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昆虫生物学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580.61 KB
- 文档页数:16
昆虫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动物群体之一,其成功适应各种环境与其独特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昆虫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并介绍其对昆虫生存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一、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在结构和机制上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
昆虫没有真正的肺,而是通过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贯穿整个昆虫体内,分布于各个器官和组织,通过与外界环境相连的气孔进行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这一特殊的呼吸系统使昆虫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适应各种生态环境。
二、昆虫的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但其结构简单且功能受限。
昆虫的心脏只有几个节段,通过收缩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相比于其他高等动物,昆虫的循环系统更为原始,但也能够满足其生存和活动的需要。
三、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器、食管、胃和肠组成。
不同昆虫具有各自适应性强的口器形态,如长颚、针状口器等,以适应不同食物的获取和摄取需求。
昆虫的消化系统能够高效地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养分,为昆虫提供能量和生长发育所需。
四、昆虫的生物化学特性昆虫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与其他动物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昆虫体内酶的种类和活性较高,能够帮助昆虫降解食物、合成物质等。
此外,昆虫体内的代谢过程也比较特殊,其中包括鸟苷酸循环、左旋糖酵解等,这些过程在昆虫体内起到了调节能量合成和利用的重要作用。
五、昆虫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在昆虫适应能力中的重要性昆虫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决定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昆虫通过调节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过程,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食物和生境条件。
生物化学反应在昆虫体内起到了合成代谢物质、分解有毒物质、排除废物等重要作用。
这些适应能力使得昆虫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繁殖和演化。
综上所述,昆虫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是其成功适应各种环境的重要因素。
通过了解和研究昆虫体内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以及相关的生物化学反应,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昆虫的生物学特点,为昆虫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功能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昆虫的生物学特性1. 外部形态结构:昆虫通常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生有六只脚和一对触角。
它们的身体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颜色,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2. 多样的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胎生和卵胎生等。
有些昆虫还通过社会性的结构,如蚁群、蜜蜂群来进行繁殖。
3. 庞大的物种数量:据估计,地球上的昆虫物种超过一百万种,这些物种在形态、习性和生态功能上各不相同。
4. 高度适应性:昆虫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无论是炎热的沙漠、严寒的极地还是受污染的城市环境,都能找到生存的方式。
二、昆虫的生态功能1. 传粉与授粉:昆虫是重要的传粉者,通过采集花蜜或花粉,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将花粉传播到其他花朵上,促进植物的繁殖和生长。
2. 分解与腐烂:许多昆虫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如木材、尸体等,通过分解这些有机物质,帮助清理环境并促进养分循环。
3. 控制害虫:某些昆虫是天敌,以其他昆虫、植物或动物的卵、幼虫或成虫为食,能够帮助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4. 食物链的重要一环:昆虫在食物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既是食草动物的食物,又是食肉动物的食物,通过调控物种数量和减缓能量流失,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意义于科学研究与教育:昆虫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进化、适应性等生态学和生物学问题。
同时,通过昆虫的教育推广,可以培养人们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结: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拥有丰富的生物学特性和多样的生态功能。
它们既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又对人类的生态和农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昆虫的保护与研究,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科技行业)昆虫生物学特性第二章昆虫生物学特性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从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各时期的生命特征。
同时仍要讨论昆虫在壹年中的发生过程,即它们的年生活史和发生世代等。
§1昆虫的生殖方式一、俩性生殖雌雄个体经交尾、受精,进行繁育后代。
卵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俩性生殖和卵生,即须经过雌雄俩性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俩性生殖和其它各种生殖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生殖细胞:这种生殖方式在昆虫纲中极为常见,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
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不经俩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俩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分为以下3种类型。
