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深圳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基本情况调查表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
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
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自2013年4月1日起废止。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银龙、刘凡、王俊起、戴自祝、张秀珍、于淑苑、孙波、金鑫、王艳、朱文玲、韩旭。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新风量air change flow单位时间内由集中空调系统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量,单位为m3/(h·人)。
2.2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 matter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状物质,简称PM10。
2.3 风管表面积尘量duct surface dust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灰尘的量,单位为g/m2。
3 设计卫生要求3.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设计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要求3.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设计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内温度达到25℃,其他公共场所在16℃~20℃之间;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
3.3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湿度的设计宜使游泳场(馆)相对湿度不大于80%,其他公共场所相对温度在40%~65%之间。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1 范围本文件描述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空调送风中β-溶血性链球菌、新风量、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调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和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检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他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执行。
本文件中同一个指标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检验方法时,根据技术条件选择使用,但以第一法为仲裁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789.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18204.1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性指标GB/T 18204.2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性指标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 34012 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在含有L-半胱氨酸和三价铁盐缓冲液的活性炭-酵母提取液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经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鉴定确认的一种具有致病性的军团菌,是引起军团菌病的主要菌型。
细菌总数 total bacteria count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6 ℃±1 ℃培养48 h所生长发育的嗜中温性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落的总数。
真菌总数 total fungal count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 ℃±1 ℃、5 d培养所形成菌落数。
β-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能产生溶血素,血平板上在菌落周围形成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β-型溶血)的化脓(或A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和无乳(或B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卫生学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和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 394-201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T 396-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3卫生学评价机构基本要求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实验室。
检测项目应当获得省级以上实验室资质认定。
人员要求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5 年以上。
专业技术人员应有不少于 5 名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卫生检测专业人员,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专业人员总数的40%。
专业人员应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有完善的符合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质量的管理体系。
设备要求拥有量值准确可靠、性能良好,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相配套的仪器设备,基本仪器设备见附录A。
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并能良好运行。
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贴有检定或校验标识。
量采样机器人应编制自校规程并定期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仪器设备应有完整的操作规程。
4卫生学评价评价依据国家标准、规范,主要包括: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b)《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c)《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d)WS 394;e)WS/T 396;f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a)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b)建设项目概况资料;c)集中空调系统设计资料。
地铁车站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的现状及建议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市民对便捷出行的需求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加速了地铁的建设。
截止2018年12月31日,国内地铁运营城市36座,在建城市13座,运营里程5582公里,运营车站3581座,运营线路174条,日均客流量7000多万人次,地铁凭借其出行便捷,准时准点的优势,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通工作。
绝大部分地铁车站都是以地下车站为主,在地下车站内部基本与外界大气环境隔绝,主要依靠的是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具体通风工作,本文就地铁车站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现状分析关键词:公众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2情况虽然现阶段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已经被大量的普及和应用。
但是大量的调查发现,在一些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例如地下车站,因为处在地下环境,常年接触不到阳光,再加上我国的气候特点问题,特别是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些细菌以及真菌的生存和繁殖。
对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而言,不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地下环境的逐渐恶化,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1、地铁车站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现状现阶段地铁车站公共场所,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地铁设计规范》(GB 50517)等相关规范标准,但未有专门针对地铁的标准值,地铁站厅站台以公共交通候车室标准作为参考。
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发现,在拥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一些地方,其空气中很大一部分的污染物来源就是集中空调系统,最高可达42%左右。
因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一些微生物以及病菌等污染物的传播,也可以说成是污染物进行扩散的一种良好的媒介或者是渠道。
