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平顶山城市总体规划
- 格式:pptx
- 大小:17.14 MB
- 文档页数:112
——《平顶山市湛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解读之防洪工程篇全市人民期待已久的湛河治理攻坚战拉开了序幕,防洪工程是此次湛河治理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湛河防洪工程是如何规划的?为何会如此设计?治理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湛河治理工作指挥部总工程师冀长甫和指挥部总工办主任、市水利局党组书记董发根。
1.湛河存在防洪隐患董发根说,自古以来,湛河一直未能从源头系统地规划、整治过,防洪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存在着一定的防洪隐患。
根据调查了解及现场勘查,湛河干流与支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湛河干流大部分河道河槽及沿岸有垃圾、杂物、违法建筑物等侵占河道,影响过流,造成防洪隐患。
2.湛河干流除了乌江河口至凌云路桥段进行过疏浚治理,河道过流能力能满足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外,其他河段均不能满足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些河段如许南公路以下的部分,防洪标准甚至不足10年一遇。
3.湛河各支流中除了吴寨沟、城东河、西杨村河、稻田沟经过初步治理,河道断面进行过低标准硬化外,其他支流均未进行过规划整治。
4.湛河北岸支流稻田沟至煤泥河之间有山丘洪水汇入,山洪威胁较大,且该段位于老城区,受两岸建筑物及干流洪水位与河底高程限制,通过扩大断面或新建、加高堤防来提高过流能力较为困难。
董发根回忆说,历史上,湛河曾因泄洪能力不足而给两岸群众和企业造成过严重损失。
较为严重的是1971年湛河下游决堤和2000年湛河上游(建设路西段平顶山教育学院)周边出现大面积积水,这两次洪水均导致民房受损、田地受淹。
“泄洪是河流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河道治理,加强湛河的排洪功能,保护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历史教训和河道现状的必然要求。
”2.干流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据董发根介绍,本次治理方案是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在收集分析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湛河主河道、支流、分洪排洪沟及附属建筑物进行工程地质勘查,并依据《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以及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1993年编制的《平顶山市湛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我市实际确定的。
平顶山市城乡规划管理若干技术规定(讨论稿)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局目录1 总则 (1)2 建设用地 (1)3 建设工程 (4)4 交通与市政工程 (9)附件:建筑间距图 (17)1 总则1.1 【目的与依据】为了推进平顶山市城乡规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平顶山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和独立工矿区范围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
1.3 【授权解释】本规定施行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由平顶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4 【技术修订】平顶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定期组织本规定的修订工作。
1.5 【未尽事宜】本规定未尽事宜,参照国家、省相关规范规定执行。
2 建设用地一用地控制2.1.1【确定用地性质和规划条件】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应依据已批准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
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应依据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确定规划条件。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除符合相关规范外,且应符合以下要求:(1)享受城中村、旧城改造优惠政策的项目需经平顶山市城中村及旧城改造联席办认定并明确改造范围。
保障性住房项目需经平顶山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并明确建设范围。
(2)建设用地位于采煤塌陷区的项目,需编制《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2.1.2【开发用地规模限制】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下表规定值。
开发地块建设用地面积下限值开发地块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中规定值的,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在符合本规定的相关要求,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下,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后可予以规划审批。
2.1.3【容积率限制】老城区改造项目容积率最高不得超过4.5,新建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超过3.5,纯商业项目除外。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文:----------------------------------------------------------------------------------------------------------------------------------------------------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19年5月14日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8月1日起施行。
市长张雷明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贯彻实施《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区内违法建设的处理。
第三条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应当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应当以法律、法规、规章和经批准的城乡规划为依据,并符合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四条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实行政府统一领导、规划部门主管、相关单位配合、社会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查询城乡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内容,有权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行为。
第五条市、县(市)、石龙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其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按照授权或者委托的有关规定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负责本辖区内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依法做好本辖区内违法建设制止和处理等相关工作。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若干规定》的通知正文:----------------------------------------------------------------------------------------------------------------------------------------------------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若干规定》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平顶山市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若干规定》已经2008年6月18日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望认真遵照执行。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二○○八年八月十五日平顶山市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若干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我市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依法、快速、健康、有序进行,提升城市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建成区村庄是指在本市建成区范围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建设用地,以村民委员会或社区为组织形式的村(居)民聚居村落。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村是指改造范围内的行政村、享有对集体资产处置权的村或转制后的股份制公司;本规定所称村(居)民,是指在被改造村庄具有合法宅基地或房产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安置房是指按照规定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区政府认定的用于安置村(居)民的新建住宅和安置村办公用房、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用房的新建房屋。