(壹)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parthenogenesis):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俩性生殖,但雌成虫偶而产出的末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常见的如家蚕、壹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
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
可分为俩种情况:1、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俩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2、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壹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
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俩性生殖。
这种以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
昆虫的生物学特征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其生物学特征独特而引人注目。
本文将通过对昆虫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生殖方式和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的描述,来探索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1. 外部特征昆虫的外部特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等部分。
头部通常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复眼可以通过蜂突视觉器官感知周围环境,而触角则用于感知食物和周围的物体。
昆虫的胸部有三个节,分别为头胸部、中胸部和后胸部,每个节上都有一对足用于行走和抓握物体。
腹部用于消化和呼吸,同时也是昆虫的生殖器官所在。
2. 内部结构昆虫的内部结构复杂而精巧。
它们的呼吸系统由气管组成,气管通过体壁上的气孔与外界相连,这种呼吸方式称为气孔呼吸。
昆虫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
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食管、胃和肠等器官组成,用于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此外,昆虫还具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生殖器官。
3. 生殖方式昆虫的繁殖方式多样,主要分为两类: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
直接发育是指昆虫从卵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没有经历完全变态的阶段,如蚂蚁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
间接发育是指昆虫从卵孵化后经历若干个幼虫期,每个幼虫期都伴随着蜕皮,最终发育成为成虫,如蝴蝶和甲虫等。
4. 适应环境能力昆虫在适应各种环境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
它们可以生活在陆地、淡水和海洋等各种生境中,从极寒的北极地区到炎热的沙漠地带都有昆虫的存在。
昆虫还能够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有的以植物为食,有的以动物为食,甚至有的以尸体为食。
此外,昆虫通常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快速适应性,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所述,昆虫的生物学特征体现在其外部特征、内部结构、生殖方式和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个重要的生物类群。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
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
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
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
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一、两性生殖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
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
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
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
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如家蚕。
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
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
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
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
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
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类,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与大多数动物不同的是,昆虫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它们在生存和繁衍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和方式。
昆虫具有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
这意味着它们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到成虫。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形态和生理特点,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例如,蝴蝶的幼虫阶段是取食植物叶片的阶段,而蛹阶段则是它们进行变态发育的阶段。
昆虫具有高度多样化的食性。
从植物到动物,昆虫的食性范围广泛。
例如,蝴蝶以花蜜为食,而某些甲壳类昆虫则以其他昆虫的卵为食。
这种多样化的食性使得昆虫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第三,昆虫具有高度灵活的生殖方式。
许多昆虫可以通过交配繁殖,而交配方式又因种类而异。
有些昆虫进行单性生殖,即不需要交配就能产卵繁殖;而有些昆虫则进行两性生殖,需要经过交配才能产卵。
一些昆虫还能进行孤雌生殖或卵胎生等非交配生殖方式。
第四,昆虫具有高效的繁殖能力。
许多昆虫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繁殖,而且每只雌虫可以产下大量的卵。
这种高效的繁殖能力使得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
昆虫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生存策略。
从气候变化到天敌捕食,昆虫面临着各种生存威胁。
然而,它们通过进化发展出了许多适应性策略来应对这些威胁。
例如,有些昆虫会选择在夜间活动以避免天敌捕食;而有些昆虫则会通过迁徙来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高度多样化的食性、高度灵活的生殖方式、高效的繁殖能力和高度适应性的生存策略。
