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的性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性状。
2.知道生物有多种性状,同一种性状有不同的表现。
知道因此造就生物的多样性。
3.会寻找动植物体的性状、人的性状。
4.通过寻找自己的性状编码,认识到每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孩子懂得感恩、珍爱生命。
5.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生物有多种性状,同一种性状有不同的表现。
难点:生物的性状表现的不同造就了形态万千的生命世界。
【教学准备】PPT、性状记录表、性状编码圈图、兔子彩图、玉米彩图【教学活动】一、导入今天的学习,我们从认识一种植物开始。
当你了解了足够多信息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它是什么了。
没错,它就是豌豆(板书)。
它曾经被一位伟大的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了长达8年之久。
二、研究豌豆的性状他在成千上万株的豌豆中发现了豌豆在外部形态上非常典型的几种不同。
(出示图片)导:他主要研究了豌豆外形的哪些器官(部位)?发现了哪些不同?(假如你是孟德尔你会发现什么?)(让学生说,学生边说,师边出示PPT图片上的文字。
师引导,把豆子导向种子,豆荚导向果实,边出示图片上六个性状的名字。
)是的,这是孟德尔在豌豆植株上发现的六个典型不同。
有种子的形状、种子的颜色、果实的颜色、果实的饱满程度、花的颜色、茎的高度等,孟德尔把它们称为豌豆植株的“性状”。
(板书)同学们,仔细来看,我们刚才仔细观察了(板书:豌豆)豌豆植株的4个器官中的几种性状。
在同一种性状中的表现都相同吗?(让学生举例)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么说,豌豆有多种性状,而且同一种性状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三、研究动植物的性状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他动植物是不是也这样。
出示玉米、兔子等图片,让各组分析其中一种,看看它们有哪些性状?这些性状又有什么表现?找出它的性状及其表现。
分组活动:学生2分钟时间寻找,作简单的记录。
(师作记录指导)交流(请各组中最多的汇报)同学们找到了玉米、康乃馨、猫、兔子等动植物外形上的很多性状,这些性状下面的表现一样吗?不同。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获奖教案(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
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遗传和变异是建立在生物繁殖的基础上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着一些差异。
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
【学生分析】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对遗传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
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的知识,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遗传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似特征从而了解遗传现象,在充分讨论交流中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能认真观察动物的家庭照片,理解遗传现象是生物共有的特征,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发现的乐趣,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勤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应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已有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合作和勤于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本册教材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遗传现象的观察,他们可以发现遗传和变异的存在。
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原因,他们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它们。
2.让学生知道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遗传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材料。
3.小组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2.呈现(10分钟)呈现PPT课件,详细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些遗传现象的图片,判断哪些是遗传,哪些是变异。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生物的进化有什么作用?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1.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什么是变异现象。
2.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重点】能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能对生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能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能对生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平板电脑、与家人的照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启情导入1. 同学们,刚才脑筋急转弯游戏,你们很聪明,接下来再来完一个游戏,老师来提供线索,大家在平板电脑上拼一拼,看看能不能快速找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
这位男同学乌黑的短发,浓浓的眉毛,鼻子略短两边略宽,嘴唇厚厚的,特别是他有一双乌黑锃亮的小眼睛。
你拼完了吗?(平板电脑上提前存储素材,软件,学生利用平板拼制出头像)2. 拿着这画像,能找到他吗?(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拼出来的画像)3. 看来这些线索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相貌,借此机会我们也来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
(学生拿出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4. 这些相貌特征是谁带给我们的?你长的比较像谁?哪里像呢?[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平板电脑画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的遗传因素。
]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活动激趣,深化主题1. 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照片,你能猜猜下面三个小朋友哪一个属于上面这个大家庭吗?(出示课件,学生纷纷猜测,指名回答)真有眼力,为什么大家猜的这么准呢?通过刚才比较寻找你有什么发现?(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相似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遗传现象。
)2.再来看一组图片,仔细观察,他们当中谁像谁?能把他们连起来吗?(在白板上出示两组照片,让学生连线,其他学生在平板上操作。
)3. 学生汇报:1号像8号,2号像7号,3号像6号,4号像5号。
4. 我们再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看他们像吗?再来猜猜他们之间各是什么关系呢?(1号和8号是祖孙关系;2号和7号是父子关系;3号和母女关系;4号和5号是姐弟关系。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生物的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我国汉代学者王充对这种生物现象就有过恰当的概括,即“物生自类本种”。
意思就是说: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前代的各种基本特征。
概括地说,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生物繁殖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现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与爸爸妈妈的照片。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1、同学们,很高兴能与你们一起上科学课,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请同学们看一下。
(出示照片)他(她)是谁?认得吗?不错,第三张是赵本山,第四张是李咏夫妇。
那第一张和第二张又是谁呢?仔细观察这四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小女孩各是谁的女儿?你的依据是什么?2、说说你和父母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学生介绍,具体到哪里像。