第五条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的范围指村庄自然居住区域范围,不包括村庄居住区范围以外的其它土地。
特殊情况需要占用其它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征收(用)、转用手续,不享受城市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的优惠政策。
第六条村(居)民采取部分异地安置者,异地安置用地与建成区村庄居住区土地进行等量置换。
外业调查⼤纲(7.13改)项⽬编号:236省道平郏公路、329省道平宝公路、242省道平鲁公路、平叶公路建设⼯程外业调查⼤纲编制:~~~~~~~~~~~~~~~~~~~~复核:~~~~~~~~~~~~~~~~~~~~审核:~~~~~~~~~~~~~~~~~~~~平顶⼭路⽹改造⼯程项⽬组2010年 7⽉ 20⽇⽬录⼀.概述 (2)⼆.任务依据 (2)三.采⽤的主要标准、规范和规程 (2)四.设计要点 (4)(⼀)设计原则及要求 (4)(⼆)技术依据 (4)(三)前期调查主要内容 (5)(四)调查要点 (6)(五)各专业设计要点 (12)五.特殊的技术要求 (12)六.时间节点要求 (12)七.调查表格 (13)⼀.概述平顶⼭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依蜿蜒起伏的伏⽜⼭脉,东接宽阔平坦的黄淮平原,南临南北要冲的宛襄盆地,北连逶迤磅礴的嵩箕⼭系。
周围与漯河市的舞阳,驻马店市的西平、泌阳县,洛阳市的汝阳、伊川县,南阳市的⽅城、南召县和郑州市的登封县,许昌市的禹县、襄城县相临。
根据《平顶⼭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及我院前期所做的《平顶⼭市周边交通规划》需加强平顶⼭城区与周边镇区的联系,优化现有路⽹结构,因此有必要对平顶⼭周边道路进⾏改造研究。
本次调查设计考虑对重点路线进⾏旧路拓宽改造和另辟新线等多种可能⽅案,同时需详尽论述⽼路的适⽤性。
⽬前需要改造建设的项⽬路及⾥程(拟合⽼路、初步拉线的⾥程)有:1.平宝线(⽬前新城区⾄宝丰段已经施⼯) 13.352km2.平郏线(拟合⽼路236省道) 21.582km3.平叶线(⽬前城区⾄平临⾼速段的⾼速公路连接线已经实施,本次暂设计⾄于311国道交叉处)约4.5km4.平鲁线(拟合⽼路242省道) 24.797km需要新建、改造路线总长约为:64.231km⼆.任务依据1.《236省道平郏公路、329省道平宝公路、242省道平鲁公路、平叶公路建设⼯程委托书》三.采⽤的主要标准、规范和规程(1)国颁《⼯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公路⼯程部分)》(2002年版)(2)部颁《公路⼯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部颁《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4)部颁《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5)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6)部颁《公路⽔泥混凝⼟路⾯设计规范》(JTG D40-2002)(7)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8)部颁《公路沥青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9)部颁《公路⽔泥混凝⼟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 (10)部颁《公路⽔泥混凝⼟路⾯施⼯技术规范》(JTG F30-2003) (11)部颁《公路排⽔设计规范》(JTJ 018-97)(12)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规范》(JTG D60-2004)(13)部颁《公路圬⼯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4)部颁《公路钢筋砼及预应⼒砼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5)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6)部颁《公路沥青路⾯施⼯技术规范》(JTG F40-2004)(17)部颁《公路路基施⼯技术规范》(JTG F10-2006)(18)部颁《公路路⾯基层施⼯技术规范》(JTJ 034-2000)(19)部颁《公路桥涵施⼯技术规范》(JTJ 041-2000)(20)部颁《公路⼟⼯试验规程》(JTG E40-2007)(21)部颁《公路⼯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 (22)部颁《公路⼯程⽔泥及⽔泥混凝⼟试验规程》(JTGE30-2005) (23)部颁《公路⼯程岩⽯试验规程》(JTG E41-2005)(24)部颁《公路⼯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25)部颁《公路路基路⾯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26)部颁《公路⼯程⼟⼯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 (27)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28)部颁《公路⼯程⽔⽂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29)部颁《公路⼯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30)国颁《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31)国颁《道路⼯程制图标准》(GB50162-92)(32)部颁《公路⼯程基本建设项⽬设计⽂件编制办法》[2007]358号(33)《平顶⼭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34)部颁《公路⼯程基本建设⼯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及相关定额四.设计要点(⼀)设计原则及要求1.严格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掌握标准。
关于平顶山地区的区域分析一、平顶山概况平顶山,位于河南省中部,1957年建市,现辖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郏县、,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20万,中心城区人口102万。
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
平顶山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澧河、汝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
平顶山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各类矿藏58种,其中原煤储量103亿吨,是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盐储量2300亿吨,居河南省第一位,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铁矿石储量6.6亿吨,占河南省储量的76.3%,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
平顶山工业基础雄厚。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机电、建材、食品等八大工业基地为支撑的新兴工业体系。
2003年平顶山市被河南省确定为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为应国,境内有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香山寺、三苏园、叶县明代县衙等人文景观。
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平顶山人杰地灵。
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
二、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可持续发展(一)主要矿产资源状况截至2 0 07年底,平顶山市已发现矿种5 8个。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 4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数为11 9个,其中大型2 3个、中型3 5个、小型4 8个、其他1 3个。
煤矿是平顶山市最具重要地位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平顶山市的平顶山煤田、韩梁煤田、汝州煤田和禹州煤田部分矿区。
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PPT一、规划概况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平顶山市的长远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规划面积涵盖平顶山市全境,时间跨度为20年。
二、规划目标1.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水量,建设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化配置和人口的合理分布。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完善市政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4.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三、规划重点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市中心为核心,合理布局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功能区,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加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水量,培育绿色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研发,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四、规划实施1.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