我国部分地区曾经做关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环境下的相关工作调研,大量的数据表明,地铁车站相关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话,很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出现头痛、皮肤干燥以及呼吸疾病等。
足浴场所卫生监督专项整治方案为加强足浴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足浴场所的卫生管理水平,强化经营者从业者的卫生意识、责任意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苏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具体范围》的规定,从2012年起,我市正式将足浴场所纳入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监督范围,并开展为期六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
具体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集中开展足浴场所卫生监督专项整治工作,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足浴场所无证经营、硬件卫生设施不到位、自身卫生管理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的现状,提升我市足浴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按照“培训先行,定期整改,落实许可,整体提升”的思路推进工作开展,通过整治,促使全市足浴场所达到证件齐全、持证上岗、制度健全、卫生设施到位、消毒措施落实、环境卫生优良、经营秩序规范、整体卫生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的目标。
三、实施步骤整治工作具体分五个阶段实施。
(一)调查摸底阶段(2月10日—2月29日)。
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城区监督分所对辖区内足浴场所进行摸底调查造册,并于2012年2月29日前填妥《XXX市足浴场所基本情况调查表》(见附件1)上报市卫生监督所监督一科。
(二)宣传发动阶段(3月1日至3月20日)。
1.各镇(区)组织召开全市足浴场所负责人专题动员培训会议,学习新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足浴场所卫生标准(见附件2),明确整治工作时限及要求,提高相关单位对实施专项整治的认识,调动和发挥各单位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市卫生局相关职能科室、市卫生监督所要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开展足浴场所卫生监督专项整治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步骤,提高社会公众对此项工作的关注度,营造开展整治工作的社会氛围。
(三)集中整治阶段(3月21日—5月20日)1.市卫生监督所会同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卫生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逐户提出整改意见,责令限期整改,并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1围本标准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和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卫生学评价参照执行。
2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WS/T 396-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3卫生学评价机构3.1基本要求3.1.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3.1. 2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实验室。
3.1. 3检测项目应当获得省级以上实验室资质认定。
3.2人员要求3.2. 1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5年以上。
3.2.2专业技术人员应有不少于5名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卫生检测专业人员,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不少于专业人员总数的40%o3.2.3专业人员应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3.3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有完善的符合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质量的管理体系。
3.4设备要求3.4.1拥有量值准确可靠、性能良好,与集中空调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相配套的仪器设备,基本仪器设备见附录A。
3.4・2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并能良好运行。
3.4.3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贴有检定或校验标识。
定量采样机器人应编制自校规程并定期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3.4. 4仪器设备应有完整的操作规程。
4卫生学评价4.1评价依据4.1.1国家标准、规,主要包括:a)《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b)《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c)《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d) WS 394;e) WS/T 396;f)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目次前言 (V)1 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6)4 设备设施 (7)5 卫生要求 (8)6 卫生管理 (10)7 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期间防控要求 (11)附录A(规范性附录)空调系统新风量检测方法 (13)附录B(规范性附录)空调系统送风中PM10检测方法 (16)附录C(规范性附录)空调系统送风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18)附录D(规范性附录)空调部件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 (21)附录E(规范性附录)空调部件表面微生物检验方法 (23)附录F(规范性附录)空调系统冷却(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 (24)附录G(规范性附录)冷却水中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快速检测方法 (26)前言本标准按GB/T 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 485—201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与DB11/ 485—201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为推荐性标准;——增加了“通风”、“复合通风系统”、“空调区”、“致病微生物”、“空调部件”及“多联机空调系统”等术语定义;——增加了空调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见4.1);——对全空气系统中不能关闭回风的,增加了空调机组过滤装置应提高至中效及以上级别的要求(见4.3.1,2011年版4.2.1);——对全空气系统中空调机组为变风量的,增加了变风量系统末端传感装置参数控制应便于调整的要求(见4.3.1);——增加新风机组设置能量回收装置的,应设有旁通阀要求(见4.3.2);——增加了邻近建筑物新风口的冷却塔应增导流装置要求(见4.4.5);——增加了公共浴室休息室、健身馆的新风量(见5.1.1);——将原标准中风管内表面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送风中不得检出β-溶血性链球菌的要求,调整为空调部件表面和送风中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见5.1.2、5.1.3,2011年版5.2、5.3);——修改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时限(见5.2.1,2011年版6.1.1);——增加了在大型活动期间,承担大型活动的公共建筑物冷却水嗜肺军团菌现场快速检测按照附录G执行的要求(见5.2.4.7);——增加对公共建筑设置的冷却塔实施军团菌病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要求(见6.5);——增加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宜进行风险调查和卫生学评估要求(见6.6);——增加综合医院门诊区和病区的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见6.7);——删除原标准“送风中的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不符合表2的要求时”(2011年版8.6);——增加了疫情常态防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要求,细化了疫情暴发防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要求(见7);——增加了冷却水中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快速检测方法(见附录G)。
