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场地设计案例分析zx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2
图书馆狭小空间设计与改造——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为例摘要:图书馆常常被誉为高校的心脏。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其物理建筑、馆藏资源和图书馆员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而发挥其支撑教学和科研的作用。
然而边缘部分的狭小空间的利用经常受到人们的忽视。
提高狭小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不仅可以提高馆舍有效利用面积,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因此,本文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存在的狭小空间为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图书馆;狭小空间;设计与改造;1狭小空间概念及设计原则狭小空间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人流量较少,自然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不仅包括密闭空间,还包括受限制的空间,狭小空间不仅指体积小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是在大空间的对比下显得狭小的空间。
狭小空间的设计应基于大环境确定风格。
由于狭小空间受限的空间特性,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光照、空间利用率、通风等因素,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通过设计改善狭小空间照明、通风,配合合适的家具的设计与使用,来提高狭小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从而提高大空间整体利用率。
2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原则在狭小空间的体现2.1淡化藏、借、阅服务空间概念淡化藏、借、阅服务空间概念,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整合原有图书馆的各个空间,实现图书馆各种空间的交叠和综合利用。
在强化主流服务空间的同时确保文献的保存与利用。
如:由于用户对于纸本馆藏资源的利用逐渐减少,加上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在线电子资源,所以可将藏书区做适当的密集化、边缘化调整,对于通风、采光较差,且难以通过设计改善的狭小空间,可直接作为藏书区,从而增加阅读交流区的空间,变“狭小”为“不狭小”。
2.2平衡传统服务与拓展服务传统服务中的藏书、借书、阅览服务是图书馆体现社会价值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的总量在逐渐减少。
因此有部分学者指出,应当着重加强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但这种加强并不在于单纯地削减传统服务的空间,原因在于纸本资源外借数量的下降在人文社科类图书和部分基础自然科学类资源上体现得并不明显,所以只能是适当平衡传统服务与拓展服务之间的空间占用比例。
有关校园滨水绿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姓名:**班级:景观建筑设计01班学号:********成绩:目录前言................................................................................................................................. - 3 -一、校园滨水景观现状描述..................................................................................................... - 4 -二、场地分析............................................................................................................................... - 4 -(一)区域位置分析........................................................................................................... - 4 -(二)区域交通分析........................................................................................................... - 5 -(三)区域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 5 -(四)区域周边规划解读................................................................................................... - 6 -(五)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 - 7 -2.5.1自然资源.............................................................................................................. - 7 -2.5.2 人文资源............................................................................................................. - 7 -2.5.3 人工景观资源。
山地城市剖面分析方法的探微求真——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Analysis Method of Mountain City Profile:Taking Chongqing Yuzhong Peninsula as an Example朱梦源 Zhu Mengyuan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7)11-0076-05 收稿日期 2017-06-26摘 要 该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观点,借助建筑学上的剖面概念, 将其应用到城市尺度的形态分析和空间解读上, 试图探索山地城市设计新思路。
该文以重庆十八梯—民权路解放碑—洪崖洞历史保护区段为剖面线,并以其覆盖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范本,采用网状体系的方法,对连续山地城市剖面上各个地段的空间建设和社会人文两大系统进行分析,针对重点区段的空间建设进行原型提取,为探索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设计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 类型学 城市剖面 山城 分析研究 设计方法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morphology, we focus on urban scal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space research by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ity profile,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on mountain city. Taking Chongqing eighteen ladder-Minquan road liberation monument-Hongya hole historical protection as the profile line, selecting surrounding areas as the research model, using the mesh system method,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humanity system of the sequential city profile, we also make a prototype extraction for the key sections' spati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rban design with regional features.Key Words Urban morphology, City profile, Mountain c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Design method1 研究动因目前研究城市形态的思路大都是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角度入手,两种方法都是从平面的角度出发,如分析图底关系,但是城市现存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从水平角度去解析难免具有局限性。