这些特性使得昆虫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并占据着重要的生态位。
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芪的生物学特性,提高黄芪的生产力和应用范围,本文将从黄耆的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黄芪的生物学特性1、种子发芽条件:黄芪种子具有硬实性,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发芽。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昆虫在世界自然界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不仅具有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各种疾病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昆虫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昆虫的生物学特性1.1 昆虫的骨骼和运动昆虫的骨骼是由外骨骼构成,与哺乳动物的内骨骼不同。
这种外骨骼能够为昆虫提供更好的保护,同时也限制了昆虫的体形大小和运动范围。
昆虫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步行、飞行、游泳等,这些运动方式都受骨骼和躯体结构的限制。
1.2 昆虫的呼吸和循环昆虫的呼吸方式与哺乳动物也不同,它们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而不是通过肺。
在昆虫的气管系统中有很多支气管细胞,这些细胞可通过肌肉控制气管的开闭来控制氧的流动。
昆虫的心脏是由管状结构构成的,不像哺乳动物有心房和心室。
这种心脏结构能够很好地适应昆虫的身体构造和生理需求。
1.3 昆虫的代谢和生殖昆虫的代谢方式也与哺乳动物不同。
昆虫的新陈代谢速度非常快,它们的食物消化速度也非常快。
昆虫的生殖能力也非常惊人,一些昆虫的寿命不长,但它们的繁殖力极高。
这些生物学特性使得昆虫在疾病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二、昆虫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2.1 昆虫作为疾病传播媒介昆虫在疾病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蚊子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蝇类是痢疾和腹泻的传播媒介,蜱虫是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媒介。
通过研究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机制,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爆发。
2.2 昆虫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昆虫作为基础生物科学研究中的模型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研究中。
例如果蝇被用于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中,蚊子被用于疾病遗传学研究中。
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可以通过遗传学手段研究昆虫基因表达、功能以及基因突变对昆虫行为和机能的影响。
2.3 昆虫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昆虫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中。
例如苯妥英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而它的原料是从白蚁体内提取的。
(生物科技行业)昆虫生物学特性第二章昆虫生物学特性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从生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直至成虫各时期的生命特征。
同时还要讨论昆虫在一年中的发生过程,即它们的年生活史和发生世代等。
§1昆虫的生殖方式一、两性生殖雌雄个体经交尾、受精,进行繁育后代。
卵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和卵生,即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两性生殖与其它各种生殖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生殖细胞:这种生殖方式在昆虫纲中极为常见,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
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不经两性交配即产生新个体,或虽经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
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偶发性孤雌生殖(sporadicparthenogenesis):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而产出的末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
(二)经常性孤雌生殖(constantparthenogenesis):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
这种生殖方式在某些昆虫中经常出现,而被视为正常的生殖现象。
可分为两种情况:1、在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些种类中,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
2、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一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三)周期性孤雌生殖(cyclicalparthenogenesis):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
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
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
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行孤雌生殖10一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三、多胚生殖(polyembryony):一个受精卵细胞产生两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小蜂)。
四、卵胎生(viviparity)(如麻蝇)多是昆虫的生殖方式均为卵生,即雌虫将卵产出体外,进行胚胎发育。
但有些昆虫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形式上近似于高等动物的胎生,但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是由卵供给,并非来自母体,也无子宫和胎盘之区别,所以又称为假胎生。
如介壳虫、蓟马、麻蝇科和寄蝇科的一些种类。
五、幼体生殖(Paedogenesis):未成熟的幼虫体内已具有卵巢,卵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发育为更小的幼虫,而后咬破母体而出。
经过若干次幼体生殖后,有的幼虫才化蛹变为成虫。
§2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卵(ovum,egg)是昆虫发育的第一个虫态。
一、卵的基本构造卵的构造:卵孔、卵壳、卵黄膜、卵黄、原生质表层、卵壳。
卵(ovum或egg)是一个大型细胞,外面包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卵壳(chorion),下面为一薄层卵黄膜(vitellinemembrane),其内为原生质和卵黄。