通过子女与父母之间特征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都有相似的特征,或者说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板书:子女和父母之间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你知道为什么子女与父母之间会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吗?(遗传。
)对,是遗传。
在生物学界遗传学家把“子女与父母之间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板书: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遗传现象”。
(板书课题:遗传现象)3、首先我们来学习人类的遗传现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引导学生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生物有许多特征,如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这两个概念,他们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我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2.让学生感受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遗传和变异的普遍存在。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内容包括遗传和变异的实例、遗传和变异的原因等。
2.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用于让学生观察生物的遗传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如父母与子女长得像、植物的变异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呈现(10分钟)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1.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与家人的照片、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交流展示,情景导入)1. 教师通过谚语俗语引入新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学生知道的也可以发言。
学生思考这些谚语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总结出这些谚语俗语的呢?——引出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 做游戏,找出三对家长的孩子或根据孩子找家长。
(利用ppt打出来)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和家长的外貌寻找相似点,从而确定三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可以不给孩子以标准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点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目标驱动,互动探究)3. 让学生根据刚刚找家长的规律来找自己同学的家长。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位同学都从家里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后每组的照片装在一个信封里,教师把小组的信封打乱再发下去,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找家长。
汇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学的家长,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同学找错,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充分让学生去互动,最终确定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的课堂。
)[设计意图:本课是知识型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追求的目标,本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遗传积极性,有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讨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发现。
]二、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根据孩子和家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找出他们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再研究一对父子。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仔细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4.知道变异也是生物体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了解变异有两种。
体会变异的神奇与奇妙。
重点和难点:1.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解释。
2.了解变异有两种,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长得不大一样呢?变异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板书课题: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探究新知:1.揭示什么是变异。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孪生姐妹学生仔细观察她们差异的地方并交流。
初步了解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PPT出示图片关于:有无耳垂、发际线、单双眼皮、直卷发等比较同学之间外形特征的差异。
揭示什么是变异。
2.观察比较动物植物等个体见的差异。
仔细观察金鱼、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动物植物的变异的特征,可以从颜色、外形特征去观察。
让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
3.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提高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
4、讲述关于四叶草的传说,三、总结延伸1、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让学生设计一个四叶草的纪念品,并交流设计理念。
3.巩固:遗传和变异都是生命体繁殖的重要规律,学生试着整理遗传和变异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1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遗传的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的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遗传规律,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遗传现象,建立遗传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遗传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遗传规律。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遗传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似性,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遗传和变异的定义,以及遗传的规律。
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遗传现象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以及遗传规律。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遗传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农业育种、医学等方面。
苏教版科学六下《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下《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探索生物遗传的奥秘,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神奇。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的定义、遗传物质DNA、基因、遗传规律等。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遗传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遗传规律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逐步深入理解遗传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遗传的定义和遗传物质DNA、基因的概念。
