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珍馐浓乡情
- 格式:pdf
- 大小:107.88 KB
- 文档页数:2
品美味佳肴尝浓郁乡情散文品美味佳肴尝浓郁乡情散文朋友,如果你久居闹市,奔波十丈红尘,不妨到上饶寻找寻找养生保健的秘方。
年关将近,舌尖上的上饶美味佳肴令人神往,俗话说,食五味,明事理。
懂得品味故乡美食的人,也一定懂得品味自己的人生。
上饶饮食,有人将其上升为一种上饶文化,但笔者认为它有时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上饶这座城市的内涵和气质,照出自己的喜好偏爱,更照出上饶未来许许多多演变和发展。
众所周知,上饶位于江西东北部,自古被誉为“上乘富饶”之地。
这里物产丰饶,泽有蒲鱼之饶,山有林麓之利,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江西的仓廪府库。
追本溯源,饶帮菜起于明代,其时规模甚小,多以经营地方小吃为主,擅长炒煮,偏重辣味。
之后有京津、江浙风味传入,而南北交融,东西贯通,极大地满足了上饶人的“舌尖”。
曾经一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搜罗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引得无数“吃货”们垂涎欲滴。
看着电视上的珍馐,笔者也不禁要敝帚自珍一回,说道说道赣菜系的主要成员——上饶的饶帮菜,用文字触摸舌尖上的“上饶味”。
饶帮菜“喜鲜香,味偏重”,以古信州为中心,兼纳广丰、铅山、玉山各县市美味佳肴而成,与南昌菜、浔阳菜、赣州菜共同构成传统的赣菜系。
其选料广泛新鲜、注重刀工、制作精细。
辅以传统“烧、焖、炖、蒸、炒”的烹饪技巧,因“食”制宜,或清爽、或酥脆、或鲜辣,只为一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美味出笼,厨艺为先。
厨艺即厨房的艺术,厨师的艺术,做饭的艺术,享受生活的艺术。
如何将眼花缭乱的食材烹饪成一桌美食,考验的是厨师的技艺,厨师的技艺是美食的升华。
上饶,青山绿水,极目是景;湖光山色,处处临仙。
由于上饶地域广阔,十二个县市物产各异,其特色菜亦是千差万别,鸡鸭鱼肉、时令鲜蔬、山珍野味,品种繁多,各具风情。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鱼虾满筐,母亲河信江水质清冽,醉美三清山藏“珍”纳“宝”,物产丰富的江南鱼米之乡为上饶人的吃食提供了“家门口”的食材。
靠山吃山,春季的春笋,冬季的冬笋,则是大自然对上饶人最无私的馈赠,有此两味食材,可烹制出各式各样的可口美食;靠水吃水,上饶水库湖泊众多,鱼类资源非常丰富,甲鱼、青鱼、荷包红鲤鱼等皆可入味。
舌尖上的中国文稿
舌尖上的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领略了大江南北无数的美食珍馐,而在我心中,家乡的那碗热干面才是舌尖上难以忘怀的极致美味。
每到清晨,家乡的大街小巷就飘起了热干面的阵阵香气。
我总会寻着味儿来到熟悉的小面馆。
刚进门,就能看到师傅熟练地从一大锅沸水中捞出煮得恰到好处的碱面,那面条根根分明,劲道十足。
师傅把面迅速地倒入碗中,紧接着,便是一场味觉魔法的演绎。
一勺浓郁的芝麻酱,像是给面条穿上了一件醇厚的外衣,那芝麻酱色泽黄润,质地细腻,师傅用长筷快速搅拌,让每一根面条都均匀地裹上麻酱,此时空气中已经弥漫着芝麻的浓香。
然后,依次加入翠绿的葱花、爽脆的萝卜干丁、咸香的腌豆角,再淋上一小勺红亮的辣椒油,瞬间,一碗热干面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美食画卷在眼前展开。
我迫不及待地端起面,先深深吸一口那香气,仿佛全身的感官都被唤醒。
夹起一筷子面放入口中,面条的嚼劲与麻酱的细腻柔滑相互交织,葱花的清香、萝卜干的脆爽、腌豆角的咸酸以及辣椒油的热辣在舌尖上依次绽放,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家乡的味道。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没什么胃口,妈妈特意给我端来一碗热干面,那熟悉的味道让我瞬间有了食欲,吃着吃着,身体的不适似乎也减轻了许多。