《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题目: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图书馆建筑调查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2011年12月12日目录目录 (I)摘要 (II)第1章前言 (1)第2章图书馆建筑特点分析 (2)2.1总体环境 (2)2.2图书馆功能与流线布置 (2)2.2.1平面布置 (2)2.2.2空间组合分析 (3)2.2.3流线分析 (4)2.3立面设计,形体特点及其总体感知 (5)第3章结论 (6)附录 (7)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图书馆建筑调查报告摘要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图书馆于2010年9月开馆投入使用,有效地提高整个学校的学期气氛以及师生的学习热情、素质、知识等各个方面的水平。
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图书馆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从而对其功能分区、流线分析、设计理念等建筑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目的:通过实地调查,把握图书馆设计的主要特征及其设计要素,功能分区原则,深刻了解图书馆这类建筑功能的划分以及交通流线的组织,从而增强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空间尺度感知和功能流线的合理组织。
(2)调查方法:实地考察拍照记录,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其各层平面了解大致的流线|、根据立面了解造型、空间分布。
(3)调查内容:图书馆周边环境;图书馆总体平面功能组合分析及其流线分析;图书馆采光照明,通风。
关键词:图书馆,功能分区,流线分析,设计理念第1章前言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图书馆自建馆并投入使用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建筑面积已增至14240平方米,阅览座位增至2582个,馆内藏书36万多册,并与重庆大学共享图书,增至约63.5万册,各类阅览室16个,其中包括2个电子阅览室和一个教师专用阅览室。
同时图书馆还承担了全院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为学生的学习及老师的教学任务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而且,图书馆外部环境优美,依山傍水。
造型温婉简约,形体均衡稳定,尺寸得当,高低对比鲜明。
《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论文姓名:潘天教师:孟侠专业:建筑学班级:2013 级 1 班学号:20120308 上课时间:2015年10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现代主义外壳下的山水园林与诗——从建筑与环境关系看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潘天1(1.建筑学2013级1班,20120308)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王澍设计的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说明其与山水,园林和古典诗歌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环境;山水;园林;诗引言:“每一个自成场所的地方,王澍都设置出一种情境:青砖小院,柱林,临水走廊,入水的"诗歌屋"——一个水上的亭子。
王澍在构建的方法上绝对专业,而在构建的目标上却相当感官化,归根结底,他是富于戏剧性的。
”——刘家琨评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苏州文正图书馆是王澍早期的作品,在外部形态上采用现代主义的手法,在内部却充满着传统中国文化的氛围和语境,在建筑的位置上更是从背山面水这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出发,苏州文正图书馆是一个现代主义的外壳之下的对传统中国古典意向的诠释。
1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简介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位于位于江苏省吴县越溪苏州大学翠微湖畔,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上网、阅览、计算机课程学习等多种服务。
建筑整体以白色为主,体量是一个大型的立方体和六个小立方体组成。
2总体布局与山水的关系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所处的位置背后是清明山,前方是翠微湖,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在总体布局上,坐背朝南,背山面水,形成“负阴抱阳”的格局。
这正是传统中国建筑风水理论中建筑所因处的最佳的位置。
坐南朝北这种思想来源于《易经》。
《易经》中说“圣人面南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正南正北体现了权威和尊严。
但是在民间,多用磁罗盘相宅,以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为依据测量,由于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存在一个偏角,就决定了民间建筑物虽然大致面南,但是完全坐南的并不多,大部分偏东南的转向。
第一部分规划、景观设计设计背景: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著名全国重点大学,31所中央副部级直管高校之一,34所研究生自主划线高校之一。
重庆大学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
目前重庆大学的发展速度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正在朝着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短期目标以及国内外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长期目标迈进。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
重庆大学现设有26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城市科技学院。
虎溪校区是重庆大学位于重庆大学城的新校区,亦称为重庆大学D区,与老校区的A区、B 区、C区共同构成了新的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引是重庆大学于2002年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工程建设的新校区。
1、区位分析济南第八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基地)一期工程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大涧沟村域,处于市中区与历城区交界处的北面,场址北邻南绕城高速,西邻103省道,东、南两面依山坡,规划总用死面积476亩。
2、现状分析近期主要完成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拓展训练区、种植养殖区、逃生演练区等,主要建设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学生公寓楼、综合服务楼、食堂、食堂、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篮球场等项目;远期发展成为高水平、特色鲜明的以中等专业技能教学和培训为主的现代化校区。
3、规划概念与总体布局在本方案中,我们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策划理念:a,对本工程的策划立足于“育人为本”对教学楼进行合理的布局,将不同专业的科室通过连廊平台有机结合在一起。
b,策划以现代简约的校园风格为主,既注重公共空间与视觉通廊的宏观空间布局又不忽略细节的方案。
c,以人文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基于CFD技术的城市风环境设计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城市设计为例吴鑫;曾佑海【摘要】Wind comfort is an important requirement in urban areas. This study il ustrated by the Yongchuan Phoenix Lake urban designto simulate the flow-field of the urban design areas. Based on the exceedance-probability method, the map of wind discomfort threshold exceedance probabilitieswas present, and the pedestrian level wind 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was evaluated and optimized,while hoping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future.%风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城市设计为例,建立适用于城市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风场分析模型。