2.掌握遗传规律,能运用遗传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索,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遗传规律的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为什么亲子间会相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遗传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遗传物质DNA和基因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遗传规律是什么?如何应用遗传规律分析实际问题?–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遗传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题,运用遗传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遗传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1.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1.比比看哪个组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文能力强一些, (用实物投影出示某位学生照片)我请这位同学上讲台来,请大家描述一下他的模样。
2.师:我这里有他爸妈的照片,想还给他,可是记不清是哪一张了,请同学们帮帮忙找一下,不能瞎猜,要讲出理由来。
(用实物投影出示三组父母的登记照)。
3.学生讨论作出判断,并讲明理由,学生本人确认后取走照片。
同样的方法,大家再确认剩下的是哪两位同学的父母照片?学生回答后,确认并领走照片。
(放课件)4.师:刚才大家为三位同学找到了家人,那是不是孩子都有一些特征和父母相似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父子。
二、认识人类遗传现象1、研究陈强、马季父子的照片。
师:这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和他的父亲陈强的照片,大家仔细找找,他们有哪些地方相似,把你们小组的发现简要记录在这张表背面。
商量一下,拿出一个一致的意见,一会儿以小组展示。
(生分组找陈强父子的遗传特征,教师巡回辅导。
)师:下面哪一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关于头发,认为像的小组举手。
我巡视的时候,同学在下面对这个问题有讨论和争论,陈强我们看得出来他患有脱发,这里要补充的,陈佩斯原来头发也是一样的,也是脱发,头上头发不是很多,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它的头发也剃了,所以你们再看看他们的头发是否是相似的。
生:是的。
师:陈强父子在这个特点上也有一个相似之处,我把它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刚才找出的眼睛、鼻子、脸形等都属于相貌,也就是说陈强父子在面部特征上有相似之处。
除了长相和疾病以外,孩子与父母还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特征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一对父子。
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2.掌握基本的遗传现象术语,如染色体、基因等;3.理解遗传的规律性;4.能够解释人类的遗传特征;5.能够解释常见的遗传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遗传现象的基本概念;2.遗传的规律性;3.人类的遗传特征;4.常见的遗传病。
三、教学内容1. 遗传概念生物的遗传现象是指在生物繁殖中,将遗传物质(DNA)从父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遗传是生物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繁殖和演化的关键。
2. 遗传现象术语•染色体: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一种有形态的细胞器。
它存在于细胞核内,起着传递和遗传的作用。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个单位,是生物群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表现型:表现型是基因型相应的表现形式,是生物形态和功能上的表现。
•基因型:基因型是一个生物在其基因上的表现形式。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中不同个体的遗传特征差异,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3. 遗传的规律性•孟德尔遗传定律:第一定律是指同一物种中两个不同特征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是独立分布的,即没有相互影响。
第二定律是指接合配子时特定基因位点上的因子的组合是随机的,每一种组合的可能性相等。
•连锁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由于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它们之间发生重组的概率较小。
•基因突变(变异):基因发生变异后,容易导致表现型的改变。
4. 人类的遗传特征•普遍性遗传特征:指所有人类都有的遗传特征,如皮肤颜色、眼睛颜色等。
•个体差异遗传特征:指不同人之间遗传特征的不同,如身高、体重等。
•家族遗传特征:指同一家族中出现相同遗传特征的现象。
5. 常见的遗传病•染色体病:如唐氏综合症,是由于21号染色体出现三个拷贝而导致的病症。
•单基因病:如囊性纤维化,是由于一个基因上的改变导致的病症。
•多基因病:如癌症,是由于多个基因的改变导致的病症。
四、课堂教学与学生练习1. 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讲解、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遗传概念、遗传现象术语,以及遗传的规律性等内容。
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理解遗传基因的概念,并能掌握其遗传规律;2.掌握常见的遗传现象,如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杂合子和纯合子等;3.了解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概念,提高对自身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生物的遗传现象与遗传规律;2.基因突变与遗传病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内容,通过讨论提升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 理论知识讲解(40分钟)1.生物的遗传现象及遗传规律–遗传基因的概念–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比例的计算2.常见的遗传现象–圆形和方形眼睛的遗传–唇裂的遗传–其它常见的遗传现象3.基因突变和遗传病–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常见的遗传病–提高对遗传病的防范意识3. 实验环节(30分钟)1.进行基因分离和基因连锁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部分遗传规律;2.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和加深对生物的遗传现象的认识。
4. 总结复习(10分钟)让学生通过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复习,并与生活实践相关联。
四、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基因规律的认识程度;2.通过实验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3.通过小测验和问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五、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学习生物的情况,设计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课堂教学方案;2.重点突出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基因规律的应用,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讲解;3.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等方式参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1 生物的遗传现象》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1 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知道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认识遗传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周围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关于遗传现象,可能较为陌生。