卵黄充塞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隙内,但在紧贴卵黄膜下面的原生质中则没有卵黄,这部分原生质特称为周质(periplasm)。
一般将这种形式的卵称为中黄式卵(centrolecithalegg)。
卵末受精时,其细胞核位于卵的中央。
卵的前端有1个或若干个贯通卵壳的小孔,称为卵孔(micropyle),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因而也称为精孔或受精孔。
卵孔附近区域常有放射状、菊花状等刻纹,可作为鉴别不同虫种卵的依据之一。
卵壳是由卵巢管中卵泡细胞所分泌形成的,有保护卵和防止卵内水分过量蒸发的作用。
卵壳的结构十分复杂,可分为若干层次,如吸血蝽的卵壳由外向内可分为抗性外卵壳层、软外卵壳层、软内卵壳层、琥珀层、外多元酚层、鞣化蛋白质层、内多元酚层等共7层。
前2层组成外卵壳,后5层组成内卵壳。
这些层次均为亲水性的。
雌虫排卵前,卵细胞在卵壳下面分泌一层极薄的蜡层,为疏水性的,有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和水溶性物质侵入的作用。
卵孔只终止于蜡层,当精子进入并穿破蜡层数小时后,蜡层又重新愈合。
雌虫产卵时,其附腺分泌由鞣化蛋白组成的粘胶层附着于卵壳外面,卵孔也为之封闭。
粘胶层可以阻止杀卵剂的侵入。
二、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昆虫卵的大小种间差异很大,大的可达40mm(螽斯),赤眼蜂的卵则很小,长度仅有0.02-0.03mm。
昆虫卵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见的为卵圆形和肾形,此外还有半球形、球形、桶形、瓶形、纺锤形等。
草蛉类的卵有一丝状卵柄,蝽的卵还具有卵盖。
有些昆虫在卵壳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脊纹,或呈放射状(如一些夜蛾),或在纵脊之间还有横脊(如菜粉蝶),以增加卵壳的硬度。
昆虫的产卵方式有单个分散产的,有许多卵粒聚集排列在一起形成各种形状的卵块的。
有的将卵产在物体表面,有的产在隐蔽的场所甚至寄主组织内。
与杀虫剂的关系:卵壳的不透水性,只能使用酯类药剂或熏蒸剂杀卵;卵壳、卵黄膜的厚度影响药剂的穿透力;卵的发育期影响药效,一般越冬卵抗药力强,胚胎发育期抗药力弱。
所以利用杀卵剂应注意适期适量。
三、胚胎发育当卵排至雌虫受精囊口时,受精囊内贮存的精子经卵孔进入卵内。
在精子进入卵内后,卵核即从卵中部开始向边缘移动,并进行两次分裂(其中一次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成熟卵核与进入卵内的1个精子结合成为合核(zygote),而所产生的极体与进入卵内的其余精子不久均退化消失。
合核又移向卵的中央,并开始分裂,即开始胚胎发育。
由于绝大多数昆虫的卵具有丰富的卵黄,所以不象其它动物那样进行整个细胞的完全分裂,而是以子核连同周围的少量原生质向卵的表面移动,并连同周质在卵的表面形成一层细胞层,再继续分裂发育。
昆虫的这种卵裂方式,属于不完全分裂和表面分裂。
但有些低等昆虫(如弹尾目),由于卵黄稀少,其卵裂常是先进行完全分裂,继之进行表面分裂,为一过渡性卵裂方式。
卵生昆虫的胚胎发育大致可分为卵裂、胚盘形成、胚带形成、胚膜形成、胚层形成、胚体分节、附肢形成、胚动、体壁形成及背合等若干阶段,但是在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发育现象实际上是同步进行的。
§3昆虫的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postembryonicdevelopment)。
其中包括幼虫至蛹(或若虫)及成虫性成熟之前的产卵前期等发育阶段。
胚后发育所需的时间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同种昆虫在不同季节也不相同。
如蚜虫只需几天,美洲十七年蝉长达10余年,但多数昆虫的胚后发育为数周或数月。
一、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称为孵化(hatching)。
鳞翅目幼虫多用上颚咬破卵壳而出,双翅目蝇科幼虫的口钩也有类似作用。
有些昆虫具有特殊的破卵结构,如刺、骨化板,翻缩囊等,这些结构统称为破卵器(eggburster)。
某些没有破卵构造的昆虫孵化,则依靠虫体内部产生的张力。
当胚胎发育完成后,有的常将羊膜水吞入消化道,或吸入空气,使虫体膨大,再依靠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压力而挤压卵壳;或借腹部肌肉伸缩,把血液挤向头部,将压力集中头部破卵器以顶破卵壳。
蝽类卵盖周围卵壳较薄,可借头部压力顶开卵盖。
初孵化的幼虫,体壁的外表皮尚未形成,身体柔软,色淡,抗药能力差。
随即吸入空气或水(水生昆虫)使体壁伸展。
一些夜蛾、天蛾等的初孵幼虫,常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有些种类在幼虫孵化后,并不马上开始取食活动,而常常停息在卵壳上或其附近静止不动。
此期还可继续利用包在中肠内的胚胎发育的残余卵黄物质。
二、昆虫的变态及类型1、变态(metamorphosis):昆虫在胚后发育中,从幼虫到成虫不但体积增大,还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器官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变态。
2、变态的类型1/完全变态(completemetamorphosis):经卵、幼虫、蛹、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上均不一样。
复变态(hyPermetamorphosis):幼虫体形还要经若干变化,如鞘翅目的芫箐是较典型的例子。
芫箐的幼虫取食蝗虫卵,第1龄幼虫有发达的胸足,行动活泼,以搜寻蝗卵,称"三爪幼虫"(triungulin)。
当它进入蝗虫卵囊内取食后,脱皮变为体壁柔软、胸足不很发达、行动迟缓的蛴螬型幼虫。
经过若干龄后深入土中,脱皮变成胸足更退化、体壁坚硬的伪蛹型幼虫(拟蛹),并以此虫态越冬,翌年化蛹并羽化为成虫。
2/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metamorphosis):经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可分为:渐变态(paurometabo1a):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生活习性相同,仅性未成熟,翅呈翅芽状,“若虫”。
如:直、半、同翅目。
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与成虫形态不相似,生活环境、习性也不相同,一般幼虫水生,成虫陆生,“稚虫”,如:蜻蜓。
过渐变态(hyperaurometabola):似渐变态,有不食不动的类蛹期,过度类型,如:缨、同翅目的粉虱、雄蚧虫。
3/增节变态(anamorpllosis)(原尾目):幼虫、成虫基本相似,幼虫腹部体节随蜕皮增加,9-12节。
4/表变态(epimorphosis)(弹、双、缨尾目):幼虫、成虫基本相似,成虫继续蜕皮。
5/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蜉蝣目):具有亚成虫期。
三、昆虫的幼虫期昆虫幼虫或若虫从卵内孵化、发育到蛹(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全变态昆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1arvalstage)或若虫期(nymphstage)。
幼虫期的变化体现在体重增长和蜕皮。
幼虫足的类型: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
(1)原足型(protopod):是尚未发育完全的胚胎。
体柔弱,腹部不分节,胸足等附肢仅是几个突起,内部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不能独立生活,浸浴在寄主体液或卵黄中,吸取寄主营养发育。
如卵寄生蜂的早期幼虫。
(2)多足型(po1ypod):头部明显,咀嚼式口器,具三对胸足,2-8对腹足。
如蛾、蝶的幼虫。
(3)寡足型(oligopod):头部明显,咀式口器,三对胸足、无腹足。
分三个类型。
a蛃型(campodeiform):体近纺锤形,体壁较硬,头前伸,前口式,胸足发达,行动活泼,善爬行、捕食。
如草蛉、瓢虫的幼虫。
b蛴螬型(scarabaeform):体肥,弯曲成c形,具胸足,爬行缓慢。
如蛴螬。
c蠕虫型(vermiform):体细长,略扁平,胸部和腹部粗细一致,胸足较短,如叩头虫、拟步形虫幼虫。
(4)无足型(apodous):即无胸足,又无腹足。