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25mm;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含泥量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3.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大于2.6,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其他质量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4.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应掺用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5.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应掺用活性较好的矿物掺合料,且宜复合使用矿物掺合料.第7.3.2条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和步骤除应按本规程第5章规定进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准配合比中的水灰比,可根据现有试验资料选取;2.配制高强混凝土所用砂率及所采用的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品种,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3.计算高强混凝土配合比时,其用水量可按本规程第4章的规定确定;3 4.高强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大于550kg/m;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不应大于3600kg/m.第7.3.3条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与确定的步骤应按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进行.当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其中一个应为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2-0.03;第7.3.4条高强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尚应该配合比进行不少于6次的重复试验进行验证,其平均值不应低于配制强度.7.4 泵送混凝土第7.4.1条泵送混凝土所采用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泵送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不宜大于10%;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符合表7.4.1的规定;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表7.4.1 石子品种泵送高度(m) 粗骨料最大粒径比与输送管径比<50 ?1:3.050-100 ?1:4.0 碎石>100 ?1:5.0<50 ?1:2.550-100 ?1:3.0 卵石>100 ?1:4.03.泵送混凝土宜采用中砂,其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少于15%;4.泵送混凝土应掺用泵送剂或减水剂,并宜掺用粉煤灰或其他活性矿物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第7.4.2条泵送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应按下式计算:(7.4.2) T=T+?T tp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 tT---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 pT---试验测得在预计时间内的坍落度经时损失值.第7.4.3条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步骤应按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规定进行外,应符合下列规定:1.泵送混凝土的用水量与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之比不宜小于0.60;3 2.泵送混凝土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小于300kg/m;3.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宜为35%-45%;4.掺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其混凝土含气量不宜大于4%.7.5 大体积混凝土第7.5.1条大体积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应选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如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廷缓水热的释放;2.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宜采用中砂;3.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酬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第7.5.2条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酬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以降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第7.5.3条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和试配步骤应按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规定进行,并宜在配合比确定进行水化热的验算或测定.