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可能听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对于遗传规律的本质,以及基因的概念,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遗传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知道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探索和认识遗传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明白生物的多样性与遗传现象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的遗传现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2.难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以及遗传规律的本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动画。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亲子代之间会有相似的性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遗传现象的定义、基因的传递方式,以及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什么是变异现象。
2.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重点】
能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能对生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能对生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平板电脑、与家人的照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启情导入
1. 同学们,刚才脑筋急转弯游戏,你们很聪明,接下来再来完一个游戏,老师来提供线索,大家在平板电脑上拼一拼,看看能不能快速找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
这位男同学乌黑的短发,浓浓的眉毛,鼻子略短两边略宽,嘴唇厚厚的,特别是他有一双乌黑锃亮的小眼睛。
你拼完了吗?(平板电脑上提前存储素材,软件,学生利用平板拼制出头像)
2. 拿着这画像,能找到他吗?(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拼出来的画像)
3. 看来这些线索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相貌,借此机会我们也来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
(学生拿出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
4. 这些相貌特征是谁带给我们的?你长的比较像谁?哪里像呢?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平板电脑画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的遗传因素。
]
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活动激趣,深化主题
1. 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照片,你能猜猜下面三个小朋友哪一个属于上面这个大家庭吗?(出示课件,学生纷纷猜测,指名回答)真有眼力,为什么大家猜的这么准呢?通过刚才比较寻找你有什么发现?(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相似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遗传现象。
)
2.再来看一组图片,仔细观察,他们当中谁像谁?能把他们连起来吗?(在白板上出示两组
照片,让学生连线,其他学生在平板上操作。
)
3. 学生汇报:1号像8号,2号像7号,3号像6号,4号像5号。
4. 我们再把他们放在一起看看他们像吗?再来猜猜他们之间各是什么关系呢?(1号和8号是祖孙关系;2号和7号是父子关系;3号和母女关系;4号和5号是姐弟关系。
)
5. 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们和家人除了这些形态特征有相似的地方,还有没有其他相似的地方呢?说说吧。
6. 大家交流的很好,我们与家人像的特征里既有形态特征,也有生理特性(板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像)通过这些观察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和爸爸妈妈在长相或者性格脾气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
7.换句话说:人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对不对?知道这是什么现象?谁能说说什么是遗传现象?你知道哪些关于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8. 同学们,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种族,其特征都具有遗传性,并且这种遗传性是相对稳定的。
(课件出示犹太人的资料)另外,遗传还具有区域性,所以才有了世界上的四大人种。
比如我们黄种人基本上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二)交流调查,发现问题
1. 是不是有了遗传,我们和家人就一模一样了呢?能找到相貌相同的人吗?(能——双胞胎克隆人:不能)
2. 请同学们在平板电脑上打开一组全家福照片,小组中比较自己和父母亲的相貌特征,有没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出示调查记录表)(相貌特征不同的地方)
3. 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眼皮、耳垂、下颌、发际、脸型、酒窝、头发等相貌特征在生物学上又叫做性状。
4. 我们像科学家那样选取最典型的5个性状进行研究。
(课件出示:前额、眼皮、下颌、耳垂、舌头5个性状)
5. 观察两个人的前额发际有什么不同?(我们把前额发际简单分为平发际和V发际两大类,课件出示)
6. 眼皮有什么不同?下颌呢?(课件出示)指导学生咧开嘴,横着手指,摸一摸你的下颌中央有沟吗?相互看一看。
7. 再看看他们的耳垂有什么不同?(耳廓像一个小括号,直接和面颊相连,叫无耳垂;耳廓下方多出一块,我们叫有耳垂。
)
8. 同学们再把舌头伸出来,同桌互相看一下有什么发现?
9. 好了,大家明白这5个性状的研究方法了吗?就以班主任老师为例展开研究。
(出示教师面部特写图,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老师的5个性状)
(三)性状编码图探究
1. 为了便于观察和分类,我们制作一个性状编码图。
根据耳垂这一性状,可以分为有耳垂和无耳垂两类人(出示利用耳垂将人分成两类的性状图),老师属于——(第一类,有耳垂,你呢)每个相貌特征表现出两种性状,两个相貌特征的性状两两组合呢?比如眼皮和耳垂呢?
2. 这里仅有两项特征,就出现了4种可能性,如果再加一项呢?5个性状可以分成多少类?
3. 通过拼图,你们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了吗?
4.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填写调查问卷。
5. 观察小组的调查统计表,小组里面有没有性状编码完全一样的?
有没有两个同学的性状编码是一样的?这两个同学的性状编码一样,他们长得一样吗?为什么他们的性状编码一样,但却长得不像?
6. 观察大屏幕:班级相貌性状统计表和柱状统计图,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把不同性状的相貌特征组合在一起可以组成不同的人。
)
7. 5个性状就可以将我们分成了32类。
那6个呢?7个呢?(课件出示:随着性状的增加,依次出示20个性状)20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1048576类,(课件再出示:40……),40个性状可以分成多少类呢?(出示数据:1099511627776类)。
你们在感叹什么?
8. 40个性状可以分成超过1万亿类人。
我们相貌上的性状差异远远不止40个性状,同学们,现在还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克隆人是不是一模一样?克隆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可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人,可是克隆人不是自然人,今天先不讨论这个问题,下节课研究这个问题)
(双胞胎:出示双胞胎的照片,能找到细微的差别吗?)
9. 教师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相貌也有细微的差别,不仅如此,他们的性格、脾气、声音等也各不相同。
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就是——变异。
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多年研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关于变异的视频资料)
10. 你们喜欢这种差异吗?为什么(因为变异我们才都不一样)
11. 的确如此,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而变异使我们的生命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老师喜欢丰富多彩的世界,喜欢丰富多彩的你们,有一个礼物送给大家。
(播放全班学生笑脸视频)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
三、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 同学们,学习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基因是可以遗传的,变异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我了)
2. 还有什么问题吗?(隔代遗传是怎样形成的?遗传与变异仅仅是我们人类具备的特征吗?这个问题有同学能试着说说吗?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找到完全一样的动物和植物)
3. 这个同学说的对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进行研究,有什么发现可以向老师汇报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1.生物的遗传现象
人类
动物生物都有遗传现象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