目录通风与空调工程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汇总表 (3)设备进场验收记录 (4)设备基础验收记录 (5)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6)风机盘管水压试验检验记录 (7)风管强度检验记录 (8)风管系统漏风量测试记录 (9)风管系统漏光检验记录 (10)现场组装除尘器、空调机组漏风量检验记录 (11)水系统管道强度(严密性)检验记录 (12)空调水系统管道和冷剂管道冲(吹)洗记录 (13)冷凝水管道通水试验记录 (14)制冷系统气密性试验记录 (15)净化空调系统风管清洗记录 (16)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17)阀门试验记录 (18)风管与配件制作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19)风管与配件制作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0)风管部件与消声器制作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1)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2)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3)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4)通风机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5)风与空调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6)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7)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8)空调制冷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0)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1)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2)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3)工程系统调试验收记录表 (34)通风与空调工程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验(试验)报告汇总表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年月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风机盘管水压试验检验记录风管强度检验记录风管系统漏风量测试记录风管系统漏光检验记录现场组装除尘器、空调机组漏风量检验记录水系统管道强度(严密性)检验记录空调水系统管道和冷剂管道冲(吹)洗记录冷凝水管道通水试验记录制冷系统气密性试验记录净化空调系统风管清洗记录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阀门试验记录风管与配件制作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金属风管)GB50243-2002(Ⅰ)风管与配件制作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非金属、复合材料风管)GB50243-2002(Ⅱ)风管部件与消声器制作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GB50243—2002 B—04—3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送、排风,防排烟,除尘系统)GB50243—2002(Ⅰ)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空调系统)GB50243-2002(Ⅱ)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净化空调系统)GB50243-2002(Ⅲ)通风机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GB50243-2002风与空调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通风系统)GB50243-2002(Ⅰ)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空调系统)GB50243-2002(Ⅱ)B—04—9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净化空调系统)GB50243-2002(Ⅲ)空调制冷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GB50243-2002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金属管道)GB50243—2002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非金属管道)GB50243—2002(Ⅱ)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设备)GB50243-2002(Ⅲ)工程系统调试验收记录表GB50243-2002。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卫生部,2006年)1 总则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制定本规范。
2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新建、改建、扩建和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工作。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3 术语与定义3。
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依据国家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和竣工验收进行的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评价。
3。
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常性卫生学评价依据国家法规、规章、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对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进行的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评价。
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4。
1 评价目的预防和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能出现的健康危害因素。
4.2 评价依据(1) 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主要包括:a.《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b。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c。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d.《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e。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f.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9673,GB 16153)。
(2) 建设单位或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a. 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b. 建设项目概况资料;c.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资料及设计说明.(3)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
4。
3 评价内容与方法4.3.1设计评价4.3。
1。
1 基本情况分析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1)建设项目地点、总投资、平面布局、建筑面积;(2) 建设项目用途、服务人数;(3)空调类型、气流形式和系统设计参数;(4) 冷却塔的类型和位置;(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种类、用途及安装部位。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其他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条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和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本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符合前款要求。
第四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当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
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
第五条空调机房内应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存放无关物品。
第六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下列设施:(一)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二)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四)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已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每两年对其进行一次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继续运行.卫生学评价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规定。
第八条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并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一)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二)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三)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四)风管系统的清洗应当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专业机构应当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技术力量,并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