附录A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普通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随着预拌砂浆的推行,预拌砂浆的生产和使用技术已逐渐成熟,无论是目前预拌砂浆的推广应用,还是之后产品竞争力的提高,都必须考虑预拌砂浆质量稳定性和配合比成本,因此,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砂浆大多使用体积比法,不便于预拌化生产和计量,也不利于控制砂浆的质量,本章就预拌砂浆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1配合比设计原则预拌(湿拌)砂浆从生产、运输到现场使用,对其工作性能的要求较高,要保证一定的可操作时间,砂浆在加水拌合后,在初凝以前要具有足够好的和易性,能进行正常施工与操作。
因此,选择合适的原材料以同时满足砂浆的稠度、分层度(保水性)、凝结时间、强度以及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是预拌砂浆配合比设计的技术关键。
保水率指标和分层度类似,是衡量砂浆稠度经时损失的重要参数,它和所使用的添加剂有很大关系,同时与水泥、粉煤灰、砂的质量也有关。
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应从这些方面慎重考虑。
施工过程中砂浆的稠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指标,它反映的是砂浆拌合物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砂浆的稠度越大,流动性越好,施工强度越低。
而且要充分考虑砂浆稠度的经时损失,根据不同的季节(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缓凝剂掺量以及用水量,适当地调整初始稠度来满足现场的施工要求。
配制预拌砂浆不能简单判断某一种添加剂或其它材料的好坏,要结合其他原材料品种性能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根据砂浆要求的高低,选择不同性价比的原材料。
材料品种和适宜掺量需同时考虑,以降低砂浆的综合成本。
1.1.1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在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计算出的配制强度,选择适宜的胶凝材料用量。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原材料的性能、砂浆技术要求、块体种类及施工条件进行计算或查表选择,并应经试配、调整后确定。
1.1.2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目前采用的是强度设计方法,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一是抹灰砂浆强度应满足有粘贴面层时抗拉强度的要求,又不能比基体强度高过多,否则既违背控制成本的初衷,又留下因收缩应力过大而可能造成的质量隐患。
根据工程实际的调查总结,面层与基体间的抹灰层强度差在两个强度等级内,是适当的;二是配制普通抹灰砂浆,其强度应满足正常的使用和防护功能,不会因日常的生活而损坏,且和易性要满足施工操作的要求;三是这个规则也要与现行的体积比法和强度设计方法相兼容,以促进体积比法向强度方法顺利过渡。
1.1.3地面砂浆配合比设计地面砂浆的稠度较低,根据JG/T230-2007 《预拌砂浆》中的规定,其施工稠度为45-55mm,所以用水量较少。
1.2普通干混砂浆配合比设计方法1.2.1 普通干混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1、配制水泥混合砂浆的试配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1)计算砂浆试配强度(f m,0 );2)计算每立方米砂浆中的水泥用量(Qc);3 )计算每立方米砂浆中石灰膏用量(Q D);4)确定每立方米砂浆中的砂用量(Qs);5)按砂浆稠度选取每立方米砂浆用水量(Qw)。
2、砂浆的试配强度应按下式计算:f m,0 = k f 2式中:f m,0 ——砂浆的试配强度(MPa),应精确至0.1MPa ;砂浆强度等级值(MPa),应精确至0.1MPa ;k ——系数,按表1-1 取值表1-1 砂浆强度标准差δ及k 值强度等级施工水平强度标准差δ( MPa)k M5 M7.5M1M15M2M25M3优良 1. 1. 2. 3. 4. 5. 6. 1.00 50 00 00 00 00 00 15 一般 1. 1. 2. 3. 5. 6. 7. 1.25 88 50 75 00 25 30 20较差 1. 2. 3. 4. 6. 7. 9. 1.30 25 00 50 00 50 00 253、砂浆强度准差的确定应符合列规14、水泥用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立方米砂浆中的水泥用量,应按下式计算:Qc=1000 ( f m,0 - β) / (α· f ce )砂浆的特征系数,其中α取3.03 ,β取-15.09 。
注:各地区也可用本地区试验资料确定α、β值,统计用的试验组数不得少于30 组。
2)在无法取得水泥的实测强度值时,可按下式计算:fce = γc · f ce,k式中:f ce,k ——水泥强度等级值(MPa);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宜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无统计资料时可取1.05、石灰膏用量应按下式计算:Q D=Q A—Q C式中:Q D——每立方米砂浆的石灰膏用量(时的稠度宜为120mm± 3mm;式4-1式中:fm,I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砂浆第i 组试件的强度(MPa);fm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砂浆n 组试件强度的平均值(MPa);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砂浆试件的总组数,n≥ 25。
2)当无统计资料时,砂浆强度标准差可按表4-1 取值。
式中:Qc 每立方米砂浆的水泥用量(kg) ,应精确至1kg ;ce 水泥的实测强度(MPa),应精确至0.1MPa;kg ),应精确至1kg ;石灰膏使用Q A——每立方米砂浆中水泥和石灰膏总量,应精确至1kg ,可为350kg 。