热干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家乡的记忆,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碗热干面,心中就涌起一股温暖与眷恋,那是独属于家乡舌尖上的深情厚意,永远在味蕾深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我魂牵梦绕。
对家乡美食眷念的短句有:
1.家乡美食,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2.味蕾上的乡愁,始终难以忘怀。
3.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家乡美食,始终是最美的味
道。
4.家乡美食,是记忆中最美的味道,让我心生眷恋,回味无穷。
5.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美食都是心中最温暖的记忆,让人难以忘怀。
6.家乡美食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如同一道道永恒的风景线。
7.品尝家乡美食,感受最纯真的味道,那是岁月无法抹去的记忆。
8.家乡美食,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每一种味道都承载着满满
的回忆和感动。
9.那些年的味道,如同家乡美食一般,让人永远怀念。
10.无论何时何地,家乡美食都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每个角落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而美食则是这些文化传承的载体。
我的家乡,一个位于江南水乡的小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美味佳肴,不仅滋养了无数游子的胃,更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乡愁。
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小镇的街头,一缕缕炊烟在屋顶袅袅升起。
这个时刻,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是最抚慰人心的。
米粥是家乡人早餐的首选,简单而营养,寓意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家乡的米粥,选用上等的大米,经过反复冲洗,再浸泡一段时间,让米粒充分吸水。
煮粥时,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炖,直至米粒开花,粥体粘稠。
喝上一口,满口都是淡淡的甜味,仿佛置身于金黄的稻田中,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二、家乡的鱼,鲜美可口家乡地处长江之滨,鱼肉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这里的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红烧鱼是家乡最具特色的菜肴之一。
选用活蹦乱跳的鲜鱼,清洗干净后,用料酒、生抽、老抽等调料腌制。
热锅凉油,将腌制好的鱼放入锅中,两面煎至金黄,加入葱姜蒜爆香,再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小火慢炖。
待鱼肉炖至酥软,汤汁浓稠,即可出锅。
红烧鱼色泽红亮,鱼肉鲜嫩,汤汁浓郁,让人食欲大开。
三、家乡的糕点,甜蜜的回忆家乡的糕点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桂花糕、红豆糕、八宝饭等。
桂花糕,选用上等糯米粉,加入桂花糖和熟糯米粉拌匀,放入模具中压实,蒸熟后取出,切片即可食用。
桂花糕香甜可口,桂花香气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红豆糕,以红豆沙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糖和糯米粉,揉成面团,制成小圆球,蒸熟后即可。
