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服饰礼仪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39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
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1 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
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
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
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
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
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
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
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 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
中西方服饰礼仪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中西方的服饰礼仪是怎样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服饰礼仪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
“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
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
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
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
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
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
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
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
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
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
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
西方礼服知识点总结一、西方礼服的分类1、男士礼服西方男士礼服通常分为白天礼服和晚间礼服两种。
白天礼服又被称为“晨礼服”或“正装”,通常是指黑色或深蓝色的西服,搭配白色或浅蓝色的衬衫,再加上领带和皮鞋。
而晚间礼服则是指“黑色绅士晚礼服”,通常是指黑色的西服,搭配白色或浅色的衬衫,再加上领结、礼帽和手套。
一般来说,晚间礼服更加正式和庄重,适合于正式的宴会、舞会或者晚宴。
2、女士礼服西方女士礼服通常包括了晚礼服、连衣裙、礼裙等。
晚礼服通常用于正式的晚间场合,它的款式精致、面料典雅,搭配上饰品和发型,可以展现出女士优雅的气质。
连衣裙通常用于白天的正式场合,以其简约大方、得体得体的特点而受到欢迎。
礼裙则是用于正式的仪式、典礼或者宴会,它通常被设计的非常华丽、繁复,以突出女士的身份和地位。
二、西方礼服的穿着要求1、男士礼服的穿着要求在穿着西方男士礼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颜色和款式的搭配,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衣服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其次是面料和质地的选择,面料和质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着装的质量和造型,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面料和质地;最后是搭配配饰,领带、领结、手套、礼帽等配饰的选择和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2、女士礼服的穿着要求在穿着西方女士礼服时,同样也需要注意颜色和款式的搭配、面料和质地的选择以及配饰的搭配。
此外,女士礼服的穿着还需要搭配合适的发型和化妆,以展现出女士的优雅、得体和端庄。
三、西方礼服的文化意义西方礼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代表着一种礼仪、一种仪式感,以及一种对于传统和历史的尊重。
在西方文化中,礼服被视为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味和修养,更是展现了个人的气质和素养。
因此,在西方国家,不管是在正式场合、重要活动或者特殊时刻,穿着得体的礼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让人更加自信和从容,更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魅力和魄力。
四、西方礼服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礼服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中西⽅着装礼仪⽂化差异你了解多少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显然中西⽅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化,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中西⽅着装礼仪⽂化差异,希望可以帮助⼤家! 中西⽅着装礼仪⽂化差异 ⼀、式样 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襟和对襟式样。
前开⾐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
中国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下裳制和⾐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相容并蓄。
⼥⼦穿上⾐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个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成型类⾐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为主。
公元四世纪,⽇尔曼民族南下,⽇尔曼民族的四肢分离的体形型服装逐渐渗⼊到欧洲服装的基本样式中,从13世纪开始⾄今,体形型服装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上⾐下裤,⼥⼦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外形特征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领部位开始⾃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下垂的线条、过⼿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法,使着装⼈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是⽐较肥⼤的,袖⼝、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
然⽽,清代妇⼥那⾼⾼的旗髻和⼏⼨⾼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脚⾯的旗袍,使旗⼈⽐历代妇⼥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较为矮⼩的⾝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视错觉,在⽐例上达到完美、和谐。
⾃然修长的服式使男性显得清秀,使⼥性显得窈窕。
同时,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热情奔放的⽓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东⽅⼈⾼⼤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我发现我们服装人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审美要求和差距在哪里,中西方审美的要素在哪里?有时候感觉很可惜。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一、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
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因疆土广大,各地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各异,中国的古代服饰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饰特征相融合的产物。
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自然与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
在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文质彬彬”,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服饰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在以人体为中心进行服装艺术的创造中一方面使服装顺应人体曲线的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服装塑造形体,使自然人体产生人为的变化。
可以根据需要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或臀部等。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探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深层内涵及其影响。
礼仪文化作为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礼仪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本文旨在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包括餐桌礼仪、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节日庆典的传统习俗等。
在对比分析中,我们将关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以期揭示礼仪文化差异的深层逻辑和社会意义。
本文还将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礼仪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更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礼仪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深受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礼仪文化各自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取向。
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礼仪制度初步形成,并在之后的儒家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礼仪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礼仪制度不断完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礼仪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注重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忠诚等情感纽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和重情重义的特点。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外事接待服饰礼仪外事接待服饰礼仪在涉外社交场合,服饰可以分为便装和礼装两种。
在西方国家,人们日常穿的衣服,如各式外衣、衬衣、各式西装等均为便装。
参加大型、庄重活动则要穿礼装或深色西装。
西方国家男子常用的礼装有:常礼装(或晨礼装)。
上身为灰、黑色,后摆为圆尾形;下身为深灰色底、黑裤;领带为灰色;鞋为黑皮鞋;帽为黑色或深色礼帽。
西方人参加隆重庆典、就职式或周日礼拜及婚礼大多用此礼装。
小礼装(或晚礼装、便礼装)。
上身为全白或全黑色西服,衣领镶缎面,腰间仅上一个纽扣,下身为配缎带或丝腰带黑裤。
再配白色马赛罗软前胸或打褶前胸衬衫。
鞋为黑色,领结为黑色。
大礼装(燕尾服)。
上身为深色,前摆齐腰剪平,后摆剪成燕尾式。
翻领上镶缎面。
衬衫为有分翼领的白色马赛罗硬衬胸,下身为黑色或蓝色配缎带、裤腿外面有黑丝带长裤,领带为白色,鞋为黑色,手套为白色,袜为黑色。
男士可以根据不同接待场合,选用相应的`服装。
西方国家妇女常用礼装有:常礼装。
质料相同的上衣、裙子。
小礼装。
长至脚背不拖地的露背式连衣裙。
大礼装。
袒胸露背连衣裙。
女士在外事接待之中,也应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服装。
在我国,对服装总的要求是整洁、朴素大方。
男士在国内参加外事接待,一般穿上等毛料中山装,或西装系上领带,穿上深色皮鞋。
夏季参加大型外交活动,可以穿具有民族特色的质料高档便装;同外宾游览可以穿任何样式服装。
女士则更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穿便装、西装、连衣裙或长裤、旗袍等。
如果陪同外宾观看文艺节目,应穿礼装。
男同志以深色中山装或西服为佳,女同志则以西装或连衣裙为佳。
女士如果穿深色西装,内着白色或暗色衬衣,就不用非得拿花手帕或抹口红、戴饰品了。
当然,参加外宾朋友的婚礼或联欢会,就更应随便一些。
在对外交往中,还应根据不同场合,适当地选择自己的服饰。
但一定要注意礼仪风俗。
如在中国民俗中女人只有有了婆家后才可以戴戒指(实际上,现在已有不少未婚姑娘也戴上了戒指),在西方,人们一般把婚戒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因为古罗马人相信左手无名指上有一条静脉管直通心脏,戒指戴此处可以在婚姻上获得永恒、真挚的爱情。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我们从小就知道,中西方的差距大致上可分为:肤色,语言,教育,饮食,礼仪,衣着,时间,生活习性等。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中西审美的最大区别来自于文化上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这种差异自西方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以后愈趋明显,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黑格尔的哲学有三个特点1、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2、辩证理性,即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3、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黑格尔那里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审美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
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
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而且,人们的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