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 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 然。
新课讲解
【警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治宣传
新课讲解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 违法。 (3)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新课讲解
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 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 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 当归还失主。
新课导入
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 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新课导入
(1)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 就可以避免。
3.刑罚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2019年11月29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一起高空抛 物危害公共安全案件。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蒋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 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据悉,该案为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 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后,上海首例因高空抛物人刑的案件。 法院判决所审嫌疑人是否犯罪的依据是看他们的行为是否具有( D ) ①应受刑罚处罚性 ②国家强制性 ③刑事违法性 ④严重危害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