红豆糕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是家乡人喜爱的甜品。
八宝饭,选用糯米、红豆、花生、红枣、葡萄干等八种食材,经过精心烹制而成。
八宝饭色泽鲜艳,香甜可口,寓意着吉祥如意。
四、家乡的豆腐,豆腐中的极品家乡的豆腐,以黄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煮浆、点浆、压制等工序,制作而成。
这里的豆腐质地细腻,口感滑嫩,营养丰富。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山中水,水中山,桂林山水,碧波荡漾,浮光跃金,夹缝树木,倒映水中,层层涌波,明灭可见。
就是如此美景,孕育出地方名菜——荔浦芋扣肉;就是如此香气,成为万千游子舌尖上、心头里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情。
“与其说家乡的味道解了乡愁,倒不如说是圆了游子回家的念头。
”无数名家,挥毫泼墨,只为将心底深处最真挚柔软的乡情刻于纸面。
荔浦芋扣肉的灵魂不在于飘香的肥肉,而在于清甜软糯的荔浦芋。
这芋头历史悠久,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我爷爷,便是做这道菜的行家。
爷爷是荔浦本地人,自家制作的荔浦芋扣肉格外香。
作为村中最会制作的人,家家宴席,不论婚丧,餐桌上都会有爷爷制作的荔浦芋扣肉。
幼时的我,以为这油炸食品不健康,只是生得好看,金黄酥脆,泛着油光,阵阵香气,散入心间。
长大后才发现,碗中盛载的,不仅是一碟扣肉,更是一份离不开的乡情。
后来我搬离家乡,一年只与爷爷相聚两次。
每次回去,餐桌上仍少不了荔浦芋扣肉的身影。
想要上好的荔浦芋扣肉,原材料很重要。
爷爷的菜园,便是最佳产地。
进入菜园,个头饱满的“芋中之王”藏匿于深处,拔下一棵,捧在手心。
回到家中,给芋头来场盛大的洗礼。
爷爷的手似有魔力,一上一下,便将泥泞搓掉。
剥下外衣,切成方块,过油炸黄,在碗中整齐码成小山状,配以腐乳、辣椒等佐料,蒸于锅中,待蒸熟将此碗扣于另一碗底,与做好的扣肉融汇到一起,顺利变成一道美食。
心情物语□编辑/王 莹舌尖上的乡情文|王术晓26作文与考试·初中版人人皆知梅菜扣肉的甜,却鲜有人知荔浦芋扣肉的香。
扣肉上桌,整齐摆放,弥漫于眼前的香让食客迫不及待。
芋头散发着不属于它的油光,软糯的五花肉彰显着它的可口,以葱花为点睛之笔,任谁都立马口舌生津!爷爷给每个孩子夹一筷子,笑说:“定要一起夹走芋头和肉,才能福如双至。
”孩子们不甚在意,只顾争抢,只有爷爷的笑如同烙印,刻在心底。
舌尖香与心中情感,在光阴中翩跹。
宗亲聚会有感七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宗亲聚会有感七律宗亲聚会喜相聚,久违亲人心欢畅。
红红火火庆团圆,围坐一堂话家常。
笑谈乡情久远长,畅谈家风代代传。
亲情浓浓情更浓,宗亲团聚乐融融。
老屋新院迎宾客,门前迎亲笑开颜。
桌上珍馐满眼目,杯中美酒助欢颜。
亲情如缕牵心绪,浓情似酒醉人心。
乡里乡亲并肩立,宗亲聚会逍遥行。
绿水青山是故乡,亲情浓浓倍感恩。
忆往昔时儿时伴,共啜一壶话心田。
谈笑风生畅所思,共话人生幸福事。
团圆聚会情更深,宗亲团聚心更亲。
烛光微微映红颜,宗亲欢聚思无限。
话家常事笑语频,团聚时刻心中珍。
感激亲情情更浓,永远珍惜家园情。
宗亲聚会同欢乐,心心相印永相亲。
第二篇示例:宗亲聚会有感七律乡愁萦绕故地回,宗亲相聚心情开。
故土重游情意切,亲情浓厚结不摧。
久别重逢喜悦溢,亲情深厚不可改。
团圆幸福快乐事,乡里宗亲情更深。
忆往昔年乡约,宗亲齐聚笑语喧。
家乡早已变样貌,亲情却是永不忘。
团圆一堂话家常,共叙往事笑开颜。
世事沧桑心依旧,亲情相伴情更浓。
饮酒饱食欢畅谈,宗亲团聚情意深。
岁月何惜曾几何,亲情长存永铭心。
对酒当歌话家乡,笑谈间流露真情。
宗亲重聚乐陶陶,心心相印情更亲。
思乡情殷念乡关,宗亲团聚共欢颜。
挚友良朋齐聚首,乡情好友倍温暖。
共商大计论家国,相助相扶共发展。
宗亲团聚情义深,乡愁思乡心已宽。
饮酒欢笑话家常,宗亲团聚思乡乡。
故乡之情永珍贵,亲情之爱永相随。
乡音乡韵怀念乡,宗亲团聚心相连。
聚会相聚喜洋洋,乡愁思乡情更浓。
第三篇示例:宗亲聚会有感七律春风送暖宗亲聚,岁月悠悠情意浓。
亲情绵绵心相连,宗亲团聚乐无穷。
酒酣耳热笑声起,桌上佳肴满眼红。
忆往昔,温情意,宗亲情谊永流传。
团聚乐事宛在眼,弹指间欢声笑语。