6、每立方米砂浆中的砂用量,应按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0.5% )的堆积密度值作为计算值(kg )。
7、每立方米砂浆中的用水量,可根据砂浆稠度等要求选用210kg ~310kg 。
注:(1)混合砂浆中的用水量,不包括石灰膏中的水;(2)当采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分别取上限或下限;(3 )稠度小于70mm时,用水量小于下限;(4)施工现场气候炎热或干燥季节,可酌量增加用水量。
1.2.1.1 配制水泥砂浆的试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泥砂浆的材料用量可按表1-2 选用。
表1-2 每立方米水泥砂浆材料用量(kg/m 3)注:(1)M15 及M15以下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水泥强度等级为32.5 级;M15 以上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水泥强度等级为42.5 级;(2)当采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分别取上限或下限;(3 )稠度小于70mm时,用水量可小于下限;(4)施工现场气候炎热或干燥季节,可酌量增加用水量;(5)试配强度应按本规程式(4-1 )计算。
2、水泥粉煤灰砂浆材料用量可按表4-3 选用。
表4-3 每立方米水泥粉煤灰砂浆材料用量(kg/m 3(2)当采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分别取上限或下限;(3 )稠度小于70mm时,用水量可小于下限;(4)施工现场气候炎热或干燥季节,可酌量增加用水量;(5)试配强度应按本规程式(4-1 )计算。
1.2.1.2砌筑砂浆配合比试配、调整与确定注意事项1)实验试配时,应考虑试验室与现场的一致性。
2)基准配合比是计算或查表选用的配合比,是指经试拌后,稠度、保水率已合格的配合比。
3)为了满足砂浆试配强度的要求,所以使用至少三个水泥用量,除基准配合比外,另外增、减10%的水泥用量,制作试件,测试其强度。
因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70-2009 将砂浆抗压强度试件底模改为钢底模,砂浆稠度对强度的影响很大,稠度大,用水量多,强度低,因此,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试配时稠度尽可能取下限,这样得到的试块强度与砖底模更接近。
4)因强度试验所用底模改为钢底模,为减少两种底模材料作出的强度差值,试配时稠度尽量取最小值,且应选择符合强度要求的,并且水泥用量最低的砂浆配合比。
5)根据砂浆表观密度实测值及理论值校正试配砂浆配合比。
6)预拌砌筑砂浆生产前应该经过配合比试配、调整与确定,试配时稠度及性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预拌砂浆》JG/J230 的要求进行。
1.2.1.3配合比设计实例[ 例] 某工程要配用于砖砌体的M5.0 水泥砂浆,稠度要求为70~90mm。
原材料主要参数: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实测强度为45.7MPa ;中砂,干燥堆积密3度为1450kg/m 3。
石灰膏,稠度120mm。
施工水平为较差。
[ 解 ] 1. 计算试配强度查表 4-1 得砂浆强度标准差值为 1.50 ,试配强度为: f m,0=f 2+0.645 δ=5.0+0.645 × 1.50 =6.0 ( MPa ) 2. 计算水泥用量Qc=1000 ( f m,0 - β) / (α· f ce ) =1000 ( 6.0+15.09 )/ (3.03 × 45.7 )3=152( kg/m 3) 3. 计算石灰膏用量 Q D =Q A - Q c =320- 1523=168( kg/m 3) 4. 确定砂用量3砂用量取干燥状态砂的堆积密度值,即Qs=1450 kg/m 。
5. 确定用水量初选用水量 270 kg/m 3;实际用水量需通过试拌,按砂浆稠度要求来调整 6. 混合砂浆各组成材料的用量水泥用量 Qc=152 kg/m 3砂用量 Qs=1450 kg/m 用水量 Q w =270 kg/m7. 混合砂浆各组成材料的比例水泥:石灰膏:砂:水 =1: 1.11 : 9.54 :1.781.2.2 普通抹灰砂浆配合比设计抹灰砂浆在施工前应进行配合比设计,砂浆的试配抗压强度应按下f m,0 = k f 2砂浆的试配强度( MPa ),应精确至 0.1MPa ;石灰膏用量 Q D =168 kg/m1.2.2.1式计算:式中: f m,02砂浆强度等级值( MPa ),应精确至 0.1MPa ;k —— 砂浆生产(拌制)质量水平系数,取 1.15 ~ 1.25 。
注:砂浆生产(拌制)质量水平为优良、一般、较差时, k 值分别取为 1.15 、 1.20 、 1.25 。
1.2.2.2 抹灰砂浆配合比应采取质量计量。
1.2.2.3 抹灰砂浆的稠度宜为 90mm ~ 100mm 。
1.2.2.4 抹灰砂浆中可加入纤维,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1.2.2.5 用于外墙的抹灰砂浆的抗冻性应满足设计要求。
1.2.2.6水泥粉煤灰抹灰砂浆应符合下列规定:1)强度等级应为 M5、 M10、M15。
2)配制水泥粉煤灰抹灰砂浆不应使用砌筑水泥。
33)拌合物的表观密度不宜小于 1900kg/m 3。
4)保水率不宜小于 88%,拉伸粘结强度不应小于 3)粉煤灰取代水泥的用量不宜超过 6)用于外墙时,水泥用量不宜少于 7)配合比的材料用量可按表 4-4 选用表 4-4 水泥粉煤灰抹灰砂浆配合比的材料用量( kg/m 3)1)抹灰砂浆试配时,应考虑工程实际需求,搅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98 的规定,试配强度确定方法同砌筑砂浆。
2)查表选取抹灰砂浆配合比的材料用量后,应先进行试拌,测定拌合物的稠度和分层度(或保水率),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调整材料用量,直到满足要求 为止3 )抹灰砂浆试配时,应至少采用 3 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配合比应为按 本规程表得出的基准配合比,其余两个配合比的水泥用量应按基准配合比分别增0.15M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