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特点复习课件.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2.30 KB
- 文档页数:5
朱自清散文春的课件朱自清散文春的课件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课件,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春的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朱自清散文春的课件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朱自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朱自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 学习朱自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1 从朱自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有条件可增加一节活动课。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朱自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 学习朱自清景物描写的方法。
4 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
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
(展示春的图片)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美春的颂歌,学习的重点是要体会春天美在哪里。
他的朱自清是——朱自清。
(板书)(二)朱自清1’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目录写作提纲: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二、朱自清散文的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特点三、朱自清的散文如诗写出了情致四、朱自清散文的总体风格特点五、结论参考文献论文题目:____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___________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
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
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他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的散文写作,细致华美,具有诗歌之美。
朱自清散文中的语言艺术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字:朱自清,缜密构思,语言艺术,文学地位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
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
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
朱自清先生从小深受私塾教育熏染,家教严格,养成其温和规矩的性格。
他好读书不好交际,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师范和中学教书,过的是平静清平而又师道尊严的生活,即使在成了大学教授之后也脱不了“土气”(叶圣陶、陈竹隐皆提到这点)。
先生的生活缺少大波大澜,缺少激烈地情感撞击,缺少灵魂撕咬的痛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是“中性人生观”,这跟中国古代的“温良恭俭让”、“发乎情,止乎礼”很近似。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论文提纲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文如其名。
特点体现在“朱”、“自”、“清”三个字上:为国为民的丹心、忠心唯“朱”可表;写意抒情的真心、诗心缘“自”而发;构思用笔的凝练、淡雅非“清”难蕴。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摘要)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文如其名。
体现在“朱”、“自”、“清”三个字上:为国为民的丹心、忠心唯“朱”可表;写意抒情的真心、诗心缘“自”而发;构思用笔的凝练、淡雅非“清”难蕴。
心“朱”、缘“自”、现“清”。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体现着他那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用“朱”字来概括方显先生的心之丹、心之忠。
他的散文,来源于生活,深刻的表现着“自我”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求真求实,题材平实朴素,以小见大,用“自”来界定他的选材应不为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诗如画,清丽淡雅,构思精巧,用语凝练,文笔清新自然。
读后余香悠远。
用一个“清”字来形容应该是恰切的。
这是笔者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的浅显概括。
(关键词)特点散文朱自清论述(正文)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丹心呈“朱.”朱自清是诗人,是作家,也是民主战士。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类散文充分的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说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的话,那么朱自清的这类散文就是软鞭和藤索,这软鞭和藤索毫不留情的抨击着当时的黑暗政府,鞭挞着日本帝国主义。
朱自清散文名篇段落练习及文章内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
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的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
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南方的春雨连绵,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些文字向对话一样娓娓道来,显得更加亲切,但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那流畅自如的旋律,那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
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
”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
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
”“踞”字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把梅雨亭比喻为一只“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的苍鹰,突出了它那踞在“一角的岩石上”的险峻之势,给我们以凌空突起之感。
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难解了。
《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
使人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
《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句式整齐,感情洋溢,语气磅礴,引人入胜。
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说不明丽;秦淮河的水,不能说不旖旎。
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无法与梅雨潭那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朱自清先生用细腻、典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把明艳多姿的画面与逸趣横生的情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
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静静地”“重重”围住等等,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字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
“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的。
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泻”有倾泻之意,用“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而“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更加贴切、形象、生动,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用“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而“浮”是轻而缓地出来,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在《荷塘月色》中,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
二、叙事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表现出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
《背影》的语言非常古朴质实。
如“进去吧,里面没人”如话家常,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构成和谐的统一,全文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
“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
“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
“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
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用白描(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
“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给亡妇》中语言明净素雅 , 如话家常 , “谦 , 日子真快 , 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
”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 : 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
“你第一惦记着的是你几个孩子 , 第二便轮着我”。
亡妻虽死矣 , 但她生前所有的情感、意念并没随之而逝 , 随之而灭。
“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 , 但你未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