基于概率阈值法,对场地风速超越行人舒适阈值的概率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了场地风环境的特征及其对行人舒适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场地风环境品质改善策略。
希望对未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所帮助。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CFD模拟;城市风环境;概率阈值法【作者】吴鑫;曾佑海【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引言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如城市热岛、交通拥堵、公共空间不足、空气污染等问题导致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2003年5月Part 1 规划说明前言根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基地现状和规划要求,本次工作为重庆市大学园区进行了专门的系列研究,提供了两个系列的结构模式方案,Serie A为线形发展模式,Serie B为环状组团模式,同时在环状模式中考虑了与线形模式结合的方案。
同时为大学提供了适应不同整体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式。
另外,本次规划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考虑到未来生活在大学园区中的人口将达到20万人以上,因此在结构上必须考虑可生长性、尺度的匹配以及建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强化的特色主要包括:多级共享可有机生长的发展结构“重庆风味”的生态系统与景观风貌。
“新”从两个系列方案中各自挑选了一个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了深化。
为更好地对大学园区进行宏观研究,部分方案涉及到了对整个西部新城中部组团的结构性思考和对远景建成状况的设想,并对原规划进行了调整。
主要图纸包括:大学园区结构Serie ASerie B大学校园结构模式Serie ASerie B大学园区的两种系列模式均为大学园区的结构建立了良好的弹性和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并强调大学园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之间在交通、生活和形态方面的紧密联系。
学校园的结构模式可以与大学园区的整体模式进行相应组合,为大学园区的建设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用地位于重庆市西部新城的中部组团,是西部新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园区规划范围是缙云山以东、遂渝高速公路以南、中梁山以西、九龙坡区以北。
用地约成梭形,总用地约为27平方公里。
在紧邻规划区的东面,是规划建设中的中部组团的中心区和科技园区。
挑战A. 规划目标1.合理定位,建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开发模式,并带动整个西部新城发展;2.建立与主城中心的整体联系,延续城市的脉络;3.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励教育与科研创新;4.创造有特色的优良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B. 发展的定位规划应明确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带动因素、开发模式、管理体系等。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如上海松江新城建设(图1.1)、重庆的大学城及各种新的开发区的建设、重庆市沙坪坝三角碑中心的改造建设,杨家坪景观道路的整治(图1.2),上海外滩的改造(1.3)等等。
但是在众多建设中,也有一些是在对城市设计缺乏足够认识,没有很好的理论准备下进行的,导致最后出来的结果离预期的效果相差较大。
随着我国加入WTO,设计市场逐步放开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境图1.1上海的松江新城总体规划平面图Fi91.1MasterplanplanefigureofnewcityofSongjiangofShanghai资料来源:《中国新城规划典范》外公司加入到我国的设计行业中,使我国的设计整体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是良莠不齐。
例如《城市规划汇刊》中写道:“某位著名建筑大师参加某市新城区方案,对新区边的某湖现状视而不见,在旁边规划了椭圆形的地块,在里面开挖不同形状的水面,东北象限、西北象限是正方形,西南象限是三角形,东南象限是菱形,四个中心分列在近百knr的新区,然后用轨道交通串起来,十足是不顾地形、不顾功能地玩弄形式”。
回②城市设计理论本土化不足我国的城市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城市设计理论基本上是国外传入的,而且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理论进入我们的视野。
但是,这些理论大都是在国外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我国的城市现状有较。
引白“花高价,买想法”《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3期总第15I期绪论大的出入。
虽然这些理论都对我国城市的建设有极大的裨益,但我们必须立足于我们的社会现实和设计实践上,对这些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才能真正形成适合于我国城市特色的城市诒计理诊.③城市建设观念存在一定误区例如有的城市设计没有怎么注重城市设计的本质,更多仅仅注重的是“形象”,导致有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只注重形式,夸大尺度,无端地追求气派、排场,结果浪费了土地与资金;有的城市设计对待历史地区和旧城区,常常是简单的使之“焕然一新”,缺乏对历史足够的尊重;在建筑风格和空间形式上,容易产生盲目模仿的流行效应等等。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大门及门前区方案设计I.构思说明:1.1引言安东·罗西(Aldo Rossi)说过: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类型所模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
由于本项目处于重庆这样一个具山水特色的历史城市,且又属于大学城——一个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地方,因此如何与边界条件契合,与周围大环境对话,如何对小环境扬长避短,如何重视和关注人的自身要求等等,这一系列自然环境、城市文脉、人性关怀的问题,成为设计的立足点和依据。
1.2校大门1.门……界面: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常常采用抽象的表达方式,如国画即是如此。
在古代,建筑方面有时也会采取这种方式,譬如“门”:故宫前的“门”是经过一个序列空间后浓缩的一对华表;唐代皇陵的“门”可以是一对天然的小山——双阙;还有民间常见的牌坊,简单架起的梁柱形成一种抽象的“门”。
本方案关于校大门的整体构思便是基于此种表达方式——一个“抽象的门”,在形式上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校门,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但在空间界定上的作用丝毫不逊色于普通的门,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界面,从而给周围的人带来感观和心理上的愉悦。
2.“墙”的概念:就城市景观而言,由于用地四周皆开阔平缓,本设计在此处形成一面“城市墙”,可成为此区的标志。
(可以将它看作古代城门的引喻,也可以当作城市本身的一处景观,一个大型雕塑……)另一方面,就大学城而言,“墙”是一个强有力的界面,无论是在空间划分上还是在对人的精神感观方面的影响上。
3.墙上“孔”、“洞”的寓意:李允禾在《华夏意匠》中提出“在中国的传统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
”建筑通常由基本单位组合而成,其组合有如中国的围棋,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变化出无穷样式。
本方案在墙上开了大量有规律的孔洞,即是基于这种设计思想的演化。
另一方面,墙上大面积的孔洞,形成某种特定的排列组合,与数码图像有所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