血浓于水情更浓,亲情无价珍贵若粉。
喜悦之中情意长,感激涌上心头。
共话家常,无限情,再聚首,犹如梦。
岁月如梭宗亲聚,人生百态宗亲乐。
宗亲之间同呼吸,相亲相爱一家亲。
欢声笑语传千里,团聚舞动情长。
最馋那口头肴汤魏至霞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人,时代传承着一方的美食文化。
滋润过许多人的味蕾,根深蒂固,一往情深,纵使吃遍人间美味珍馐。
家乡的头肴汤,晶莹剔透,色彩明艳,食材丰富,漂浮错综,震慑眼球。
那地道的浓香,瞬间泌入五脏六肺,勾魂醉心,美美品尝,便胜却人间无数。
头肴汤,又叫臊子汤。
家乡人婚嫁喜事,乔迁迎客,热气腾腾的头肴里盛上筋道的和尚头,长长久久,美美满满。
头肴汤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名片,它与兰州牛肉面齐名,常有"宁喝一碗头肴汤,不吃一碗牛肉面"的说法。
关于头肴有段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的冬天,县令来什川视察乡情,了解民生。
冬季没有时令菜,只有窖里贮藏的土豆,萝卜和大白菜。
乡绅为招待县令一筹不展。
有乡绅提议:在座的每人从自家出一道拿手菜,虽不新鲜,但足见诚意。
县令一路跋山涉水,到什川已筋疲力尽,要喝口汤润喉解渴。
厨乡赶做一碗臊子汤,在汤里放入土豆,红萝卜,粉条。
岂止,土豆熟烂如泥,萝卜生硬。
他急得满头大汗,不断添水,一碗汤变成一锅汤。
又精心调制,总算做好了。
县令喝完第一碗,大赞其味美。
又喝了第二碗。
县令问香汤名字,乡绅心想臊子汤谐音“扫” 晦气,县令喝了第一碗,便叫“头舀汤”。
县令说美味佳肴堪称第一。
就是头肴汤的来历。
后来,经过家乡厨师的不断更新,精心配料,改进程序,统一了制作的烹调方法。
舌尖上的中国曾说:高手就在民间。
小时候,最爱喝陆立强师傅调配的头肴汤,记忆中陆师是我们下车队的名人,瘦高个,精明能干。
他的厨艺堪称一绝,用地地道道的农家食材,配以大众口味的调料,融入对生活的浓情,精心制作着每一场宴席。
附近村庄凡是婚丧嫁娶都邀请他当大厨,蒸炒炸烹样样精通,我钟情于陆师调配的头肴汤。
小时的我,盼望天天有办喜事的,天天就有头肴可喝。
母亲在厨里帮忙,我近水楼台先得月,早上喝头肴吃几根长面,大快朵颐。
头肴汤是宴席上的开胃早餐。
其香浓郁,其色养眼,其味饱口福。
宴席的前天晚上,后厨要备好调汤所需的一切配料:首先,泡好黄花木耳,优质粉条,煎好鸡蛋饼。
饮食凝结家乡情作文篇一《家乡美食里的浓情》我的家乡有一道特色美食,那就是臊子面。
每次提到臊子面,我的味蕾就开始欢呼雀跃,心里也满满的都是温暖的家乡情。
臊子面的臊子可是关键。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做臊子。
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准备食材,先从那挂满房梁的腊肉上割下一块肥瘦相间的,这个腊肉可是自家养的猪做成的,吃着特别香。
奶奶把腊肉切成小小的丁状,每一块丁都大小均匀,就像一个个小正方体。
然后是切土豆丁,奶奶挑了几个黄心土豆,去皮的动作那叫一个熟练,三两下土豆就光溜溜的了。
切的时候,奶奶的刀起刀落,速度不快但是稳,土豆丁切得也很规整。
再看那豆腐,奶奶从锅里把豆腐捞出来,放在案板上,切成和腊肉丁差不多大小的方块。
配菜准备好之后,就开始炒臊子了。
锅里放一点油,把干辣椒放进去一炒,瞬间香味就爆出来了。
接着把腊肉丁放进去翻炒,那肉丁在锅里滋滋作响,就像在唱歌。
腊肉的油慢慢被炒出来后,整个厨房都弥漫着肉香。
再把土豆丁和豆腐丁放进去一起炒,放各种调料,盐、十三香、生抽还有一点点老抽调色。
炒好的臊子红是红,黄是黄,白是白,颜色特别诱人。
面下好后,把臊子往面上一浇,再撒上葱花和香菜。
每次我吃臊子面,那口感特别丰富。
面条筋道有嚼劲,臊子的香味浓郁,土豆绵软,豆腐入味,腊肉香而不腻。
吃着这臊子面,我就想起奶奶忙碌的身影,想起家乡的小院,想起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臊子面啊,每一口都凝结着浓浓的家乡情,那细水流长的乡情就融化在这一碗碗臊子面里。
篇二《煎饼:家乡情的大圆盘》家乡的煎饼那可是非常有名气的,这可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简直就是家乡的一张名片,里面充满了厚重的家乡情。