2.加大规划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对规划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广泛的规划共识。
3.加强配套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规划实施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划建设。
4.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跟踪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规划措施和方向。
五、总结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旨在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现代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创新发展等措施,促进平顶山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收稿日期:2012-04-24作者简介:张雅琼(1981—),女,河南许昌人,助理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从事规划、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工作。
平顶山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张雅琼,白新密(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7)摘要:在平顶山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新城、新馨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区域、空间、道路、绿化景观均采用三级结构体系:区域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结构模式;空间采用小区空间—组团空间—邻里空间三级空间体系;道路采用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宅前道路三级交通结构体系;景观绿化采用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三级结构模式。
这样,可以达到各种体系内部分级明确,利于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居住区规划原理;三级结构体系;体系分级中图分类号:TD8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0506(2012)09-0048-02平顶山矿区行政区划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
多年来的煤炭地下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采空区,造成了严重的地表沉陷,受灾面积达到150hm 2。
矿区内大量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工业企业用房、公用设施等严重受损,自然环境恶化。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财产受到损害。
为改善采煤沉陷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国家发改委、河南省发改委和平顶山市政府决定对平顶山矿区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沉陷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异地搬迁、择址散建、择址重建、加固维修及经济补偿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该项综合治理工程新建、散建小区主要包括新城、新馨小区,东单小区,西单小区,西寺沟小区,东湖花园小区,西南风景小区。
可安置受灾居民8602户。
其中,择址新建的新城、新馨小区可解决6480户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问题。
1工程概述(1)建设地点。
新城、新馨小区位于平顶山市西部新区、经一路和经五路交叉口东南侧,纬五路将建设用地分为2部分:北部的新城小区和南部的新馨小区。
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平顶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11.07•【字号】平顶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平顶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7号)《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已于2016年8月30日平顶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7年9月29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7年11月7日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16年8月30日平顶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17年9月29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第三章违法建设处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区内违法建设的处理适用本条例。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合理使用城市建设用地,科学利用建筑空间,保证城市规划实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规范,结合平顶山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平顶山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生活居住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包括民用住宅和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医疗病房、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等建筑。
第四条各项建设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适建范围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1、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2、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3、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在2024年至2024年期间,对平顶山市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的总体方针和指导。
该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以下是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规划背景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个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城市。
但由于过快的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空间扩展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也在逐渐出现。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二、规划目标1.经济目标:加强工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城市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2.环境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3.城市建设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提高交通便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住房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内容1.经济发展布局:通过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和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中心城区、产业园区等;加强城市与农村的连通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交通运输规划: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提高交通便捷性;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减少机动车出行;建设交通枢纽和交通配套设施,提升交通服务能力。
4.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环境容量和质量;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5.基础设施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市政设施和城市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6.居住环境规划:改善住房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发展适宜居住的社区和居住配套设施,增加居民福利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