小时候,看姥姥摊煎饼那可是最有趣的事情。
姥姥会先把各种粮食混合在一起,有玉米、小麦,有时候还会加点大豆。
那些粮食要提前泡好,就像泡澡似的在水里泡几个小时。
然后拿到石磨上去磨。
我记得那个石磨特别沉,每次推动的时候都要费好大的力气。
姥姥会让我帮忙推,我就使足了劲,石磨缓缓地转动,那些泡好的粮食就慢慢地变成了面糊糊。
成都以美食寄托乡情作文6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成都以美食寄托乡情作文600字篇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虽与故乡分别不过半个月,但心中那对故乡的挚爱深深的牵动着我一颗思乡的心。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一闭上眼,便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我的心中,故乡是最美的地方。
她不像城里的高楼那样巍峨绚丽,也没有什么夺目的霓虹灯,她朴素而又平淡。
但每当我在这片土地上漫步的时候,总有一种亲切感,说不清,道不明,她就像一个平易近人的老人,一步步看着你慢慢成长,让你觉得安心,和睦。
故乡村口有一条碧波荡漾的小河,不似黄河长江那样汹涌澎湃,也不似山间清泉那样小巧灵动,只是静静的流淌着,从河边捡起一块石头抛去,片刻便恢复了宁静,似乎无论什么,都无法改变她那颗宁静专一奔向南方的初心。
河上有几座石桥,只有两米来宽,六米来长,简简单单的石头砌成,一眼望去实在不太美观。
但在我的心中,她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位看着我,守护着我成长的.长辈,她的身躯上,无处不遍布着我的脚印。
在她身边玩耍奔跑留下的种种美好的回忆,岂是那雕梁画栋的桥能带给我的?过了桥,就是村落了,一座又一座的古屋毫无顺序地排列着,只留着一条蜿蜒的石板路,与光滑的大理石板实在不可相提并论,可是却依然稳固,雨水浇过之后闪着光亮,貌似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房屋是白墙黑瓦,一眼看去,厚重朴实,充满着乡间的风情,独有一番风味。
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却有“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的故乡,怎能不让我向往?“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每每读到这些思乡的诗句,总能让我想到我那美丽的故乡,这时候,我才深切感受到一位游子思乡的心,还有那心中满满的乡情。
成都以美食寄托乡情作文600字篇2成都以美食寄托乡情从小我就听爷爷奶奶说,成都是一座很有味道的城市。
他们说这里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无论是路边的小摊小贩,还是成都本地人家中的私房菜,都别有一番风味。
悠悠醋香,浓浓乡情散文悠悠醋香,浓浓乡情散文我的故乡陕西省武功县古称有邰国,这里是炎帝后裔姜姓封地、农业始祖后稷故里,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陈醋之乡——长宁古镇,千百年来陈醋以它的纯真味道伴着有邰儿女度过了漫长岁月。
悠悠醋香,也伴随着我度过了艰苦的童年、酸涩的中年和甜蜜的老年。
我的幼年时代适值祖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加之自然灾害不断,正处于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时期。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好像从来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一年四季总以粗粮玉米瓜菜充饥,上顿下顿都是包谷珍子和玉米搅团,很难吃上几天面食。
那时候,我们姊妹8人,每天都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向母亲寻觅吃食。
在那个非常困难的时期,精明能干的母亲总是粗粮细作精心烹调,想方设法做好每一餐粗茶淡饭,尽可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吃出一个好味道来。
为了增强食欲,母亲常常自己酿造食醋。
她在坑头放上一个瓦瓮,里边装了多半瓮煮熟了的玉米、高梁、大麦、麸皮等杂粮,中间挖成一个空心放上麯子,再捂上二十一天后,等打开瓮盖后,一股酸溜溜、甜滋滋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土法酿成的食醋像一条酱红色的细线,淋了个鉢满盆满,整间屋子芳香四溢。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端起白洁如玉的玉米搅团时,一股清香甘咧的醋香味就会迎面扑来,让我顿时食欲大振,我会狼吞虎咽,把一大碗搅团一扫而光。
母亲做的酸醋,味道纯正,香味浓郁,时常会给东家分一点,西家送一碗,街坊邻居赞不绝口。
当人问起时,母亲就会告诉大家,这酿醋的手艺是从长宁镇的小姨家那里学来的。
提起长宁醋,那可真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秦统一六国,在咸阳以西百十里的地方驻军设城,以拱卫京都长久安宁,此地遂取名长宁,就是现在的长宁公社驻地。
长宁作为兵家必争重镇,将士杀敌靠的是酒量、豪气与胆略,官家便在这里“办烧坊,酿烧酒,资军需”。
酿酒后的酒渣,被附近的老百姓收集起来存进缸里,十天半月后竟然香味扑鼻,酸香液体滴入饭食中,竟然让人胃口大开、饭量陡增。
随后这里的百姓就用酿酒的工艺在自己家里酿成了调味的佐料,这就是2000多年前长宁人酿制的土醋。
一碗珍馐浓乡情
张华镇中心小学 崔秀玲闲来游走外地,风味小吃也各不相同,由酸辣的泡菜,麻辣的川锅,还有独特的臭豆腐……可吃起来最舒服、最温暖,回味最醇厚的,还是家乡平原的老豆腐!
家乡巨变,万象更新,街头巷尾的老豆腐摊仍然像一座座文化雕塑一样,鲜活的反映着平原人的淳朴,老豆腐也成为家乡人的最爱!
小时候,在原官道村口,县畜牧局大门向北的路口,有一处老豆腐摊,那是我姨夫开的,那味道是相当的好吃,每天早晨去吃的人络绎不绝。
不论是上班的,下地干活的,背着书包上学的,都会到那的老豆腐摊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卤汁浇在洁白的豆脑上,空气中顿时四处弥漫着醉人的豆香味。
一天的精气神就来源于这一碗老豆腐了!
我总是在吃完后将里面的卤子刮干净,品味这浓醇的香味。
让我给大家讲一下老豆腐的特点吧:平原的老豆腐是平原的传统名吃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老豆腐的制作方法很特别,很有讲究,制作出来的豆腐属于上品;要说他的出神之处还是在汤里面,平原老豆腐的汤那是绝对讲究,放入好几味材料,精心熬制而成。
平原老豆腐的特点是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腻;食之香气扑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
是不是馋出了口水?
还有,老豆腐一般以盐卤(氯化镁)点制,它的特点是硬度较大、韧性较强,而且含水量较低,口感很“粗”,味微甜略苦,但蛋白质含量最高。
尽管北豆腐有点苦味,但其镁、钙的含量更高一些,能帮助降低血压和血管紧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强健骨骼和牙齿的作用,看来常吃老豆腐是很有好处的!
平原县的老豆腐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离开当地就无法做得出来,只有在当地可以吃到正宗的平原老豆腐,即使当地的人到了外地也做不出来,有人说是水的原因,可谁也说不清楚具体原由,这更增加了其神秘程度。
这也就使得外地游子魂牵梦绕,惦记着家乡的老豆腐。
现在那个地方建成了小区,姨夫也不做老豆腐了,可每次走到那个地方,以前那人头攒动,热气腾腾的景象又在眼前浮现。
一切已然成了回忆。
外出归来,坐在老豆腐摊里,要一碗老豆腐,浓浓的卤汤,白软
的豆腐,再加上那些有香有色的佐料,热热的来上一口,在就一口油条,咬一口小米面饼子,呵!那叫一个舒坦!好像又回到小时候。
真是“珍珠白玉,一碗珍馐”啊,代表着平原人的淳朴,寄托着平原人的希望。
希望平原老豆腐能继续流传下去,能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